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本文从音乐审美教育的内涵、特性等方面阐述了音乐审美教育对大学生的作用及特殊意义,提出了体验式教学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等观点,以及对当代审美教育的启示。  相似文献   

2.
韩贤 《太原科技》2006,(3):43-44
通过对人审美能力的挖掘和培养,从审美教育、审美心理导向、审美感受能力、审美情操等方面进行了探讨,提出了学生应正确地感知音乐审美情趣,才能充分发挥学生审美想像力。  相似文献   

3.
从对音乐的本体性及功能性的认识、音乐的审美属性与先进教育理念的认识、从音乐与相关文化来审视非音乐教学手段的合理性以及我们需要符合音乐本体属性的课堂教学和适度的非音乐手段这四个方面,阐述了自己的观点和认识。强调了音乐教学应突出本体审美属性。对当前课堂教学中,所存在的过分强调综合性教学所出现的一些问题,进行了科学和客观的反思和分析。  相似文献   

4.
歌唱教学是音乐审美教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它对提高青年大学生审美素养、陶冶情操等,具有其它教育无法替代的作用。从歌唱教学的意义及审美体现两方面入手,阐述歌唱教学在艺术教育中的作用及重要性。  相似文献   

5.
邱美煊  高洁 《龙岩学院学报》2009,27(6):48-51,60
张艺谋将余华小说<活着>改编成电影后,在时空设置、思想主题、叙事视角、审美风格方面等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为许多评论家所诟病--论者多过于追求"文学性"的统一.而从电影与小说二者之间传播介质的区别、表现方式的差异、接受群体的不同等方面论证,张导的改编具有充分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6.
李醒 《科技信息》2009,(20):I0213-I0213
音乐审美教育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艺术素质为目的的教育,以其独特的审美教育手段和审美情感体验,向学生传授系统的审美知识,提高审美技能,发展审美欣赏和审美创造能力。对音乐审美能力的培养,应当包括培养敏锐的感知能力、培养丰富的想象力、培养透彻的理解力等几个方面的内容,本文从这几方面论述了在音乐教育中的审美能力培养问题。  相似文献   

7.
从光的折射定律出发,研究平行光束在折射率呈横向线性变化的光学介质中的传播规律,给出了光的传播轨迹随着介质的长度、折射率的变化率的改变而呈现的汇聚、发散及成像情况.  相似文献   

8.
苏怡多  李坤 《甘肃科技》2012,28(8):101-103
文化传播的特性决定了不论任何一种介质的传播方式,都要以获得受众为最基本、最核心的传播目标.近年来,音乐选秀作为一种新型的文化形态在全国各地如火如荼的上演,这种由选秀形式所展开的传播特性决定了其受众群体的广泛性和参与性.音乐选秀形式的出现,为人们提供了更多的音乐欣赏与文化选择的机会,文化传播也伴随着受众需求的多元化在商业竞争的驱使下向着更为专业的方向发展.通过对音乐选秀现象的分析来探寻其与文化传播的关系.旨在表明,音乐选秀对文化传播的意义具有一定的现实性和前沿性.  相似文献   

9.
音乐教育改革的核心是审美。该文通过对音乐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研究,指出音乐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思路,提出了音乐的审美规律,从音乐教学上探究音乐审美教育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0.
音乐教育是学校艺术审美教育的重要内容,是通过音乐艺术对学生进行的审美教育。音乐审美教育对于构建学生完善的审美心理结构,促进学生健康发展,能起到特殊的作用。本文从学生的音乐审美心理出发,结合音乐审美教育现状,探讨音乐审美教育对学生的健康发展的特殊价值。  相似文献   

11.
郭皓 《科技咨询导报》2010,(12):228-228
歌曲是否具有审美价值,能否满足人们的审美需要,给人以审美享受,"二度创作"起着关键的作用,既然"二度创作"在音乐活动中的作用重大,演唱者必须加以重视。本文结合实例从剧情分析、角色分析、熟悉和了解作品的作曲家、音乐分析等方面,阐述了如何进行"二度创作"。  相似文献   

12.
音乐欣赏是一种审美活动 ,它离不开音乐作品及审美主体人 ,这两方面决定了音乐审美具有层次性 ,因人而异。可时下有种论调 ,要求普通的音乐爱好者“正确地理解音乐的内容”,否则视为“不懂音乐”,这是音乐审美误区之一。我们应走出这一误区 ,加强音乐审美素质教育  相似文献   

13.
视觉艺术设计与我们生活紧密相连,美化生活的同时也对审美产生影响。本文从当代视觉艺术的设计、鉴赏、传播及审美等方面进行论述,使人们深层次地理解作品,提升视觉艺术设计作品物质和精神方面的审美,有助于提高社会风尚和时代审美气息。  相似文献   

14.
音乐教育是审美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从美育的角度看,音乐是美育普及的重要形式,是美育形式的纽带。现代音乐以其特有的音响美、节奏美、旋律美直接强化审美主体、审美感知,丰富心理图式,孕育高尚情操。提高传统音乐的审美教育对提高民族的审美趣味和审美能力极为重要。  相似文献   

15.
和是先秦时期音乐美学的核心范畴,和即多样统一、对立统一,同时具有适度的含义;老子的大音希声的命题将音乐提升到理性的高度,维护了音乐的尊严,并把音乐从礼的附庸地位挣脱出来,从而维护了音乐的纯洁性,其不足之处在于忽略了音乐活动的感性的、生理的环节,从而沦为艺术虚无主义;关于审美心理学,先秦诸子在音乐的愉悦性能、共同美感、美感的差异性、审美心境等课题上都有所建树。  相似文献   

16.
音乐教育是以审美为核心,以发展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审美修养为目的的素质教育。通过音乐的感染,潜移默化地使学生在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审美素质、心理素质、身体素质等方面发挥不可忽视的作用,从几个方面阐述了音乐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生理学基础、语言基础、音乐功能及审美能力、心理调控和纠错能力等五个方面,较为详细地阐述了艺术歌唱中应注意的问题,以期激发起声乐学习者的深入思考,提高声乐演唱水平.  相似文献   

18.
从音乐审美的视角阐述了在高校音乐教育中所关注的情感教育,以美激趣、创新思维所起到的重要作用与价值意义。认为正是音乐审美与情感的交融渗透构筑了人类的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19.
王桂平 《科技信息》2007,(4):130-130
提高学生音乐审美、鉴赏能力是“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而音乐欣赏课是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必要课程。本文从实际出发,对普通高校音乐欣赏课程设置及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作了具体的阐述。  相似文献   

20.
从"审美"着眼进行小学音乐教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蔡淼 《科技咨询导报》2007,(19):197-197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中小学音乐课已逐渐从唱歌型、知识能力型的模式中解脱,面向审美型发展。因此,每个音乐教师都应把对学生的审美心理培养贯穿在每堂音乐课之中,使他们都具有一定的审美观点、审美能力和审美情操,并起到陶冶心灵与塑造人格的作用。本文从激发学生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三方面入手阐明了审美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突出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