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于龙川 《科学通报》1987,32(17):1344-1344
本室以往的资料表明:在家兔的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PAG)和边缘系统的伏核之间可能存在一个“中脑-边缘镇痛迴路”,即从PAG到伏核的上行镇痛通路(以5-羟色胺和脑啡肽为其递质),以及从伏核到PAG的下行镇痛迴路(在PAG内以甲啡肽为其递质),二者形成一个闭合的环路。在这一环路中,关于从伏核到PAG的神经通路是直达的抑或经其它核团的中继,目前尚难以肯定。缰核是前脑结构与低位脑干之间联系的中继站。王绍等的工作表明,电刺激伏核可以调制PAG内痛敏神经元的活动,而损毁缰核后则上述影响消失。刘  相似文献   

2.
于龙川 《科学通报》1988,33(11):880-880
许多资料表明,脑内的β-内啡肽(β-EP)能神经元胞体主要集中在下丘脑弓状核区(ARH)及延髓的孤束核(NTS)。ARH发出的β-EP能纤维绕行前脑,然后向尾侧延伸到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PAG)和蓝斑。本室以往的工作表明,家兔的ARH及其发出的β-EP能纤维参与从PAG到伏核的上行镇痛通路和从伏核经缰核下行到PAG的镇痛通路。本工作探讨从伏核下行到缰核的镇痛通路中是否有ARH及β-EP的参与。  相似文献   

3.
P物质在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释放脑啡肽引起镇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周仲福 《科学通报》1983,28(16):1024-1024
有资料表明脑内的P物质(SP,十一肽)有明显的镇痛作用,但机理尚不明。本工作用外径0.35mm的注射管经立体定位埋植的瘘管向家兔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PAG)分别注射下列药液:1.生理盐水(NS);2.SP 5μg;3.吗啡10μg;4.纳洛酮(NX)  相似文献   

4.
马青平 《科学通报》1991,36(11):855-855
有资料表明,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PAG)和伏核在痛觉调制中占有重要地位。本实验室在以往的工作中发现,在PAG和伏核两核团中任何一个,注射阿片受体阻断剂纳洛酮均可对抗在另一核团内注射微量吗啡的镇痛作用,并用抗体微量注射法证明甲硫脑啡肽(MEK)和β-内啡肽(β-EP)在这两个核团中起重要作用。在本工作中,我们应用核团推挽灌流技术和放射免疫测定方法,直接测定了灌流液中阿片肽含量,以观察两核团之间的相互影响。  相似文献   

5.
从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到杏仁核与镇痛有关的神经通路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于龙川 《科学通报》1989,34(1):68-68
杏仁核是边缘系统的一个重要核团,其内有较密集的阿片受体分布。在家兔和大鼠的杏仁核内注射吗啡产生明显的镇痛作用,而在家兔的杏仁核内注射阿片受体阻断剂纳洛酮则可对抗电针镇痛和吗啡镇痛。有资料表明,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PAG)和其腹侧的中缝  相似文献   

6.
缰核是边缘前脑和边缘中脑联系的中继站,是一复合结构,可分为外侧缰核和内侧缰核,近年来研究表明缰核除与内脏活动有关外,尚参与针刺镇痛过程,为了给针刺原理研究提  相似文献   

7.
康保娥 《科学通报》1983,28(14):888-888
许多资料证明中枢5-羟色胺(5-HT)在针刺镇痛和吗啡镇痛中起着重要作用。但其作用部位和机理尚未充分阐明。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PAG)是内源性镇痛系统中的一个关键部位。本工作将5-HT受体拮抗剂肉桂硫胺微量注人家兔PAG部位,观察其对电针镇痛和吗啡镇痛的影响,借以探讨PAG内具有5-HT受体和阿片受体的神经结构在镇痛中的作用以及这两种神经结构之间的相互联系。  相似文献   

8.
马青平 《科学通报》1992,37(2):170-170
许多资料表明,中缝背核是5-羟色胺(5-HT)能神经元大量存在的部位,同时也是阿片受体比较密集的区域,由此处发出的5-HT能纤维上行到达间脑和端脑的若干核团。中缝背核在脑内镇痛系统中占有重要地位:电刺激中缝背核能产生明显的镇痛作用,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PAG)内注入微量吗啡引起的镇痛很可能是通过激活中缝背核的5-HT能神经元而发挥作用的。由于5-HT能神经元和阿片受体的形态定位关系尚不清楚,吗啡激活5-HT能神经元的形态机制一直没有阐明。本工作应用免疫细胞化学与阿片受体放射自显影双重显示技术,对中缝5-HT能神经元与阿片受体的形态定位关系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9.
韩济生 《科学通报》1985,30(17):1352-1352
不论在吗啡镇痛或针刺镇痛中,中枢5-羟色胺(5-HT)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发源于脑干中缝核群的5-HT能纤维可上行至前脑,下行至脊髓。关于5-HT下行纤维对疼痛感受所起的调制作用目前研究较多也较肯定;有关脑干上行性通路的研究则较少。脑室注射5-HT受体阻断剂肉桂硫胺可削弱针刺和吗啡镇痛,说明5-HT可在脑内发挥镇痛作用,但其具体作用部位不明。本工作表明,将微量吗啡注入PAG内,可兴奋上行5-HT能通路,在伏核内稀放5-HT,而产生镇痛作用。  相似文献   

10.
陈均 《科学通报》1984,29(23):1458-1458
下丘脑室旁核(Paraventricular nucleus of the hypothalamus,PVH)具有广泛的传入和传出联系。Ricardo等用放射自显影、辣根过氧化物酶方法证明孤束核(Solitary tract nucleus,SOL)的上行纤维不仅经旁臂核接替与PVH发生突触联系,而且还有向PVH的直接投射。Ross等证实PVH有下行纤维直接到达SOL.Berk等发现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Periaqudu ctal gray,PAG)也有上行纤维直接投射至PVH.Saper等报道从PVH有下行纤维直接至PAG及SOL.本文拟对PVH与SOL、PAG间的交互联系及其在内脏感觉、痛觉生理过程中的可能作用做一些电生理学的观察。  相似文献   

11.
卢景琛  杨力芳  陶永光  孙仑泉  曹亚 《科学通报》2011,56(25):2127-2132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EGFR)在许多人类恶性肿瘤中存在过表达或突变, 近期大量的研究表明EGFR 和/或其下游成分可以进入细胞核, 在核内发挥转录调节和信号转导功能, 其中一个重要的功能是促进DNA 双链断裂(doublestrands breaks, DSBs)的修复. EGFR 主要通过核移位及PI3K-Akt 通路、Ras-Raf-MAPK 通路与DNA 修复的关键成分如DNA-PK, ATM, Rad51 和BRCA1 等作用促进DSBs 的修复.放化疗诱导的肿瘤细胞DNA 损伤后的修复目前正成为一个越来越有吸引力的靶点, 靶向EGFR 或其下游信号抑制DNA 损伤修复的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和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2.
许多研究表明,刺激或损毁小脑某些部位可引起一些内脏和情感活动的变化,提示小脑除具有躯体性运动调节功能之外,还参与了机体非躯体活动的调节.但是,小脑实现其非躯体功能的神经通路至今还不明了.近年来的神经解剖学研究揭示,小脑与下丘脑之间存在着双向的纤维联系.其中的小脑-下丘脑投射纤维由所有三个小脑核团(顶核、间位核和齿核)发出,终止于对测下丘脑外侧区(lateral hypothalamic area,LHA)、后区和背区及背内侧核(?)推测小脑-下丘脑通路可能是小脑实现其非躯体功能的一个途径.本研究观察刺激小脑间位核(interpositus nucleus,IN)对LHA神经元活动的影响,以探讨小脑在参与机体某些非躯体功能调节过程中的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13.
核基质和染色体骨架与端粒DNA和c-Ras基因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泉 《科学通报》1994,39(14):1328-1328
核基质(Nuclear matrix)是存在于真核细胞核内的以蛋白成分为主的水不溶性纤维网络体系.近年来的广泛研究表明该体系不仅是维持细胞核形态的支架,而且在DNA复制、基因表达的调节、核内激素的结合等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染色体骨架(Chromosome scaf-fold)是中期染色体中去除DNA与组蛋白后得到的由非组蛋白构成的支架结构.有资料表明染色体骨架可能来自于核基质:Bakers等人对粘菌(Physarum polycephalum)有丝分裂周  相似文献   

14.
陈起亮 《科学通报》1984,29(23):1464-1464
各种紧张性刺激(应激)均可产生镇痛,并伴有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和糖皮质激素的大量分泌。许多资料表明,内源性鸦片样物质与应激镇痛密切相关,已知在内源性鸦片样物质中β-内啡肽有较强的镇痛作用,而脑内合成β-内啡肽的神经元胞体,主要集中在下丘脑弓状核。本研究室以往的工作初步表明,下丘脑弓状核参与应激镇痛。本实验采用新生期  相似文献   

15.
两栖类和爬行类峡核内的AChE分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书荣 《科学通报》1985,30(20):1571-1571
电生理研究表明,乙酰胆硷可能是两栖类和爬行类峡核内的一种神经递质,但对其水解酶乙酰胆硷酯酶(Acetylcholinesterase,AChE)在峡核内的分布却了解不多(两栖类)或一无所知(爬行类),而丰富的AChE又是鉴定胆硷能神经元的必要条件。此外,我们曾根据神  相似文献   

16.
叶惟泠 《科学通报》1983,28(9):571-571
近年的资料表明,从脑干下行的5-羟色胺(5-HT)能和去甲肾上腺素(NA)能神经通路在吗啡镇痛中起着重要作用。我们的目的是观察这两种递质系统的下行通路在针刺镇痛中的作用。前文已证明:用6-羟基多巴胺(6-OHDA)选择性损毁NA能下行通路后,大白鼠针刺镇痛效应大为减弱,说明NA能下行通路对针刺效应起着易化作用,关于5-HT能下行通路,虽已有若干工作指出它在针刺镇痛中的重要性,但尚未看到用化学切割剂毁损其  相似文献   

17.
家兔伏核内的P物质参与电针镇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金文泉 《科学通报》1985,30(6):464-464
自1931年Von Euler等首次提取成功并命名P物质(SP)以来已经历50余年,关于其生理功能所知仍然不多。CNS中不同部位的SP似乎起着截然不同的作用。例如在脊髓背角SP是传递“痛”信号的神经递质,而在脑内可能起镇痛作用。鉴于周身注射和脑室注射SP的结果各家报告不一,我们曾采用了脑内微量注射的方法,发现在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PAG)注射SP可引起显著的镇痛作用。本文结果表明,家兔伏核和隔区注射SP也可引起明显的镇痛作用。将微量的SP坑血清注入伏核,则可部分阻断电针的镇痛效果。  相似文献   

18.
量子(光子)缰结并非科学新闻,且已将此现象应用于技术,尽管如此,但对其本质的认识还是个谜。量子论的奠基人薛定根把缰结现象称之为量子理论的主要特性;爱因斯坦因无法解释,把它称之为“鬼魅行为”。那么量子(或光子)缰结究竟是怎么回事?简单地打个比喻,若有光子A和光子B相互缰结,即使两者相隔甚远(如几十亿光年),可是它们会产生即时的因果联系。譬如你打一下光子A,那个相离甚远的光子B会即时感到“痛”。不是说光速(30万公里/秒)是宇宙中的最高速度吗?那么它们是如何取得即时的联系?目前尚无答案。虽然在理论上早就出现量子缰结,不过迄今…  相似文献   

19.
李文昌  王建军  唐晓晗  顾云  李红召 《科学通报》1996,41(24):2269-2272
脑内组胺(histamine)作为神经递质或调质的概念已经确立.新近的神经解剖学研究揭示了下丘脑-小脑组胺能通路,这些组胺能纤维由下丘脑结节乳头核到达小脑皮层和小脑深部核团,其中以蚓部和绒球的颗粒细胞层密度最高;在小脑皮层神经元上也发现了组胺受体.但是,组胺对小脑神经元的生理学作用至今还未得到证实.由于颗粒细胞(granulecell,GrC)是小脑皮层中唯一中转苔状纤维传入信息的细胞,在小脑的功能活动中起重要作用,故我们在离体大鼠小脑脑薄片上,观察了组胺对GrC单位放电活动的影响,以探讨组胺能传入通路在小脑皮层感觉运动整合中的可能作用.  相似文献   

20.
吴本玠 《科学通报》1979,24(12):570-570
近年来有不少资料证明,脑内5-羟色胺(5-HT)与针刺镇痛有密切的关系。脑内5-HT来源于5-HT能神经元,而脑内5-HT能神经元系统的胞体主要集中于脑干的中缝核群。关于中缝核在针刺镇痛中的作用国内也有一些研究。本文用中缝背核单位放电频率作为该核团细胞机能活动的指标,观察电针刺激和伤害性刺激对其自发放电频率的效应,以进一步探讨中缝背核和5-HT在针刺镇痛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