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美国杰龙生物医药公司(Geron Corporation)宣布.亚特兰大医院利用该公司培植的GRNOPCI人类胚胎干细胞,展开全球首例人类胚胎干细胞治疗的人体临床试验。以评估该公司生产的GRNOPCI人体胚胎干细胞.用在治疗脊髓损伤方面的安全性与耐受性.这是获得美国政府批准的.  相似文献   

2.
众所周知。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是临床治疗的世界性难题,传统观点认为:哺乳动物脊髓的神经元仅在胚胎期及出生后不久的一段时间有分裂增殖能力。其后神经元的分裂即告结束,当成年哺乳动物脊髓损伤后。大量神经细胞缺失而新生神经元又不能产生。有功能的突触联系丧失。致使其功能难以恢复。以往。许多学曾尝试周围神经移植、胚胎脊髓移植、雪旺细胞移植、大网膜移植及应用神经营养因子治疗脊髓损伤。这些研究虽有很大进展。但都未达到目的。近年,国内外研究把研究焦点集中到了具有自我复制能力和多向分化潜能的神经干细胞上。已取得了一些突破,本就脊髓损伤修复和神经干细胞移植及应用前景作一简介。  相似文献   

3.
胆固醇的名声不好,但人体中不能没有它。这是因为在人体神经细胞受到损伤时,它能为这些神经细胞创造必要的条件。美国斯坦佛尔茨克大学医疗  相似文献   

4.
在雌性Wistar 成年大鼠胸髓第10 节段造成脊髓横断损伤, 然后在脊髓损伤区给予夹脊电针治疗, 为脊髓组织在电场的作用下再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微环境. 脊髓横断术后7 和14 d, 通过对大鼠运动功能的观察发现, 夹脊电针治疗可以促进神经的恢复; 脊髓损伤区的Brdu, Nestin, GFAP阳性神经元计数、Nestin mRNA 及GFAP mRNA 相对表达量的变化也证实, 夹脊电针治疗可以促进脊髓损伤后的神经干细胞增殖, 从而发挥神经元及其他功能细胞的修复作用. 电生理学检测结果表明, 夹脊电针治疗可以提高脊髓传导速度. 研究结果显示, 夹脊电针和夹脊电针预处理治疗方法对于脊髓损伤后神经干细胞增殖及神经功能的恢复具有重要作用, 为临床应用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5.
避免损伤     
<正>美国脊髓损伤学会预防委员会主席萨拉J.克拉斯(Sara J.Klaas)据估计,在美国有23.8万人到33.2万人遭受脊髓损伤,而且每年大约新增1.2万例损伤,每一个都是改变人生的一次事件。除了身体上、社会上和可能的心理影响,这样的损伤还带来很大的经济负担。因为脊髓损伤造成的影响是广泛的和长期的。  相似文献   

6.
人的一只脚共有26块骨头、19块肌肉、33个关节、50多条韧带、50万条血管、4万多个汗腺。它真是一部神奇的机器!然而不幸的是,我们对它很不关心,很不了解。脚在人的身体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除了支撑全身的重量和用来走路外,还发挥着人体"第二心脏"的重要作用。人的脚处于人体的最下端,有着丰富的毛细血管和神经末梢。人不断行走,刺激了这些敏感的神经末梢,通过脚——脊髓——脑而传入大脑,由于脊髓的各种神经与体内各脏腑器官  相似文献   

7.
脊髓打击致伤试验Allen方法的讨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华筑信 《科学通报》1988,33(3):218-218
自1911年至今,Allen的落重法造成脊髓损伤一直在脊髓创伤医学研究中被广泛采用,并认为相同的g·cm值——即保持撞击杆碰撞前的等势能状态——可导致相同的脊髓损伤。70年代末Dohrmann认为打击力是脊髓致伤的最主要生物力学参数,Hung提出应力或冲量是脊髓致伤的主要生物力学标准。但他们的研究都缺少直接的撞击力实验数据及相应的理论分析。  相似文献   

8.
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是一种严重的中枢神经损害,许多基于动物模型的实验证明神经再生和细胞植入方法对于脊髓修复是有效的.为了更好地应用这些方法进行脊髓修复与桥接,对脊髓损伤区域的准确定位与识别成为术中必须解决的问题.本文的目的在于评估超声显微成像(ultrasound backscatter microscopy,UBM)是否能够有效地识别脊髓损伤区域,以及UBM图像与组织学图像的一致性.实验选择了Wistar大鼠(1只正常与7只SCI造模)作为实验对象,在进行椎板切除术后,使用中心频率为55MHz的超声显微系统进行脊髓损伤部位的定位与成像,并与常规B超图像和组织学图像进行了对照.结果显示,与常规B超相比,从UBM图像中能够有效识别大鼠在脊髓损伤后形成的囊腔和继发损伤形成的陈旧性胶质瘢痕.该研究结果表明,UBM在神经再生与修复手术中具有潜在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正>脊椎损伤,包括支持上半身的长骨组合和携带神经信号的脊髓的损伤,是相当恐怖的,同时会产生巨大医疗花费。以下是阿拉巴马大学伯明翰分校国家脊髓损伤统计中心的相关数据。一、服务和保护功能图一脊椎中的每个部分——颈椎、胸椎、腰椎和骶椎——都和身体某个特定区域的神经感觉相联系,这个特点让脊髓损伤得以精确定位。圆圈里的数字代表了神经出现或返回的地方  相似文献   

10.
陈作栋 《科学之友》2003,(7):16-16,17
干细胞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还是一个陌生的名词,从婴儿脐带血中提取干细胞治病更是闻所未闻。干细胞是尚未分化的细胞,它们能发育成为血液、肌肉、神经、心脏等不同器官,其中胚胎干细胞的分化潜力最强。成年动物体内也存在一些干细胞,如果能够分离培育干细胞并控制其发育方向,就可能制造各种健康的细胞、组织甚至器官用于移植手术,从根本上治疗多种目前不能治愈的疾病,如糖尿病、脊髓损伤、脑退化等。此外,干细胞还有增强人体免疫力、改变人类生存状态、延长人的寿命等潜能。  相似文献   

11.
成年大鼠胸髓损伤修复后的形态学和电生理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晓光  杨朝阳  杨怡 《科学通报》2006,51(9):1058-1064
在成年大鼠胸髓第9节段造成脊髓右侧2/3横断损伤, 将本研究设计的一种植有L-多聚赖氨酸的壳聚糖导管植入脊髓损伤区, 为脊髓再生提供一个独立的微环境. 术后12个月, 通过对脊髓损伤区的壳聚糖导管内的新生组织的超微结构观察发现, 植有L-多聚赖氨酸的壳聚糖导管可促进有髓、无髓纤维和血管的再生. 电生理学检测也证实, 植有L-多聚赖氨酸的壳聚糖导管对于大鼠伤侧体感诱发电位和运动诱发电位的长期恢复起到关键性的作用. 研究结果表明, 植有L-多聚赖氨酸的壳聚糖导管对于脊髓损伤后结构的再生及功能的长期恢复具有重要作用, 为临床应用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2.
脊椎     
<正>每年全球有接近25万人遭受脊髓损伤。这些破坏性的伤害可能夺去生命、使人们丧失行动能力并增加医疗系统的负担。医疗的进步——从干细胞治疗、神经再生到高科技外骨骼——可以减轻疼痛并恢复行动能力。本专题的展望显示,医学和科技的进步正在为减轻痛苦和恢复行动能力提供新方法。研究者们正在研究各种各样的方法来修复脊髓损伤。一些技术利用干细胞或者重组细胞来帮助机体,使伤害中损伤的神经细胞重生。再生技术已经在帮助修复脊椎,与脊椎的自然成分非常接近的替代椎间盘也已经处在研究阶段。新药物可以减轻痛苦,提高受伤过后的恢复水平,并且尽可能地刺激生物学机制来替换损伤的细胞。另外,生物化学工  相似文献   

13.
<正>将脊髓损伤降到最低,需要医生快速的反应和高超的技术。"时间就是脊柱。"这是多伦多大学神经外科医生迈克尔·菲林斯(Michael Fehlings)最喜欢说的一句口头禅,他用这句话来强调面对脊髓损伤的受害者,医生做出快速反应的紧迫性。"从受伤的那一刻起,我们就得和时间赛跑了。"在现场和医院的快速反应,对于让患者获得从脊髓损伤中恢复的最好机  相似文献   

14.
进食足够的蔬菜和水果,经常锻炼身体,避免抽烟或酗酒——无非希望寿命能更长一些。这样做确有好处,但或许还不够。一些让人感兴趣的证据表明,接受微量毒物——或许甚至一点儿辐射,人体功能就会处于最佳状态。一些科学家推断:平和的物理刺激可起到一种接种疫苗的作用,能使人体对导致衰老的累积损伤产生抵抗力。  相似文献   

15.
用原位杂交法观察了大鼠坐骨神经损伤后脊髓L4-6腹角运动神经元中神经丝蛋白亚基基因的表达。光学显微镜下显示轴突损伤后脊髓腹角运动神经元内每个神经丝蛋白亚基mRNA的杂交信号明显减弱。神经丝蛋白-L和M-mRNA的杂交信号仅见于脊髓运动上元胞浆中,而神经元的胞核及胞浆内均有神经丝蛋白-H mRNA的表达。图象分析结果表明,损伤后3损伤侧腹角运动神结凶内神经丝蛋白-L -M和-H mRNA含量明显减少  相似文献   

16.
吗啡及单胺类递质对脊髓内P物质痛觉调制作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阮怀珍 《科学通报》1990,35(18):1428-1428
P物质(substance P,SP)在脊髓内分布不均匀,它集中在背角,其中又以无髓鞘的伤害性初级传入纤维的末梢为最多,由此表明,SP可能是伤害性初级传入末梢释放的一种兴奋性递质。据报道,在痛觉调制过程中,脊髓内SP起着传递痛觉信息和镇痛的双重作用,但这些资料多数是将外源性SP注入鞘内或微电泳导入脊髓后所得出的结论。然而,在应用  相似文献   

17.
封根泉 《科学通报》1978,23(12):708-708
噪声污染乃是当前国际贯注的重要公害之一。噪声对人体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但是其中最主要的是听力影响。本文拟就稳态噪声听力影响研究进展的几个主要方面作一简略介绍,并就通过听力损伤预测预报来防护职业性听力损伤的途径提出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18.
1.设计成能激发起中枢神经系统细胞再生的实验,为脊髓和脑组织损伤的最终修复带来了希望。脊髓和脑组织——中枢神经系统(CNS)的损伤,对人和其他哺乳动物来说会产生永久性的疾患。如果神经细胞被杀死的话,它们也不能被代替。即使死细胞让出来,如果损伤的神经细胞是那些携带、传递信号的长纤维的话,那么它们之间的联系就中断,伤者可能遭受丧失感觉输入或主动控制的痛苦。发现鱼脑和脊髓的某些部分会再生长纤维(称之为轴突)。就是人的末梢神经系统(PNS)——脊髓、肌肉和感觉器官也会使受损伤的轴突再生。医学研究人员在促进PNS受损伤后的这种再生作用方面正在取得进展。科学家们从二十年代起就怀疑这个问题的根源不在于神经细胞的能力,而在于一种不合适的环境。最近,A.艾桂约(Albert Aguayo)及其同事业已证实当置于末梢神经细胞的环境中,甚至PNS神经细胞也可以再生轴突。这项技术也可以看作是环境移植,主要由艾桂约设计的,其实际用途也许有朝一日会用一个PNS移植片作为一座桥梁跨过脊髓和脑部受损伤区域。  相似文献   

19.
经络就是人体间隙维系统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本文利用非线性科学前沿学科分维学说的成就,认为人体间隙维就是久寻未见的经络系统,间隙维中的组织液就是经络物质。它集物质、信息、能量于一身,是有自组织能力的耗散结构,是人体仅次于神经系统,但又保证每个神经细胞信息和能量供应的功能系统。只有它才配有把人体各组织器官联结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以实现“决生死、处百病、调虚实”的自组织功能。  相似文献   

20.
陈晓红 《科学通报》1991,36(19):1519-1519
本实验室大量动物实验表明,2Hz电针刺激促使大鼠脊髓中释放甲啡呔,产生镇痛作用;而100Hz电针刺激在大鼠脊髓中释放强啡肽引起镇痛,这一规律是否适用于人体,有待于验证,本工作应用不同频率经皮电刺激(TENS),观察其对人体脑脊液中甲七肽和强啡肽含量的影响。 37名骨科患者,无神经系统异常,年龄在21—62岁,男女均有,在一侧的“合谷”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