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纳米TiO2膜的光活性研究与应用现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介绍了纳米TiO2膜的光催化机理,电荷传输特性以及制备方法,分别评述了一些制备方法和有待解决的问题,综述了纳米TiO2光催化膜和光电转换膜近期研究的一些成果和应用示例,叙述了纳米TiO2膜的研究现状,特别是明确了纳米TiO2膜近期的研究热点。  相似文献   

2.
高取向热解石墨(HOPG)单层及多层纳米可作为结构模板合成金属或半导体纳米结构。本文介绍了作者最近有关用高聚焦离子束轰击和热氧化法在HOPG上制备大小、深度(单层、多层)、密度可控的纳米孔,以及控制纳米孔的形成位置制备周期性的纳米孔有序阵列等工作。并对用HOPG纳米孔作为结构模板合成金属或半导体纳米结构及其有序阵列体系也作了介绍。  相似文献   

3.
利用表面调制“幻数团簇”的方法制备出Al、Ga和In的纳米团簇人造晶体。这种方法是用Si(111) 7× 7表面作为“模板”生长尺寸相同和分布有序的纳米团簇。通过扫描隧道显微镜 (STM )原位分析结合第一性原理计算确定了金属纳米团簇的原子结构以及这些结构的形成机理。我们的研究表明对生长动力学的精确控制是制备团簇晶体的关键所在。此外 ,这种方法并不局限于制备某一种金属团簇。人造纳米团簇具有高的热稳定性和独特的结构使它们有希望在实际中得到广泛的应用。  相似文献   

4.
微米、亚微米与纳米超细晶粒钢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晶粒尺寸<10μm的超细晶粒钢具有高强度和优异的韧性从而成为先进结构材料的研发热点之一.本文介绍了国内外微米级、亚微米级和纳米级超细晶粒钢研究的最新进展,并从工业应用角度简要分析了制约超细晶粒钢应用的组织稳定性和塑性稳定性等问题.指出,对现有制备方法的改进和完善以及更先进工艺的创新,是未来超细晶粒钢研究的关键内容.  相似文献   

5.
以先驱体聚碳硅烷(PCS)和低分子添加物钛酸四正丁酯(Ti(OC4H9))为混合体系, 采用原位转化法在碳纤维表面上制备了表面层为纳米TiO2的TiO2/SiC纳米功能陶瓷膜. 研究了Ti(OC4H9)用量、熟化时间等因素对TiO2表面层的致密性和粒子尺寸的影响. XRD分析表明: 纳米复合陶瓷膜的组成为红金石相TiO2和SiC. X射线能谱仪测试的结果表明: 表面层的成分为低分子Ti(OC4H9)的成分, 即经过100 h的熟化, Ti(OC4H9)4从PCS基体中逐渐析出到其表面. SEM照片显示: 低分子Ti(OC4H9)用量为45%质量分数, 熟化时间100 h时形成了致密的平均粒径100 nm TiO2表面层. 复合纳米陶瓷膜能有效地改善碳纤维的抗氧化性.  相似文献   

6.
GeO2纳米线的原位热氧化法制备与发光性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Au作催化剂通过金属锗与纯氧在600~800℃的氧化反应,在单质锗表面原位大面积生长出了GeO2纳米线.采用X射线衍射仪、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对产物进行了表征分析.结果表明,GeO2纳米线为六方相单晶结构,其直径在65~600nm范围内,长度达50gm.研究了反应温度和喷金时间对纳米线直径的影响,提出了可能的生长机理.实现了不同直径GeO2纳米线的可控合成.发现发光峰位于355nm强的紫外光发光和发光峰位于400nm和485nm弱的蓝光发光,这两种发光可能分别起源于GeO2纳米线中氧空位与间隙氧之间的跃迁和氧空位中的电子与锗.氧空穴中心的空穴复合.  相似文献   

7.
随着时间延长,贮存在压力容器中的氚含量不断减少,减少量的一部分衰变产生氦-3,另一部分扩散到容器壁中.扩散到容器壁中的氚又一部分衰变产生氦-3,另一部分在壁中继续扩散直至渗透到容器外.在容器壁中的氚和氦-3会引起材料力学性能变化,从而导致容器承载能力改变.同时考虑容器内部和容器壁中氚的衰变和扩散,建立求解贮氚容器壁中氚和氦-3浓度的解析理论模型,导出了氚和氦-3浓度的理论公式.通过解析计算给出了器壁中氚和氦-3浓度的时空变化曲线和规律,提出了氦-3浓度的2倍定律,即处于开放空间的贮氚球形高压容器,器壁中氦-3的浓度呈内高外低的分布,时间越长,浓度沿径向的梯度越大,在时间足够长时,各处浓度逼近时间无限长时的最终值,也就是最大值,内表面处的最大值是该处氚初始时刻浓度的2倍.  相似文献   

8.
研究了利用电化学原子层外延法(electrochemical atomic layer epitaxy, ECALE)在Pt电极上生长Sb2Te3化合物半导体薄膜热电材料的过程. 采用循环伏安扫描分别研究了Te和Sb在Pt衬底上以及在覆盖了一层元素之上的电沉积特性, 在此基础上使用自动沉积系统交替电化学沉积了400个Te和Sb原子层. 采用XRD, FESEM和FTIR等多种分析测试手段对沉积薄膜的结构、形貌、禁带 宽等进行了表征. XRD结果表明, 沉积物是Sb2Te3化合物, 与EDX定量分析和 电量计算结果吻合; FESEM对薄膜表面及断面形貌检测表明沉积颗粒排列紧 密、大小均匀, 平均粒径约为20 nm, 薄膜均匀平坦, 膜厚约190 nm; 由于沉积薄膜的纳米结构, FTIR吸收谱出现蓝移, 测得Sb2Te3薄膜禁带宽为0.42 eV.  相似文献   

9.
淀粉的改性及其在可降解塑料和橡胶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淀粉作为一种天然高分子,由于其价格低,可再生,生物降解性好等优点,在材料制备与改性方面得到了人们的青睐.同时由于淀粉所固有的亲水性,难于加工性以及和石化材料间较差的相容性等也大大限制了其在非食品工业中的应用范围.本文介绍了国内外淀粉改性的最新进展及其尝试其在可降解塑料和橡胶方面的应用研究,并就目前该领域存在的一些问题作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0.
以SBA-15为模板制备氮化铜纳米棒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化学气相沉积法以SBA-15为模板成功制备出直径约为6nm的cu抖纳米棒.分别采用X射线衍射(XRD)、电子透射显微镜(TEM)、EDS谱图及拉曼光谱对目的产物进行了分析和表征,证实模板SBA-15孔中生成了连续的Cu3N纳米线/棒,并沿模板孔道延伸有数百个纳米长.拉曼光谱对纯Cu3N及本实验目的产物SBA—Cu3N分析表明,因量子效应影响Cu3N纳米棒相对于纯Cu3N其特征分向小波数偏移,此峰可看作是Cu3N纳米棒所特有的特征.该制备二元氮化物纳米结构材料的方法操作简单、反应条件温和,并且可对产物尺寸进行控制,为其他二元氮化物纳米材料的制备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1.
碳纳米管众多优良性质,并不仅仅体现在单根碳纳米管中,更多的是在大量的碳纳米管的集中体现,即碳纳米管膜的性质与应用。本文根据碳纳米管膜中碳纳米管的排列方式不同,详细介绍了无序碳纳米管膜、水平有序碳纳米管膜及垂直有序碳纳米管膜的制备方法、应用现状及其面临的挑战。  相似文献   

12.
对锶铁氧体的结构、性能特征以及主要制备方法进行了综合评述.锶铁氧体为六角晶系,属于M型铁氧体,其矫顽力主要取决于磁晶各向异性;制备方法主要有陶瓷法、化学共沉淀法、水热法、溶胶-凝胶法、熔盐合成法和自蔓延高温合成法等.水热法和溶胶-凝胶法因具有工艺简单、产品磁性能高等优点,是今后高性能锶铁氧体制备技术的主要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高强度聚焦超声辐照与消融的量效关系。方法兔肝VX2肿瘤模型按功率不同予以首次辐照,24h后各组再予180W在相同参数下行单条直线扫描。分别于首次、再次辐照后观察靶区的变化,测量再次辐照后消融区域的长、宽、高,计算体积及相应的能效因子(EEF)。结果备纽靶组织均于单条线扫后出现消融,消融纽织的形态随首次辐照功率的增加而不规则;消融后的EEF和首次预辐照功率存在负相关关系(r=-0.941,P〈0.01)。结论研究HIFU预辐照剂量和消融效率间的关系能为HIFU治疗提供新思路和剂量参考。  相似文献   

14.
In this paper,uniform titania(TiO2) films have been formed at 50°C on silanol SAMs by the liquid-phase deposition(LPD) method at a temperature below 100℃.OTS(Octadecyltrichloro-Silane) self-assembled monolayers(SAMs) on glass wafers were used as substrates for the deposition of titanium dioxide thin films.This functionalized organic surface has shown to be effective for promoting the growth of films from titanic aqueous solutions by the LPD method at a low temperature below 100°C.The crystal phase composition,microstructure and topography of the as-prepared films were characterized by various techniques,including X-ray diffraction(XRD)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SEM) ,and atomic force microscopy(AFM)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as-prepared thin films are purely crystallized anatase TiO2 constituted by nanorods after being annealed at 500°C.The pH values,concentration of reactants,and deposition temperatures play important roles in the growth of TiO2 thin films.  相似文献   

15.
高温纯净空气风洞加热技术的应用与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蓄热式纯净空气加热器技术及其运行原理;并针对国外蓄热式纯净空气加热器技术的应用和发展情况展开综述;最后概括总结了蓄热式加热器的加热能力和发展趋势,可为国内高温纯净空气风洞的规划与发展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16.
采用微弧氧化的方法,分别在2,4,8,12和16g/l的NaH2PO4溶液中制备了不同的TiO2/Ti电极,并在主波长为365nm的250W高压汞灯照射下,对所制备的TiO2/Ti电极的光催化性能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在NaH2PO4电解质溶液浓度为4mg/l时制备的TiO2/Ti电极效果最好。辐照浓度为5mg/1的若丹明B溶液120min时,若丹明B降解速率达到85%。试验结果模拟证实,在该实验条件下,TiO2/Ti电极降解若丹明B溶液反应符合准一级反应。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OWL2语法结构和推理方式的分析,提出OWL2基本元素和公理在关系数据库中的存储结构和推理实现方式.将部分推理结果在数据库中进行存储,提高了本体存储和推理的效率,并能对大规模的本体进行存储.通过构建知识管理平台验证了该存储方式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8.
从特征参数提取角度出发,提出了一种基于高阶累积量和瞬时特征的信号调制识别算法。该算法从调制信号高阶累积量中提取出稳健的特征参数,并结合改进的瞬时特征参数,采用决策树的方法对信号进行调制识别。与传统决策论识别算法相比,本算法特征参数较少,识别类型多。最后仿真结果表明,该算法在较低信噪比下具有很好的识别率(〉95%)。  相似文献   

19.
基于全基因组序列的水稻基因组系统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水稻基因组计划”是继人类基因组计划之后的,第一个大型农作物基因组计划。中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领先、独立完成了中国水稻基因组的序列框架图和精细图的绘制,成功研制了世界上第一套全基因组水稻基因芯片。开展了基因组学的系统研究:从籼、粳稻基因组的比较到序列多态性研究;从基因表达到蛋白质图谱,全方位的对水稻从胚芽到成熟的生长发育过程,进行了基本信息的采集和研究。揭示了水稻在家养化进化过程中基因变异和演化的基本规律,及人工选育过程中产生的性状与野生稻性状的关系和分子机理,为全面探讨水稻的一般遗传规律及高产、优质、抗逆的性状的选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为生态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及选种育种提供了理论依据。“中国杂交水稻基因组计划”的阶段性成果,不仅在大科学工程研究上创造了低投入高产出的世界性范例,也开创了对一个重要农业物种进行原创性的,结构与功能,基础与应用相结合的系统研究先例。是中国在生命科学的系统研究领域中标志性的一大步。其成果无疑会对未来世界和中国的农业科学发展产生巨大而深远的影响。中国在高通量生物技术和高性能海量生物信息处理分析方面已经跻身于世界强国之列。  相似文献   

20.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 2 (FGF2) is one of the most studied growth factors to date. Most attention has been dedicated to the smallest, 18kDa FGF2 variant that is released by cells and acts through activation of cell-surface FGF-receptor tyrosine kinases. There are, however, several higher molecular weight (HMW) variants of FGF2 that rarely leave their producing cells, are retained in the nucleus and act independently of FGF-receptors (FGFR). Despite significant evidence documenting the expression and intracellular trafficking of HMW FGF2, many important questions remain about the physiological roles and mechanisms of action of HMW FGF2. In this review, we summarize the current knowledge about the biology of HMW FGF2, its role in disease and areas for future investigation. Received 28 July 2008; received after revision 18 August 2008; accepted 22 August 2008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