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乔健先生50年的人类学学术生涯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研究台湾的高山族,第二个阶段研究美国的印第安人、香港的民间风俗和中国大陆的少数民族,第三个阶段是研究汉族社会至今。乔先生十分重视田野调查,认为做田野是人类学工作者的基本功和成年礼。同时,他也强调理论学习和本土研究。  相似文献   

2.
东华大学族群所本于文化知识的实践行动,于1995年创所之初即规划“原住民自助文化研究计划”。透过“原住民自助文化研习营”的活动和地方文史工作者的文化采集,以及借着观摩活动与鼓励自行研究,原住民自助文化研究有了初步的成果。1998年族群所创立了在职专班,提供地方教师与相关人员取得正式硕士学位的机会。由于课程的完整安排与独立的论文写作,原住民相关研究得以在地方开展。2001年成立之民族文化学系更透过一半名额保障原住民学生的措施,吸引了更多的原住民学子加入自助文化研究的行列。东华大学族群所十年来的努力过程,期许着人类学与原住民研究之间有更好的互动与发展。  相似文献   

3.
反映1998年10月在厦门召开的中国文学人类学首届学术研讨会学术成果的《文化与文本》一书,作为“文学人类学论丛”的一种,最近已由中央编译出版社出版。主编叶舒宪,24.5万字,定价19.80元。该书由李亦园、乐黛云作序,并附有1985~1997年国内文学人类学研究论文汇目。叶舒宪主编的《文化与文本》出版@大禹  相似文献   

4.
卷首语     
南国五月 ,夏意已浓。在浓浓的夏意中 ,本刊一如继往把最有特色的、最好的文章推荐给大家。数千年来 ,汉字不仅对中华民族自身的发展和统一起了重要的作用 ,而且对“汉字文化圈”民族和国家文化的发展也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汉字在传播中也发生了种种变异。如何认识这种变异 ?赵丽明的《汉字变异的人类学背景》将从人类学的角度为您作出解答。近几年来 ,族群研究成了人类学、历史学等人文科学诸学科关注的焦点 ,彰显了科学研究的人文关怀。本期发表孙九霞和刘朝晖两位青年学者的《珠江三角洲外来企业中的族群与族群关系 (上 )》和《乡土社会…  相似文献   

5.
从孔孟桑梓之邦的山东来到岭南商业都会广州,孙九霞博士选择了人类学研究作为实现其人文理想的最佳方式。早在1994年,孙博士师从著名人类学家、中山大学人类学系周大鸣教授,攻读文化人类学硕士学位,开始了她的人类学研究之旅。经过数年的磨砺,孙博士以敏锐的洞察力,拓展了人类学研究的新领域——族群与族群关系。她的“族群”概念的提出,在学术界引起了较大的反响,而“论粤澳族群关系”(2000)、“澳门族群与族群文化研究”(2000)、“珠江三角洲外来企业中的族群与族群关系”(2001)、“外来人口对粤文化的吸纳与整合”(2001)、“澳门土生葡人…  相似文献   

6.
与一般人类学研究者不同的是 ,潘年英教授更多地选择“笔记体” ,而不是通常的“报告体”来做为他表达的主要形式 ;而所执立场却是站在土著族群一边 ,可以说是土著族群利益的代言人。他在学术上的贡献 ,主要表现在对贫困问题的认识上 ,他提出的相对贫困论观点 ,以及对土著文化衰亡的原因分析 ,在人类学界可谓独树一帜。  相似文献   

7.
通过“文化多样性与当代世界”广州国际学术研讨会,就十大人类学研究问题进行了综述和前瞻,不仅为2008年世界民族学与人类学大会作了良好准备,而且对相关研究也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8.
2013年6月22日至23日,文学人类学前沿国际学术研讨会在陕西师范大学召开。结合研讨会主题及文学人类学近期研究动向,综观研讨会全程,可归纳为超越文字限制的跨学科范式,N级编码理论,玉石文化,神话(兼原型)、族群(兼民族)、仪式(兼民俗)、生态、宗教信仰等文学人类学研究热点以及文学的人类学批评等五个主要方面。  相似文献   

9.
2014年3月29~30日,由中央民族大学教育学院、中央民族大学"985工程"中国少数民族教育研究创新基地、《民族教育研究》编辑部在中央民族大学联合举办了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 教育人类专业委员会首届年会暨"教育与文化:教育人类学的理论、方法与应用研究"学术研讨会  相似文献   

10.
第一次有幸见到乔健教授是在2002年5月13日。时值首届人类学高级论坛在广西民族学院举办,根据录音,我整理出了乔教授在开幕式上的发言稿《谈中国研究的一些方法论问题》(该文发表于《广西民族学院学报》2002年第4期)。几天来的接触,乔教授平易近人、和蔼可亲的形象,以及渊博的学识、独特的学术视野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乔健先生生于1935年,祖籍山西。1956年进入台湾大学考古人类学系学习,分别于1958年、1961年获人类学学士、硕士学位,1969年获美国康乃尔大学人类学系哲学博士学位,之后在美国印第安纳大学任教。1978年乔教授创设香港人类学…  相似文献   

11.
2012年11月,在中国文学人类学研究会和中国多民族文学研究会等团体的协助下,跨学科学术平台“文学人类学与多民族文化研究中心”在广西民族大学成立。中心成立之际举办了题为“多学科视野下的中国多民族文学与文化研究”的学术讨论。中国社科院的汤晓青和四川大学的徐新建教授应邀做了题为《现代学术格局中的民族文学研究》和《创建中国多民族文学研究的理论话语》的演讲。  相似文献   

12.
人类学家庄英章教授●山兰/著1997年11月我到中山大学人类学系参加一个人类学研讨会时,在容观教授家中看到了厚厚三大本、台湾出版的《台湾与福建社会文化研究论文集》,主编之一是庄英章先生。翻阅之后深感学术分量的厚重,觉得庄先生真是一个在人类学研究上有...  相似文献   

13.
人类学本土化的示范之作——《雪球》出版座谈会纪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华人民共和国 5 0大庆前夕 ,上海人民出版社推出了广西民族学院汉民族研究中心主任徐杰舜教授主编的洋洋百余万言的《雪球———汉民族的人类学分析》 ,立刻引起了人类学界的广泛注意。 1999年 9月 10日在南宁出席 99人类学本土化国际学术研讨会的部分国内外人类学家举行了一个别开生面的出版座谈会 ,高度评价了《雪球》一书的学术价值 ,以及其对人类学本土化所做的贡献。现将座谈会发言纪要予以发表 ,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4.
将文化人类学的视野、方法及成果自觉运用到艺术研究当中,便有了艺术人类学,2006年12月22-24日,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在北京正式成立并举办了首届学术研讨会,会议的主题是“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成立的意义,艺术人类学的理论、方法”,相关议题有“中国艺术人类研究的历史、现状与未来”、“中国艺术人类学的学科建设”、“人类学与艺术学交叉学科的意义”、“艺术人类学的田野调查与研究个案”,等等。  相似文献   

15.
族群以及族群文化研究,是人类学研究的重要主题,也是近年来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界广泛讨论的热点问题之一。然而,在关于族群概念、族群文化、族群认同以及族群关系的诸多讲座与争鸣当中,族群与区域文化之间的关系问题,似乎较少为讨论诸家所关注。村落共同体的实证研究与区域文化  相似文献   

16.
《昌吉学院学报》2009,(4):F0003-F0003
聂爱文.汉族,1969年出生,法学博士.教授,昌吉学院西域文化研究所所长,目前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主要研究方向为族群与区域文化。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一项《新疆哈萨克族定居牧区的和谐文化建设研究》;自治区社科规划项目和新疆教育厅课题两项;参加课题多项并多次参加世界银行贷款项目的社会评估工作;先后在《西域研究》、《广西民族学院学报》、《西北人口》、《中南民族大学学报》、《青海民族研究》等核心期刊发表多篇论文。论文曾获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第五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青年佳作奖”。  相似文献   

17.
卷首语     
本期“文学人类学研究”栏目主题为“文化大传统研究”,是中国文学人类学研究会第六届学术年会所引发的热烈讨论的成果。叶舒宪《文化大传统研究及其意义》一文重新界定大小传统,指出人类学家雷德菲尔德的大小传统的划分带有殖民主义/精英主义的偏见,文章以反思人类学的立场对此进行批判和改造,显现出人类学转向后的学术范式的革新意义。  相似文献   

18.
台 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研究员王明珂博士长期致力于中国西北、西南边疆民族史研究 ,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其中 ,《华夏边缘———历史记忆与族群认同》(台湾允晨文化实业股份有限公司 ,1 997)这部专著就是其中最为突出的成果之一。该书是主要探讨古代羌人和现代羌族的专著 ,也是作者的成名之作。本书由六部分组成 :序论、边缘与内涵、华夏生态边界的形成、华夏族群边缘的形成与扩张、华夏族群边缘的维持与变迁 ,以及结语“资源环境、历史记忆与族群认同”。作者在第一部分中探讨了近 30年来社会人类学界对族群现象的理论探讨 ,并…  相似文献   

19.
徐杰舜教授主编的《族群与族群文化》(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6)一书汇集了当下人类学研究者对族群研究的相关成果,该书按照特稿、族群概念、族群理论、族群认同、族群关系、族群文化等几个板块进行归整,是中国学界有关族群研究的最新诠释。  相似文献   

20.
卷首语     
2006年10月30日至11月3日,金色的日子。备受世界瞩目的中国-东盟建立对话关系15周年纪念峰会、第三届中国-东盟博览会和第三届中国-东盟商务与投资峰会同时在广西南宁举行。“三临品味壮乡茶,四海宾朋恋槿花;共赢东盟年年盛,互惠平台届届佳。”金色的季节,金色的收获。在这个收获的季节里本刊全体同仁也满怀金色的心情把2006年的压轴期奉献给大家法人类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近年来,不少学者都对之表现出越来越浓厚的兴趣。为此,本期主打栏目特刊发由第三届全国杰出中青年法学家吴大华教授主持的法人类学研究“习俗与法”栏目,隆重推出吴大华的《论法人类学的起源与发展》,张文山的《关于法人类学若干问题的思考》,戴小明、谭万霞的《论民族习惯法与国家法的冲突及整合》,徐晓光的《贵州苗族水火利用与灾害预防习惯规范调查研究》,莫金山、潘远益的《瑶族石牌制及其在南方民族习惯法中的地位》等文章,其中,吴大华和张文山两位学者就法人类学的学科定义、研究对象、概念体系、研究方法等几个问题进行思考与解读,认为法律多元是法人类学的基本立场。文章观点新颖,值得一读。1935年,费孝通先生深入广西大瑶山开始民族学调查,并以此展开他七十年民族研究生涯,七十年里,先生抱定“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学以致用,志在富民”的崇高理想,以中华民族研究为立足点,“行行重行行”,为建设“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富强中国与和谐世界,建言献策,鞠躬尽瘁。为缅怀人类学民族学的世界级大师,由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主办,国家民委民族问题研究中心和中央民族大学承办的“纪念著名民族学家、社会学家费孝通民族研究70年座谈会暨研讨会”于2006年10月10日至11日在北京举行,著名人类学家、台湾世新大学乔健教授的话代表了多数学者的认识:“先生早已超越了名人的境界,而正式进入了历史,成为在建立人类学、社会学或者综合地来说文化理论的世界级大师之一,奠定了永恒的与普世的历史地位,成为与拉德克利夫·布朗、马林诺夫斯基、列维·斯特劳斯等并列为十二位建构现代文化理论的主要贡献者。”本期全文刊发由敏俊卿撰写的这次研讨全综述,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