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大观园中的"士大夫"典型--论薛宝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薛宝钗这个外表温婉多才的封建“淑女”的身上,蕴藏着中国封建“士大夫”身上所能够有的极深的思想修养和那个时代人们心目中的最高的“美德”,是中国封建道德、封建化的最高结晶,也是最理想的性格。她既有“处则为真儒”的涵养,又有着“出则为王佐”的才能。薛宝钗形象是儒家理念与道家权术的最完美结合。  相似文献   

2.
薛宝钗是《红楼梦》中一个封建淑女的典型,这个典型具有非常深刻的文化内涵。曹雪芹在塑造薛宝钗这一人物形象时成功地运用了含蓄笔法,展示其隐微复杂的精神世界,深入挖掘出这个形象丰富的文化意义。本文主要分析含蓄笔法这种独特的笔法,从而揭示出薛宝钗隐藏在“行为豁达,随分从时”下真正的一面。  相似文献   

3.
当我以一个公关学研究者的身份走进《红楼梦》大世界时,我注意到了薛宝钗。先让我们从纵的方面进行分析。薛宝钗是一个顺向接受着全套封建礼教的典范。《红楼梦》的客观描写告诉我们:薛宝钗到这个世界上来,就是要塑造一个“完美”的自我形象;这个形象在不同阶段上有着不同的指标,概言之即是封建的淑女形象,贤妻良母形象。这个做人的总目标,规定了她处事为人的原则;而这些“超我”的理性原则,则是无处不在,并在灵与肉、情与理的交战中始终护卫着理性对本能的战胜。封建时代,不得不容忍偷情的存在,但却绝对不允许恋爱的自由。薛宝…  相似文献   

4.
文琦 《科技智囊》2007,(2):82-83
在《红楼梦》所描述的众多女眷当中,我最喜欢两个人,一个是薛宝钗,另一个就是贾探春。说起来,在贾府的姑娘、媳妇中,真正姓贾的也就四位姑娘:元春、迎春、探春、惜春,而探春则是这贾府姑娘中的佼佼者。  相似文献   

5.
《红楼梦》通过“香菱学诗”这一情节,形象而准确地刻画了香菱、林黛玉、薛宝钗和史湘云等人物的不同性格特征,这种借一事而巧写数人的艺术手法,很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6.
《林黛玉进贾府》以林黛玉的出场为开端,在其视角的观照下,细致入微地描绘了贾府典型环境,运用不同的环境烘托了人物性格。本文抓住其中的几个"不同",通过比较突出特点,进一步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相似文献   

7.
《红楼梦》中平淡而深藏不露的王夫人,用“贤”掩“诡和深”,以“慈”苫“狠与辣”,紧握大权,在幕后操纵着贾府,才是荣国府真正的掌家人。薛宝钗的身上印射着王夫人的影子。年轻的王夫人就是薛宝钗,年老的薛宝钗就是王夫人。  相似文献   

8.
【教学背景】分析王熙凤的人物形象是教学《林黛玉进贾府》的一个主要环节。同样是分析王熙凤这一人物形象,由于两次教学设计的着眼点不同。教学的效果也截然不同。  相似文献   

9.
薛宝钗与林黛玉一起,给中国传统的文化,特别是妇女观和价值观,作出了一个形象性的批判和总结。薛宝钗代表了传统文化中女性美德的极至,但她生活在中国整个文化大厦即将坍塌的时代,因此,她的悲剧就代表了一种文化的悲剧,一种时代和社会的悲剧。应该说,作者否定的并不是薛宝钗的人格和她的自觉意识,而是否定她的人格和才华中所包含的具体的时代内容。《红楼梦》预示着一个时代的结束,但并未预示一个新时代的到来。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人生理想、道德实践、是非观念等不同角度,分析了薛宝钗的价值观,作者认为,为薛家寻找政治上的庇护,以维护其家族利益,是薛宝钗的主要价值取向,为实现自己的价值目标,薛宝钗自觉地恪守封建道德规范,并以之塑造和完善自己的道德人格。她也完全按照自己的价值需要去待人接物,去作出是非、善恶的判断。在她衡量是非、善恶的天平上,永远压着她个人的价值砝码。她的价值观,是她性格中的稳定性因素,规定了她作为一位“女夫子”的性格本质。  相似文献   

11.
贾雨村热衷仕途,有宏伟抱负与不凡从政才能,迥异于贾政的为官之路。他相时而动甚至逐流扬波。他顺应了时代更被环境腐蚀,由一个难得的才俊蜕化为社会的蛀虫。他的悲剧,一方面表明人性的丑陋与贪婪,另一方面更昭示了社会的腐朽。本文从入仕理想的角度考察了《红楼梦》中典型人物的恪守、顺应的不同求索历程,剖析了士人无路可走的仕途求索困境。  相似文献   

12.
在上古汉语中,表示丈夫的通称为“夫”;相对而言,同义的“良人”和“家”则是两个较为古老的、含有文化意义的亲属称谓。探索其文化理据有助于了解古代的社会生活、社会制度及婚姻制度。  相似文献   

13.
贾谊《吊屈原文》首用骚体"吊屈",其创作模式影响了两汉作家的文学创作。他从自身政治遭遇出发,在精神上与屈原达到高度共鸣,发愤抒情,首吊屈原,在新的大一统历史背景下对屈原及其作品作了历时性的文学阐释。他所开创的"吊屈"之先河,成为后世作家"吊屈"创作主题的优良传统。  相似文献   

14.
“以理遣情”是士人常用的一种排遣痛苦的方法。自西汉的贾谊之后,很少有人在创作中充分体现。苏东坡特别善于“以理遣情”,并多次将此心灵历程完整地记录下来。他在苦闷不堪的时候,都是用“以理遣情”的方法获得精神解脱的。其诗、词、文各体都具有超脱旷达的风格,此种风格形成的根本原因正在于他善于“以理遣情”。  相似文献   

15.
关于《红楼梦》中“宝玉挨打”一事,诸多红学家有不同的解读,但均忽视其法律意义。以《大清律例》为视角,时贾宝玉“违反教令”的行为予以法律考察,可以发现贾政杖责贾宝玉有明确的法律依据,而《清律》对家长权的规制是这一事件的合法性和合理性的基石。由此可以管窥《红楼梦》塑造的法律世界。  相似文献   

16.
《秦腔》自问世以来,遭遇评论界“高峰”与“低谷”两种截然相反的评价并进而引发热烈的争议。在对文本进行整体阅读后,认为两种结论均有偏颇。《秦腔》因其表现中国转型期农村和农民生活发展及变化历程的宏大主题以及圆熟的“原生态”叙事方式决定其并非“低谷”之作,因其较明显的“素材再现”现象决定其亦非“高峰”之作,不过是贾平凹不断转轨过程中的一个坐标和见证。  相似文献   

17.
女儿情结是《红楼梦》中贾宝玉形象魅力独具之所在。黛玉仙逝,宝钗、袭人等因道学的侵袭女儿本性已被扭曲,是失去了个性精神徒有女儿之身的假男人。贾宝玉女儿情结随女儿们人性的异化而消释。男权意识的强势也注定了宝玉女儿情结消释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18.
贾琏是《红楼梦》中的一个重要人物,可是,长久以来,在凤姐强大的光环笼罩下,贾琏形象的研究较为单薄。但详细考察《红楼梦》中有关贾链的描写,贾链除了“小有才”之外,还“小有德”。而这两点正是为人所容易忽略的。  相似文献   

19.
本文指出创作甲骨书法艺术品,书作者需将甲骨文字与书法艺术同步研习。首要文字正确,然后在观摹临默、求形追神、笔墨技法、章法布局和深化学养诸方面下功夫,以期用毛笔、宣纸,尽可能完美地再现甲骨书契古韵,服务于当代。同时,作者对当今甲骨集字及书艺创作流派作了分析,并对书法、书品、人品作了探究。  相似文献   

20.
在杨家将故事中,有一位“八贤王”。关于他的原型,学者们有不同的观点,大体说来,有人认为是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的第四子赵德芳,也有认为是其第二子赵德昭,还有认为是太宗赵光义的儿子赵元俨。笔者对上述说法经过考证,以为“八贤王”的形象是古代剧作家和小说家结合宋初宗室轶闻而虚构出的一个人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