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穆旦的诗歌中,“我”的言说、理性的思辨色彩以及独特的受难意识等使他的诗歌充满复杂性和智性,他用各种强烈的个人经验(个人性)来表达一种普世的价值观(公共性),并且能够保持其经验的独特性,使他的诗歌走出自我宣泄的个人性而走向具有普遍真理的公共性,上升到对生命的追问,对人生的终极关怀的高度,创建了属于穆旦的独特的诗歌体系。  相似文献   

2.
北宋文人张咏两次入蜀,在蜀中创作了不少的诗歌作品.他用诗歌记录了蜀地的民俗风情,抒写了对友人和家乡的怀念.在蜀中的诗歌创作,既体现了张咏"助治"的文学观,也反映出五代余风和巴蜀地域对其诗风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一首先,“诗歌的‘散文美’”的提法,根本就不符合诗歌本身这一最为凝炼的文学形式。所谓“凝炼”,这里指的即是诗歌的内容,也是诗歌的表达形式。正如《诗词例话》中说道:“《诗人玉屑》卷六里面提到王安石说的‘诗家语’,就是说诗的用语有的和散文不一样,因为诗有韵律的限制,不能象散文那样表达。要是我们用读散文  相似文献   

4.
清末苏州布衣诗人沈谨学,在穷困生活中始终不忘废诗歌。他用带有淳厚泥土气息的诗歌语言,师法“诚斋”瓣香“元亮”使诗歌呈现出明畅疏散的风致,再现道成年间边缘文人对文学创作的坚守和对诗意生活的践履,生动吟唱出一曲底层文人的幽远心歌,在末世诗歌史上应有一席之位。  相似文献   

5.
分析诗歌语言的模糊性。探讨对照诗歌汉英文本,用对等模糊语义、省略模糊语义,使模糊语义具体化,精确化,纳入英语表达习惯来分析、处理汉语诗歌词义的模糊;用"形合神通"、"离(易)形得似"来分析、处理汉语诗歌篇章义的模糊。  相似文献   

6.
唐代诗人曹松创作甚丰,留给后人一百多首诗歌。在这些诗歌中,诗人经常运用云月意象来表达自己常年漂泊、沦落他乡的凄苦的心境,又运用鹤泉意象营造清幽的环境来慰藉自己。通过对曹松诗歌意象的研究,我们可以充分挖掘出这个封建时代的士子一生凄苦矛盾的心境,这对诗人的研究无疑是有巨大帮助的。  相似文献   

7.
甘小群 《科技资讯》2013,(27):244-244
艾米莉·狄金森是与惠特曼齐名的美国著名女诗人,一直被称为20世纪初英美意象派的先驱.她诗作最大的特点就是使用新颖,奇特,凝练的意象,来表达抽象的内心感情和深奥的哲理.本文以概念隐喻理论为基础,从认知的角度来分析狄金森诗歌中新奇独特的隐喻,以期加深对其诗歌的理解,本文还将尝试对诗歌进行语法隐喻的分析.  相似文献   

8.
林丽军 《科技信息》2013,(10):180-180
罗伯特·弗罗斯特的诗歌通俗易读,但并不意味着简单易懂。仅仅停留在单纯地理解诗歌的表层意思,就无法触及其深层含义。弗罗斯特往往通过描写大自然的景象来表达其对人生的思考。本文从诗歌选词上分析《美景易逝》中的各种悖论,揭示其中的深刻哲理。  相似文献   

9.
《诗经》中有许多寄托怀人情感的诗歌,而这些诗歌中经常出现思念之人的一个动作,那就是"采",诗人常以"采摘"作为思念怀人的一种方式。我们把诗中出现"采"字,且"采"字具有摘取、折取之意的诗歌,归类为"采摘诗",并将它们分为以"采"字起兴的诗歌、采集某种植物表达思念之情的诗歌、记录采摘的过程来表达喜悦之情的诗歌三类。  相似文献   

10.
经典的遴选是有难度的。它的选择不仅与编选者的审美标准有关,同时还深受编选者所处的时代语境及其文学制度的影响。《中国新诗总系》(十卷本)是新世纪以来由多位专家、学者在总结近三十年来中国新诗研究成果编辑而成的集大成之作,它不仅呈现了三十年来中国新诗研究所达到的高度,同时也重构了百年来中国新诗新的经典。而《中国新诗总系》中的《1950年代卷》、《1960年代卷》、《1970年代卷》所选诗歌是在中国政治、经济、文化波诡云谲时期的诗歌实践,它们彰显了中国新诗(文学)在走向现代性的过程中与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纠缠迎拒的复杂关系。编选者在编辑这三卷时的趣味、标准及其矛盾昭示了中国新诗经典的"重构",不仅是编选者们的一次美学行为,更是一场文化对话行为。  相似文献   

11.
雪莱与徐志摩都是浪漫主义诗人,他们都善于借用大自然来表达自己对自由的渴望,歌颂"美好"理想,反对"丑恶"现象,因为大自然总是赋予他们以无限力量.通过对他们的大自然诗歌进行仔细比较,试图找到中英两国诗歌之间的必然联系.  相似文献   

12.
《诗经》中有许多寄托怀人情感的诗歌,而这些诗歌中经常出现思念之人的一个动作,那就是“采”,诗人常以“采摘”作为思念怀人的一种方式。我们把诗中出现“采”字,且“采”字具有摘取、折取之意的诗歌,归类为“采摘诗”,并将它们分为以“采”字起兴的诗歌、采集某种植物表达思念之情的诗歌、记录采摘的过程来表达喜悦之情的诗歌三类。  相似文献   

13.
孔颖达的《毛诗正义》是诗经汉学的集大成者。郭绍虞先生认为孔颖达已经将“诗言志”中的“志”同“诗缘情”中的“情”统一起来。其实,诗经汉学将情感体验纳入了特殊规范。孔颖达所谓的“情志”被更严格地限制在政教规范之中。孔颖达通过对“感物说”的引进、改造,对“诗人”身份的特殊处理来实现这一理论意图。他用“感物说”解释“情志”的产生,又将“物”限定为政教善恶,从而使感物而生的“情志”被彻底束缚在“政教”这一核心之上。他将诗人与诗歌所描述的情感事件的主人公区别开来,为每首诗都是诗人“有感于政教善恶”而表达“美剌”之志的阐释提供了理论形式,并且进一步要求诗歌所表达之“情志”必须超越个体的经验,而具有广泛的社会代表性和政治道德合理性,从而将抒情诗歌的情感本体彻底意识形态化。  相似文献   

14.
陆伟伟 《科技信息》2009,(30):I0117-I0118
近几年来,江苏高考《考试说明》中对古典诗词鉴赏这一考点的考试要求一直是两个方面:一是鉴赏作品的形象、语言及表达技巧 二是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而在这两个方面中,鉴赏诗歌的语言是关键,因为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作品的思想内容、作者的观点态度都要通过语言这个载体表现出来。经过六年的独立命题,江苏卷考查古典诗词鉴赏题型趋向稳定,命题趋于成熟,形成了鲜明的特点,所以还是有规律可循的。笔者就古典诗词鉴赏中鉴赏作品的语言这一问题谈谈高考复习思路。  相似文献   

15.
臧振华  韩峰 《科技信息》2007,(12):116-116,165
弗罗斯特认为“诗歌是通过喉咙表达生活的一种方式”,诗歌的意义蕴藏在句子的“声音”之中。在此基础上他提出了句子声音理论,从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语言风格。本文以弗罗斯特的诗歌《雪夜林边驻足》为例,分别从诗歌的格律、音韵两个方面来具体分析弗罗斯特的诗歌理论,即句子声音观,进而探索弗罗斯特诗歌独特的语言特色。  相似文献   

16.
本文研究的是中国现代作家郭沫若(1892—1978)创作于1904—1912年间的少年诗稿。郭沫若的出名更多地在于他那些创作于20世纪20年代的"早期诗歌",如《女神》,但他同时也写自传。论文从比较的视野对郭沫若的自传体作品《少年时代》和收录在《郭沫若少年诗稿》中的那些诗歌与传统的唐诗进行了对比分析。郭沫若从小熟读唐诗,所以他在1904—1912年间写作的诗歌深受唐诗影响。在他早年写作的诗歌中,郭沫若非常注重通过景物描写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他的这些诗歌可以看作他年幼心灵的独特理想和愿望的表达。  相似文献   

17.
卢迪 《科技信息》2012,(12):175-175,178
意象是诗歌创作中的主体,诗人在表达情感、情趣和志向时,无不借用具体的事物来表达抽象的内涵。在中英两国的诗歌创作中,花卉意象是诗人常用的创作手法。而在两国的花卉意象运用中,桃花和玫瑰分别在两国的诗歌中占有比较独特的地位并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本文旨在通过分析这两种花卉意象在两国诗歌中的具体运用来进行对比研究,意在找出两国对花卉意象运用的相似性和不同性。  相似文献   

18.
西川诗以精彩纷呈的诗歌意象世界著称,其中又以"光"的意象谱系尤其引人注目。以"光"意象为焦点来透视西川诗歌的精神意蕴及叙事策略,西川诗中的"光"意象服从于他对命运主题的表达,命运主题统领着诗人对神与世界的探索。诗人用光的有无、明暗表达世界的样貌,又用世界的样貌虔诚地诉说着对神与命运的思考。  相似文献   

19.
我国诗人历来重视用意象来表达感情.在阎尔梅的诗歌中松意象出现次数较多,其具有倾诉悲怀、表现高洁的人格品性、对田园生活的向往等内涵,对传统松意象的用法有所突破.对阎尔梅诗歌中松意象的研究,能够看出阎尔梅思想与情感的变化,有助于更全面地认识诗人.  相似文献   

20.
作为一种表达人类本能感情的方式,爱情往往可以通过诗歌去承载和传递这种具有永恒意义的情感.而诗歌因为独特的表达和创造的唯美意境也就成了歌咏爱情的最好方式.对爱情诗歌的赏析就是对诗歌意境的再解读,也是一种美的再感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