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网络交往导致的网民行为失范现象在当下大量地凸显,集中地表现在网络群体事件频发,网络侵权屡禁不止,人际冲突不断,道德风尚败坏等方面。马克思交往理论中丰富的主体性和法律思想为我们解决此类问题,确立具有普遍意义的网络交往原则提供了重要的启示和理论支点:一、相互无害的原则;二、理解与宽容的原则;三、权利与义务相互统一的原则;四、违法必究的原则。  相似文献   

2.
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及互联网的广泛使用,日益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学习和交往方式,特别是现代大学生,对网络虚拟世界表现出了积极的参与热情。课题以问卷方式调查研究大学生网络交往情况,分析研究当代大学生网络交往的动机和大学生网络交往中反映出来的主要社会问题,提出怎样正确引导大学生网络交往及解决大学生网络交往中反映的社会问题应采取的可行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3.
信息时代的来临,随着网络的日益普及,网络已成为大学生交往的重要手段,并深刻影响着大学生的生活。本文通过对大学生网络交往类型及基本特征的研究,引导大学生正确的网络交往,提高学生网络交往的道德素质,使他们不仅能运用网络技术进行交往,而且能健康、有道德的进行网络交往,真正成为能适应网络技术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相似文献   

4.
大学生交往困扰与人际归因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311名大学生为对象,采用人际归因量表、大学生人际关系综合诊断量表进行调查,探讨大学生交往困扰程度与人际归因的相关关系,揭示困扰程度不同的大学生的人际归因方式.结果发现:(1)大学生交往困扰程度和归因方式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2)交往困扰程度不同的大学生其归因方式有明显的差异:交往无/较少困扰的大学生时成败都倾向于内归因;交往有一定困扰的大学生对成功倾向于内归因,对失败倾向于外归因;交往有较严重困扰的大学生对成功倾向于内归因,对失败倾向于外归因.  相似文献   

5.
根据哈贝马斯的观点,交往理性作为工具理性的制衡方式,是遏制系统向生活世界入侵、赋予人们交往意义和重建交往秩序的重要前提,这为从微观组织层面考察交往行为提供了分析工具。出于工具理性目的产生的现代组织,虽然通过内部社会化、权力运行、分工协作等方式得以存在,却往往由于对目标和权威体系的过度强调,造成功利化交往方式、成员交往主体性丧失以及成员关系疏离等问题。唤醒组织成员交往理性,并使其从日常生活世界渗透到职业领域,恢复成员在组织中的主体地位和身份,是把组织成员从物化目标中解放出来、提高组织活动力和创造力的现实举措。  相似文献   

6.
本文重点研究基于Ucinet在毕业课题师生互选网络中的师生关注关系分析,一方面可以提高毕业论文选题选题系统性能,提高高校学生毕业论文质量,形成以关注度为目标的学生毕业/设计论文选题管理新模式;另一方面借助本系统设计有意识地改变、引导学生的人际和学术交往结构;教师应该对选题网络中劣势群体给予较多的关注等。  相似文献   

7.
目的:调查医学实习生与在校医学生人际信任和交往焦虑的状况,为加强和改进医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人际信任量表和交往焦虑量表分别对150名医学实习生与150名在校医学生进行调查。结果:医学实习生与在校医学生相比,人际信任和交往焦虑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医学实习生交往焦虑水平相对较高。人际信任与交往焦虑有着较为紧密的联系。  相似文献   

8.
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马克思对人的本质的揭示,说明了人的本质属性是其社会性。在任何社会,任何个人都面临着从"生物人"向"社会人"的转变,即人的社会化问题。如何实现人从"生物人"向"社会人"的转变,交往是其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9.
幼儿同伴交往是幼儿从事的基本的人际活动类型,随着独生子女问题的备受关注,幼儿同伴交往的研究也渐入视野.教会幼儿与同伴交往,对其后健康成长,培养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有重要作用.基于4-6岁幼儿同伴的群体为研究对象,在有关研究的基础上,以实习观察和理论分析为切入点,主要分析影响其交往的外部控制性因素和内部控制性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增强幼儿同伴交往能力的策略.  相似文献   

10.
同伴交往对幼儿的社会化进程及发展有重要意义,良好的同伴交往利于幼儿学习社交技能和策略、保持积极情绪和促进认知能力的发展,家庭教育、幼儿自身特征、活动材料和活动性质对幼儿同伴交往都有影响。培养幼儿同伴交往能力,父母需要给孩子创设良好的家庭交往环境、教给孩子与同伴交往的技能、鼓励孩子独立解决同伴冲突,并且注意扩大幼儿的交往范围。  相似文献   

11.
肖琼芳 《科技信息》2008,(13):151-151
本文扼要地从室内设计的角度说明人际间的交往行为与室内空间设计的关系,并从交往行为的关系中,提出了不同层次空间行为结构:结合各种交往行为,介绍室内交往空间的各种形式。  相似文献   

12.
张琦 《科技资讯》2010,(21):202-202
科技的发展,时代的进步,促使人类的道德生活从现实社会进入虚拟社会——即网络交往道德生活领域,由此诱发的网络交往道德问题,己经成为一种客观存在的社会现象,大学生也不例外。正视高校学生网络交往道德问题,探索实践中的有效途径,是创新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课题和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3.
网络交往与道德发展存在密切的关系,网络交往既能促进青年道德判断力的发展,也能阻碍它的发展;从 青年道德判断力,道德自律精神,青年信用意识,道德宽容意识,全球化意识的角度探讨网络交往与青年道德发 展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青少年时期是人生发展的重要阶段,也是人一生中身心变化最为显著的时期。随着竞争的激烈、学习压力的增大,青少年面临着许多困扰,其中人际交往问题是困扰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的突出问题之一,主要表现在人际交往中以自我为中心、交往的主动性不足、人际交往中缺少独立性、人际认知的偏差四个方面。应从家庭、学校、社会和青少年自身四个方面介入,通过转变角色、营造氛围,积极引导以及求助于专业人士等途径,对青少年进行心理疏导,帮助其走出人际交往困境。  相似文献   

15.
牛立军 《科技信息》2009,(11):67-67
探讨小学儿童同伴交往和同伴团体的特点,分析小学儿童的友谊模式及其演变,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同伴交往与友谊模式的演变对小学儿童人格社会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苗碧野 《科技资讯》2010,(3):167-167
从网络媒体为人们所提供的帮助之一——促进人的社会化进程进行分析,以青少年群体为分析对象,从这一人群的社会化内容、及其在网络空间的社会化发展,结合数字化生存的理论,来浅析网络实名制对于青少年群体在网络社会化方面上所可能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人是交往中的人,目前我国社会交往存在交往异化的客观事实.现代西方哲学家历来关注交往异化问题,形成各具特色的交往异化理论.从现代西方哲学交往异化理论中汲取科学养料,扬弃我国交往异化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师生交往与小学儿童的人格社会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集中探讨建设和谐社会大环境下小学儿童的人格社会化问题,主要侧重于师生交往和教师期望对小学儿童人格社会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何林 《玉林师范学院学报》2007,28(2):122-124,128
人要在交往过程中通过他人的折射来认识自己,网络交往是人的“自我”得以“真正”和“真实”体现的工具。但由于网络交往主体的现实性与虚拟性、交往空间的剪裁性和整合性、交往时间的逆时态与顺时态等特点,使现实自我得到长足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但是可以通过认识“网络自我”、进行自我调控、进行自主和自律性的道德教育来发展与提升自我。  相似文献   

20.
随着网络时代的来临,人们的交往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而这些变化正在不知不觉地改变着我们的生活。网络使人们的交往更加方便了,这样的便捷会带给我们什么呢?本文就网络时代人们交往中遇到的些问题做了探讨,建议大家正确合理地使用网络这种交流工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