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钱钟书的理解修辞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钱钟书的修辞理论主要包括理解修辞论和表达修辞论两个方面。重点探讨前者中的以下部分 :第一 ,“阐释之循环”说 ,主张对文本的理解要做到 :由词至句至篇章至全书以及由全书至篇章至句至词的双向循环。第二 ,“考辞之终始”说 ,主张依据全句和上下文语境解释词义 ,依据上下文判断句型和结构。第三 ,“活参”说 ,论理解是听读者创造性参与的过程 ,提倡以“活”的精神理解诗义  相似文献   

2.
现代汉语中的“是”作判断词,“我是学生”,“他是工人”。然而,古汉语中的“是”,它的词性、词义以及用法都大不相同。现就中学语文课本文言文的教学范围,谈谈“是”字的常见用法。“是”作指示代词,常在句中充当主语、谓语、宾语和定语,相当于“这”,“那”,或者将所指代的对象译出。例如:  相似文献   

3.
一、冬烘“冬烘”一词,辞书解释不尽相同.新《辞海》释为“懵懂浅陋”,新《辞源》释为“糊涂,迂腐”,《汉语大词典》则综合此两种解释为“过迂腐,浅陋.”至于该词为何会有此词义测均付诸阙如.“冬烘”一词的产生,可以追溯到唐代.据说当时有个叫郑薰的侍郎主持一次科举考试.他误把一个叫颜标的考生当成了鲁公颜真卿的后代,并将他取为状元.时人作诗嘲讽他说:“主司头脑太冬烘,错认颜标作鲁公.”(见五代王定保《唐摭言》八《误放》、十三《无名子谤议》)  相似文献   

4.
《孟子·许行》一篇中,有“虽使五尺之童适市,莫之或欺”一句。王力主编的《古代汉语》课本注:“或,句中语气词。”对“或”字的词义不作任何解释,因此,把“莫之或欺”解为:“等于说没有人骗他。”《古代汉语》对“或”字的解释可能根据清代王引之的《经传释词》和近人杨树达的《词诠》。《释词》:“或,语助也。《诗·天保》曰:‘如松柏之茂,无不尔或承。’言无尔承也。或,语助耳。笺言:‘或之言有也。’  相似文献   

5.
《木兰诗》中有这么两句:“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按字面解释是:将军经历千百次残酷的战斗死去了,壮士从军十年胜利归来.这就使人产生疑惑,为什么经历千百残酷战斗死去都是将军,而从军十年胜利归来的却都是“壮士”呢?其实“将军”和“壮士”,“百战死”和“十年归”在这里互相渗透、互相说明,意义上是合指的、兼顾的.作者为了求得诗句的统一、音调的和谐才分开来写.这种修辞手法叫“互文”,就是上文里含有下文将要出现的词,下文里含有上文已经出现的词.上下文的意义互相交错、补充。“将军百瞻死,壮士十年归”的意思应是:“将军和壮士从军十年,经历了千百次残酷的战斗,有的死  相似文献   

6.
在英语中无论是实词还是虚词,都有其特定的词义功能.要判定一个词的词性,主要应看它在句中的作用,而不仅仅是看词形;否则,望形生意只会使读者对语句产生误解.象directly与immediately,形同一ly类副词,语法中也多用作状语;然而二词均又可用作连词,意同成语词“as soonas”,这时,directly常读作:│’drektli│.以下句为例:①I left immediately the clock struck twelve.(钟一敲响十二点,我就走了.)②I came directly l got your message(一接到你的口信我马上就来了.)  相似文献   

7.
偶尔与一个“海归”谈起一个电子政务项目的建设时,他感叹地说了一句形象的话:小孩舞大锤!见我愕然,他补充道:看着悬!  相似文献   

8.
“札兀惕忽里”是金朝丞相完颜裹在成吉思汗助金打败塔塔儿后赐给他的一个“名分”。关于此词的含义,蒙古史学界多从蒙古语角度考察,且向有争议,有“招讨使”、“百夫长”、“一旗之长”、“糺军统领”、“部族官”、“昭武统帅”等等说法。本文认为此词来自女真语“朱里先你忽鲁”(jursin i hurl),词义为“女真的统领”。此外,本文根据蒙古国发现的汉文、女真文“九峰石壁纪功碑”。肯定这场在蒙古族历史上意义非同寻常的战争发生在明昌七年(1196)六月间。  相似文献   

9.
释“翦爪”     
“翦爪”一词在古代文献中较为多见,但仅个别辞书收有此词,如《汉语大词典》等。而《汉语大词典》也未解释其具体词义,只简单交代“翦爪”是用为祈雨的典故。文章主要从文化背景的角度,探讨“翦爪”的词义,以期能让我们对“翦爪”有更为全面的了解。  相似文献   

10.
解放军读者朱默辉来信问,什么叫东道国,现简复如下: “东道国”是由“东道主”一词演变而来。《左传·僖公三十年》,记载了春秋时期秦晋围郑,郑派烛之武劝说秦退军的故事。烛之武对秦穆公说:  相似文献   

11.
易安体的形成,除去个人遭际,生活环境艺术追求等因素,我认为最重要一点是历史传承;文学的继承和创新.翻开李清照的《漱玉词》,细细咀嚼,你定会从中悟出艺术三昧,易安体绝非空中楼阁,它是建立在前人的文化艺术成果之上的.李清照虽主张“词别是一家”,但并非真的不去吸收诗、文人词,下面我就李清照词的继承与创新加以分类:(一)借鉴前人诗词中的意境“柔肠一寸愁千缕”(《点绎唇·寂寞深闺》)一句,就是运化唐·韦庄《应天长》“别来半岁音书绝,一寸离肠千万结”句,其意境是相同的.易安为表达自己的真实思想感情,根据自己独特的生活感受,只改二宇.韦词“离”与“别来半岁”意义重复.易安改为“柔”宇,突出表现女主人的多情善感,感情脆弱,禁不住离别造成的打击,极为切当而传神.“缕”字较“结”字更为生动、形象.恰当地表达愁思的千头万绪,心情的缭乱不堪.尽管易安于前句写出女主人深闺索居的苦况,但何以如此,是蕴藉含蓄的,这较温词的一览无余更有韵味.  相似文献   

12.
人们在用词、造句、谋篇中,往往按照思维规律,遵守词与词、句与句、篇与篇之间合乎逻辑的组织关系,以求意义表达清楚,信息传达准确无误。但在诗化语言中,有种修辞手段却“逆潮流而动”,蓄意违背思维规律,在特定的语言环境里,造成一种不合逻辑的语言现象来达到一种出人意料的语言情趣。分析这一英汉两种语言中都有的修辞手段,有助于更好地理解文章中精妙形象的语言情趣。  相似文献   

13.
张晓峰 《科技信息》2007,(1):230-230
И除用作连接词之外,还可以用作语气词。语气词И在句中主要用来加强语气,通常放在需要加强的词的前面。1.语气词И在句中与语气词дaжe的词义相近,相当于汉语中的“(甚至)连……都……”、“就连(就是)……也……”等。例如:就连那些仪器也是我们做的。熊走到他身边,用鼻子嗅起来。这时,他连呼吸都停止了。我的爷爷就是现在也很健康。难道你就连这个也不懂吗?有时И可以和дaж连用为дaжeИ,这样,就使加强的语气更加强烈了。例如:关于这个我甚至连想都没有想过。不论大人还是小孩,所有的人我都不喜欢,我觉得知己在他们中间是个陌生人,甚至连外祖母也失去了原先的光彩显得疏远了似的。  相似文献   

14.
3(上接6期)“长大,就意味着一个又一个梦的破灭吧!”游小吉老气横秋地对我和蔚说。我们三人背着书包,东摇西荡地走在放学路上。“哎!”飞猪骑车追上我们,他停在我们面前,左脚支在地上。“我看见你们三个人晃晃悠悠、支离破碎地走啊走……”飞猪嬉笑着对我们说了一句,然后继续骑车赶路。我看见他身上的运动校服被风吹得鼓鼓的。蔚嘿嘿地笑,我不明白她在笑什么。“飞猪说他这几天在看两本书,一本叫《晃晃悠悠》,还有一本叫《支离破碎》。”蔚抿嘴告诉我们。“什么书啊?好看吗?”我对好看的书一贯有点好奇。“不知道,大概是小说吧。飞猪说写大…  相似文献   

15.
王珺 《科技资讯》2006,(36):143-144
人们在用词、造句、谋篇中,往往按照思维规律,遵守词与词、句与句、篇与篇之间合乎逻辑的组织关系,以求意义表达清楚,信息传达准确无误。但在诗化语言中,有种修辞手段却“逆潮流而动”,蓄意违背思维规律,在特定的语言环境里,造成一种不合逻辑的语言现象来达到一种出人意料的语言情趣。分析这一英汉两种语言中都有的修辞手段,有助于更好地理解文章中精妙形象的语言情趣。  相似文献   

16.
文学需要虚构,《三国演义》是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当然也需要虚构。就全书来说,很多人都赞同“七实三虚”的说法,而其对关羽形象的描写却不是“七实三虚”,更不是历史人物的真实再现,就关羽一生的主要事迹对照《三国演义》与《三国志》,可知大部分是虚构的。而这个虚构的形象在人们心中已经取代了历史上真实的关羽形象,他的影响也不再仅限于文学范围,在宗教、民间崇拜里都有他的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17.
正我的表哥是一个名副其实的电脑迷。一提起他,我就仿佛听到鼠标“嘀嘀”和键盘“嗒嗒”的合奏声。一天,我到表哥家去玩,他正在玩QQ农场,我怎么叫他,他都不理我。突然,只听“嘀”的一声,电脑屏幕一片漆黑,原来是停电了。这时,舅妈高兴地说:“电停得正好,你赶快陪弟弟去看看书吧!”表哥极不情愿地离开电脑房,带我来到书房。他左看看,右翻翻,拿起一本《西游记》看了看,觉得不好看;又拿起一本《昆虫记》,还是觉得不好看。正在这时,电脑房的  相似文献   

18.
“而”字小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古代汉语中的“而”字作为连词时,连接两个语言片断。所谓语言片断,是指以动词、形容词为中心的词、词组或分句。这两个语言片断可以是顺承关系,也可以是转折关系。所谓转折就是前项语言片断跟后项语言片断(在“而”字前边的语言片断叫前项语言片断,在“而”字后边的叫后项语言片断)意义相反、相对,后项语言片断不是顺着前项语言片断的意思说下去,而是转到另一方面上去。连接这种关系的“而”字叫  相似文献   

19.
李洁 《奇闻怪事》2007,(3):43-43
一代伟人毛泽东,既是一位革命领袖,也是一位杰出诗人。他的词大气磅礴。如《沁园春·雪》,1945年11月在重庆发表后,赢得了广泛的赞誉。蒋介石读了这首词后曲解说“我看他的词有帝王思想”,想“效法唐宗宋祖,称王称霸”,便组织了一批人写文章批判他,并叫文人名士写篇类似的文章,压一压毛泽东,可是没人能写出。蒋介石问为什么,许久才有人胆战心惊地说:我们没有那种气度。毛泽东词的风格与影响由此可见一斑。  相似文献   

20.
《九色鹿》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八册的一篇课文。这则民间故事讲述了九色鹿救助调达、不要报答和调达见利忘义、受到重罚的故事。一位教师在执教时,采用的是一种开放的“批注式”教学形式。课堂上他留给同学们充分的读书时间,让同学们自己感悟、研究九色鹿和调达不同的鲜明的形象特征。师生交流时,一个学生把交流的话题“扯”到了“乌鸦”(在调达带领国王和军队来提九色鹿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