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论中国影戏的农耕文化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中国影戏的起源地及其流布地区来看,影戏应是农耕文化的产物,至于围绕农业丰产仪式所形成的大量民俗活动,则是影戏的重要的生存方式之一.作为农耕文化里的产物,它具有一些农耕文化的特性:影戏的演出季节、演出剧目、影戏的演出目的和功能等都是与农耕文化相适应的.  相似文献   

2.
杨建宏博士的新著<农耕与传统文化>(湖南人民出版社2003年出版,以下简称<农耕>),是继<李斯传>与<中国古代帝王的权位角逐>后,又一厚实的研究成果,该著系统阐述了我国传统农耕文化的历史过程、基本内容、民族特色及发展趋势,具有引入注目的学术价值与现代意义.  相似文献   

3.
文章探讨了农业对中华历史文化发展的促进作用,阐明中华农耕文化的历史渊源与发展,从儒家文化、释家文化、道家文化三者的有机组成进一步探讨农耕文明的发展过程。并以贵州省贵定县多元文化发展为例来深入探讨中国农耕文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中国哲学中的天道观、人道观和历史观与中国农耕经济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他们共同构成中国农耕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5.
孙润祥 《镇江高专学报》2000,13(3):22-25,41
世界各民族的最初生存环境和生产生活方式决定着各民族独特的文化心理。周族史诗是我国上古时期诗歌,相当完整地反映着古代中国作为大陆农耕民族的文化心理特色,它与大致现时形成的、以希腊为代表的海洋商业民族心理形成鲜明的对比。  相似文献   

6.
中国传统村落是农耕文明的精髓和中华民族的根基,蕴藏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与自然生态景观资源,是我国乡村历史、文化、自然遗产的"活化石"和"博物馆",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和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立足于鄂西南山区,以土家族传统村落为研究对象,以利川市老屋基老街传统村落为例,探讨在城镇化、工业化和现代化过程中传统村落保护、传承和发展的途径与方式,提出相关保护方法与措施,寻求合理开发和利用,从而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提高当地人民生活水平.  相似文献   

7.
日本岛国的特性、农耕文化的影响和中国文化的传入形成了日本独特的“以心传心”的文化.这种文化反映在日语语言表达上的特点嗳昧性.从忌讳语表述、委婉模糊表达、婉转拒绝表达、词的多义表达几个方面介绍主要的日语暧昧表达方式.  相似文献   

8.
分析了孔子的“智者乐水,仁者乐山”理论主要是由于农耕文化和渔业文化的差异造成的。认为农耕文化和渔业文化是有联系的,它们不是孤立静止的。  相似文献   

9.
我们的始祖炎帝在上党盆地勤于农耕,种麻纺织,开创了中国最早的农耕文明.加之上党人民几千年来在纺织技术的不断积累和创新,至唐时,生产出了行销全国的潞绸,到明代初叶,潞绸生产迟到鼎盛,后日见凋零,而今已很难觅其踪迹.而我们作为文物工作者,探询我们的文化遗迹,不应让其完全遗忘于历史.  相似文献   

10.
李刚 《枣庄师专学报》2003,20(3):102-105
中国是一个以农业经济为基础的封闭的大陆型国家,这种独特的地理环境,决定了中国传统文化基本特征:强大的生命力和凝聚力;基于宗法-专制的政治文化模式;基于农耕文明的农业文化性格。  相似文献   

11.
文化与农业之间存在着长久而密切的相互联系.中国文化的发展得益于其悠久的农耕文明,同时,中国文化的演进也一直是推动农业发展的重要动力之一,从传统农业的自然经济发展直到现代的都市农业,文化对农业都有着深刻的影响.文化如此深切影响都市农业发展并形成中西方不同的都市农业形态,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从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四个层次分析文化的基本特质,并从这四个层次分析文化影响下都市农业发展的特征.研究表明,在多层次文化影响下,中西方都市农业呈现出完全不同的发展特征.对于都市农业文化内涵的深入挖掘,可以为都市农业优化升级提供参考,为农业部门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2.
乡村农耕文化资源越来越受到游客的关注,也越来越受到专家学者们研究的青睐,但很多区域农耕文化资源集中却没有得到很好的保护及利用。为进一步挖掘这一类资源的开发价值,从实地调研、理论方面对皖北农耕旅游资源现状、衍生价值等进行研究。通过对皖北农耕资源的开发价值与问题进行评价,就互联网背景下开发皖北农耕文化旅游资源进行相关整合,探求对策与建议,寻求农耕文化旅游资源发展的新机遇,为旅游消费实现个性化、多样化发展。  相似文献   

13.
《诗经》中的农耕文化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一、关于农耕的祭祀。由《诗经》中的农耕祭祀诗,可以看出周人对于农耕的重视。二、关于农耕生活。《豳风.七月》反映了农夫一年四季的劳动生活,涉及到衣食住行各个方面。三、《诗经》中涉及的食物品种,异常丰富,有植物类,有动物类。四、关于农耕劳动的场景描绘。五、农耕生产者数量众多,农耕生产工具能满足当时的需求。六、关于恋土怀乡意识的表现。  相似文献   

14.
狭义的文化是指由生存方式决定的价值观念系统和心理-行为模式。近现代苏州文化是一种市民文化和农耕文化的统一。它在新时期才发生显著变化。目前,苏州文化建设应把握我国文化转型期的有利时机,面向现代化、世界和未来,以培养“四有”新人为目标,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与建设有地域特色的、具有新品位的苏州文化相统一。其核心内容应是汲取传统文化、外国文化精华,建立起既有传统人格魅力,又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主体性、理性力量的新型人格结构  相似文献   

15.
在从游牧到农耕转换的历史过程中,作为游牧民族的后裔,三家台蒙古族实现了从宗族治理到村民自治的社会治理方式转变、从草原游牧到山地农耕的经济生活转换以及日常生活从形式到内容的全面转型与变迁。这种文化模式的变迁与适应,是自然地理环境变化、多民族互动与长期混杂居住、历代中央政府政策引导、民族社会自身发展以及民族优秀文化智力支持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6.
一个民族的生活环境与生活方式造就特殊的生态文化,怒族的传统生态伦理思想是其特有的自然生态环境和独特的游猎游耕生产生活方式的产物。探究怒族的原始农耕文化、传统宗教信仰以及民间文学中所体现的怒族的生态伦理思想,旨在在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中,继续发扬怒族传统文化中有利于保护怒江地区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文化功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7.
美洲作物南瓜在明代中期传入中国之后诞生了丰富的南瓜文化,与其他作物文化一道,是中国农耕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南瓜文化大体上包括南瓜精神、南瓜民俗、南瓜观赏文化、南瓜名称文化、南瓜与民间文学、南瓜饮食文化六大部分,每一部分都包含了深刻的内涵,它们共同作用,最终形成了南瓜文化的中国本土化和丰富多彩的南瓜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18.
格罗塞在《艺术的起源》一书中指出:"艺术起源的地方就在文化起源的地方."舞蹈作为文化的基本内核,它的存在与发展与其社会基本发展样态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新疆回族舞蹈在其农耕文化即静态文化与游牧文化即动态文化的影响下,舞蹈动态元素以其自己特有的方式承载和诉说着大漠新疆的回族风情,透过它我们可以感受到新疆回族文化的绚烂与多彩,更清晰的感受到新疆回族舞蹈文化的本土性与原生性.  相似文献   

19.
山西传统村落文化是山西农耕文明璀璨的精神财富之一,建立山西传统村落数据库系统,以数字化形式对村落资源加以保存、开发、利用,是目前抢救传统村落文化的一种理想方式.本文介绍山西传统村落数据库建设的目标和技术实现框架;针对村落数据中的差异性问题,给出较好的系统解决方案;结合大数据分析处理技术,利用用户的浏览痕迹,分析用户的来...  相似文献   

20.
论中国的凝聚机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漫长农耕文明孕育的祖先认同情结,演绎出"家国同构"的社会结构,这是中国凝聚的自然机理。以亲缘情感和乡土情结为纽带的自然凝聚,凭借先秦诸子百家争鸣,转变为以崇尚合和为纽带的文化凝聚,中国的凝聚力有了更加坚实的文化根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