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虽然同为脂肪,棕色脂肪的名声可比白色脂肪好太多了。棕色脂肪不仅不存储热量,反而还消耗热量,被科学家视为治疗肥胖的新希望。一项于2021年1月4日发表在NatureMedicine上的研究发现,除了对付肥胖,棕色脂肪还能预防多种慢性疾病和心脏病。棕色脂肪在新生儿体内含量较高,  相似文献   

2.
 脂质代谢是维持人体正常功能的三大代谢之一,脂肪代谢紊乱会引起肥胖等病证,导致身心疾病。肥胖事实上已经成为世界范围内的一个重要的健康问题,以脂肪组织增生和脂肪组织肥大为特点。脂肪组织分为白色脂肪组织(WAT)和棕色脂肪组织(BAT),WAT 负责储存能量,而BAT 负责能量代谢。  相似文献   

3.
 随着对棕色脂肪组织(BAT)在成人体内具有生物学功能的肯定,棕色脂肪已经成为当今医学研究的热点。采用动物实验、病理组织学方法及免疫组化,观察了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对棕色脂肪代谢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体重和鼠龄相近时,不同种属小鼠肩甲间棕色脂肪组织HE 染色后的形态不同,C57BL/6 脂肪细胞中的空泡大,胞浆含量少,BALB/c 小鼠脂肪细胞中的空泡小,胞浆含量多,昆明小鼠居中。给昆明小鼠口服不同剂量EGCG 后,150 mg/kg EGCG 能降低小鼠体重的增长,降低附睾周围白色脂肪组织的重量,但没有统计学意义。同时,EGCG 能降低棕色脂肪细胞内脂肪含量,增加胞浆含量,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免疫组化结果表明,EGCG 能增加棕色脂肪细胞内脱偶联蛋白1(UCP1)的表达,增加能量代谢。因此,不同种属小鼠的BAT 具有不同的组织形态学特点,这为研究BAT 小鼠的选择提供了依据;EGCG 能够调节小鼠棕色脂肪的代谢功能,这为进一步研究作用机制打下了基础,同时为茶叶在脂肪代谢方面的调节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和依据。  相似文献   

4.
丙酮酸钙抑制大鼠脂肪的堆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建立肥胖大鼠模型,研究丙酮酸钙对大鼠脂肪代谢的影响。 实验表明:丙酮酸钙可以有效的抑制大鼠体脂的增加,它有利于减少大鼠能量的堆积,控制脂肪的生成。  相似文献   

5.
脂肪是耐力性运动的主要供能物质,运动中脂肪的分解代谢是机体获得能源的关键环节.对于普通人群,脂肪代谢异常是导致肥胖发生的主要原因.采用回顾性研究和前瞻性分析相结合的综述性研究方法,深入分析了肉碱、Ca2+、丙二酸单酰CoA调节脂肪代谢的生物学机制及运动对脂肪代谢的影响,有利于我们更科学、全面地认识这些因素对脂肪代谢所产生的综合结果,在运动训练过程中积极调动这些环节的正向作用,节省糖原,提高有氧代谢水平.对于肥胖者而言,通过有氧运动提高脂肪代谢的能力,积极预防和改善肥胖的高发病率,保持健康体态,远离脂肪代谢紊乱所带来的一系列疾病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梁宁 《科技信息》2012,(5):301-301
研究表明,chemerin作为一种脂肪因子,在白色脂肪组织中高表达,在免疫应答、炎症反应、脂肪细胞分化成熟、脂质代谢等方面发挥作用。本文主要针对chemerin在脂肪细胞分化中的作用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7.
肥胖是一种脂肪酸积累增加的慢性疾病,采用研究模式生物的方法可以有助于探明肥胖产生的致病基因或致病相关因子,进而寻找可能的药物靶点.综述了国内外对线虫脂肪模型的研究进展,分析了线虫体内脂肪酸代谢途径的关键基因和核心通路.线虫脂肪代谢调节研究工作对人类肥胖症等代谢疾病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提示作用,利用线虫脂肪模型研究降脂减肥药物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8.
线粒体不仅是细胞内的能量代谢中心,而且不断进行着生物发生、融合、分裂等以适应细胞内环境的变化.NRF1是核内重要的转录因子,对线粒体的生物发生过程有重要的调控作用.线粒体的功能变化与多种代谢性疾病密切相关,如肥胖、糖尿病等.高碳水化合物饮食能够引起过度肥胖及高血糖、糖尿病等症状,持续的高血糖对线粒体的状态也会有影响.在高糖诱导的小鼠肥胖模型中,持续的高血糖对棕色脂肪线粒体的影响尚不清楚.通过高糖饮食构建了肥胖小鼠模型,结果发现高糖饲喂小鼠能够显著引起脂肪的堆积,并且发现对棕色脂肪的影响最为显著.通过对线粒体关键蛋白的检测,发现持续的高血糖能够引起NRF1蛋白的表达下调,同时引起线粒体蛋白水平的显著下降.在体外培养的HeLa细胞中,也得到了相同的结果.实验表明高糖处理能够通过抑制NRF1抑制线粒体的生物发生,调控棕色脂肪对脂肪酸的代谢功能.  相似文献   

9.
正我们的身体内有三种脂肪。第一种,也是大多数人非常熟悉的一种是白色脂肪(也叫白色脂肪组织,white adipose tissue,WAT)。白色脂肪是身体能量的储存形式,当我们摄入的能量超过支出能量时,多余的能量会以白色脂肪的形式在体内储存起来,当能量摄入不足时这一部分能量储备就变得至关重要了。白色脂肪细胞中有一个很大的脂肪粒,周围是一层很薄的细胞质。肥胖就是白色脂肪细胞的过度堆积导致的,能够引发一系列健康  相似文献   

10.
《科学观察》2012,(4):52
美国研究人员8月2日报告说,他们在动物实验中发现,一种名为脂肪酸合成酶的物质是治疗肥胖症的潜在靶点。美国华盛顿大学医学院的研究人员发现,实验鼠摄入碳水化合物等食物后生成脂肪时,脂肪酸合成酶会发挥重要作用。他们利用转基因技术培育了脂肪细胞中不含脂肪酸合成酶的实验鼠,结果它们即便在日常摄入高脂食物也不会变胖。实验鼠体内有两种脂肪——白色脂肪和棕色脂肪,  相似文献   

11.
岩藻黄素(Fucoxanthin)是海洋褐藻中主要的叶黄素类类胡萝卜素,也是褐藻中主要的降脂活性成分之一。岩藻黄素具有抗肿瘤、抗炎症、抗肥胖等多种生物活性,在代谢调节方面,岩藻黄素能促进脂肪分解和脂肪酸氧化,上调白色脂肪组织中线粒体解偶联蛋白1(UCP1)的表达,具有显著的抗肥胖功效,但其具体作用机制还需要进一步研究。本文综述近年来岩藻黄素在促进前体脂肪细胞分化、诱导白色脂肪细胞棕色化、调节胆固醇代谢等方面作用机制的研究成果,为进一步研究岩藻黄素的降脂作用机制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2.
多年来致力于研究儿童发育及营养的香港中文大学儿科系教授梁淑芳指出,一般来说,过胖是营养过剩的表面征兆,而营养过剩即摄入热量、脂肪、蛋白质过多。现在,城市儿童很多已不再以米饭为主粮,而较多进食奶类、肉类及脂肪含量高的食物,结果肥胖儿童与日俱增。梁淑芳说,“如果不及早纠正不健康的生活习惯,可以预见进入21世纪后,肥胖儿童会更多。”  相似文献   

13.
Chemerin是新近发现的一种由脂肪组织分泌的脂肪因子,可调节脂肪细胞的分化及代谢,并且在肥胖相关疾病中异常表达,在炎症和代谢性疾病之间具有双重作用,可能为肥胖与肥胖相关疾病之间提供一个桥梁.运动对肥胖及肥胖相关疾病可产生良好作用,是否对Chemerin产生影响研究较少.本文就Chemerin的结构特点、对肥胖相关疾病调节作用以及运动对Chemerin的影响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14.
本文着重讨论:运动中是否利用脂肪,影响运动中脂肪利用的因素是什么,运动中利用脂肪代谢的重要性,影响运动中更有效地利用脂肪供能的物质,以揭示脂肪代谢在运动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科技潮》2005,(5):48-48
肥胖症在我国是一种社会性慢性疾病,是指机体内热量的摄入大于消耗,造成体内脂肪堆积过多,导致体重超常,实测体重超过标准体重20%以上,且脂肪百分率超过3%者称为肥胖。  相似文献   

16.
美国洛克菲勒大学的贾弗里·弗利德曼博士,经过多年研究后发现,肥胖与脂肪细胞有关。由脂肪细胞产生的一种命名为“莱普钦”(希腊语“苗条”之意)的激素,担负着调节体内脂肪量的任务。这是一种由167个氨基酸结合而成的蛋白质,具有抑制肥胖的作用。 “苗条”激素有抑制食欲的功能。在进食时,依靠胰腺分泌的胰岛素,脂防细胞产生“苗条”激素。这种激素随着血液最终到达大脑,并作用于丘脑下  相似文献   

17.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肥胖学生比例也越来越高.学生的肥胖多为单纯性肥胖(获得性肥胖).主要是能量的摄入大与消耗,多余的热量以脂肪形式储存在体内所致.通过对肥胖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结果的分析,了解肥胖学生的身体机能,阐述肥胖对《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结果的影响,并提出改善的措施.  相似文献   

18.
Chemerin主要由脂肪细胞分泌的新型脂肪细胞因子,具有多种生物学功能,在肥胖和胰岛素抵抗中发挥一定生理效应。本文主要从Chemerin与肥胖、胰岛素抵抗、2型糖尿病、炎症的关系及运动对Chemerin的影响进行综述,为肥胖及肥胖相关疾病的运动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正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蛋白质机器与生命过程调控"重点专项的支持下,厦门大学林圣彩教授团队揭示了乙酰转移酶TIP60作为一个"节俭基因"的功能和作用机制。这是继该团队阐明"浪费基因"AIDA通过抑制脂肪合成而抵御肥胖的机制后,在脂代谢调控领域的又一重要发现。肥胖的特征之一是脂肪组织中过量的脂肪酸通过脂肪合成途径被转变成脂肪。lipin1是脂肪合成  相似文献   

20.
肥胖是体内过多能量以脂肪形式积聚的状态,目前已被世界卫生组织确认为是一种疾病。肥胖动物模型是研究肥胖症发病机制和防治措施的重要基础,大鼠是肥胖症研究的最常用实验动物。本文综述了4种肥胖大鼠模型,包括自发性肥胖模型、高脂膳食诱发的肥胖模型、转基因动物模型和生命早期干预形成的肥胖模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