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 毫秒
1.
植物内生细菌   总被引:52,自引:0,他引:52  
冯永君  宋未 《自然杂志》2001,23(5):249-252
植物内生细菌是指能定殖在健康植物组织内,并与植物建立了和谐联合关系的一类微生物,有生物防治、植物促生和内生共生固氮作用。在农业生产过程中,由于农药和化肥的大量使用以及农田耕作的单一化,使植物和土壤中微生物的多样性大为减少。在人们日益重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今天,研究和利用植物内生细菌对于替代或减少农药和化肥的使用,改善农业生态系统,保持植物微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以及维护农田生态平衡实现可持续发展都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正>说来也许有人会感到奇怪,植物与我们人类一样,也会患癌症。当植物受到损伤后,伤口由于细菌、病毒等微生物的侵袭,其细胞组织就会发生"癌变",出现各种"恶性肿瘤",造成畸形生长,最终导致死亡。如有一种名为瘿蜂的小昆虫,特别喜欢在栎  相似文献   

3.
说来也许有人会感到奇怪,植物与我们人类一样,也会患癌症.当植物受到损伤后,伤口由于细菌、病毒等微生物的侵袭,其细胞组织就会发生"癌变",出现各种"恶性肿瘤",造成畸形生长,最终导致死亡.如有一种名为瘿蜂的小昆虫,特别喜欢在栎树的皮下组织中产卵,孵化成虫瘿,破坏了栎树的组织细胞,时间一长就会使植物的细胞组织发生"癌变".  相似文献   

4.
保护生物多样性就是保护我们自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蒋高明  李勇 《自然杂志》2010,32(5):267-271
    生物多样性指的是地球生物圈中所有的生物多样化程度,即动物、植物、微生物,以及它们所拥有的基因和赖以为继的生存环境的多样性。它包含三个层次: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人类过度利用自然资源,不恰当地利用物种资源,加剧了自然生态系统退化,加速了物种的退化。国际社会制定并通过了《生物多样性公约》用来保护生物多样性。中国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同样也面临巨大的压力和挑战,但各种措施已付诸实施。  相似文献   

5.
生态系统是由植物、动物和微生物以及非生物组成的.生态系统内的生物会与环境相互作用,也会与其他生物相互作用.一个种群规模的变化会影响生态系统中的所有其他生物,这在捕食者和猎物的关系中得到了最有力的证明.  相似文献   

6.
随着世界人口的不断增多,食品缺乏日益成为一种阻碍人类发展的危机。人类对肉类的需求增大导致养殖和捕猎的扩张,这会加重环境危机和生态危机。科学家表示,随着细胞生物学的不断进步,将来有望在工厂中按需生产出各种人造肉,以缓解肉类危机带给人类和其他动物的生存压力。目前,一些人造  相似文献   

7.
解放以来,在党的正确領导下,土壤微生物学在中国迅速发展起来了。特别是在1958年农业生产大跃进以后,也带动了土壤微生物学工作的大跃进。菌肥的生产和应用,已形成为羣众性运动;探求土壤肥力、植物营养与土壤微生物活动的关系,已作为土壤微生物学工作的中心任务。土壤微生物区系的研究工作,已在短短的两三年的期間,由过去完全是空白点  相似文献   

8.
郑彤  周启星  欧阳少虎 《科学通报》2023,(24):3155-3171
植物不仅为细菌等土壤微生物提供了丰富的生态位,还通过光合作用等固碳途径和合成代谢过程最终转化为土壤有机质,成为微生物可利用的碳源.相反,土壤微生物可以作为去除污染物的生物催化剂,也能帮助植物吸收氮、磷等营养物质.因此,植物-微生物共生系统具有降污固碳双重作用.本文围绕植物-微生物共生系统降解污染物和固定二氧化碳的两大生态功能,系统梳理了共生系统三个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从植物、微生物和二者共生关系三个角度归纳了共生系统的污染修复途径,总结了植物和微生物的固碳机制.同时也分析了土壤中重金属和有机污染物对植物固碳过程造成的不利影响.本文最后对未来植物和土壤微生物在降污和固碳方面的研究进行了展望,旨在促进土壤污染的研究与治理,改善土壤生态系统的固碳功能.  相似文献   

9.
通过基因工程手段将一种或几种外源性基因转移至某种生物体(动物、植物或微生物)中,并使其有效表达出相应的产物(多肽或蛋白质),以这样的生物作为食品或以其为原料生产加工成的食品称为转基因食品。转基因食品主要有植物转基因食品和动物转基因食品。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在研究防治植物因微生物引起的病害中,有两个重要发现证实了植物免疫的可能性。当植物被传染时,植物本身能产生一种抗生素物质—植物不传染组织中所缺少的植物防御素。在产物中间,微生物的生命活动显示出生物活动物质一植物防御素的诱导物。Л.В.梅特里茨基和他的助手(苏联科学院巴哈生物化学研究所,白俄罗斯共和国农业部白俄罗  相似文献   

11.
刘助仁 《世界科学》1989,11(10):23-24
目前全球人口已突破50亿大关。据推测,2000年将达60多亿,下世纪中叶将超过100亿。地球上的可耕地面积,1982年统计是14.5亿公顷,预计到2000年这一数字不会有大变化。为了维持人口增长的需要,提高单位面积粮食产量、开发粮食增产技术已成为全球性的一大任务。苏联重视利用微生物发展饲料战后,许多国家的食品结构中肉类消耗量大大增加。要提高肉类生产则必须提高谷物生产。要得到1  相似文献   

12.
当你旅游来到森林或是野外空旷地,黑暗的夜晚不仅让你难以行走,还会使你感到凄清冷寂.而此时要出现点亮光也许会给你些宽慰,但也许会增加你的恐惧.其实,夜晚发光的物体是多种多样的,大自然中的许多动物、植物、微生物都会发光,当你了解了这些,就不会害怕了.  相似文献   

13.
《科学之友》2004,(1):60-65
你曾经试图忍住打喷嚏或打嗝吗?你会发觉你是忍不住的,因为你感觉到有一股巨大的压力冲出.这并不是你的能力出了问题,而是本性使然. 火山喷发就像一个巨大的喷嚏,熔化的岩石(岩浆)和气体混合在一起后,被从数千米深的地底下推挤出来.随着压力的积聚,它就会从较薄的地壳表面喷发出来,而地壳指的是将地球内部与外部分开的部分.  相似文献   

14.
突变研究,特别是细菌中转化、有性过程和转导现象的发现和研究,对整个微生物遗传学和分子遗传学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并且有关的技术也已在微生物育种工作中开始被采用。但是因为不是所有微生物都存在有性过程、转导和转化现象,而且即使某种微生物存在上述现象,也并非这个种内所有的品系都能进行有性杂交、转导和转化。所以许多重要的生产菌种和病菌的遗传学研究和育种工作受到了限制。在丝状真菌中曾经发展了通过异核体来研究准性  相似文献   

15.
范宗理 《世界科学》2002,(12):12-19
感染植物的微生物在入侵寄主前,必须抑制植物的防护系统;但有些植物利用分子侦探以感触病原菌制造的入侵分子——  相似文献   

16.
《科学通报》1957,2(1):22-22
中国科学院最近先后成立了12个新的研究机構,这些机構是:科学情报研究所、应用真菌学研究所、計算技术研究所筹备委員会、自动化及远距离操縱研究所筹备委員会、电子学研究所筹备委員会、武汉微生物研究室筹备委員会、动力研究室、北京植物生理研究室、重庆土壤研究室、長春地質研究室、国际关系研究所、少数民族語言研究所。心理研究室也已扩建为心理研究所。  相似文献   

17.
1983年,人类首次把能制造蛋白质的外来基因移入了植物细胞内。这一壮举开创了植物分子生物学的新纪元。不久,科学家将创造出成熟而不变软的西红柿、不合咖啡困的咖啡豆、甚至能创造出对地球变暖有抵抗力的植物来。遗传工程尽管不能完全取代传统的育种方法,但生物学家确实能利用这一方法将自然或人工制造的基因在根本不能发生有性生殖的两个物种之间移来移去。现已有两家生物技术公司(即美国生物资源遗传工程公司和高级聚合物系统公司)决定利用这一转基因作物生产的黑色素开发新型护肤剂。生物学家创造首批遗传工程植物所用的工具是叫作根瘤农杆菌的微生物。这种微生物是天然的遗传工  相似文献   

18.
无论你是否作好了准备,世界必将进入遗传工程的时代。改变了的环境和人造生命将成为新千年的组成部分,植物将被改造成生产塑料、药品或香水等的微型工厂;携带人类基因的动物将为危急病人提供心脏等器官。 既然科学家已经克隆出了动物,那么人类的克隆也就为期不远了。基因疗法的研究正在探索治疗囊性纤维变性、脆性X染色体综合症等灾难性遗传病的方法;基因在微生物、植物和动物之间的转移为改造生命形式、甚至创造新的生命形式创造了条件。 许多人对遗传知识心存疑虑。他们担心自己的DNA被人破译,这样就会危及他们的个人隐私。他们…  相似文献   

19.
巨大的二叠纪木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木贼植物出现于晚泥盆世,石炭纪分异度达到最大,并在低地沼泽生态系统演化出类似竹子一样快速生长的植物类型.然而,进入二叠纪后,随着气候逐渐变干过程木贼植物的分异度骤然下降,仅一属残存至今,即草本Equisetum.德国开姆尼茨早二叠世矿化森林中的木贼化石标本显示,当时Arthropitys bistriata (Cotta) Goeppert可以长到至少15m高,直径达25cm以上,并产生大量木材.该木贼植物至少拥有3级分枝系统,形成与现代高等乔木植物类似的巨大树冠.我们认为早二叠世木贼植物可塑性生长机制可能与当时生态环境的变化及兴起的裸子植物的竞争压力有关.  相似文献   

20.
科学家研究发现,恐龙排出的胃胀气可能是造成中生代气候变暖的原因之一。存在于恐龙内脏中的微生物会产生大量的甲烷气体,可能导致气候变暖。研究人员认为,体型巨大的恐龙产生的“胃胀气”温暖了我们的行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