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应用穆斯堡尔谱考察了焙烧温度对成型氧化铁脱硫剂相态组成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提高焙烧温度有利于α-Fe2O3的形成,但焙烧温度过高则会使α-Fe2O3转变成Fe3O4并引起部分成分烧结而导致脱硫剂活性的下降原脱硫剂中的Fe2O3在焙烧过程中转化成α-Fe2O3和Fe3O4.再生处理后脱硫剂的化学组成基本上可恢复至起始状态.  相似文献   

2.
低浓度甲醇完全氧化钙钛矿型La1-xSrxMnO3催化剂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钙钛矿型复合氧化物La1-xSrxMnO3,研究其对低浓度甲醇完全氧化催化性能.实验结果表明:Sr2+取代量和样品焙烧温度对催化剂活性均有显著影响,以873K焙烧的La0.6Sr0.4MnO3的催化活性为佳;催化剂的BET,XPS,O2-TPD,H2-TPR表征研究结果证实,较大的比表面,较高的表面Mn浓度和氧吸附量都有利于催化剂活性的提高.  相似文献   

3.
采用German和Munir提出的烧结动力学,对文题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α-FeOOH分解成a-Fe2O3的过程中,随着温度升高,产生的孔洞通过颗粒内部的晶核表面扩散的烧结机制逐渐消失。对于包敷SiO2的样品,相应的烧结活化能增加。当焙烧温度太高,会出现颗粒之间彼此烧结,并且未包敷的样品更易烧结。  相似文献   

4.
使用SEM,EDS,EPMA,XRD及XPS对在不同温度下,于空气气氛中焙烧的负载型钯催化剂Pd/Al2O3进行了表征,结合对棉籽油的加氢反应,分析了焙烧温度对Pd/Al2O3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473K下焙烧的Pd/Al2O3活性较好;高温(973K)下焙烧的Pd/Al2O3活性最差.欲制备高活性的Pd/Al2O3催化剂,必须严格控制焙烧温度.  相似文献   

5.
SO2-4/TiO2-SnO2/ZSM-5催化合成乙酸丁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乙酸和正丁醇的酯化为探针反应,考察了SO2-4/TiO2-SnO2/ZSM-5催化剂的催化性能.实验结果表明:ZSM-5分子筛上负载钛锡双组元氧化物,比起负载单组元TiO2,在相同的负载液浓度下,催化活性提高了14%,且焙烧温度和Ti∶Sn(原子比)对催化活性亦有较大的影响.在回流温度下,催化剂投入量为乙酸加入量的3.2wt%,反应2h,酯化率达96.4%.  相似文献   

6.
采用XRD,IR,Mobauer ESR,XPS,SEM和孔结构分析等分析测试手段,对比研究了新鲜,失活和再生三种丙烯氨氧化催化剂的体相结构和表面性质。结果表明,新鲜催化剂中各元素以Fe2(MoO4),α-CoMoO4,NiMoO4,γ-Bi2O3.MoO3,α-Bi2O3.3MoO3,η-MoO3,α-Bi2O3和β-Bi2O3形式存在2;失活催化剂中,部分Fe2(MoO4)3转变为α-Fe-M  相似文献   

7.
采用German和Munir提出的烧结动力学,对文题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α-FeOOH分解成α-Fe2O3的过程中随着温度升高,产生的孔洞通过颗粒内部的晶核表面扩散的烧结机制逐渐消失。对于包敷SiO2的样品,相应的烧结活化能增加。当焙烧温度太高,会出现颗粒之间彼此烧结,并且未包敷的样品更易烧结。  相似文献   

8.
以XPS表征了LaMO3(M=Fe,Co,Ni)晶体表面氧的性质,区分了XPS谱中二种O1s峰.由O吸峰的相对强度获得了LaMO3表面吸附O2性能的变化规律,并得到了O2吸附量(脉冲法)实验结果的映证.CO氧化反应活性测定发现:300℃下,LaMO3活性顺序为LaCoO3>LaNiO3>LaFeO3,与其O2吸附量大小顺序相一致.  相似文献   

9.
硫酸铵-氧化铝经热处理,形成了具有固体超强酸性的硫助氧化物SO24/Al2O3结果表明,硫酸铵分散在氧化铝的表面  相似文献   

10.
用叠加模型分析晶场参量,用微扰法计算MgTiO3晶体中Mn2+和Fe3+离子的零场分裂(ZFS)参量b02,b04和b34.将计算值与实验值比较,确定了3d5离子的占位和移动.对于MgTiO3:Mn2+,Mn2+可能替代Mg2+离子,且不发生移动;对于MgTiO3:Fe3+,Fe3+同时替代Mg2+和Ti4+离子,且分别向八面体中心移动0.0089nm和0.016nm.  相似文献   

11.
固体超强酸催化剂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固体超强酸的性能独特,在工业上有很好的应用前景,本身又是一种无污染的催化剂。SO42-/MxOy型固体催化剂具有超强酸,MxOy包括TiO2,ZrO2,Fe2O3,本文详细介绍了固体超强酸,尤其是SO42-/MxOy型的表面结构特征和制备条件对其性能的影响,以及在化学反应中的催化作用。  相似文献   

12.
为了区别6种纳米金属氧化物(Al2O3、CuO、ZrO2、MgO、Fe3O4和Fe2O3)对水泥基材料力学性能的贡献。通过等质量替代(2%和4%)水泥,制备水泥基材料,测试其力学性能。结果表明:纳米Al2O3、CuO、ZrO2、MgO、Fe3O4和Fe2O3均能提高水泥基材料的抗折强度和抗压强度,纳米ZrO2的增强作用最大,28d~90d时分别为34%~47%和28%~51%,纳米CuO的增强作用最小,28d~90d时分别为4%~9%和4%~10%。通过影响系数和增长速率的计算发现,6种金属氧化物对水泥基材料的促进作用主要集中在28d前,28d后的促进作用不明显。分析认为,6种纳米金属氧化物在水泥基材料中主要发挥填充作用,晶核作用和表面活性作用,达到促进水泥颗粒水化、提高其密实度和力学性能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本文利用超声分散和溶液沸腾法制备TiO2,CeO2/TiO2和Fe2O3/TiO2复合物,在可见光的照射下,考察了苋菜红降解的效果,并利用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对合成的光催化剂进行了表征. 另外,研究了TiO2,CeO2/TiO2和Fe2O3/TiO2复合物的用量、可见光照射时间、处理温度和处理时间等因素对苋菜红降解率的影响.结果表明,CeO2/TiO2复合物对降解染料表现出了更好的光催化活性.  相似文献   

14.
本文用0.25mol·L1的H2SO4和不同浓度的Th(NO3)4的混合液浸渍Fe2O3,经过滤、干燥、焙烧制得了含钍固体超强酸SO24FeThO,发现其异丙醇脱水催化活性显著提高,并用水作吸附分子对其进行了差动热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其脱附终止温度得到了提高.红外光谱表明,钍的加入使SO24FeThO超强酸表面硫酸根最高吸收峰发生红移.  相似文献   

15.
纳米固体超强酸SO42-/Fe2O3催化合成柠檬酸三丁酯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合成了纳米固体超强酸,考察了该催化剂在柠檬酸三丁酯合成中的催化活性,并与非纳米的SO4^2-/TiO2,SO4^2-/ZrO2,SO4^2-/Fe2O3,浓H2SO4催化剂进行了比较,同时对酯化反应的几种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6.
磁性纳米Fe_3O_4与Fe_3O_4/TiO_2复合材料的制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共沉淀法制备了纳米Fe3O4.TEM及XRD的测定结果表明制备了尖晶石型纳米Fe3O4,VSM结果显示样品具有超顺磁性.在此基础上采用均匀沉淀法制备了Fe3O4/TiO2复合材料,XRD和UV-Vis结果表明制备出双层封闭结构的复合粒子的光吸收带发生了较大幅度的红移,并进入可见光区,同时吸收光强度也明显增大,这对开发日光型催化剂是十分有利的.  相似文献   

17.
合成了纳米固体超强酸 ,考察了该催化剂在乙酸异戊酯合成的催化活性 ,并与非纳米的SO2 - 4/TiO2 ,SO2 - 4/ZrO2 ,SO2 - 4/Fe2 O3,浓H2 SO4 催化剂进行了比较 ,同时对酯化反应的影响因素诸如催化剂的制备、用量及反应时间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8.
利用溶胶-凝胶法制备TiO2薄膜光催化剂,考察掺杂铁、银离子改性与酸处理的TiO2薄膜以及有微量H2O2存在时光催化降解水杨酸的活性,并对改性薄膜光催化降解水杨酸的动力学进行研究.实验表明:改性后的TiO2薄膜光催化剂的活性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其中体相掺铁和酸改性的TiO2薄膜光催化活性最高,并且改性的TiO2薄膜降解水杨酸过程符合一级反应;微量的H2O2存在使TiO2光催化降解效率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19.
担载型钅了催化剂对二氧化碳甲烷化的催化性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水溶液浸渍法制备了多种无机氧化物担载的钅了催化剂,并对其在二氧化碳甲烷化反应中的催化性能作了研究。结果表明,无机氧化物担载的钅了催化剂具有高活性;不同载体担载的体系有如下的活性次序:TiO2>ZrO2>海泡石>Al2O3>SiO2;反应条件及第二组份的添加对催化性能均有影响;催化剂作用下的反应活化能大小顺序与活性变化规律相符  相似文献   

20.
采用热重分析和恒温实验法研究了攀枝花钛精粉氧化过程中相的存在形式及其转变规律.X射线衍射结果和微观形貌分析表明:温度低于500℃,钛精粉未发生氧化反应;600℃时产生Fe2Ti3O9和TiO2相,其和原相Fe2O3相衍射峰强度均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强;900℃时,Fe2Ti3O9相完全转变为Fe2TiO5相,且随温度的升高,TiO2相和Fe2O3相衍射峰强度逐渐减弱;在整个氧化过程中存在四个化学反应,其与烧结作用相互关联,使得氧化产物表面形成较多孔隙,变得凹凸不平且疏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