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佛教旅游地五台山景区的网络关注度为研究对象,基于百度指数和《中国统计年鉴》有关数据,采用季节集中指数、地理集中指数、变差系数和市场集中度指数等多个指标,并运用面板回归模型分析了五台山景区的网络关注度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五台山网络关注度存在一定季节差异,但总体淡旺季差异较小,且旺季长淡季短;网络关注度的省际分布差异显著,高关注省份主要是山西省和周边临近省份及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东部沿海省份;五台山网络关注度空间差异的影响因素从大到小排列依次是各省距离五台山的距离、人口规模、居民消费水平、互联网普及率和大专及以上人数占比.在今后的发展中应注重差异化营销策略,并不断提高游客满意度.  相似文献   

2.
旅游地文化内涵的挖掘与传播策略——以山西五台山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五台山是世界五大佛教圣地之一,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首,是代表智慧、司掌般若、被称为七佛之师的文殊菩萨的道场.五台山不仅是国内外唯一一处由青庙、黄庙并居一山讲经说法的道场,而且是规模宏大,建筑极具特色的佛教寺庙.不仅在地质学方面享有盛誉,而且还拥有大量红色旅游资源.本文不仅阐述了旅游与文化的关系,而且分析了五台山独特的佛教文化、建筑文化、科学文化价值以及红色文化,并对五台山传播渠道、传播内容、传播对象提出一些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为五台山的旅游开发以及宣传推广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在调查泰安市域民间寺庙遗存现状的基础上,探讨该区域内民间寺庙的空间分布状况和特征,分析各寺庙供奉神灵状况,进而研讨泰安民间信仰空间分布特征.本研究发现,泰安市民间寺庙与民间信仰遗存分布广泛,民间客观存在着以观音、碧霞元君和阴司崇拜为重心的寺庙与信仰分布,并且各类寺庙与信仰随泰山、大汶河以及交通要冲等地理因素呈现若干空间分布特征.  相似文献   

4.
五台山以其悠久的历史,众多的寺庙塔院名列我国佛教的四大名山之首。本文立足于对五台山古建筑群进行的实地考察,并通过分析我国古代关于雷电现象的认识,初步对我国古建筑的避雷措施进行了探讨,认为中国古建筑的避雷措施可能是通过绝缘的方法来实现的。现提出我们探讨的初步意见。  相似文献   

5.
在明以前,五台山森林覆盖良好,明清时期经历了一个植被锐减、灾害频仍,自然环境逐步恶化的过程。究其因,文章认为一方面是气候转寒等自然因素,另一方面则是佛教空前繁荣引致人类活动超过环境承载力的阈限,后者是主要原因。期望关于佛教发展对环境影响的研究,能为目前五台山佛教旅游业开发提供前车之鉴。  相似文献   

6.
以泉州古城为例,利用多源数据构建街道活力与其影响因素的分析框架,建立包含街道物理环境影响因素和宗教文化影响因素的街道活力评价指标体系.分析宗教建筑对街道活力的影响,并进一步分析宗教建筑与街道的空间关系对街道活力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街道活力与街道两侧的寺庙宗祠的数量呈负相关,香火旺盛的寺庙宗祠会提升附近街道的活力,但与寺庙宗祠距离无显著相关关系;在寺庙宗祠入口设置广场或宽敞的步行区可以集聚人气,并在寺庙宗祠周围布置商业或与其他景点结合以形成连续的活力点,有助于提升街道活力.  相似文献   

7.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来临,互联网深刻地影响着现代餐饮业,为餐饮业的发展和研究提供了新的渠道.通过网络爬虫技术,从大众点评网获取相关数据信息,再运用ARC GIS核密度分析工具,模拟出中山大道改造沿线餐饮空间总体分布格局.在此基础上,再从菜系、消费档次及口碑星级的角度对该区域餐饮空间进行具体比较分析,进而研究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中山大道改造沿线餐饮空间以江汉路地铁站为中心,沿道路两侧大致呈现"土"字形分布,其整体以组团式和带状分布相结合的方式出现;餐饮空间分布格局受经济发展水平、地域文化影响、人口分布状况、交通便捷程度以及空间格局演变六大因素综合影响.  相似文献   

8.
基于道路网络图件数据和相关统计数据,结合ArcGIS,GeoDa和SPSS软件,运用叠加分析、空间插值分析、趋势面分析及空间自相关分析等方法分析了内蒙古自治区道路密度空间格局特征.结果表明:内蒙古自治区道路密度呈现显著的空间自相关性,呼包鄂地区、赤通地区和呼伦贝尔市中部地区成为道路密度的热点集中区,其他地区是冷点集中区;道路密度呈现出东西两边低中部高,南高北低的趋势;且在空间分布上存在集聚特征.在研究结果的基础上,深入分析了内蒙古自治区道路密度空间格局特征形成机理,经济发展、人口和交通固定投资是影响内蒙古道路密度空间格局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9.
以遥感解译获取的土地利用数据为变量,自然和社会经济数据为自变量,采用多源数据融合的方法,基于空间自回归模型对关中地区3种主要土地类型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微观分析.结果表明:与林地分布相关的主要因素为坡度和地形起伏度,与耕地分布相关的主要因素为坡度、地形起伏度和有机质含量,与建设用地相关的主要因素为地形起伏度、河网密度和道路通达度;通过模型的比较研究,考虑空间自相关因素的空间自回归模型能较好地从空间上解释土地利用格局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0.
《世界博览》2009,(16):6-6
法新社2009年7月9日报道说:“文革”结束,人们对佛教的兴趣日趋浓厚,在无神论政策实施数十年后,佛教开始大规模回归中国。 在过去30年改革开放时代,中国在很大程度上开始允许宗教发展,尽管仍有许多框框。现在可以看到的景象是,寺庙内香火旺盛,大殿里信徒济济,僧侣们云游四海扬法。佛教的复苏在五台山最为明显。  相似文献   

11.
浅谈山西佛教文化的开发与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琳洁 《太原科技》2007,(11):77-77,79
佛教文化日益成为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山西省两大佛教圣地,五台山和云冈石窟从寺庙、雕塑、音乐、壁画等方面将佛教文化表现的淋漓尽致。由佛教文化带动起来的旅游业,在促进佛教文化弘扬光大的同时,也给佛教文化带来诸多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12.
选取渝西地区为研究区域,以5年为间隔提取1988—2018年该区域内多期道路数据,并通过统计道路格网密度、道路格网密度的莫兰指数,建立了道路密度与经济、人口的相关函数模型,分析了渝西地区近30年道路信息特征变化﹒结果表明:渝西东南部地区的道路分布疏密程度总体上大于西北部地区,道路分布具有一定的不均衡性;渝西地区道路空间分布具有空间正相关性,且总体上随着时间的推移空间自相关性增强,东西部道路建设空间分布差异明显,差异的原因与各区经济发展、人口数量等有关;道路密度时空变化与人口数量、GDP呈高相关性,其随GDP和人口数量的增长而增加,这表明经济与人口数量是道路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3.
以揭阳市空间分辨率为30 m的数字高程数据为基础,运用最邻近指数法、核密度分析、叠加及缓冲分析等GIS空间分析方法研究揭阳市传统村落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为揭阳市传统村落保护和开发提供参考.结果表明:揭阳市传统村落多形成人口密度极高的大规模聚落;国家级、省级传统村落空间分布上呈明显的集聚模式,但各区县间存在差异;多集中于中东部平原地区,沿江河和道路主干道分布的趋势明显;经济发达程度对揭阳市传统村落空间分布具有明显的指向性.  相似文献   

14.
选择西北内陆黑河流域为研究区,基于1980—2020年土地利用数据和社会经济统计数据,通过构建三生空间分类体系,从地形、城镇与道路方面分析近40年三生空间的时空演变特征,采用地理探测器分析其驱动因素,得到如下结果。1)黑河流域国土空间水平分异明显,以生态空间为主导地位。生产生态空间主要分布于中游农业绿洲,生产生活空间散布在生产生态空间之中。近40年来,生产生态空间和生产生活空间持续扩张,强生态空间波动增加,弱生态空间持续缩小。2)三生空间垂直分异明显,以海拔1500 m和坡度5°为界线,生产生态、生产生活和弱生态空间集中在界线以下区域,强生态空间则相对集中在界线以上区域。3)三生空间受城镇和道路的显著影响,生产生态空间和生产生活空间趋向靠近城镇和道路分布,生态空间则多分布在远离城镇和道路的区域。4)自然地理因素是三生空间格局形成和演变的基础性条件,社会经济因素则是关键推动力,其中城镇化率、城镇规模和固定资产投资是主要的驱动因素;因子间的交互作用具有协同增强效应,尤其城镇规模、总人口与自然因素交互作用对三生空间的格局变化影响最为显著。研究结果可为黑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分析苏鲁豫皖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以期为今后区域内传统村落开发与保护提供理论依据与技术支持。文章以苏鲁豫皖四省825个传统村落为研究对象,采用最邻近指数、核密度分析、地理集中指数、莫兰指数以及地理探测器等方法研究区域内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格局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苏鲁豫皖传统村落空间分布类型为集聚型,省域尺度下研究区的传统村落均为聚集分布模式,安徽省集聚分布显著。(2)市域尺度下传统村落分布不均衡,主要集中在安徽的黄山市、宣城市和河南的平顶山市、信阳市。(3)核密度分析结果表明,苏鲁豫皖传统村落总体上呈“一主+两次+多中心”的团簇状分布格局,“核心—边缘”状分布较为明显,且在空间上表现为横“V”字型。(4)该区密度因素(如GDP密度)对传统村落空间分异解释力最强,其次是普通道路密度、河流密度等,最后是地形因素;传统村落空间分异格局受11个因子交互作用的影响存在非线性增强及双因子增强2种类型,说明该区传统村落空间格局分异受多因子的综合影响更明显,其中GDP密度、一般道路密度和其他10个因子交互作用对传统村落空间格局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6.
乡村聚落是乡村地区生产生活的核心区,是实现乡村振兴重要的振兴极,剖析乡村聚落的分布格局及影响因素,为因地制宜地实施村庄规划、产业规划,解决目前乡村地区面临的"镇弱村空"、城乡差距等问题提供科学依据.利用Google Earth提供的2018年铜梁区巴川街道遥感影像,运用空间分析等方法定量分析乡村聚落的空间格局及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1)巴川街道多数村社空间分布模式为集聚-随机分布,乡村聚落核密度整体呈现"叶面高""叶柄低"的空间分布格局,在接龙村、玉皇村出现密度核,密度值最高;(2)聚落密度的空间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在八一路社区、接龙村、玉皇村出现高密度值聚集,在白龙社区、仙鱼社区、大雁村出现低密度值聚集,在千年村、体育街社区聚落密度不具备显著的空间相关性;(3)巴川街道乡村聚落呈现低坡度、适中高程、南坡的空间分布格局,以及显著的道路指向性和"亲水性"空间分布特征,聚落的分布同时还受传统文化、政策制度等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以河南省723个乡村旅游特色村为研究对象,运用平均最近邻指数和核密度分析分别对乡村旅游特色村的空间分布类型和空间分布格局进行研究.依照“推荐条件-文献梳理-模拟探测-定量分析”的思路,运用缓冲区分析、参数最优地理探测器等方法剖析乡村旅游特色村空间分布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河南省乡村旅游特色村平均最近邻指数为0.654,呈现集聚分布特征;豫北和豫南地区为“多核心”集聚分布,豫中和豫西地区为“链状”集聚分布;空间分布上具有“依山、傍水、沿路、环城、近景”的特点.空间分布受多种因素共同影响,社会经济对乡村旅游特色村空间分布影响最强,自然环境次之,区位交通最弱;影响因素两两交互结果均为增强关系,其中海拔高度与旅游收入的交互影响力最强.  相似文献   

18.
攀枝花市人口分布与道路设施布局空间自相关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攀枝花市各乡镇人口数据和道路路网结构为基础,运用空间分析技术综合研究人口分布和道路空间布局特征以及两者之间的空间关联性。研究表明:人口分布和道路布局均具有空间关联性,且均为正相关,说明该市人口分布和道路布局并非完全随机性,而是遵循空间相似值之间的空间聚集。为进一步探讨人口分布与道路布局之间的空间关联关系,采用双变量空间自相关对两者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人口分布与道路布局亦存在较强的正相关关联性。同时,局部空间自相关聚类图显示存在人口分布和道路布局"高-高"聚集和"低-低"聚集片区,说明人口聚集程度受道路密度影响较大,进一步证实了两者间相互影响的关联关系。研究结论为攀枝花市城市规划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和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9.
基于GIS对安顺市西秀区建筑密度空间分布进行分析。通过应用GIS的缓冲区分析、叠加分析、多层面的复合分析等空间分析功能以及统计法等定量计算安顺市西秀区建筑密度,揭示研究区建筑密度空间分布受自然条件影响的基本特征。建筑密度空间分布受高程、坡度、水库,距公路距离等因素的影响。研究表明,地理位置优越的西北部和西部地区建筑密度较高,而南部和西南部受地形和交通等多种因素影响,建筑密度较低;随着离水库、道路距离的增大,建筑密度逐渐降低;建筑物主要分布在坡度小的地方。  相似文献   

20.
基于GIS软件,采用人口密度、人口结构指数、空间自相关等研究方法,以黄山市为研究对象,定量测度案例地人口空间格局演变,分析其影响因素.研究表明:黄山市人口总体上呈现出"东南部密集,西北部稀疏"的分布特征,其中屯溪区是黄山市人口最为密集的地区;黄山市人口密度的空间分布呈正的空间相关性,具有"高高集聚、低低集聚"的分布规律;随着时间的推移,黄山市人口空间分布的不均衡性日趋明显.海拔、城镇化率、交通、旅游发展、政策等是影响黄山市人口空间格局演变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