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对蛞蝓产生兴趣是因为有一次同学在微信上晒图竞猜,这鲜黄的颜色,这妖娆的曲线,直教人不忍直视。蛞蝓的神奇之处蛞蝓,俗称鼻涕虫,属软体动物门腹足纲,和蜗牛、海螺是亲戚。通常说的蛞蝓是指陆上生活的,海里的"表亲"叫海蛞蝓。乍一看蛞蝓,黏黏软软的一滩,被称为"鼻涕"还真是恰当!然而仔细研究一下它的身体,从头到脚,却颇多神奇之处。  相似文献   

2.
蛞蝓,通称“蜒蚰”、“鼻涕虫”,形状似去壳的蜗牛,为蔬菜、果树等农作物的敌害。最近,英国的科学家发现,一种小蠕虫可用其奇特的方式捕食蛞蝓、蜗牛等软体动物害虫。这种小蠕虫是一种不到1毫米长的线虫,生活在泥土中,可通过蛞蝓等软体动物背部的一个小孔悄悄爬进它们体内。线虫身上携带的  相似文献   

3.
<正>蛞蝓属于软体动物。虽然蛞蝓没有外壳,但一些种类的蛞蝓有退化的壳(不可见的内壳)。科学家推测,最早的软体动物是没有壳的,后来演化出内壳,再后来演化出外壳。为什么软体动物不是一开始就有壳?为什么身为软体动物的蛞蝓没有外壳?毕竟,软体动物的身体柔软,容易成为猎物。但尽  相似文献   

4.
作为软体动物,章鱼通常与蜗牛、蛞蝓、扇贝、贻贝等动物有着亲缘关系,但是章鱼比它的这些亲戚更具智慧.它们能在迷宫中找到通路,能利用线索导向回到捕猎场所,能在开口的玻璃瓶中抓到螃蟹,能用一根钢丝撬开扇贝壳而食其肉.总之,无论如何章鱼都能想尽办法得到它们想要的东西.  相似文献   

5.
可爱的蜗牛     
这里所说的蜗牛,除了大蜗牛科的所有种类动物,还包括腹足纲其他一些科的动物,比如海螺、海贝、田螺等长着外壳的无脊椎软体动物。在英语中,一般不区分水生的螺类和陆生的蜗牛,但在汉语中,蜗牛只指陆生种类。全世界大约有40000种陆生蜗牛,虽然种类繁多,  相似文献   

6.
可爱的蜗牛     
这里所说的蜗牛,除了大蜗牛科的所有种类动物,还包括腹足纲其他一些科的动物,比如海螺、海贝、田螺等长着外壳的无脊椎软体动物.在英语中,一般不区分水生的螺类和陆生的蜗牛,但在汉语中,蜗牛只指陆生种类.全世界大约有40 000种陆生蜗牛,虽然种类繁多,但形状都相似.陆生蜗牛生活在树林、草丛、田野和花园里,在这些看起来很不起眼的小动物身上,实际上充满了许多有趣的谜题.  相似文献   

7.
《大自然探索》2014,(2):6-6
正国际媒体2013年11月中旬传出惊人消息:为了查明一只圆蛤的年龄,科学家不得不剖开并杀死了一只507岁的圆蛤。而事实上,这只圆蛤早在2007年就死了。2006年,科学家从冰岛沿岸海域采集了约200只圆蛤,其中包括这只名叫"明"的圆蛤,旨在调查过去千年来的气候变化。为了将这些圆蛤送回科研基地进行研究,它们在船上被冷冻,结果全部死亡。  相似文献   

8.
方永强 《科学通报》1989,34(17):1346-1346
心兴奋肽(cardioexcitatory neuropeptide,FMRFamide)是从一种蛤子(Maorocallista nimbosa)的神经节中分离得到的。它是由苯丙-甲硫-精-苯丙酰4种氨基酸所组成的神经肽,现已人工合成。它可影响软体动物的心脏节律和蜗牛触角的收缩,并对无脊椎动物的神经元有复杂的影响。新近有证据认为,FMRFamide可能作为一种内源性抗阿片样物  相似文献   

9.
正人类花费了近千年时间发明了一种旋转物——轮胎,而一种完美球体——珍珠,却早在数亿年前就开始在软体动物的体内旋转。大多数珍珠都是椭圆形的或泪珠形的,为什么有的珍珠能够形成完美球形呢?一种新理论认为,珍珠的特殊结构使得它们能够在软体动物的体内自然转动。珍珠是一些双壳软体动物的产物,这些动物特定的上皮细胞会分泌一种被叫作"真珠质"的物质,将  相似文献   

10.
超级寿星     
正动物界的超级寿星,或许能提供有助人类长生不老的线索灯塔水母寿命长得未知灯塔水母可能是海洋中真正的寿星。它们不仅不会濒死,而且越来越年轻,直到重新开始生命周期。它们的诀窍也许是能把一种细胞转变成另一种细胞的能力。有时候,人类干细胞也有这样的能力。海洋圆蛤寿命500年这种巴掌大的圆蛤竟然能活500年,甚至更久。一些科学家相信,这种圆蛤的长寿之谜在于它能保护自己的蛋白质不受损害。如果能更好地了解这种机制,  相似文献   

11.
余汶 《科学通报》1983,28(17):1087-1087
到目前为止,我国扬子区下寒武统底部,包括哪西灯影组黄鳝洞段、滇东灯影组中谊村段和川西洪椿坪组麦地坪段的砂质和白云质磷块岩中已采到极丰盛的早寒武世最早期的软体动物化石。经研究,计有节壳纲(Merismoconchia)、单板纲(Monoplacophora),腹足纲(Gastropoda)、喙壳纲(Rostroconchia)和一些分类未定的化石,现分别简述如下:  相似文献   

12.
柔软魅影     
正从诞生至今,软体动物经历了5亿年的进化,成为适应性最强的动物门类之一。它们聪明、怪诞、千变万化。让我们在软体动物的世界里大开眼界吧!弗拉明戈舞者海蛞蝓是多种外壳消失或退化的腹足动物的泛称。上面这种外观艳丽的海蛞蝓名叫"红色舞娘",它们吃什么东西,外表就会变成什么颜色。它们舞姿曼妙、色彩华丽,就像盛装的弗拉明戈舞者。这些舞者不单舞姿惊艳,还有独门绝技——当它们受到威胁时,会利用炫目的颜色分散敌人的注意力。  相似文献   

13.
一种此前不为人知的苍白色食肉蛞蝓,日前在英国南威尔士一座花园中被发现。这种面目可憎的蛞蝓以蚯蚓为食,它吃蚯蚓就像吃意大利面条一样。生物学家分析,它很可能是通过进口的盆栽植物来到英国的。这种夜行掠食者拥有锋利的牙齿(见大图右下角所嵌小图),能够撕裂猎物的皮肤。在攻击猎物时,这种蛞蝓的体长可达13厘米。它一点一点地吞下猎物,当蚯蚓的一头仍然活着时,另一头则已被蛞蝓的牙齿切成肉酱。科学家之所以称它为“魔鬼蛞蝓”,是因为它模样恐怖,而且没有眼睛。  相似文献   

14.
辽宁热河生物群小龙虾化石形态特征及分类之甄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上侏罗统义县组61块龙虾标本的12种形态特征统计分析,分别论述了其构造分类意义。利用这些保存良好的新材料,对环足虾科(Cricoidoscelosidae)特征作了重要补充和修订。雄性第1腹足呈棱状,第2腹足无特化现象,是这一科的重要特征。从环足虾(Xricoidoscelosus)和古La蛄属(Palaeocambarus)雌性都具有腹环沟构造来看,它们与古La蛄科的关系最密切。海相的化石原  相似文献   

15.
正你可知道,能让生物在深海热液喷口周围繁荣聚集的生化过程正发生在我们周围……满月蛤跟普通的蛤类不同,它们食物的来源部分或全部来自于寄生在它们腮内的共生菌。而最为独特的是,这些共生菌并不是像植物那样通过光合作用来获取能量,而是利用周围一些简单的化学原料来获取能量——这种过程被称为化能合成。多位学者近期的研究都表明,化能合成远比我们想象的更为复杂。这是一种能让生命在海面以下极深的热液喷口处繁荣发展的生存之道,但不  相似文献   

16.
<正>20世纪70年代以来,科学家一直相信(但并未证实),有一种海蛞蝓会"偷窃"海藻的叶绿体,并将其嵌入自己的消化细胞中。一旦进入海蛞蝓细胞,叶绿体就持续进行光合作用长达9个月,比它们在海藻体内进行光合作用的时间长得多。这一光合作用过程产生碳水化合物和油脂,为蛞蝓提供营养。最近,  相似文献   

17.
美国加州大学 海洋生物学家凯 文·拉法特博士站 在海岸上,面对海 边生物生机勃勃的生活场景,他看见的却是另一幕更加扣人心弦的 “大戏”。对他来说,真正好看的生命“大戏”的主角是那些生物表面之下的被大多数人忽视的寄生生物。凯文博士看着一群蜗牛说;“大约有40%以上的蜗牛感染了伪装起来使我们不容易发现的寄生生物。”他又指着雪花般飞落在岸上的海鸟说: “当这些鸟从洞里抓出蛤来吃时,蛤身体里的某些寄生生物便转移到了鸟的肠道里,没准儿鸟的肠道就会变成寄生吸血虫的大本营。” 据最新的研究发现,每一种生物都至少有一…  相似文献   

18.
当飞机接近水面时,都需要在一定的高度飞行.否则就有坠机的危险.然而在澳大利亚的一些海面上,最近出现了一种相貌古怪、名为"里海怪物"的飞行器,可以紧贴水面飞行,而且不用担心它们会坠入水中发生色险,因为它们本身就是一种可以浮在水面上航行的游艇.  相似文献   

19.
寿振黄 《科学通报》1957,2(14):437-437
白腹鰹烏(Sula leucogaster plotus)是一种热带的海鳥,有时亦到温带地方。但極为罕見。它的大小和鸕鶿相似,体长約3/4公尺,栖息在島屿上,白天在海洋上活动,能从高空中落下,潜入深海中,捕食各种魚类和头足类的软体动物。它的分布很广,从太平洋的东部到中部,我国沿海各地很难見到。80多年前,英国領事孙荷(Swinhoe)  相似文献   

20.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大自然的夜晚被飞来飞去的萤火虫点缀得更富有诗情画意.萤火虫的光称为"冷光",一般是黄绿色,也有发出橙黄和橙红色的.除了萤火虫,还有许多生物也能发出五颜六色的冷光,在自然界,能发光的生物有某些细菌、甲壳动物、软体动物、昆虫和鱼类等.而在深海中约有90%的动物会发光呢,它们形成了独特的海底冷光世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