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以聚偏氟乙烯(PVDF)微孔膜为分离膜,研究了进料温度对减压膜蒸馏过程处理含酚废水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进料温度为50℃时,过程具有最高分离效率(苯酚去除率)和离子截留率。  相似文献   

2.
本文采用Fick定律描述传质过程、Arrhenius方程描述扩散系数,建立用于乙酸酯化生产乙酸乙酯过程中粗酯渗透汽化分离计算过程的数学模型,在gPROMS软件中采用联立方程法对模型进行求解。在实际应用中采用单级膜组件较难达到分离要求,采用膜组件串联流程分离粗酯,以乙酸乙酯产品摩尔分数0.990为分离要求,以膜系统年度总费用最小为目标函数,优化膜系统的膜组件级数和单级膜组件面积。考察进料条件包括进料流率、温度和组成对最优膜系统的影响,指导不同进料条件下的优化设计。结果表明:采用3级单级膜面积为260 m~2的膜组件时,膜系统总费用较低。随着进料流率的增大,最优单级膜面积增大,当膜面积超过370 m~2时最优膜组件级数由3级增加为4级;随着进料温度的升高,最优单级膜面积减小,最优膜组件级数不变;随着进料组成中乙酸乙酯含量升高,最优单级膜面积减小,当采用2级膜组件完成分离任务时单级膜组件面积小于370 m~2,最优膜组件级数减少为2级。  相似文献   

3.
利用热浸渍法和打磨法引入晶种合成NaA分子筛膜,将合成的NaA分子筛膜应用于乙醇/水混合体系,研究进料温度、进料侧压力及进料流量等对其分离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进料温度升高,渗透通量和分离因数呈增大趋势;进料侧压力增大,渗透通量增加,分离因数减小;进料流量增大,渗透通量明显增大,分离因数未发生明显变化。进料温度为75℃、进料侧压力为100kPa、相对真空度接近-0.1MPa、进料流量为16L/h时,所得NaA分子筛膜的渗透通量和分离因数分别为1.08kg.m-2.h-1和3 338,此时用于乙醇/水混合体系分离效果最佳。NaA分子筛膜的重复性高达80%。  相似文献   

4.
降膜结晶是一种重要的对二甲苯提纯方式。以含有75%(质量分数)对二甲苯的混二甲苯为原料,研究降膜结晶分离提纯对二甲苯过程,考察挂膜、进料速率、预冷温度、结晶温度、降温速率等工艺条件对结晶过程的影响,以及发汗终温、升温速率对发汗过程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当结晶条件为挂膜、进料线性喷淋密度360.53 mL/(m·min)、预冷温度25℃、结晶温度15℃、降温速率0.15℃/min时,以及发汗条件为升温速率1℃/min、发汗终温10℃时,可获得纯度高于99.50%的对二甲苯产品。  相似文献   

5.
以聚偏氟乙烯中空纤维膜作接触器,研究了天然气甲基二乙醇胺(MDEA)脱硫液在真空膜蒸馏过程下的再生效果,分别考察了不同再生温度、进料流量、初始硫浓度、膜两侧压差下富液再生率、跨膜传质通量和硫化氢分离因子的变化情况。实验结果表明,富液再生温度为40~60℃,进料流量为100~300 L/h,初始硫浓度为236~1 020 mg/L,膜两侧压差为4.8~12.8 k Pa的操作条件下,MDEA的再生率达56.2%~87.0%。其中:提高再生温度会明显使再生率升高,跨膜通量随再生温度、进料流量和真空度的升高而增大;硫化氢的分离因子随再生温度、膜两侧压差的增加而减少,随流量增加而升高;富液初始硫浓度的升高会使硫化氢分离因子降低,过高的初始硫浓度最终会导致MDEA再生效率降低。  相似文献   

6.
DBP-DBS刮膜分子蒸馏过程数值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传质和传热数学模型描述和模拟刮膜分子蒸馏过程,是刮膜分子蒸馏器设计改进与优化操作的有效途径。为此,作者在已有的刮膜分子蒸馏过程数学模型基础上,对DBP-DBS混合物分子蒸馏过程进行数值模拟.模拟结果表明,即使进料温度和壁温一致,液膜温度和浓度依然呈三维变化.同时对进料温度、进料组成和进料流量对液膜温度、浓度分布、蒸馏速率、馏出液组成以及分离因数的影响进行了考察,并分析了原因.  相似文献   

7.
对刮膜式分子蒸馏传热方程进行数值求解,针对0.25m^2刮膜式分子蒸馏器,以DBP(邻苯二甲酸二正丁酯)为物料进行了模拟计算。初步探讨了进料温度、进料速率2个参数对蒸馏器内头波温度及液膜表面蒸发速率的影响、模拟结果表明,头波温度随进料温度的升高而升高、随进料速率的增大而降低;液膜表面蒸发速率随进料温度的升高而增大,随进料速率的增大而减小.  相似文献   

8.
为了提高膜蒸馏的通量、热效率,并加快膜蒸馏产业化进程,采用聚四氟乙烯(PTFE)平板疏水多孔膜开展膜蒸馏淡化盐水的实验研究,着重考察直接接触式膜蒸馏(DCMD)、真空膜蒸馏(VMD)、吹扫式膜蒸馏(SGMD)过程中热侧料液进口温度、热侧料液流速、冷侧料液流速、进料液浓度、真空度对膜蒸馏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膜通量随着热侧料液进口温度、热侧料液流速和真空度的增加而增加,其中,热侧料液进口温度对膜通量影响最大,热侧料液进口流速对膜蒸馏影响很小,而DCMD中冷侧料液流速对膜通量基本没有影响。在本实验研究范围内,料液浓度对膜通量和截留率的影响很小。在VMD过程中获得的膜通量的最大值为35 kg/(m~2·h),其对应的操作条件分别为热侧料液进口温度为80℃,流速为130 L/h,真空度0.07 MPa,进料液浓度6%。整个实验过程中截留率都在98%以上。  相似文献   

9.
制备了渗透汽化性能较好的壳聚糖醋酸盐 /聚丙烯腈复合膜 (CSA/PAN) ,研究了进料浓度、温度、膜厚对渗透汽化性能的影响。实验表明 ,此膜适于分离高浓度的乙醇 /水溶液。并回归了水和乙醇的传质经验关联式  相似文献   

10.
用分子蒸馏方法分离莪术油中β-榄香烯,研究了温度、压力、刮膜器转速以及进料速度对β-榄香烯纯度和收率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在温度60℃,压力50Pa,刮膜器转速220r/min,进料流速2.0mL/min的条件下,分离效果最佳.经过2次分离,β-榄香烯纯度可达到25.3%.  相似文献   

11.
分子筛膜制备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叙述了分子筛膜的几种合成方法,同时还深入探讨了国内外分子筛膜的研究现状,介绍了膜科学研究的最新成果。详细介绍了膜分离机理和蒸气相转移法、晶种法、原位合成法、微波法、仿生合成法等分子筛膜制备的研究现状。  相似文献   

12.
介绍了膜生物反应器的特点 ,膜的污染及清洗方法 ;研究膜的有机、无机、微生物污染问题 .对 7种废水的处理试验 ,结果表明 ,膜生物反应器对废水中的BOD5、SS、浊度、NH3—N有很好的去除效果 ,能达到回用要求 ,对 COD的去除也能达到排放要求 .  相似文献   

13.
炭膜的制备及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炭膜是一种新型的无机功能分离膜,与传统的高分子分离膜相比,炭膜具有耐高温、耐氧化性、耐腐蚀能力强的优点.选择廉价易得的炭膜制备原料,研究和制备高性能的气体和液体分离用炭膜,提高膜的通量和膜分离过程的选择性,一直是国内外研究人员不断探索的目标.研究炭膜催化反应器、炭膜生化反应器、集成膜反应器以及无机-有机复合膜是今后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4.
ZSM-5 沸石膜的气体分离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预吸附溶胶和重复晶化工艺,在多孔不锈钢管外表面制备了ZSM5分子筛膜,SEM观察表明,膜层晶体紧密地相互交联,厚度约25μm,H2对N2,O2和CO2的分离系数分别是448,427和513,明显超过Knudsen扩散理论选择性数值,而且这些分离系数的差别表明所制备的分子筛膜具有分子筛分效应.  相似文献   

15.
研究了膜生物反应器处理生活污水的运行效果、膜污染特征及控制.结果表明:膜生物反应器处理生活污水,COD的去除率达到85%以上,出水COD质量浓度控制在34mg/L,NH4-N的去除率能达到92%,出水NH4-N质量浓度在5mg/L,出水TN平均去除率可迭86%,出水TN质量浓度为8mg/L;污泥浓度随处理时间延长而逐渐增加,污泥负荷运渐降低.运行初期过膜压力(TMP)的上升较慢,而运行一段时间后,TMP快速上升.对污染后的膜组件进行清洗,结果表明:通过清水清洗和HCl清洗后,膜的过膜压力没有明显缓解,采用NaOH和NaClO联合清洗后,膜的过膜压力迅速下降。说明膜污染以有机污染为主.对TMP进行计算,有机污染在膜污染中贡献为65%,对膜表面无机元素的分析结果也表明,无机污染不是膜污染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6.
采用预吸附溶胶及原位水热合成方法,在多孔陶瓷管表面制备了ZSM-5沸石膜.X—光衍射测定表明陶瓷基质表面的膜层是纯ZSM-5沸石晶相;SEM结果显示经多次重复合成的沸石膜层晶体相互交连,形成一种连续的多晶层,厚度约30μm.H2/N2理想分离因子从原来陶瓷管基质的2.32提高到3.61,接近Knudsen扩散水平.这一研究表明采用预吸附溶胶及重复多次合成的方法可以制备出交连程度高的连续晶相沸石膜  相似文献   

17.
膜污染与清洗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各种膜分离已在分离过程中成为最新的技术之一。膜体系的发展有很大的前景 ,但膜的污染问题仍是一个难题 ,它限制了膜的广泛应用。文章概述了膜污染的机理、预防措施及其清洗方法。并根据这些原则对微滤啤酒废水引起的膜污染的清洗方法进行了研究 ,通过比较试验 ,选择了恰当的清洗剂和清洗工艺 ,快速恢复了膜通量  相似文献   

18.
质膜蛋白质由于低丰度和强疏水性等特点,给其提取、溶解、分离以及鉴定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因此使质膜蛋白质组学研究成为蛋白质组学研究中的难点和热点.以哺乳动物细胞质膜为例,主要从质膜及其微区的富集、溶解、分离、鉴定方法等方面介绍了细胞质膜及微区蛋白质组以及复合物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9.
对膜污染问题进行了研究,指出浓差极化、滤饼层形成和膜孔堵塞是造成膜污染的主要原因。同时测定了PAN膜阻力.试验结果表明,PAN膜超滤过程中主要阻力来源为膜孔吸附、凝胶层及浓差极化等引起的膜污染阻力,占总阻力的71.61%。膜自身阻力和不可逆阻力分别占与总阻力的28.39%和11.76%,所占与比例较小,有利于实际应用。  相似文献   

20.
为了研究自然溶液环境下溶液对高分子膜结构和形态的影响,该文选择一乙醇胺(MEA)、氨基乙酸钾(GLY)和氢氧化钾(KOH)溶液以及水,采用微重法、扫描电镜(SEM)和红外光谱(IR),以浸渍方法进行了聚丙烯膜在溶液和水环境中表面结构和形态变化的实验,研究了溶液的种类、溶液浓度和浸渍时间等因素对聚丙烯膜的溶胀、结构和表面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3种溶液对聚丙烯膜的溶胀明显,MEA溶液溶胀最大,水对聚丙烯膜的溶胀很小,影响次序为:MEA>GLY>KOH>H2O;MEA浓度对溶胀率的影响随浓度升高迅速提高,然后又降低。SEM结果表明,MEA溶液使膜微孔孔径明显增大,GLY和KOH影响较小,浸渍时间越长影响越大。红外光谱数据表明,在MEA溶液中膜表面组成变化较大,氨基化合物溶液中的膜表面组成的变化大于在羟基化合物中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