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睛雪 《自然与人》2009,(3):45-45
世界卫生组织4月25日宣布,在美国和墨西哥暴发的人感染甲型H1N1流感疫情,构成“具有国际影响的公共卫生紧急事态”。据报道,截至北京时间5月4日17时,墨西哥死亡人数上升至26人,确诊701例;美国死亡1人,确诊225例;加拿大确诊85例;西班牙确诊40例。除此之外,新西兰、德国、哥伦比亚、法国、巴西、英国、以色列、瑞士、韩国和中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相继发现确诊病例。全球拉响了疫情警报。  相似文献   

2.
非典型肺炎在我国部分地区包括在首都北京的流行,成为了一场瘟疫与灾难,突然降临在人们的面前,使得相当数量的人手足无措,心神不定,谈“非典”色变。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这是一场突发的应激,也可以称为“危机”,人们所面对的问题是如何应对应激,临床心理学家所要做的工作是危机干预。  相似文献   

3.
“9·11”恐怖袭击发生后,如何应对恐怖袭击,避免损失,美国政府可谓绞尽脑汁。目前,美国科学家对蛇形机器人——“蛇人”的研究,获得了很大进展。由于“蛇人”小巧玲珑,可施展出它过人的本领寻找到可怕的目标,并破坏目标内部结构,避免造成巨大损失,因此,美国将把“蛇人”作为对付恐怖活动的一把新利剑。据称,功能强大的机器人——“蛇人”不仅可以打击恐怖活动,还能拯救困境中的生命、修补战舰,甚至“修补”人的身体器官等。这听起来似乎像科幻小说,但这种多面手机器人的问世似乎不太遥远了。  相似文献   

4.
好书推荐     
《科学24小时》2023,(12):48-49
<正>推荐书目:《巫师与先知:两种环保科学观如何帮助人类应对生态危机》推荐理由:这本书是美国国家学院科学传播奖得主查尔斯·C.曼恩的力作。作者生动地刻画了两种面对生态危机的不同声音:一种声音是以生态学暨鸟类学家威廉·沃格特为代表的“先知”派,认为我们应该要“减量再减量,避免人类与自然两败俱伤”;另一种声音则来自以诺贝尔和平奖得主、农业学家诺曼·博洛格为代表的“巫师”派,主张我们应该要“创新再创新,设法使人类与自然双赢”。  相似文献   

5.
据美国《时报杂志》最近对日本、中国、韩国、新加坡、英国、瑞士等17个东西方国家1500余名人士所作的问卷调查,对美国人因“颇有微词”而采取“敬而远之”态度的外国人不在少数。根据接受调查者批评的集中程度,依次列出了“美国人的十大缺点”,最后又请居住在美国本土的几名美国人自己对外国人心中的“美国人的十大缺点”作一番点评。有趣的是,这“十大缺点”,在一些美国人眼里,几乎又成了“十大优点”。比如:占51%接受调查的外国人认为:美国人盛气凌人。可是,美国人这样解说:其实有点“盛气凌人”也并没有什么不好。因为“盛气凌人”从某…  相似文献   

6.
科学之窗     
《世界科学》2005,(9):47-48
《路透社韩国汉城》-世界首只克隆狗问世;英国《自然》杂志-大脑中的地图;美国《科学》杂志-新的二氧化硅晶体;美国《化学与生物学》杂志-高分子纳米材料的合成;美国《科学美国人》网站-纸张也有“指纹”;美国《斯坦福日报》-质疑“莫扎特效应”;  相似文献   

7.
科技     
《科学之友》2005,(10):14-15
中国合成纳米“运输车”;中国成立月球探测工程中心;美国禽流感疫苗通过人体试验;日本开发三维虚拟电视;智能门 按人体形开启;日本科学家发明“电子皮肤”;中国“中华之星”号时速超过300km。  相似文献   

8.
31.American 《英文疑难详解》第110页(香港中外出版社1976年出版): Americans are a people and a nation,but not a race.美国人是一个民族,一个国民,但不是一个种族。 [评]该句中的“Americans”之前应加定冠词“The”以表示总称。在该书第122页中有例句“The Americans are an active people.”(美国人是活跃的民族。)该句中的“The”也起同样作用。“American”作形容词用时意“美国的”、“美洲的”等;作名词用时意“美国人”、“美洲人”等(复数要加“-s”)。它又可作“美  相似文献   

9.
1969年7月20号,乘坐“阿波罗11”飞船的美国宇航员尼尔·阿姆斯特朗小心翼翼地踏上月球表面。这个镜头及随后他的那句话:“对个人来说,这是一小步;但对人类而言,这是一大步”迅速传遍地球。然而在纪念“阿波罗”登月成功40周年之际,面对新一轮的探月热潮,并非都是一片赞同声。英国《独立报》的文章就对“送人上月球是否明智”提出了质疑。  相似文献   

10.
鄢红杰 《科学之友》2008,(12):152-153
文章指出了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范围,分析了次贷危机是否能“传染”给中国,阐述了它对中国宏观调控提出的启示。  相似文献   

11.
甘霞  梁瑜静 《科学之友》2008,(8):138-139
网络社会是一个与现实环境有本质区别的虚拟社会,人类所面临的网络道德危机,是一场深刻的文化危机,文章就马克思、萨顿、马斯洛等人的“人性”观分析了今天的网络道德问题,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有人在赌咒发誓时总会说:“天打雷劈”。当然,从字面意义上说,很少有人在被雷电击中之后能不被“劈”开的。但是也有例外。有一个人简直可以被称作是“人体避雷针”。他就是美国前森林警察罗伊·沙利文,他已经被雷电击中7次,但结果都安然无恙。1942年沙利文首次遭到雷击,结果失去了右脚大拇指的趾甲;1969年他被雷电烧掉了眉毛;1970年的雷击使他左肩膀烧伤;1972年他被雷击烧伤了部分皮肤;第二年又被雷电烧伤了头发和双腿;1976年他又遭到雷击,烧伤了脚踝;1977年则是胸口和腹部被烧伤。这么容易招惹雷电的男子自然难以找到自己的…  相似文献   

13.
李新洲教授谈弦论研究一、弦论为什么吸引了众多的一流学者人类即将跨入21世纪。乐观的人认为21世纪的科学技术将会得到前所未有的辉煌成就;悲观的人则声称,人类在下个世纪将陷入前所未有的困境.由生态危机、人口危机、能源危机等组成的综合危机将严重地威胁整个人...  相似文献   

14.
关毅 《自然杂志》2019,41(4):306-312
生物医学领域的国际合作历来被认为很少涉及政治或国家安全问题。但近来,美国生物医学领域的部分机构“谈华色变”,动辄以 莫须有罪名开除华人学者,这种做法正在损害两国的正常学术交流和合作。最新一个例子是美国埃默里大学终身教授李晓江的实验室近日突遭校方关闭。其实不仅仅是生物医学领域,也不仅仅是在美华人,正常的中美学术交流活动整体上都在受影响。越来越多的迹象表明,面对中国科技实力增强以及中美差距逐渐缩小,一些美国政客甚至部分学术界人士心态发生扭曲,华人科学家有时不幸成为被打击对象,正常的学术交流也受到压制。《科学》杂志前主编布鲁斯?阿尔伯茨等人近日撰文指出,在某些政客的鼓吹下,不公正地诋毁出生在美国以外地区的人,这形成了一种令人忧虑且危险的新公共话语,这种“非我国人”的态度以及由此产生的新签证政策正在阻碍年轻人才来到美国。部分美国科研机构“谈华色变”的同时,斯坦福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密歇根大学、特拉华大学等知名大学发文重申欢迎国际学生和学者,认为基于国籍而产生的怀疑会导致可怕的后果。  相似文献   

15.
有人说,美国人的“噩梦”来自其他星球,因为他们自信在地球上的军事力量已无人能敌:日本人的“噩梦”则来源于“沉没”,日本人将自己的国家称为“日本丸”,“丸”指的是船,因此,“沉没”这个词最能触动日本人内心深处的焦虑与不安。  相似文献   

16.
当下,世界各国及各行业越来越多地承受着金融危机带来的冲击.企业和公司陷入一波又一波的倒闭、重组、裁员以及合同难以履行的困境。为此,美国《外交政策》杂志6月刊出的这组文章认为,在经济受创的同时,人们却忽略了另一波威力更大的“大海啸“也将随之到来.即科学技术以一个比以往更快的速度突飞猛进地向前发展。文章列举了生命科学、生物质能、应对全球水危机等领域存在的机遇,也就是说,谁有能h适应加速发展的技术变革.谁就能在这场危机中幸存并发展壮大。  相似文献   

17.
首先问题是:谁开卷?当然是人开卷。所谓“清风不识字.何必乱翻书?”研究结果显示:猪狗等也爱看电视,而且对“动物世界”节目格外感兴趣;人们为了培养大熊猫的“性”趣,提高生殖率,  相似文献   

18.
中国科学院院士伺祚庥在得知美国科学家凭借量子色动力学的“夸克渐近自由”获得本年度的诺贝尔物理学奖后,感觉“非常之遗憾”。因为,“在这个领域里,我们的研究曾早于美国,成果也非常接近最后的结果。他说,实验需要钱,大大的,多多的;实验需要人才,也是大大的,多多的。”何祚庥认为,现在的年轻人坐不住,“喜欢弄钱”,  相似文献   

19.
王燕玲 《科学之友》2009,(10):30-33
根据有限理性理论,人的决策行动受到外部因素和自身条件的双重限制,因而人类的选择机制应当是有限理性的适应机制,而不是完全理性的最优机制,主张用“满意”来代替“最佳”。本文结合公共危机控制能力评估工作自身的特点及种种限制因素,探讨在公共危机控制能力评估管理活动中遵循有限理性决策的基本原则,做到评估管理的刚性与弹性有机地结合。  相似文献   

20.
汪洋大海中的流沙岛、珊瑚岛和火山岛有时会消失,有时又会出现。人们称它们为“幽灵岛”,因为它们像幽灵一样时隐时现,神出鬼没。其中最典型最神奇的便是火山岛,因此,火山岛就有了“幽灵岛之王”的美称。1998年12月,美国自然奇观探索中心的统计表明,当今世界上能在无意中,即在事先没有掌握征兆的前提下,目睹休眠5年以上的火山新一轮首次喷发的人,只占人口总数的亿分之五十;能在无意中见到休眠5年以上的海底火山突然喷发的人,只占人口总数的亿分之三;而有幸目睹海底火山喷发而形成岛屿的人,更是少而又少,最多只占人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