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双关语巧妙利用语言中的同音同形异义或一词多义现象,使语言具有含蓄委婉、风趣幽默、新颖奇特等特殊效果,以增强语言的生动性和可读性。双关语特殊效果的实现途径为:词汇音义动态结合;表层语境和深层语境相互关联;双重语境、铰链和触机三者共存。  相似文献   

2.
陈渝  尹雪娇  张丽 《科技信息》2010,(10):I0171-I0171,I0172
本文讨论了原型范畴理论以及它对英语词汇教学的启示。文中指出,词汇教学应以基本范畴词汇为中心,同时还应重视词语多义之间的深层联系的讲解以及词语隐喻认知的创造性,将其视为解决词汇学中一词多义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一词多义是语言词汇中极其普遍的现象,隐喻和转喻是语义延伸的两种主要方式。移动动词“go“由身体运动语义向“将来“标记语和转述动词的语义延伸有其自身的过程和动因,且体现了人类认知思维的隐喻和转喻方式。  相似文献   

4.
词汇是英语学习的关键,而词汇习得又在于深度习得.由于英语富含多义词,故词汇习得就要全面掌握词汇的各种语义(相对常用),而不仅限于了解最常用的语义.乔姆斯基所创造的转换生成语法理论就可以有效地运用到多义词的深度习得中.多义词的多种语义中就存在着深层结构和表层结构,把握好多义词各语义间的深层结构和表层结构的关系及转换,就能实现对多义词的准确掌握和灵活运用,从而真正达到词汇深度习得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一词多义是语言词汇中极其普遍的现象,隐喻和转喻是语义延伸的两种主要方式。移动动词“go”由身体运动语义向“将来”标记语和转述动词的语义延伸有其自身的过程和动因,且体现了人类认知思维的隐喻和转喻方式。  相似文献   

6.
针对现有中文词汇语义倾向性计算方法存在较少考虑深层语义影响因素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利用词汇分布相似度的中文语义倾向性计算方法.该方法分2个步骤完成:①利用依存句法分析和统计工具获取词汇在语料库中的分布相似度,并综合知网(HowNet)和汉语连词特征信息优化语料库统计结果,计算中文词汇间的语义相似度;②采用无向带权图划分的聚类方法来实现中文词汇语义倾向推断.由于获取最优聚类结果是一个NP难问题,所以采用贪心算法求解近似最优值.通过在自建的语料库上进行测试,并与利用语料库统计信息、利用HowNet等2个词汇语义倾向性计算系统进行比较,结果是所提方法的准确率达到了80%,表明在提高中文词汇语义倾向性计算的准确性方面是可行、有效的.  相似文献   

7.
本文讨论了语义学的某些理论对英语词汇教学的指导.首先分析了学生在词汇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引起这些问题的原因.然后试图从语义学角度来解决这些问题.例如,搭配法,语义场法,以及一词多义法都是词汇教学中行之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辐射性和链性多义都是基于家族相似性和原型范畴理论,但是它们的语义变化方式不同,辐射性多义有共时也有历时变化,而链性多义多经历了历时变化,词的原始义与在尾的引申义发生了“连锁联结”现象,词的非认知理据丧失或变得模糊。语义和句法是不同的范畴,它们的范畴化和非范畴化也应区别研究,保留结构的辐射性多义发生语义范畴化,改变结构的辐射性多义发生语义范畴化和句法范畴上的非范畴化,但是它们都没有发生语义非范畴化。链性多义的首尾意义发生语义非范畴化,但在句法范畴上没有发生非范畴化。本研究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和记忆多义词,而且有助于理解多义词的范畴化和非范畴化及其它们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语篇连贯可以通过表层形式的显性衔接得以实现,也可以借助深层结构的隐性衔接来获得。显性衔接的语篇带有明显的形式标记,句与句之间的语义关系清晰明了,是语言表层、形式上的连接,是构成语篇连贯的有形网络。而隐性衔接则无形式标记,句与句之间的语义关系含而不露,是实现语篇连贯的无形网络,是语篇深层结构上的认知衔接手段,与交际双方的心理、认知语境密切相关,可以分为:隐性连接、预设性外指衔接、语义空环衔接。本文主要对隐性衔接进行探讨,以关联理论为理论基础论述隐性衔接机制的认知心理和存在理据。  相似文献   

10.
动词是汉语最重要的一个词类,多义动词的义项通过家族相似性聚合成语义网络。汉语动词多义聚合网络的类型主要有辐射式聚合网络、链条式聚合网络、综合式聚合网络。汉语动词多义聚合网络的形成是通过隐喻、转喻的方式实现的。同时,研究汉语动词多义聚合时也要充分考虑到词义的模糊性。通过对汉语动词多义聚合网络的分析,可以更好地了解动词义项的聚合规律,进而了解整个汉语语义的聚合规律,为认知语义字典、词典的编纂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11.
语义取象对词义演变的影响——以“首、头”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词的所指对象依照认知经验会在人的心目中形成一定的心理意象,我们称之为"语义取象"。通过对"首、头"的词义分析,文章认为,受深层认知因素的制约,两个词即使词汇意义大致相当,但它们在人们认知体系中有不同的意象和各自突显的特征,这深刻影响着词的使用和词义的发展,对词义系统的自我调控与平衡是极有利的。聚焦于词的语义取象,获得了词义分析的新视角,能够为多义词的义域分布和发展趋势提供解释,也为同义词的辨析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12.
词义有语义学上的意义和语用学上的意义,认知语言学认为语义和语用是互为一体的。在语言运用中必须在语义和语用的平面上有机地释解词义。从英语课本中常出现,但又常被学生们用错的after all这个例子可以说明语义和语用的互动是释解词语意义的最为根本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语言是一种以语音为物质外壳,以词汇为建筑材料,以语法为结构规律而构成的体系。词汇是语言的最小单位,由语音、形态、语义三大要素构成。语言是人的思维的产物,人类的逻辑思维内嵌于词汇各要素信息内部。把握词汇内部的逻辑性规律,对借助词汇的逻辑知识来演绎新的词汇和语义,推动二语习得有借鉴。  相似文献   

14.
汉英双语词典的词语释义错误经常表现为三种形式:疏于溯本求源或拘泥于字面意义,导致理解和释义错误;忽视词义动态发展,释义片面;“假朋友”对号入座。这种望文生义,似是而非的现象是译者或词典编撰者的大忌。  相似文献   

15.
近代汉语修辞词语的特征是与其邻近词汇现象的比较中显现出来的。首先,修辞词语是一种词汇现象,其词义带有与生俱来的修辞味;其次,修辞词语词义与语素义之间的关系是综合型的,其词义引申具有简洁性,此外还具有缤纷的色彩意义。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语义和语法两个角度分析了《晏子春秋》的人名,探讨了《晏子春秋》中人名在词素意义关系和结构方式上的规律以及这些人名反映出的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17.
对《现代汉语通用字表》"冫"部统辖下的23个字进行系统考察,分析它们的形义关系,得出"冫"部字四方面的义类类型。通过考察分析,发现与"冫"部义类不相符的字族有三组,主要是"氵"部义类字,其次"冫"部声化字,另一类是义符错位。进而分析这些异类的成因,得出讹变和形符声化以及部首的归并是造成"冫"部义类分化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8.
多义词几乎存在于人类所有的语言中,现代汉语和现代英语也不例外。文章尝试探究汉英多义形容词“老”和“old”的词义生成与演变,并描绘出其词义演变轨迹图。研究发现:(1)其产生一词多义的原因是受隐喻作用和语言经济性原则的影响;(2)其词义演变轨迹符合“仙人掌发展模型”,但是其产生的隐喻意义种类却不尽相同.因此它们缔造出各自特有的词义演变的仙人掌模型。  相似文献   

19.
Pagel M  Atkinson QD  Meade A 《Nature》2007,449(7163):717-720
Greek speakers say "omicronupsilonrho", Germans "schwanz" and the French "queue" to describe what English speakers call a 'tail', but all of these languages use a related form of 'two' to describe the number after one. Among more than 100 Indo-European languages and dialects, the words for some meanings (such as 'tail') evolve rapidly, being expressed across languages by dozens of unrelated words, while others evolve much more slowly--such as the number 'two', for which all Indo-European language speakers use the same related word-form. No general linguistic mechanism has been advanced to explain this striking variation in rates of lexical replacement among meanings. Here we use four large and divergent language corpora (English, Spanish, Russian and Greek) and a comparative database of 200 fundamental vocabulary meanings in 87 Indo-European languages to show that the frequency with which these words are used in modern language predicts their rate of replacement over thousands of years of Indo-European language evolution. Across all 200 meanings, frequently used words evolve at slower rates and infrequently used words evolve more rapidly. This relationship holds separately and identically across parts of speech for each of the four language corpora, and accounts for approximately 50% of the variation in historical rates of lexical replacement. We propose that the frequency with which specific words are used in everyday language exerts a general and law-like influence on their rates of evolution. Our findings are consistent with social models of word change that emphasize the role of selection, and suggest that owing to the ways that humans use language, some words will evolve slowly and others rapidly across all languages.  相似文献   

20.
叶碧霞 《韶关学院学报》2004,25(10):103-107
英汉两种语言中的相应词汇所涵盖的语义范围往往各不相同,到底是“英宽汉窄”还是“汉宽英窄”,从宏观角度来下判断往往不能导出科学的结论,但若从微观角度、从不同的层面分析,可发现英汉词义各有宽窄。从英汉上义词、下义词、同义词及多义词的角度入手探讨对比,可找到英汉词义宽窄的某些规律;而从词汇学、词源学、语义学及社会文化因素等方面也可找到其相应的理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