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0 毫秒
1.
2005年10月29日至10月30日,陕西省地理学会在西北大学成功举办了第lO届全省会员代表大会暨2005年学术年会,来自全省部分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管理部门及部分中学的265名代表参加了会议。大会以“地理科学与陕西发展”为主题,围绕:①地理教育改革与创新;②城市化与区域可持续发展;③陕西资源开发与区域统筹发展;④“3S”技术支持下的地理综合研究等4个议题,进行了学术研讨与交流。先后有3位专家学者作了主题学术报告,14位会员进行了大会学术交流,  相似文献   

2.
徐珂 《科技信息》2009,(27):127-129
针对陕西关中地区的具体情况,构建了该区城市化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法进行综合评价,得出各地市1997—2006年城市化和生态环境的综合得分,通过构建协调发展模型分析各地市近10年城市化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程度,并在地理信息系统(GTS)技术的支持下,生成协调发展变化图。结果显示,关中地区各地市城市化与生态环境的综合发展水平总体上呈增长趋势,两者的协调度也在波动中增长。协调发展状况总体上处于不太协调状态,且发展不均衡,存在空间差异。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不仅要加快城市化进程,更要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治理,使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均衡、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3.
针对陕西省经济体系中存在的双重二元性结构,根据刘易斯的经典二元理论,提出“只有消除因多因素相互作用而形成的阻碍,才能顺利实现陕西二元经济转化”的思路。认为陕西二元经济结构的转化要从城乡产业结构的转化与升级着手,加快城市化进程,创新有关三农的各项制度,创建农村人力资本积累机制。  相似文献   

4.
简述了城镇化的涵义,介绍了日本城市化发展进程的各个阶段,通过中日城市化发展阶段的对应与启示,提出我国城市化发展应健全法制体系、完善规划体系,走集中型城市化发展道路的建议。  相似文献   

5.
基于交通发展的城市化水平测度模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析了人口城市化的片面性,提出了新的城市化概念.在此基础上,依据牛顿第二定律,建立了基于交通发展评价城市化水平的城市化水平综合测度模型,对长春市1985~2005年的基于交通发展的城市化水平进行了测度.并且,对2000年中国部分省、市、自治区基于交通发展的城市化水平也进行了测度,测度结果与以人口城市化为惟一测度指标的城市化水平进行了对比研究,表明所提出的城市化水平综合测度模型测度城市化水平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6.
曲靖师范学院经济与政治法律系巴春生副教授出版新《云南城市化的理论与实践》。该书以云南为基本区域单元进行实证研究,描述了云南城市化发展的历史进程、现实存在和未来发展态势,意在揭示云南作为特定区域的城市化发展规律,为云南城市化研究提供一种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7.
美国的城市化属经济同步型。交通,科技和城市产业结构垢适时转变时其经济发展起了重大作用,其城市化进程表现出的城市化道路是多元化,多模式的,与美国城市化运动相比较,我国城市化起始晚,工农业,交通的状况阻碍其进一步发展,当前,大城市超先增长不可避免,我们应用以经济带动城市化以及多元化城市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8.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在运输方面产生了一系列经济问题,本文对城市化衡量标准及城市化与交通运输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结合当前城市化的现状对运输经济问题进行了具体的分析,得出了初步的结论。  相似文献   

9.
一个地区的城市化和高等教育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一般地,城市化率越高,其高等教育发展水平也越高,反过来,高等教育的发展又能加快城市化进程。中原城市群城市化及高等教育进程反映了高等教育与经济发展之间从滞后到同步发展的过程。要加快中原城市群城市化进程,必须大力发展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  相似文献   

10.
我国城市化的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我国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不利于经济发展,应加速城市化的进程,这已成为我国学术界与政府部门的共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市镇总人口已由1978年的1.7245亿人,发展到1993年的3.3351亿人,城市化水平由17.91%提高到了28.14%,已进入了一个城市化快速发展的新时期。我国城市化的可持续发展,是新形势下值得高度重视的研究课题之一。一、我国城市化道路的选择我国城市化的发展,长期以来存在着多种不同的见解:一是城市化就是小城镇化;二是城市化应该走以大城市为主的道路;三是大、中、小城市和镇应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1.
陕西省人口城镇化的发展与预测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回顾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陕西人口城镇化发展的历程 ,从人口城镇化的发展水平、城镇规模等级、空间分布、职能结构和城镇化发展的社会经济条件等方面 ,分析了陕西人口城镇化的现状特征及存在问题。在此基础上 ,采用多种定量方法 ,对陕西城镇化人口进行了预测。最后 ,就城镇化发展战略、城镇主导产业发展、城镇建设投资体制改革、户籍制度及社会保障等方面 ,提出了陕西人口城镇化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针对当前城镇化率统计和测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综合城镇化水平的概念,以陕西省为例对县域综合城镇化水平进行测度,并分析陕西省县域综合城镇化水平的空间分异特征以及县域综合城镇化水平和单一城镇化水平拟合度的空间分异特征;在此基础上将我国中西部县域城镇化发展模式分为均衡型、资源驱动型和生态敏感型三类,并对各类模式地区的县域城镇化发展提出政策引导.  相似文献   

13.
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然历程,是社会经济生活空间的转移,是国民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环节。对陕西城镇化进程中的省情、特点及相关对策进行分析研究,可以帮助我们走出有陕西特色的城镇化道路。  相似文献   

14.
城市化水平与耕地面积变化的关系研究——以陕西省为例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目的研究城市化进程中城市化水平与耕地面积变化的关系。方法对陕西省1991—2002年的耕地面积与城市化水平进行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结果城市化水平与耕地面积之间存在着极强的负相关关系,并建立了二者之间的线性回归模型。结论城市化的发展,必然伴随着耕地面积的减少,并提出了解决加快城市化进程与耕地面积减少之间矛盾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陕西省城市土地城市化的发展水平与进程。方法以陕西省10个省辖市为研究单元,以2006年和2016年陕西省城市建设用地面积为基本数据,利用土地城市化率、城市土地扩展面积和城市土地扩展速度分别评价陕西省城市土地城市化的规模、水平与进程的空间分异格局。结果(1)陕西省各城市的土地城市化水平存在很大的区域差异性;(2)陕西省城市土地城市化率变化幅度出现正增长与负增长2种情况;(3)陕西省土地扩展面积较大与扩展速度较快的城市集中于关中地区,此分布格局与建设用地增长面积分布格局类似。结论陕西省土地城市化水平在各市间差异较大,并呈现明显的区域化特征,各市区应扬长避短发挥各自的优势。  相似文献   

16.
该项目从陕西省轻工业发展的特殊市情出发,采用科学的统计方法,通过对陕西省轻工业发展的特点进行详细分析,设置出了陕西省轻工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并且进行实证研究。  相似文献   

17.
运用墒权灰色关联模型对2003-2013年河南省健康城镇化发展水平进行测度研究,借此分析河南省健康城镇化的空间演变特征。结果发现:河南省健康城镇化空间格局总体变动不大,在空间分布上呈现出"中西高—东南低"的特点;社会城镇化、经济城镇化及资源环境子系统对健康城镇化发展影响较大,人口城镇化子系统对健康城镇化的影响在逐步减小,城乡统筹子系统则有所加强。  相似文献   

18.
城镇化正逐步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基于安徽省1978—2012年的城镇化率和人均GDP数据,建立数学模型与向量自回归模型对安徽省城镇化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两者数量水平具有双对数关系,同时经济发展对城镇化具有明显的推动作用,而城镇化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则相对有限.根据新经济地理学理论分析原因,安徽省过于注重发展大型城市而忽视小城镇建设,造成城镇化质量滞后于城镇化水平.安徽省需要调整城镇化发展动力,重点开发县域,转变政府职能,推进城镇化与经济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9.
靳美娟 《河南科学》2012,30(1):119-121
运用城市化质量指标体系,对陕西省城市化质量进行分析,得出陕西省应从加快工业化进程、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及提高人力资本存量入手,以尽快提升陕西省城市化质量的结论.  相似文献   

20.
城镇化是人口、经济、社会、生态和空间等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兼顾“质”与“量”、“时”与“空”的协调发展至关重要.该文以安徽省为研究区,从人口发展、经济发展、社会发展、生态环境、城乡统筹发展及开放程度6个维度构建城镇化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借助构建的基于粒子群优化投影寻踪和系统聚类相结合的城镇化质量测度的新方法,对安徽省16个地级市2005年、2010年、2014年的城镇化质量进行测度.研究结果表明:1)2005年~2014年安徽省城镇化质量不断提升,近10年的增长幅度为10.35%,3个研究时点各地级市城镇化质量的首末位差(3.375 4、3.275 7、3.029 5)、标准差(0.825 8、0.804 0、0.732 7)和变异系数(54.19%、51.81%、43.57%)显示各地级市城镇化质量存在差距但逐渐缩小.2)根据城镇化质量投影值的变化将安徽省城镇化质量分为高质量、较高质量、中等质量、较低质量、低质量5种类型,空间上具有一定的聚集特征,呈现“两高两低”空间分布格局.3)经济发展、社会发展、生态环境是安徽省城镇化质量发展的主要驱动因素.研究结果对制定安徽省城镇化发展战略、促进16地市城镇化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