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采用直流电源加热不锈钢管的方式,设置热流密度为31~73 kW/m2,质量流速为248~460 kg/(m2·s),研究工质R152a于高蒸发温度为60~80℃时在水平管内的流动沸腾传热特性,并将实验结果与文献报道的3个传热关联式的预测值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工质R152a的流动沸腾传热系数随着蒸发温度的升高而减小,随着干度的变化呈现先减小后增大再减小的趋势,质量流速的变化对流动沸腾传热系数的影响较小;3个传热关联式的预测值与实验值的平均绝对偏差均偏大。 相似文献
2.
3.
为探究不同波纹壁面微细通道的流动沸腾传热特性,设计制造特征参数相同的正弦及三角形这2种波纹壁面微细通道,以R141b为实验工质,在系统压力为60 kPa,传热介质入口温度为33 ℃的工况下进行流动沸腾传热实验,并将普通平底微细通道作为实验对照组。研究结果表明:波纹壁面微细通道对流动沸腾传热具有优越性,包括过冷沸腾起始点(ONB)的提前及传热性能的提升;在实验范围内,在过冷沸腾阶段,正弦和三角形波纹壁面微细通道的传热性能最大分别提升至普通微细通道的1.27倍和1.35倍;在饱和沸腾阶段,波纹壁面微细通道传热强化性能与质量流率和热流密度的变化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4.
用高粘流体进行了垂直管内流动沸腾传热实验研究,建立了流动沸腾传热给热系数关系式。 相似文献
5.
在研究分离式热管蒸发段流特性的基础上,对其传热特性进行了试验研究,获得了一些重要的结论。文中着重分析了核态沸腾传热区及飞溅降膜传热区的传热原理;根据试验数据回归整理了相应的换换系数无量纲准则关系式,计算值与试验数据吻合相当好;分别与大空间池沸腾传热和整体式热虹吸管热管蒸发段降膜区传热进行了比较,其结果为分离式热管的研究及工程应用提供了理论的依据。 相似文献
6.
推荐了窄缝隙通道内双组分混合物流动沸腾传热系数计算式,初步探讨了强化传热的途径,研究还发现混合物沸腾的两相流不稳定性较纯组分明显。 相似文献
7.
8.
9.
本文报道了肋形隧道机械加工表面多孔管(JK—2管)单管管外池沸腾实验。实验工质为R—113和R—11。实验结果表明:对R1131质,JK—2管沸腾给热系数比光滑管高2.5~15倍,临界热负荷高约100%;对工质R—11,JK—2管的沸腾给热系数比光滑管高1~10倍;与机械加工表面多孔管(JK—1管)相比,在工质R—11和R—113中,沸腾给热系数高20%~150%。并建立了一个预报值与实验值误差在±15%以内的准数关联式。 相似文献
10.
11.
对新型替代工质R134a在水平强化管外的核态池沸腾换热进行了实验研究.查明了热流密度、蒸发压力和沸腾换热系数的关系,拟合了适合于本强化管的沸腾换热系数计算式.并对R22和R134a在强化管外池沸腾换热的特性进行了对比. 相似文献
12.
在分离式热管结构的电水动力学(EHD)强化传热试验台上,采用R11工质、直流高压电场,首次完成了垂直管内沸腾换热的EHD强化试验研究,结果表明:采用EHD技术对垂直管内的沸腾换热有明显的强化效果;低热流密度时,强化效果较好,增大热流密度时,强化效果减弱;当热 流密度维持不变时,强化系数随着电场电压的增大而增大;沸腾换热的最大强化系数为428%。 相似文献
13.
通过综合国内外EHD强化沸腾换热的最新研究成果,分析了电极的形状,位置,材料和极性对EHD强化沸腾换热的影响,并指出了该领域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4.
在分析沸腾及EHD强化换热理论的基础上,结合R11工质在垂直管内受直流高电压作用下的沸腾换热试验数据,提出EHD强化沸腾换热的数学模型;模型计算与试验结果的相对误差小于±30%. 相似文献
15.
以容积对流模型为基础,考虑滑移气泡机制对管束沸腾换热的影响,建立了管束池沸腾的“组合模型”,总的换热效果由三部分组成:核态沸腾换热,滑移气泡形成的液体薄膜导热及自然驿流换热。在整个热流密度区域内,滑移气泡热流份额小于11%。 相似文献
16.
IntroductionBoiling is often encountered in a wide variety ofapplications,including traditional industrialprocesses,such as metallurgical quenching,flooded tube and shell evaporators,and immersioncooling of industrial components,and modern heattransfer te… 相似文献
17.
圆柱形和三角形电极的EHD强化管内沸腾换热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R-123为工质,对圆柱形电极和三角形电极进行了电水动力学(EHD)强化管内核沸腾换热试验研究。试验换热管为垂直套管式,外层为加热水路,内层为工质回路,中心布置着电极。电场强度范围为0~2.133MV/m,热流密度范围为1.5~10.0kW/m2,换热系数的误差为±9.7%;相应的强化因数的误差为±12.2%。结果表明:两种电极的最大强化因数接近,分别为2.15和2.11;在达到最大强化因数时,三角形电极所需要施加的平均电场强度和能耗比圆柱电极低得多。 相似文献
18.
沸腾传热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沈自求 《大连理工大学学报》2001,41(3):253-259
探讨和阐述了沸腾传热的基本特征和有关机理,认为:沸腾要在液相中产生一个新的蒸气相,[过程要在一个远离平衡的条件下进行,要有一个过热度ΔTsat沸腾泡核长大时,其底部产生了一极薄的液体微层,形成十分显著的界面汽化热阱效应,使其产强,界面汽化热阱效应值可以用实验方法测得;沸腾中包含了众多沸腾泡核的生长,长大,脱离以及由于沸腾气泡的扰动增强了的对流传热等一系列子过程,这些子过程按照自组织原理形成了一定的时间序列与空间序列,情况十分复杂,要深入阐明沸腾传热的过程机理,应对这些子过程作过程动力学研究,并阐明其相互作用的复杂关系,另外还对“沸腾滞后”和“核沸开始时的壁温过冲”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9.
综述了国内外EHD强化沸腾换热的试验研究成果,概括了以往研究的特点,指出了该领域的研究方向和研究重点.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