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1895年11月,德国物理学家伦琴发现X射线.上海<万国公报>于1896年3月即向国人报道了这一科技新闻,之后刊登的<德昭日记>记载了李鸿章接受X射线诊视的情形;并且在<论百年医学之进步>一文中向国人介绍了X射线对人身健康的危害.  相似文献   

2.
《农学报》之前西方农学知识在中国的传播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廓清<农学报>(1897年)之前综合性期刊中关于近代西方农学知识的传播脉络,清理西方农学在中国引进演变的轨迹.方法 通过统计分析考证和比较法,全面调查<农学报>之前晚清综合性期刊中涉及农学知识的文献.结果 <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中西闻见录>和<万国公报>最早刊载了<推农务之会><英国农器><英国农政><农事要策>等文,后来以<格致汇编><时务报><知新报>3份期刊的农学报道最为集中.结论 西方传教士与中士所办综合性期刊对西方农学的报道,先于<农学报>59年即有单篇文章,后有"农事"专栏,并间接催生了之后<农学报>专业期刊的诞生,在中国农学史和中国新闻事业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  相似文献   

3.
19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新教传教士和中国文人以<万国公报>为依托,大力传播西方政法思想.其中,<万国公报>所宣传的宪政内容对中国宪政思想和运动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本文试从<万国公报>影响中国宪政思想的背景、所宣传的宪政内容入手,剖析西方法律思想对中国宪政思想和立法活动所产生的作用和影响.  相似文献   

4.
《创新科技》2014,(23):50-51
“搞笑”版诺贝尔奖由美国人马克·亚伯拉罕创办,此人创办了一份名为《不太可能的研究之实录》的科学幽默杂志,从1991年开始,每年颁奖一次。入选“搞笑”版诺贝尔奖的科学成果必须不同寻常,能激发人们对科学、医学和技术的兴趣。与其他学术奖不同,另类诺贝尔奖得主不会拿到任何奖金,得不到各方赞誉,更不可能使科学出现革命性进步,但是所有获奖的研究都曾在著名学术杂志上发表过。  相似文献   

5.
分析了中国至今无人获得诺贝尔奖的原因,包括自然观、方法论、社会环境、创新意识、竞争意识、选题、科学管理机构和基金分配方式、教育目标、语言因素、文化氛围等.希望对此展开讨论,剖析真正的、关键的问题所在,以实现创新国家的目标.  相似文献   

6.
考察《万国公报》上发表的与医学相关的文章,发现其中大部分是由传教士撰写的有关西医科学的。它们不仅涉及到各类西医学专业知识。还包含大量有关医院、医学堂、医学书籍的信息,另外还有倡导西医卫生观念和介绍西医科技的内容。以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文章为例,以西医学在中国的发展为视角,分析它们具有的价值和意义,认为《万国公报》上刊登的这些文章为晚清的中国人提供了了解西方医学的渠道。  相似文献   

7.
民初无线电报技术经由期刊在中国的传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调查分析民初无线电报技术经由期刊在中国传播的线索,并清理相关文献,为勾勒整体传播轨迹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原始期刊文献分析和考证。结果民初无线电报技术的传播涉及27种期刊共83篇文章。其中,无线电报发明家介绍4篇,国内外无线电报新闻16篇,无线电报新发明与应用介绍32篇,无线电报在军事中的应用9篇,无线电报技术原理介绍14篇,无线电报政策法规与会议纪要6篇,无线电报发展历史介绍2篇。上海是传播无线电报技术期刊的主要创刊地。其中,《东方杂志》和《科学》为民初传播无线电报技术的主要期刊。结论晚清无线电报技术主要侧重于初步知识和军事用途知识的介绍,民国初年至五四运动前夕的传播开始深入到学理和更广范围的民用,并出现了怀中携带无线电机、飞机无线电、无线电疗病等新技术,以及国人独立设计、改进无线电报技术的新趋势。  相似文献   

8.
"西学中源"是清代科学史和学术史上的一个重要议题。而《万国公报》是晚清最有影响力的报刊之一,它从1868年创刊到1907年终刊,其间曾登载诸多有关"西学中源"说的文章。经过分析发现早期《万国公报》曾积极鼓吹"西学中源"说,但是到了晚期却突然转变,开始对"西学中源"说进行批判,而这一变化与晚清中、西学地位的转变密切相关。本文试分析这一变化的过程及历史背景,并揭示这一变化带来的历史后果。  相似文献   

9.
诺贝尔奖与科学的未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首先让我从阿尔弗雷德·诺贝尔开始说起。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生于瑞典的阿尔弗雷德·诺贝尔变得富有,是因为他发明了炸药。如果仅仅因为他发明了炸药而变得富有,那么没有人会记住他。记住诺贝尔源于他所设立的全部诺贝尔奖项,这也正是我今天所要讲述的。  相似文献   

10.
晚清无线电报技术经由期刊在中国的传播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整理晚清无线电报技术经由期刊在中国传播的特殊途径,分析期刊传播无线电报技术的重要意义和影响.方法 采用文献分析和考证法.结果 详细列出了晚清期刊中有关无线电报技术的文献,并对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期刊作重点分析.以3份期刊为例,介绍早期在中国通过期刊传播的无线电报技术.<时务报>最早出现"无线电报"以及"电浪"(电磁波)一词;<知新报>最早报道传真电报知识;<东方杂志>较为深入地传播了无线电报技术的广泛应用.结论 晚清期刊传播无线电报技术完全不同于图书和报纸的传播渠道,这对信息交流、新闻事业和社会文化生活产生了重大影响,同时奠定了无线电技术专业期刊产生的社会基础.  相似文献   

11.
近几年诺贝尔奖冷门不断,2002年在某国内都是默默无闻的日本人田中耕—获得化学奖,今年和平奖授予伊朗女律师希林·伊巴迪,以表彰她为民主和人权特别是为妇女和儿童的权益所作出的努力,抢了教皇保罗一世的风头,令不少人目瞪口呆。这些冷门充分显示了已有百年历史的诺贝尔奖的独立性以及其独特的魅力。诺贝尔奖以其崇尚科学、奖金高昂、授奖严谨而成为世界上最具权威性的科学奖项。全球许多科学家都为能获得诺贝尔奖而光荣。 经过100多年的发展,诺贝尔奖不仅成为了最具权威的科学奖项之一,而且授奖本身也成为了世人所瞩目的举动。当年阿尔弗雷德·诺贝尔立下遗嘱时,他的要求是奖励前一年做出卓越贡献的科学家。然而现在在大多数情况下,获奖者总要等上许多年才能接到那个来自斯德哥尔摩的著名电话。在时间方面,今年的诺贝尔奖还形成了一个有趣的对比:金茨堡和阿布里科索夫《物理学奖》等待了将近半个世纪才获得了这个荣誉,而获得今年化学奖的两位科学家都是因为几年前的成果而获奖的。 为了更好地解读2003年诺贝尔科学奖,首先让我们回顾一下今年的获奖情况。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通过对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的年龄特征、获奖领域以及所产生群体效应进行统计分析,探究其中的规律,以期为青年物理学工作者把握物理学的发展前沿及物理学的发展动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诺贝尔自然科学奖与中国的现实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上世纪初科学在中国建制化(民国初年)至今 ,尤其是新中国成立50余年以来 ,本土的中国人依然与百年诺贝尔自然科学奖无缘。这是一个无法回避的、令人多少有点难堪的历史事实。尽管有华人在得奖时属中国国籍 ,但他们整个研究生教育和科研工作却是在异国他乡作出的。尽管在中国本土据说也有与诺贝尔奖失之交臂的 ,但那毕竟是对个人而言的可能性而非现实性 ,对科学共同体而言则仅有偶然性而无必然性。探讨这种尴尬状况的缘由 ,不用说是一个耐人寻味、富有魅力的问题。有人说 ,该问题是“李约瑟问题”的现代版。这或许有一定的道理。但是 ,…  相似文献   

14.
<正>2010年诺贝尔奖未公布之前,根据Thomson Reuters预测,在医学及生理学领域,一些看起来规模不大、花钱不多的项目,如瘦素、干细胞、树突状细胞都已入围今年的诺贝尔奖候选名单。相反,花钱最多(30亿美元)、耗时最长(13年)的"人类基因组计划"却并未入围。这个项目集结了由  相似文献   

15.
16.
前些日子,见一重要科技报刊以“中国科学冲击诺贝尔奖是时候了”为大标题刊登了数位中科院院士的文章并加了编者按。文章表达了科学家对我国科学界要在诺贝尔奖项上实现零的突破的急切心情和对我国基础科学发展现状的乐观估计。对此我的感想是:第一,中国科学冲击诺贝尔奖这一提法本身就似缺乏科学态度,可以说这是一个情绪化的口号。诺贝尔科学奖,实际上不是靠一时的冲击就可取得的。因为,那不是一项应用性科研课题,可以通过论证立项、制定计划、筹措经费、组织人员,就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更不是一项建设工程,设计、招标、施工、…  相似文献   

17.
我们被信息所困惑,每一天似乎都有必须考虑的新发现产生。虽然这些新事实与问题在吸引着我们的注意力,但是我们的注意力仍不能偏离前人的脚步,这将会帮助我们站在更高的角度去理解科学目标及努力。本书介绍了四位伟大的人物——E.A.V贝林、R.柯赫、P.埃利希和E.梅奇尼科夫,虽然他们的一生存在着一些争议,但是,他们都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相似文献   

18.
2002年诺贝尔物理奖与中国人擦肩而过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02年诺贝尔物理奖的一半授予美国的Ray moudDavis和日本的MasatoshiKoshiba,以表彰他们分别在探测太阳中微子和大气 μ 中微子时 ,获得的超出粒子物理标准模型的结果 ;另一半奖金则授予美国的RicardoGiacconi,以表彰他领导研制成世界上第一个宇宙X射线探测器 ,开辟了X射线天文学的研究领域 ,以及随后获得的许多重要成果。然而 ,人们可能不会想到 :这项诺贝尔物理奖原本很可能大陆科学家是有份的。一、R.Davis的成就人们知道 ,核聚变是太阳能的源泉。在总结多年对太阳观测的基础上 ,理论上发展了一个标准的太阳模型(StandardSolarMod…  相似文献   

19.
神奇材料与2000年诺贝尔化学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讨论了神奇材料——导电聚合物又称“合成金属”的发现与 2 0 0 0年诺贝尔化学奖的关系 ,介绍了导电聚合物的广泛应用及其前景 ,说明了这一伟大发明是科学家通力合作研究的结晶 ,对美国科学家艾伦·黑格 (Alan Jay Heeger,1 936 -) ,艾伦·马克迪尔米德 (Alan Graham Mac Diarmid,1 92 7-)和日本科学家白川英树 (Shirakawa Hideki,1 936 -)授予 2 0 0 0年诺贝尔化学奖 ,也是对从事导电聚合物研究领域内所有科学家研究成果的肯定与认可 ,这一领域将是未来十分活跃的新材料研究领域  相似文献   

20.
逆向思维结硕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4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以色列科学家阿龙·切哈诺沃(Aaron Ciechanover,1947-)、阿夫拉姆·赫什科(Avram Hershko,1937-)和美国科学家欧文·罗斯(Irwin Rose,1926-),以表彰他们发现了泛素调节的蛋白质降解.3位科学家的成功之道是逆向思维结出的丰硕成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