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正>我连的6300亩土地,土壤人称灰包土,学名“壤土”,该土质松,透气性差,有机质含量低。作物,特别棉花滴水时间长,如不能合理均匀的滴水,棉花就会造成缺水,出现滴水不均匀,造成棉苗长势不一致,影响棉花产量。  相似文献   

2.
马燕 《石河子科技》2014,(2):3+5-3,5
重点探讨棉花膜下滴灌种植采用一膜三管的方法,提高水肥的利用率,节约用水,棉花产量提高,可以在石河子垦区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以新陆早13号(中等叶型品种)、新陆早10号(小叶型品种)、标杂A1(鸡脚叶杂交棉品种)3个不叶型的棉花品种为试验材料,在膜下滴灌条件下,设置3个土壤水分梯度,分别控制0~60cm土壤含水量的滴水下限为田间持水量的85%~90%(高水)、70%~75%(中水)、55%~60%(低水),滴水上限均为田间持水量,并在花铃期不同程度地减源减库,研究棉花源库调节对产量和品质的影响及对土壤水分的响应。结果表明:减源减产比减库减产的影响大,适直范围内源不足引起的产量损失,可通过增加水分来弥补,减源减库过度则不可能通过水分来弥补,而这种水分调节作用也是通过表现在水分调节了单株结铃数的增加而实现的。品种间,新陆早10号减源和减库减产的程度最大,新陆早13号次之,标杂A1减产效应最小,且标杂A1在土壤水分充足条件下产量最高。品种遗传特性和土壤水分状况是影响棉纤维品质的主要因素,源库处理对其影响不明显,综合分析结果表明,与其他2个品种相比标杂A1的品质较优。  相似文献   

4.
<正>随着农业技术的不断发展,棉花新品种不断涌现,地膜覆盖、滴灌技术的应用及高产栽培技术也不断完善,多少年来,探求棉花高密度栽培技术,棉花点种器从12嘴增加到16嘴,株距从11.5cm到8.5cm,棉花的实际平均亩株数总在1万  相似文献   

5.
棉花膜下软管灌的示范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棉花软管灌与常规灌的分析结果:软管灌水量适量,棉花生长发育好。使棉株营养器官与生殖器官之间有条不紊的进行,能促进棉花早熟,提高单株成铃率,较常规灌节水47.57%,增产率为6.9%。  相似文献   

6.
<正>石河子地区的光热资源丰富,适宜棉花的生长,棉花是石河子地区的经济支柱产业。地膜的大面积推广应用,大大提高了棉花的产量。地膜具有增温保墒,提早播种延长生育  相似文献   

7.
通过棉花膜下滴灌高密度栽培试验,得出棉花在21~24万株/hm^ 2密度范围内保留10台果枝,可获得较高的产量和品质;当密度达到30万株/hm^ 2时,产量反而降低.棉花高密度栽培优势在于合理增加密度,来提高单位面积总铃数,以达到增产目的.  相似文献   

8.
为探索宽膜植棉的高密度栽培技术,1999年我们组织了1.45米宽膜种植7行和5行的高密度栽培试验,研究其高密度高产栽培技术,为发展棉花生产,提高棉花产量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9.
大田棉花膜下滴灌与沟灌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介绍1998年4~9月在新疆石河子炮台土壤改良试验站进行的大田棉花膜下滴灌与沟灌应用推广的试验研究情况.研究结果表明:膜下滴灌棉花的经济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两项指标分别较沟灌棉花高出18.9%和143.7%;通过经济效益分析测算,膜下滴灌棉花较沟灌棉花增收节支8155元/hm^2,而且还具有一定的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相似文献   

10.
江苏省滨海县坎北乡农民,在生产实践中对地膜做到一膜三用,既增加了农作物产量,又大大降低了成本,取得了理想的经济效益。现将他们的地膜一膜三用技术介绍如下: 一、首先用于棉花营养体育苗。在棉花进行营养体育苗时,可将地膜平盖于钵面上,地膜上再覆盖一层薄膜,棉苗齐苗后即可抽出底层地膜。二、然后用于水稻肥床旱育秧。进行水稻旱育秧时,可将从棉花苗床上抽出来的地膜覆盖于秧板的板面上,一星期左右待秧苗齐苗  相似文献   

11.
通过田间小区对比试验,了解棉田土壤残膜的实际情况和残膜对棉花生长发育的危害及籽棉产量影响程度,结果表明,残膜的存在,导致棉花出苗率、亩铃数、单铃重均降低,籽棉产量下降。  相似文献   

12.
重点阐述了新疆兵团第六师102团在发展棉花膜下滴灌技术中取得的五个突破,分析了棉花膜下滴灌增产的主要原因及其栽培技术要点,并就滴灌系统运行中需要注意的问题提出了合理化建议。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通过新疆兵团在棉花膜下滴灌技术推广中取得的经验,结合作物栽培技术,分析了棉花膜下滴灌的优点。  相似文献   

14.
采用2.15米以上超宽膜一膜6-8行种植棉花,能更充分地利用地膜的增温、保墒、杀草效益,使棉花提早播种、出苗、发育增快,成熟早,产量高。  相似文献   

15.
棉花膜下滴灌水氮耦合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采用田间单因素和复因素试验研究了棉花膜下滴灌耗水和氮素养分吸收的规律,并建立棉花膜下滴灌水氮耦合方程。研究结果表明,现蕾前吸收的氮素养分不到总量的5%,盛花到吐絮期吸收养分的比例最大,超过60%,棉花膜下滴灌将大部分氮肥以追肥分配给棉花是符合棉花养分需求的生理规律的。膜下滴灌棉花全生育期耗水量在北疆石河子地区,苗期平均耗水量为44mm,蕾期平均耗水量为113mm,开花.盛铃期平均耗水量为182mm,盛铃期一吐絮期平均耗水量为98mm,总耗水量为437mm,随着灌溉量的增加,棉花耗水量也逐渐增加。建立了棉花水氮耦合回归方程,据此计算最高产量灌溉量为4189.5m3/hm2,最高产量施N量为223.5kg/hm2。采用“空间寻址法”计算最佳水肥耦合组合,发现棉花产量在4560~5040kg/hm2的频率最大,相应的最佳灌溉量、施氮量分别为4125m3/hm2、205.5kg/hm2以及4170m3/hm2、223.5kg/hm2。因此建议施氮量214.5kg/hm2,灌溉量4125m3/hm2为最佳水肥耦合组合。  相似文献   

16.
通过各种传感器自动监测棉田土壤与气象参数,利用工业控制计算机(IPC)与工业自动化组态软件Kingview开发监控系统实现棉田环境数据采集并根据棉花需水规律实施滴灌自动控制,为棉花的生长提供科学合理的灌溉方案,达到降低劳动强度,增加棉花生产效益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不同等级石漠化地区洞穴滴水的物理化学特征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贵州不同等级石漠化地区6个洞穴7月份的滴水物理指标(滴水滴率、电导率)和化学指标(p H值、Ca2+)进行了监测,并探讨了各指标的变化规律及环境意义,得出以下结论:1受地表植被影响,潜在石漠化地区洞穴滴水滴率较强度石漠化地区小,随着洞穴长度的加深,不同等级石漠化地区滴水滴率均趋于稳定;2各滴水点p H值并未表现出降雨的稀释效应,潜在石漠化地区不同洞穴的滴水p H值情况表现不一致,强度石漠化地区p H值普遍偏高;3潜在石漠化地区较强度石漠化地区滴水电导率偏大,不同等级石漠化地区洞穴滴水的电导率值正比于滴水Ca2+含量。  相似文献   

18.
在系统阐述滴灌技术原理及使用优势基础上,探索了项目区膜下滴水灌溉地面管网系统设计,包括基本参数、灌水器的布置与灌溉制度等内容的设计;最后对膜下滴灌工程地面管网系统施工程序与管理进行了系统的阐释,以期为该类项目的设计与施工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9.
为明确等行距密植机采模式下滴水量对耐旱性不同棉花品种光合特性和生物量的调节效应,以耐旱性品种新陆早22号(P22)和敏旱性品种新陆早17号(P17)为试材,设亏缺滴灌(W1)、限量滴灌(W2)、常规滴灌(W3)处理,研究滴水量对棉花叶片SPAD值、叶片相对含水量(RWC)、气体交换和叶绿素荧光参数以及干物质积累与分配的影响。结果表明,叶片SPAD值和RWC随滴水量减少呈降低趋势,但P22在W2和W3处理下各生育时期均无显著性差异;随滴水量的减少,P17的净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Tr)、气孔导度(Gs)、胞间CO2浓度(Ci)、实际光化学效率(Y(II))、和光化学猝灭系数(qP)均呈显著性降低,非光化学猝灭系数(NPQ)呈显著增加,但滴水量从W3减少至W2时,P22的Pn、Gs、Ci、Y(II)、qP和NPQ无显著变化;在干物质积累方面,W2条件下,P17吐絮期的营养器官和生殖器官分别比W3下降16.7%和15.1%,P22仅下降7.6%和3.3%;相关性分析表明生殖器官生物量和SPAD、RWC、Pn、Tr、Gs、Ci、Y(II)、qP均呈显著正相关,与NP...  相似文献   

20.
滴水珠组培快繁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滴水珠组织培养及快速繁殖,解决滴水珠的资源匮乏问题。方法:以滴水珠的珠芽和叶片及叶柄为外植体,进行愈伤组织诱导、愈伤组织分化、丛生芽的增殖、生根诱导及组培苗的移栽研究。采用酸性染料比色法测定滴水珠愈伤组织中总生物碱的含量。结果:滴水珠组织培养的最佳外植体为叶片,在MS+6-BA 2.0 mg/L+NAA 0.2 mg/L的培养基上可以较好地诱导出滴水珠的愈伤组织,滴水珠愈伤分化及丛生芽增殖的最适培养基为MS+6-BA 0.5mg/L+NAA 0.25 mg/L,生根诱导最适培养基为1/2MS+NAA 0.25 mg/L。在培养基中添加100g/L的香蕉汁具有促进滴水珠丛芽增殖及生根的作用。滴水珠愈伤组织中的总生物碱含量为0.784 8%。结论:初步建立了完整的滴水珠的组织培养体系,并成功移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