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探讨CrossFit训练体系对高校篮球运动员体能训练及运动表现的提升效果.选取20名17~22周岁闽西职业技术学院校篮球队运动员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10名.对照组进行常规体能训练,观察组进行CrossFit训练,测试体脂率、FMS、3/4全场冲刺、垂直纵跳、卧推等指标.结果表明:相较于对照组,观察组运动员体脂率降低明显,FMS得分有所增长,3/4全场冲刺、垂直纵跳和卧推成绩提高更多.由此可见,CrossFit训练在改善运动员体成分及提升运动员力量、爆发力、速度等素质方面成效显著.建议在日常训练中加入CrossFit训练手段,可采用高强度间歇训练和综合性多关节训练,并结合运动员个体差异制定符合其特点的体能训练方案.  相似文献   

2.
探讨了增强式训练对高中五人制足球运动员专项身体素质的影响;以24名高中男生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训练组、对照组进行为期12周训练,测定训练组及对照组组内前后速度、爆发力、灵敏性测结果是否有显著差异;结果表明:训练组与对照组3个项目的后测成绩,组间差异、组内差异均达显;12周的增强式训练可以提升学生的速度、爆发力、灵敏性。  相似文献   

3.
测试经过8周不同负重增强式训练对腿部肌肉量、跳跃表现、下肢肌力及速度的影响.以30名参加全国大学生五人制足球比赛的运动员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高负重增强式训练组(PHL,体质量的20%)、低负重增强式训练组(PLL,体质量的10%)及控制组(CON),进行8周训练,每周3次,每次40~60min,以负重背心增加其负荷,于训练前、后进行各项生理检测.所得数据以混合设计双因子变异数分析,比较不同负重增强式训练介入对腿部肌肉量、跳跃表现、肌力表现及冲刺时间的差异情况.结果显示,PHL组的腿部肌肉量显著增加;各组肌酸激酶(CK)变化无统计学意义;在20m冲刺表现各组皆有显著进步;等速肌力表现中,PHL组在60°/s及180°/s力矩峰值皆有显著进步,PLL组只在180°/s有显著进步,且显著优于CON组.另外,达到力矩峰值时间只有PHL组在60°/s有显著增进;原地摆臂垂直跳、跨步摆臂垂直跳及落地垂直跳的跳跃高度在PHL组及PLL组皆有显著进步.得出PHL组及PLL组在跳跃表现、等速肌力及20m冲刺皆有显著进步,而腿部肌肉量只有PHL组有显著进步.  相似文献   

4.
研究旨在探讨8周水下增强式训练对下肢肌力、跳跃能力、动态稳定性、肌肉酸痛和停训4周后保留效果的影响.以18名男排国家一级运动员为研究对象(平均年龄20.4±1.8岁、身高185.2±9.5cm、体质量81.4±8.9kg).随机分为水下阻力增强式训练组(aquatic resistance plyometric training,ARPT,A组)和控制组(C组),前测后开始为期8周、每周2次、每次60min的训练,结束后1周及4周施予后测.研究发现水下阻力增强式训练组停训后4周,在60°/s,180°/s膝伸相对力矩峰值和3步摆臂垂直跳的跳跃高度均显著优于前测,且在180°/s膝伸相对力矩峰值及3步摆臂垂直跳落地接触时间亦显著优于训练后1周.水下阻力增强式训练组在训练结束后1周和4周的动态稳定性指数均显著优于前测.研究认为:水下阻力增强式训练可显著改善下肢动态稳定性,且其效果可保留至停止训练后4周.水下阻力增强式训练对下肢肌力及跳跃高度的效果,有延迟出现的现象,在停训4周后均显著优于训练前.建议可应用水下阻力增强式训练并配合赛前减量计划,以利在较长的赛季中维持专项体能.  相似文献   

5.
在重竞技项目中应用高强度间歇训练已被证实有利于提高运动员的有氧/无氧能力,增强选手的运动表现.在这类选手的训练安排上,采用传统的中等强度持续性训练作为有氧干预会降低预期训练收益,而高强度间歇训练是相容性更高的干预形式.其中的一个改进方面表现在高强度间歇训练有利于维持更适宜重竞技选手竞技状态的骨骼肌质量及力量性能,骨骼肌IIa型纤维比例的增加可能是导致这一结果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6.
力量素质是足球运动员掌握足球技术、战术,提高运动成绩的基础。因此,力量素质训练,特别是髋、膝、踝关节和腰腹部的屈伸力等肌肉的爆发力训练是必须的,以往的训练大多以杠铃负重等大力量训练为主。实践证明,这些训练并不完善,并且容易造成运动损伤。采用实验比较法,使受试者在一定时间内,运用专项力量综合训练和传统的力量训练,同时进行实验。结果表明,综合训练有助于全身力量协调能力、爆发力的发展,对专项技术与成绩的提高有明显的效果。  相似文献   

7.
曹晓东  蒋荣  夏成前 《科技信息》2009,(34):I0273-I0274
对运动训练理论与方法中的间歇训练法的认知,一般认为间歇训练法常用于周期性项目训练之中,主要用于全面提高运动员的体能。由于非周期项目训练的技术与战术特点的不同要求,采用重复训练与变换训练以及竞赛训练法效果较好。本文通过足球训练中运用间歇训练法的实验研究,探讨间歇训练法对呼吸与心血管系统、足球专项身体素质、足球基本技术与战术3方面的积极作用,试图进一步拓宽间歇训练法的运用范围。  相似文献   

8.
文章以合肥工业大学校足球代表队25名队员为研究对象,采用分组训练、干涉训练、对比测试及数据分析等方式,对足球运动员的冲刺能力受大强度冲刺训练影响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以尽可能大的强度进行反复冲刺能力训练,并不能有效地提高最大冲刺速度、反复冲刺、自由纵跳、最大摄氧量和Yo-Yo间歇恢复测试的成绩,但对体能有一定的促进作用。研究结果对训练模式的制定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9.
为了探索快速提高青少年队员上、下肢爆发力的训练模式,并以此为据,拓展和丰富青少年运动员的科学训练手段,更好的服务于运动队的体能训练工作.本研究选取上海体育职业学院排球队和羽毛球队各10名青少年运动员进行研究,对照组采用普通力量训练方法,实验组采用超等长力量训练.经过8周的实验研究,发现超等长训练对于提高青少年运动员的下肢爆发力比传统的抗阻力训练效果更加显著,爆发力有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10.
探讨连续12周力量训练对高水平啦啦操运动员动态平衡的影响.将西华大学啦啦操代表队32名运动员分为实验组及对照组,两组人数均为男6人、女10人.实验组除接受专项技术训练外,还进行连续12周力量训练,4周为1个小周期,每周训练3次,逐渐递增训练量和训练强度,对照组按整个实验期间只接受专项技术训练.训练前及12周训练结束后利用Biodex Balance System(BBS)平衡能力测试系统对两组运动员站立动态平衡进行测试.结果表明:睁眼双足站立平衡能力测试啦啦操实验组男运动员总体稳定性显著提高(p0.05),男、女啦啦操实验组运动员左右方向稳定性显著提高(p0.05),对照组变化无统计学意义.闭眼双足站立平衡能力测试、睁眼单足(左、右)站立平衡能力测试结果3项指标SI,APSI,MLSI均显示实验组动态平衡能力提升显著(p0.01),对照组运动员变化无统计学意义.得出12周力量训练,4周为1个小周期,每周训练3次,逐渐递增训练量和训练强度,对提高啦啦操运动员动态平衡能力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1.
探讨社区团体运动介入对老年人生理、心理及认知功能的影响,为全民健身及社区健康营造计划提供参考.招募41位社区老年人,依其年龄、性别、文化水平、婚姻状况等信息进行分层后,再依随机方式将其分配至社区团体运动训练组(即实验组22人,控制组19人);实验组参与24周、 2次/周及90 min/次的社区团体运动,控制组依照其原有生活方式.两组受试者须完成4次测试——即前测、中测、后测及追踪测,以便对受试者的生理、心理及认知功能状况进行评价.结果表明:1)实验组在中测及后测中血压、BMI及腰臀比值显著低于前测及控制组,而椅子坐站、手臂屈举、抬膝动作、坐椅体前弯、抓背、椅子坐起绕物等测试指标则显著高于前测及控制组; 2)实验组中测及后测的立即回忆及延宕回忆表现显著优于前测及控制组,而在顺序数字背诵、逆序数字背诵及数字符号替代指标上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3)实验组在中测及后测中在因身体生理问题角色受限、身体疼痛、活力、因情绪问题角色受限及心理健康等表现上显著优于前测及控制组; 4)追踪测试显示,实验组所获得的部分生理功能、心理功能、生活品质指标具有较好的保留效应.得出社区团体运动对改善老年人生理功能...  相似文献   

12.
对菏泽学院2012~2013级在校大学生课外体育锻炼情况,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只有少数学生进行体育锻炼是为了增强体质;多数学生积极参与,经常锻炼;男生以篮球、足球、轮滑、排球、羽毛球运动为主,女生以健美操、羽毛球、排球、跑步、轮滑运动为主;影响体育锻炼的因素是体育意识淡薄,缺乏毅力,自我锻炼能力差,缺乏专业指导,学习压力大.提出建议如下:使学生增强体育意识和健康观念;培养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的自觉性和习惯;开展形式多样的体育活动,并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提高学校体育资源利用率等.  相似文献   

13.
实验表明:通过12周健美操、篮球、和乒乓球的单项体育锻炼(每周锻炼3次,每次80min),均可显著提高女大学生的肺活量和立定跳远成绩,其中健美操单项锻炼效果最明显;健美操单项锻炼对女生减轻体重和提高800m跑成绩效果显著;三项体育锻炼对女生握力和心率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14.
探索了瑜伽和有氧操这2种不同内容、形式和生理负荷的锻炼方法对女性健身效果的影响.以健身俱乐部女性会员64人为研究对象,分别为瑜伽锻炼组和有氧操锻炼组,每组为32人.在12周的规律性锻炼前后,分别对2组研究对象的身高、体重、身体成分、腰围、腰臀比、BMI、肺活量、台阶指数、体前屈、单足立、纵跳和立定跳远进行测定与比较.研究结果表明:12周锻炼后瑜伽组练习者的体脂率、BMI、腰围、腰臀比、柔韧性和平衡能力的改善有显著意义:有氧操组练习者的脂肪含量、瘦体重、BMI、肺活量和台阶指数的改善有显著意义.结果提示:健美操和瑜伽这两项锻炼手段各有优势,健美操更着重在机能指标的改善,而瑜伽则更着重在形体指标的改善.  相似文献   

15.
唐笑赟  叶燎昆 《科技信息》2012,(31):254-254,239
本文阐述了足球运动员运动性疲劳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与后果,并提出了产生后的恢复措施。通过实验对比法、文献综述法提出了以睡眠恢复,训练学恢复,营养恢复,物理恢复为主的预防和消除疲劳及恢复的方法。论述了足球运动的供能特点以及体能的重要性,旨在提高大学生足球运动中对于运动性疲劳的认识,希望能对大学生足球运动员竞技能力的提高和身心健康的发展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6.
为了筛选出能够有效改善糖调节受损(IGR)老年人胰岛素敏感性和提升肌力、心肺耐力、平衡和步态表现的运动方案,招募75名IGR老年人,进行胰岛素敏感性、糖代谢、下肢肌力、耐力、平衡和行走能力等测试,然后进行随机分组,将受试者分为肌力训练组(M组)、心肺耐力训练组(C组)、平衡训练组(B组),按照每组训练方案进行为期12周的训练,各组训练皆以3~4人团体进行运动,每次30~40min,每周4次,总共48次训练,在最后一次训练干预结束后3d内进行后测,项目与前测一致.结果:C组和M组对于糖调节受损人群的空腹血糖、胰岛素、胰岛素抵抗指数均取得显著改善作用(p0.05),而平衡训练组虽具有一定改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髋屈曲肌、膝屈曲肌、踝跖屈肌和踝背屈肌肌力均有显著增加(p0.05).M组和C组的受试者在心肺耐力方面取得了显著改善.采用肌力训练和心肺耐力训练方案的老年人6min行走测试后测结果显著优于接受平衡训练的老年人(p0.05).M组、C组、B组受试者平衡能力均取得显著进步,且C组在串联行走测试的结果显著优于M组和B组(p0.05);心肺耐力训练组经过12周训练,行走速度、行走步频、步幅均显著增加(p0.05);肌力训练组和平衡训练组经过12周训练,行走速度、步频、步幅没有显著变化(p0.05),且心肺耐力训练组显著高于肌力训练组和平衡训练组(p0.05).得出心肺耐力训练后糖调节受损人群的胰岛素敏感性、下肢肌力、心肺耐力、平衡能力和行走能力等得到显著改善,肌力训练和平衡训练对下肢肌力、平衡能力有一定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7.
提高警察身体素质,维护警察身心健康,减少非正常伤亡人数和比例,既是提高警察队伍战斗力的重要举措,也是关系到社会稳定的大事.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和数理统计法,对四川省公安机关警察的健身活动情况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跑步、游泳、器械健身是最常用的健身手段,参与方式以自组织形式为主,单位免费的运动场地是其参与健身的最主要场所;达到我国体育人口锻炼标准的警察仅为21.7%;"身心疲惫,无力锻炼"、"缺乏余暇时间,健身无法保证"、"思想认识不足,健身效果不佳"是四川省公安机关警察健身参与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通过重视身心健康,完善练训制度;体现岗位特点,分类指导健身;加强宣传引导,鼓励自主锻炼等对策来有效推动警察健身活动的开展.  相似文献   

18.
为全面掌握国家男子足球队不同位置运动员的比赛跑动距离特征,从而为国家男子足球队的训练与比赛提供借鉴和参考依据,使用德国产的SIM°Scout技战术分析系统对国家男子足球队的比赛录像进行了解析.结果表明:1)守门员的跑动距离以慢跑和慢跑以下2种活动方式为主,冲刺跑和高速跑的跑动距离很少;后卫具有较好的高强度跑动能力;前卫在中、高强度的跑动距离及总距离上均优于其他位置,特别是低速跑的跑动距离优势明显;除守门员外,前锋高强度的跑动距离少于前卫和后卫;2)国家男子足球队各位置运动员比赛跑动能力与比赛对手、世界优秀运动员的差距主要表现在跑动的总量少及前锋高强度的跑动能力较弱2个方面.  相似文献   

19.
为探讨规律性爵士舞教学活动对改善女大学生健康体适能的功效。运用实验法、测量法、问卷调查法等研究手段,动态跟踪了200名女大学生的BMI指数、30 s仰卧起坐、立定跳远、20 s反复横跨、坐立体前屈及主观锻炼体验六项指标的变化趋势,结果显示:为期一个月的爵士舞运动对改善女大学生的身体成份,增强肌肉力量,提高灵敏性和柔韧性及调节神经肌肉松弛感均有积极的影响,可见,长期坚持爵士舞运动可有效提高女大学生健康体适能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