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了研究单桩基础在水平—竖向耦合荷载下的承载性状,以工程实例为基础,通过数值计算的手段建立了均质海相软黏土层中单桩受耦合荷载的计算模型,研究均质土层中竖向与水平耦合荷载作用下单桩的承载力、变形特点。结果表明:当施加的水平力未超过临界荷载,水平力的施加对单桩竖向承载力无影响;当施加的水平力超过临界荷载,水平力的施加对单桩竖向承载力有着不利的影响;水平力的施加延缓了竖向抗拔承载力破坏点的出现,且随着施加的水平力的增大,抗拔极限破坏点出现得越晚,水平力的施加提高了单桩抗拔承载力;预先施加竖向力会减小水平力产生的桩顶水平位移,提高单桩水平承载力;且存在一个最优的竖向荷载,使得桩顶水平位移最小,桩身弯矩最小。  相似文献   

2.
文章介绍螺锁式连接预应力异型抗拔管桩(简称"异型管桩")的外形特点和接桩技术,通过单个连接件抗拉实验研究其接头抗拉能力,与普通预应力管桩(简称"普通管桩")进行现场抗拔承载力对比试验,研究异型管桩抗拔承载能力.研究结果表明:螺锁连接件抗拉性能优良,接桩技术操作简单、可靠;异型管桩的单桩竖向极限抗拔承载力比普通管桩提高6...  相似文献   

3.
基于印尼某工程15根预应力混凝土管桩(PC管桩)的单桩竖向抗压、抗拔及水平静载荷试验,分析PC管桩分别在竖向荷载和水平荷载作用下的承载特征,揭示不同荷载水平下PC管桩的承载力发挥机制。基于单桩竖向抗压极限承载力预测模型,对比分析指数曲线模型、双曲线模型及调整双曲线模型的可行性,并对PC管桩单桩竖向抗压极限承载力进行预测;结合水平静载试验,探讨地基土水平抗力系数的比例系数m的取值问题。研究结果表明:PC管桩单桩竖向抗压承载力主要取决于桩端持力层的支承力,同时也受桩径、桩长的影响较大;PC管桩的竖向抗拔承载力主要取决于桩侧摩阻力,桩径越大、桩长越长,单桩竖向抗拔承载力越高;PC管桩水平承载力主要取决于桩侧土体的力学性质。就本试验而言,指数曲线模型对单桩极限承载力的预测最精确;m在桩顶水平位移超过10 mm时变化平稳并逐渐收敛为常数,通过试验结果反推的m接近甚至超过JGJ 106—2014中推荐m的上限值。  相似文献   

4.
为研究饱和砂土中吸力式单桩的极限抗斜拉承载力,对3种不同长径比和3种荷载作用角度下的吸力式单桩进行了室内大比尺模型试验,分析得到了不同参数下的桩基础的极限抗斜拉承载力。通过极限平衡法对吸力式单桩的极限竖向抗拔承载力和极限水平向承载力进行了分析研究,并基于破坏包络线的概念,对吸力式单桩极限抗斜拉承载力的试验结果进行回归分析和拟合,得到了竖向承载力和水平承载力之间的归一化关系及经验公式,进而推导出吸力式单桩基础的极限抗斜拉承载力。  相似文献   

5.
通过有限元模拟分析和模型试验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分析了自扩式斜桩与竖直双桩的竖向承载性能.发现自扩式斜桩由于成桩过程中对土体的强烈挤压作用,其抗压和抗拔性均优于竖直双桩,而且随着自扩成桩夹角的变化,自扩式斜桩的竖向极限承载力亦相应变化,并存在竖向承载实用最优夹角.研究认为自扩式斜桩竖向承栽性能优于竖直桩,又特别适用于构筑物的抗拔需要.  相似文献   

6.
钻孔压浆桩在高层建筑桩基工程的应用与检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某高层建筑为例,介绍了钻孔压浆桩在该工程桩基工程的应用,通过单桩抗压静栽试验和单桩抗拔静载试验、高应变动力试桩、低应变反射波法检测和声波透射法多种方法检测表明,钻孔压浆桩具有单桩承载力高,桩身结构完整性好等优点,可以在高层建筑桩基工程中得到广泛的应用.  相似文献   

7.
在地下水位以下较深的地下工程中,常采用扩径桩来承担结构今后受到的浮力.为了研究承担竖向受压荷载对抗拔桩今后承担上拔荷载的承载力的影响需要开展研究.采用二维颗粒流分析程序PFC2D对载荷试验中同一扩径桩先受压后抗拔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通过研究扩径桩在单纯承担上拔荷载和先受压、后受拔的过程中不同受荷阶段桩时步.位移曲线、桩土颗粒排列变化、颗粒位移的变化及荷载~沉降(上拔量)的对比分析,得出桩在下压和上拔到达极限荷载时的破坏性状,并与现场试验结果进行了对比.对先承担竖向受压然后抗拔的桩,与直接承担上拔的桩相比较,得知桩下压过程中桩周土体结构的破坏对桩随后的抗拔承载力有较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为提高水泥土桩的抗拔和抗折能力,主要考虑不同土体和接触面摩擦系数两种因素对加劲桩抗拔性能的影响,通过三维非线性有限元单桩模型,对加劲高压旋喷桩单桩5种方案桩体的抗拔性能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铜管在加劲水泥土桩内承受主要荷载,加劲高压旋喷桩可以满足桩体抗拔和抗折的工程要求,该分析结果对旋喷桩及类似条件下加劲桩的设计和施工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
为研究管桩水泥土复合基桩在竖向上拔荷载作用下桩身荷载传递规律,结合现场荷载试验及桩身光纤光栅应力测试,研究各级荷载下桩身轴力、侧摩阻力及变形量的变化特征。经分析得出:管桩水泥土复合桩荷载-上拔量(P-S)曲线变化较缓;管桩主要承担竖向抗拔荷载,在端部上拔荷载作用下,桩身轴力在桩端最大,沿桩身向上逐渐减小,管桩主要依靠桩身下部和中部承担上拔荷载。  相似文献   

10.
预应力混凝土竹节桩(简称"竹节桩")是在普通预应力混凝土管桩(简称"管桩")基础上改良而来的新桩型。文章介绍了竹节桩的构造和接桩技术,并通过现场静载试验,对竹节桩在软土地基中的承载性能进行了对比研究。试验表明:竹节桩的单桩竖向抗压极限承载力与管桩和预应力混凝土空心方桩(简称"方桩")相比,均能提高20%左右,单桩竖向抗拔极限承载力比管桩提高60%以上。竹节桩由于设置了环向、纵向凸肋,改变了桩-土接触方式和桩身粗糙度,有利于桩侧摩阻力的充分发挥。在荷载水平较低时,桩顶位移曲线近似为直线,当荷载增加到一定程度时,会在土体中形成一个直径与环向凸肋大小相当的圆筒形剪切滑动面。  相似文献   

11.
王卫兵 《科技信息》2011,(33):I0218-I0218,I0251
桩的现场足尺静栽试验是获得桩的轴向抗压、抗拔以及横向承载力的最基本而可靠的方法。在工程实践中,以承受竖向荷栽为主的桩居多。横向荷载试验更集中的是探讨浅层地基的力学性能,其目的是通过试验确定单桩的横向承载力和地基土的横向抗力系数,在有内埋元件的桩中,尚可求得桩身弯矩分布。  相似文献   

12.
基于极限平衡原理,建立竖向极限荷载下考虑桩型和土性的含未知参数的统一复合破坏面;根据最大最小值原理,确定破坏面函数中的未知参数及其表达式,从而计算得到极限承载力。通过针对扩底楔形桩和常规扩底桩模型试验结果的对比分析,验证本文所建立理论模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并分析桩型(如扩大头直径、楔形角等)和桩周土性(如凝聚力、内摩擦角等)等因素对扩底楔形桩竖向抗拔承载力特性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本文所建立的理论计算方法可以简单、有效地计算扩底楔形桩竖向极限抗拔承载力。  相似文献   

13.
为研究砂性土中沉桩挤土对预制抗拔桩承载特性的影响,开展了预制抗拔桩在非挤土、单桩挤土条件下的室内模型试验,对比分析了挤土程度、桩长及桩间距等因素对模型桩的抗拔承载力、桩顶位移及挤土范围等方面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砂性土中不同挤土条件下,预制模型桩的极限抗拔承载力与桩长呈正相关关系;在单桩挤土试验中,试验桩极限抗拔承载力显著大于非挤土条件下对应的数值,且随着桩间距的加大,挤土强度削弱,试验桩的极限抗拔承载力随之减小,并逐渐接近非挤土条件下的承载力数值。  相似文献   

14.
《河南科学》2016,(8):1252-1256
通过对变径节桩(PHB)和普通预应力混凝土管桩(PHC)单桩抗压、抗拔静载荷试验成果比较分析,研究了变径节桩的承载力作用机制.结果表明,在新郑地区粉土条件下,变径节桩(PHB)抗压、抗拔承载力均小于PHC桩,但变径节桩抗拔系数大于PHC桩.相关成果可为变径节桩(PHB)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孙涛  何亮 《科技资讯》2014,(3):81-82
ASTM英文全称是American Society for Testing and Materials,中文译名为美国材料与试验协会。本文主要介绍ASTM体系下D3689即基桩轴向静态拉伸载荷试验标准方法内的单桩竖向抗拔试验的标准操作程序。首先简述该规范的试验设备,试验方法等内容,其次从实际操作的角度与国内抗拔试验的一般做法进行简单的比较,同时介绍了在应用该规范进行抗拔试验时应该注意的事项,最后给出工程实例,对ASTMD3689这本规范的特点进行了归纳,并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6.
通过一组静钻根植桩的现场抗压抗拔静载试验,研究了抗压和抗拔状态下静钻根植桩的承载性能.对两根试桩的荷载位移曲线进行了比较分析,并采用有效应力法对试桩的极限侧摩阻力进行计算.试验结果表明:受桩周土体应力状态和桩身泊松效应影响,静钻根植抗拔桩的极限侧摩阻力小于抗压桩的极限侧摩阻力;抗拔桩侧摩阻力完全发挥时的桩顶位置值大于抗压桩侧摩阻力完全发挥时的桩顶位置值;采用有效应力法计算土层的极限侧摩阻力时,需要考虑土层的极限深度(或极限竖向有效应力),当土层深度超过极限值时,采用有效应力法计算土层的极限侧摩阻力需采用极限深度时对应的竖向有效应力值.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介绍了抗拔桩的破坏模式,分析研究了等截面抗拔单桩极限载力的计算方法。其应用前景也很广阔。  相似文献   

18.
张庆华 《科技信息》2009,(3):336-336,384
本文介绍单桩竖向承载力检测技术的基本原理与发展现状,及其新近发展动向,并就学习实践中了解的一些情况作了简要说明,以便工程技术人员合理应用其检测技术。不断推进我国桩基工程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19.
文章利用室内半模试验和颗粒流理论对比分析多层土地基扩底单桩与群桩的抗压、抗拔承载特性及变形特征,并对比分析了扩底桩的荷载-位移曲线。结果表明,群桩的抗压、抗拔承载能力均大于单桩。抗压群桩桩间距从1.125D(D为扩大头直径)增加到2.250D时,荷载增长率为4.39%;超过2.250D后荷载增长率趋缓,在1/2极限荷载作用下,群桩桩顶位移比单桩大0.37 mm,而承载力比单桩增加了46.59%;极限荷载作用下,桩顶位移基本一致,群桩的极限承载力比单桩极限承载力大266 N。抗拔群桩间距分别为1.125D、1.250D、1.750D、2.250D时,与相同持力层厚度单桩相比,其抗拔极限承载力分别增加40.94%、59.38%、87.11%、88.57%。抗压单桩和群桩桩身轴力沿着桩身深度的增加方向均呈现凸曲线减小趋势。桩身深度相同的情况下,从细观角度分析揭示了群桩综合承载能力大于单桩。  相似文献   

20.
为进一步探讨挤扩支盘桩的承载性能及桩土相互作用机理,依托输电线路实际工程,开展了挤扩支盘桩上拔现场静载试验及有限元数值模拟,得到了支盘桩单桩抗拔承载性能,分析了支盘桩荷载传递规律、桩周土体变形规律、桩土相对位移变化情况等,探讨了支盘数量、支盘间距及水平荷载对支盘桩抗拔承载力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同等条件下单盘支盘桩抗拔承载力比等径灌注桩提高15.3%;轴力分布曲线及桩土相对位移在支盘位置发生突变;塑性应变主要发生在支盘上部的土体中;水平荷载的存在能提高支盘桩的抗拔承载力;一定范围内支盘桩的抗拔承载力随支盘数量及支盘间距的增加而增大,支盘间距不宜小于2.5倍支盘直径,在实际工程应用时,应予以考虑,合理确定支盘的数量或支盘间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