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丁肇中在1980年写了一篇自传性的文章《在探索中一个物理学家的体验》。这篇文章一开头,就引用了叶剑英元帅的《攻关》诗:攻城不怕坚,攻书莫畏难。科学有险阻,苦战能过关。丁肇中于1936年1月27日出生在美国,但出生3个月后,父母又把他带回到中国。他说:"由于当时中国的境况,我一直是一个难民,不断地从  相似文献   

2.
1873年,一位叫史密斯的电气工程师在改装海底电缆的一个装置时,发现了不导电的物质"硒"突然产生出电流来。这是怎么回事?史密斯一时找不出原因,他反复检查了电缆装置,没问题!他用身子遮住阳光时,  相似文献   

3.
昨天,是一张作废的支票. 明天,是一张未知的汇票. 惟独今天,是你拥有的现金. 莎士比亚曾经说过:"抛弃时间的人,时间也会抛弃他."我说:"抛弃今天的人,今天也会抛弃他;而被今天抛弃的人,他也就没有了明天."牢牢抓住"今天",那么,你也就抓住了一生.  相似文献   

4.
究竟有哪些科学家曾经说过自己的所作所为是具有革命意义的?科学史专家艾·伯纳德·科亨(I.Ber-nard Cohen)查遍了列入发明史的人物,牛顿不曾说过,伽利略不曾说过,弗洛伊德也不曾说过,达尔文和爱因斯坦等其他十六名科学家都没有说过。一个风和日丽的日子里,离我们这个时代最近的一位——B·曼德布罗特,在马萨诸塞州的伍兹赫尔(Woods Hole)登台,准备在海滨科学野餐会上发表演讲,宣传自己的独特的变革。他来到伍兹赫尔海洋绘图学会,由于自己的演讲未被列入日程表有点恼火。当他步入会场时,在前排,二个研究人员正在为《科学美国人》上的“曼德布罗特集合”的计算机图大伤脑筋,那是被列入数学上最复杂对象的一种数字构造。他听着关于自己的介绍(“…在哈佛大学教经济,耶鲁大学教工程,爱因斯坦医学院教生理学…”)。他把麦克风别在自己短袖衬衫的前襟上,信心十足地开始了发言:“每当听到对我以前的工作的罗列,我总惊异于自己究竟是否存在。如果把这些工作看作集合,这些集合的交集肯定是空的。”的确,整整三十年里,曼德布罗特在一些相当不同的领域中从未被接纳过。他始终是个世外人。在一些学科里,他摒弃传统、一反常规地进行探索;并且为发表文章,不得不隐藏自己的最重要的思想。而他自身的生存,则主要是赖于约克郡高地的IBM公司的托马斯·杰·瓦特逊研究中心的同事们的信任。  相似文献   

5.
一百多年前,法国伟人拿破仑曾说过:"在我的辞典里,没有‘不可能’这个词。"这句名言,成为后人在人生道路上追求理想、奋发向上、永不退缩的座右铭。然而,对于众多普通人来讲,在制定人生目标时,如果不切合实际,反会带来诸多烦恼。事实上,就是拿破仑自己也并没有实现他的梦想——当整个欧洲的太上皇,最后被囚禁忧死于一个远离祖国的小岛上。"不可能"一词倒落到了他自己的头上。令人遗憾的是,日常生活中受不切实际的高期望值心理的影响而郁郁寡欢并非人  相似文献   

6.
<正>2017年4月22日,美国科学界发起全球性的科学大游行。为此,《科学》杂志发表社论,主编杰里米·伯格(Jeremy Berg)号召人们重视科学,依靠科学创造前景光明的未来。在弗兰克·卡普拉的经典之作《生活多美好》中,主人公乔治·贝利希望他从未出生过,于是他被传送到了另一个版本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他所有曾经存在过的痕迹都被抹掉了,这个世界与他原来的世界大不相同:一个蒙昧不开化的世界,一个文明程度更  相似文献   

7.
时光轴     
正时光是一条线,永远向前;还是一个圈,因果循环?回到过去,对记忆进行修改,结局还是一样。只有改变现在,也许才能真正影响未来。过去的自己,情深刺骨,梦里生花,可它总会被不断累积的时间掩埋。一"终于有时间好好吃顿饭了。"林博心满意足地对董汝海说。在上交的科研报告里,他详细阐述了"海博史密斯"作为第一个有望引领人类从三维空间跨越至四维空间的伟大发明,能带给人类前所未有的穿越时空的能力。"这个项目能通过不容易。"林博难掩笑意地说,"常年吃工作餐,今天也吃顿迪普斯。"  相似文献   

8.
无论美国总统小布什走到哪里,他身边总有一只"足球".可以说从小布什宣誓就职开始,这只"足球"就没有一分钟离开过他.  相似文献   

9.
<正>如果仔细审视,你会发现周围有很多看起来和拖延症不搭边的人,也哭着喊着要混进拖延症的队伍。作为心理咨询师,我曾经遇到过一个来访者,他一周工作6天,每天工作10小时。可是他来咨询的目的,是要摆脱自己的拖延症。在表达完对他的景仰之情后,我小心翼翼地问":你的意思是说,你太忙了,时间不够用?"他斩钉截铁地说:"不,我是说,我有拖延症。"他做的工作并不少,大部分时间都被工作占满了。如果非得说有病,与其说他有拖延症,倒不如说他有强迫自己工作的"强迫症"。  相似文献   

10.
男女有别,表现在各个方面,拒绝的方式也不例外。女子比男人善于拒绝,也勇于拒绝;男人通常不会一口拒绝女子,尽管不喜欢她,也不会断然说:"我不喜欢你"。倘若某位女子追得太紧,他采取的办法是逃避而不是面对面地说"我不喜欢你"。英国作家写过一篇名为《逃脱》的小说,说的就是某先生千方百计最终甩脱了追他很紧的一个女子的故事,那个先生始终没说过半句拒绝的话。  相似文献   

11.
"我不同意修改预案。"其中一个X宇宙人站了出来,"之前的预案是经过周密准备的,没必要推翻。除非你能给出一个合理的理由。""我说重做就重做,理由你们没必要知道。"史密斯也从椅子上站了起来,"新预案要在三天之内交给我。""不可能!重新做一个预案的工作量你是知道的,怎么可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完成?""你想造反?"史密斯淡淡地说。  相似文献   

12.
正2018年7月26日,在澳大利亚某水族馆,一只特殊的鲼出生了。它的特殊之处在哪里?它可是没有父亲——生下它的雌性鲼已经9年没有接触过雄性同类了。科学家解释说,这只雌性鲼是通过一种被称为"孤雌生殖"的过程生下了幼鲼。孤雌生殖是一种特殊的生殖方式,即卵细胞在没有受精的情况下发育成一个个体。孤雌生殖在  相似文献   

13.
军事演习     
有一天,一个人开车去朋友的家。过一座桥时,一位军官拦住了他,说":对不起,我们正在搞军事演习,这座桥三个小时前被炸断了。""那你可以去和长官说一声吗?""不行,因为我两个小时前就被打死了!"  相似文献   

14.
俄罗斯摄影师安德烈.厄莫拉夫喜欢从低空俯瞰地面,他说那样可以看到不一样的地面景观。虽然他已经在世界许多国家航拍过地面景观,但是当他乘坐一架轻型飞机在冰岛上空遨游时,还是被那壮美的地面景观惊呆了。安德烈兴奋地说:"我看到的是令人震撼的画面,就像置身于科幻影视中的外星球上空。令人特别感叹的是河流,它们就像天然的画师,在大地这块大画布上绘制出美丽的图案。看到这样的景观,我对去火星拍摄的憧憬也淡了不少。"当然,他在兴奋之余一直没有忘记拍摄,在将近7000千米的航程中,他拍摄了数万张令人难以置信的地球景观精彩照片。  相似文献   

15.
古代生物遗骸埋藏在地层里,时间一长,其中的无机物有可能经过石化作用保留下来,这就是化石。但是,从地层里挖出来的化石,除了指示沧海桑田的变迁和生物的进化之外,还有什么用处呢?通过下面的讲述我们可以知道,化石能够帮助人们找到矿藏。史密斯于1767年出生于英国。由于家境贫寒,他中学还没有念完就辍学而工作了。先是在煤矿做工。后来又到开挖运河的工地干测量员,接着又干过矿山测量员。史密斯是位勤奋而又善动脑筋的青年。在煤矿工作时,矿工们挖煤带有极大的盲目性,在挖煤的过程中往往会遇到断层,结果就不知道该往哪里挖了。…  相似文献   

16.
一位青年给我来信,说他看了一篇题为《戒除手淫身心健康》的文章后,对文中的"手淫本身并无危害……真正有害的是对手淫的不正确认识所造成的心理压力……"的说法疑惑不解。因为他以前手淫时不仅没有什么思想负担,而且觉得很刺激,却也常常在第二天感到头晕、疲乏无力、没有精神,使他学习成绩下降。直至戒除后才消除了这些症状。问笔者这是为什么?从生理角度讲,在射精之前,心身处于比较紧  相似文献   

17.
1915年1月创刊的《科学》,开创了科学在中国传播的新纪元,也留下了不少超越先贤、启迪后学的文字。今天重温这些文字仍是颇受教益的。本刊特从中选择少量重新发表,作为迎接创刊百年献给读者的礼物。本期重新发表的是任鸿隽的《说中国无科学之原因》,原发表在《科学》创刊号上。任鸿隽是《科学》和中国科学社的主要创始人,他这篇文章提出的问题,学术界多称为"李约瑟问题",并时有讨论。由于任氏的这篇文章用文言写成,这次特别配发了文言的译文。还请译者专门撰文对这篇文字进行了解说.梳理了近现代中国学人探讨"为什么近代科学没有在中国文明中产生"这一问题的脉络。任氏撰文时恐怕没有想到,后人会对"李约瑟问题"展开争论并把它叫做"难题",他自己的答案其实是清楚的。他行文时。也没有在"中国无科学之原因"上着墨太多。在创刊号上,他这篇文字最想表达的,是他们为什么要创办《科学》的心声。所以,他着重说了科学是什么,以及在中国传播科学最要紧的事是什么,并在最后强调:"要之科学之本质不在物质,而在方法","不然,虽尽贩他人之所有,亦所谓邯郸学步,终身为人厮隶,安能有独立进步之日耶"!不难发现,作者所说的"方法",不只是方法论意义上的,更多是认识论意义上的。联系到作者后来所撰的《科学精神论》,以及《科学》前辈作者的其他有关论述.他们当时用"方法"、"科学精神"、"科学种子"等字眼所指称的,其实就是"教人求得有系统之真知识的方法",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科学思维方式"。抓住了科学思维方式的培育,就抓住了在中国发展科学的"种子"和传播普及科学的"渔"。不然尽贩他人之"鱼".怎么会有我们民族文化的独立进步!关于"科学思维方式",本刊近年来正组织思维方式:人类认识活动的前提》、《科学思维方式:结构和生成》、《科学哲学视野中的科学思维方式》、《科学思维方式中的本体论预设》等系列文章进行论述。读者可以参阅。  相似文献   

18.
正"毛主席曾经说过,盲人是世界上最痛苦的人。"幺传锡不知道这句话的具体涵义,但他确确实实体会到了作为盲人行动不自由的痛苦。即使如此,他仍被认为是一个幸运的盲人。2017年三月的一个雨天,住在深圳南山的幺传锡撑着伞,背着工具箱,去给附近一家住户调琴。进了屋,幺传锡随女主人来到钢琴边,这双摸过几千台钢琴的手,只摸了一下,就叫出了这台钢琴的牌子和型号。他摸索着把琴盖掀开、放好,拿出工具,开始工作。作为一名从业8年的  相似文献   

19.
<正>利用改良自天文学的技术,物理学家们正在寻找能透视不透明物质诸如活组织的方法。情况看起来太好,简直不像是真的,阿拉德·莫斯克(Allard Mosk)说。那是在2007年,当时他正在荷兰恩斯赫德特温特大学与他研究组的学生伊沃·韦勒库普(Ivo Vellekoop)一起,把一束可见光照射到一面"固体墙"上——一个表面涂有白色涂料的载玻片——然后把光线聚焦到载玻片的另一面上。他们脑海中并没有一个特定的应用。"我做此尝试真的只是因为之前从未有人做过。"莫斯克说。事实上,这两位研究者并不曾期待收获比模糊成像更多  相似文献   

20.
1935年在日本诞生了核力介子理论。1945年也是在日本释放了核力。1935年汤川秀树宣布了一种新的基本粒子的预言,其质量在电子质量和质子质量之间,后来命名为“介子”,意思是说介乎于中间的粒子,用来解释在原子核里结合核子的力(质子和中子)。介子已成为三种基本粒子之一,另外还有baryon(重子、包括核子)Lepton(轻子如电子和中微子)。然而介子和重子不再被看作是最基本的粒子,因为今天它们被认为是由夸克构成。虽然汤川秀树从来没有离开过日本去国外,可他在预言介子存在时,他和同事的研究有助于展开了20世纪初西方科学的国际扩展。1949年,汤川秀树获得诺贝尔物理奖时,他已经在日本建立了兴盛的基本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