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徐国强 《科学》2005,57(4):59-62
今年恰逢“爱因斯坦奇迹年”100周年,又是爱因斯坦逝世50周年,报馆书局频频动作以示纪念。然而论起冰冻三尺来,在有关爱因斯坦的众多传记作品中,则推美国科学家和科学史家派斯(A.Pais)的两部作品最为知著。他以大量文献和访谈为基础,结合与传主的多年私交,先是以《上帝不可捉摸……》为题从学术角度讲述爱因斯坦的发现历程和思想创获,  相似文献   

2.
四、关于“波包的缩编”的话题在20世纪20年代,当量子理论的作用开始充分显露之时,一股强烈的震惊与迷惑在物理学家中间回响。然而,如前所述,在量子理论发展的早期曾起过重要作用的爱因斯坦,却成为抨击破尔所坚持的量子理论的急先锋。爱因斯坦到1955年谢世,还依旧坚信量子理论的表述形式中缺少一种实质性成分。爱因斯坦生前反复试图证明量子理论的不完全性,提出许多很有见地的论据,但每次都被尼·玻尔雅致而有说服力地反驳掉,看来爱因斯坦驱除原子中幽灵的探索近乎徒劳。然而,量子论战远未消失,阿莱因·阿斯派克特的实验将这种论…  相似文献   

3.
尽管爱因斯坦、莫扎特和贝多芬都是天才,但他们并不知道自己的大脑比普通人的“大”。现在经过科学实验巳经证明,人通过学习音乐和数学可以使大脑中的“灰质”增加,于是变得更加聪明。德国柏林大学的著名神经病学家戈特弗里德·施劳格博士研究发现,音乐可以开发人大脑中包括中枢神经系统的那一部分。他是在对15名从幼年时就开始接受音乐训练的青年音乐家进行研究后得出这一结论的。通过磁共振技术得到的图像显示,与没有接受过音乐训练的人相比,这15位年轻音乐家大脑中的感觉区与运动区发生了“结构性变化”。  相似文献   

4.
<正>一项涉及数百个纠缠原子的新实验检验了薛定谔对爱因斯坦、波多尔斯基和罗森经典思想实验的解释。1935年,爱因斯坦(Einstein)、波多尔斯基(Podolsky)和罗森(Rosen)提出了一个观点(EPR佯谬),并声称由此可以推断出量子力学是对现实的不完备描述。EPR佯谬的基础是两个假设。第一,如果可以在不干扰物理系统本身的前提下明确地预测该系统某物理属性的值,那么就认为这种物理属性具有“实在性”——即便不作测量,这种物理属性也有确定的值。  相似文献   

5.
有价乎?人类最高智慧的结晶沈今年是本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巨匠爱因斯坦逝世40周年.又是爱因斯坦创立的相对论发表90周年,为表示对这位科学伟人及其科学思想的敬意,我刊特约请理论物理学家、对爱因斯坦科学理论素有研究的沈先生撰写专稿,本期先以随笔形式发表两篇,...  相似文献   

6.
据Physics Today报道,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W.凯特勒与他的合作者最近演示了“原子激光”实验他们在磁性原子阱内通过蒸发冷却把其中的钠原子云极度降温,使之成为玻色-爱因斯坦凝聚滴(BEC).  相似文献   

7.
“深奥真理”探索中的思想分野──关于爱因斯坦-玻尔论战的管见之二沈 两种“实在”观念什么是物理实在?爱因斯坦和哥派(哥本哈根学派)见解不同、回答不一,以致在第六届索尔未物理学讨论会(Igso年)和后来一段时间里针锋相对地争论过。人们便以彼此相违的“实...  相似文献   

8.
“深奥真理”探索中的思想分野──关于爱因斯坦-玻尔论战的管见之一沈葹不少科学界人士都同意一位学者的如下说法:“有一种科学家,每隔100年才出一个两个,如爱因斯坦和玻尔”;我们说这100年的估计可能还嫌短了些。但至少公众都认定:这两位大师是20世纪最卓...  相似文献   

9.
今年是原子物理学家玻尔诞生95周年纪念,我们请曾多次去过玻尔研究所的杨福家同志撰文以志纪念,文章中有两点我们印象深刻:一是“哥本哈根精神”,即平等、自由的讨论,相互紧密的合作和浓厚的学术气氛;二是玻尔与爱因斯坦间既是相互尊敬的好友,又是在学术上持续了好几十年争论的对手这种关系.这两点对我国科学技术领域中进行民主化、现代化建设是值得借鉴和学习的.  相似文献   

10.
瑞典皇家科学院于今年10月9日宣布,两名美国科学家和一名德国科学家荣获2001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以表彰他们发现了碱金属原子气体的“玻色—爱因斯坦凝聚”这种新的物质形态。 获奖的3位科学家是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所的埃里克·康奈尔、科罗拉多大学的卡尔·韦曼以及  相似文献   

11.
沈葹 《世界科学》1989,11(8):1-5
自然界蕴含着无限多样的对称性,科学大师爱因斯坦称这为“先定的和谐”,它给人以美感和快感;爱因斯坦并认为,探索自然的对称与和谐,乃是科学实践中“无穷的毅力和耐心的源泉”。他本人为建立体现自然最高对称性的统一场论,呕心沥血,坚持不懈,前后达三、四十年之久。尽管没有成功,但其艰苦卓绝的一  相似文献   

12.
尼尔斯·玻尔是20世纪一流的科学家,也是最伟大的思想家之一。他率先运用量子理论研究原子结构和分子结构,被视为"原子物理学之父",亦有"原子力学的奠基人"之誉。对于玻尔的科学发现,爱因斯坦  相似文献   

13.
《科学之友》2005,(7):33-33
1905年,爱因斯坦创建了狭义相对论,改变了时间和空间的观念;也是在1905年,爱因斯坦提出了光量子假说,进一步发展了普朗克于1900年提出的能量量子化思想;这一年,他还发表了另外几篇重要的学术论文,因而,1905年成为“爱因斯坦奇迹年”。国际纯粹与应用物理联合会,从2003年即开始筹划在“奇迹年百年”的2005年,举办全球性的“世界物理年”庆祝活动,以提高公众对物理学的了解程度。相对论和量子论从根本上改变了人类的宇宙观,也为20世纪物理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回顾上个世纪,物理学在半导体、集成电路、激光、磁性、超导等方面的发现是信息革命…  相似文献   

14.
沈葹 《世界科学》2006,(3):30-32
爱因斯坦一再强调:“要使科学思想造福于人类而不致成为祸害”。推进科学、造福人类,说到底,才是爱因斯坦等众多科学大师创建优美的科学理论、揭示深邃的科学真理、阐发其科学美学蕴含的本意,也是使他们的科学理论、连同其科学思想转化成巨大物质力量的同的所在。而作为自然科学根砥的物理学,毕竟是科技发展、文明建设的坚实基础;其富含美学意义的物理理论、物理思想,恰正是人类福祉的无尽源泉。  相似文献   

15.
刘征 《科学之友》2004,(11):42-44
选错了奖励项目的诺贝尔奖 爱因斯坦发现光电效应1921年,诺贝尔奖委员会在公告中说,由于爱因斯坦发现了光电效应,所以决定把本年度的物理学奖授予他。许多科学家认为,光电效应的科学意义无法和相对论相提并论。因此,科学家们认为,不是爱因斯坦不够格,而是诺贝尔奖委员会选错了奖励项目。  相似文献   

16.
科学与艺术的关系是一个古老的课题,已经有多少前人先哲,包括科学家和艺术家,对此发表过他们的真知灼见。作为人类文化的两翼,从不同的角度,有人强调他们的差别,认为“科学探索大自然,而艺术探索人的心灵”(穆斯泰,伽里姆),“科学著作的生命很短,而艺术则可以永葆青春”(契达依戈罗茨基);有人强调他们的一致,指出“艺术家的猜想与科学家的发现多么相似”(巴尔扎克),“真正的科学和真正的音乐需要同样的思维过程”(爱因斯坦)。一直到现在,还在争论未来是  相似文献   

17.
洪都 《科学之友》2005,(7):38-38
在这个“纪念”的年份,爱因斯坦是关键词。因为他,联合国将2005年确定为“国际物理年”——100年前,26岁的爱因斯坦连续发表5篇论文,推出相对论和量子理论。从此,一切都不同了,而那一年,人们管它叫“奇迹”。爱因斯坦的科学思维来自他对世界一种纯真的看法,他相信可以用“思想的实验室”来建立对真相的简单描述。孩童般纯净的视角,甚至使他对人类政治也抱以乐观的态度。那个时候的欧洲,也的确弥漫着阳光般的情绪。关于“人类进步”、“理性胜利”的神话不断被续写,知识界一派欢欣鼓舞——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将他们抛入前所未有的困惑之中。…  相似文献   

18.
斯蒂芬·霍金──划时代的英雄潘涛编译霍金的体力勇敢尚不及他的脑力勇气。对于爱因斯坦关于宇宙创生的名言“上帝不掷骰子”,霍金的回答是:“爱因斯坦错了。上帝不仅掷骰子,而且有时候在看不见骰子的地方掷骰子。”还有谁有胆量向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发起挑战?好消息...  相似文献   

19.
刘道军 《世界科学》2003,(3):15-15,14
从观看偶然性游戏中的成功涨落到简单的布朗扩散以及现代非线性动力学研究,随机行走到处可见。与20世纪物理学中的许多重要概念一样,随机行走于1905年从爱因斯坦那儿得到了推进(当时爱因斯坦的注意力集中在布朗运动上)。1785年,简·英根赫兹(Jan Ingenhauz)把木炭粉末放在酒精薄膜上发现木炭颗粒在随机地进行运动;1828年,植物学家罗伯特·布朗(Robert Brown)发现,静止液体中的小颗粒在作无确定路线的跳动。爱因斯坦认为这些液体都是由离散的分子组成的,分子与布朗粒子的多次碰撞导致了后者随机地朝着某个方向跳动,布朗粒子的运动是一种随机行走。爱因斯坦的分析不但解释了布朗运动,而且还支持了原子的存在性(原子的存在性在当时还没有被普遍接受)。  相似文献   

20.
《大自然探索》2005,(1):78-78
这也是一个令科学家感兴趣的问题,1955年4月18日,20世纪最伟大的数学家和物理学家爱因斯坦去世后,他的大脑被科学家保留下来用于研究,人们期待着科学家从爱因斯坦大脑的研究中发现什么,直到20世纪80后,人们才得到了三个研究小组对爱因斯坦大脑的一些研究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