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目的:探讨运动干预、二甲双胍及其两者联合治疗对于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治疗效果的差异.方法:60例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将其随机分为3组,根据所入组别对其进行运动干预、二甲双胍治疗及其联合治疗12周,比较各组治疗前后多项指标的变化情况及疗效的差异.结果:12周后各组患者的BMI,FBG及2hOGTT,HbA1c,INS,TC,TG,LDL-C较治疗前均明显下降(P<0.05),而HDL-C较治疗前明显增加(P<0.05).二甲双胍组与运动干预组比较,治疗后FBG,2hOGTT,HbA1c,IN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运动干预组患者BMI,TC,TG,LDL-C的下降程度及HDL-C的升高程度明显高于二甲双胍组;运动干预联合二甲双胍组治疗后BMI,FBG,2hOGTT,HbA1c,INS,TC,TG、LDL-C下降程度及HDL-C的升高程度均明显高于二甲双胍组及运动干预组(P<0.05).结论:单纯运动干预与二甲双胍治疗对于初发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及胰岛功能的控制疗效相仿,强化运动治疗能明显改善患者的体质及血脂,而二甲双胍联合运动干预对于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血脂、胰岛功能及体质有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5%蔗糖饮水和高脂饮食加链脲佐菌素诱导2型糖尿病伴随高脂血症大鼠模型的建立及二甲双胍的治疗作用。方法SD大鼠一次性腹腔注射30 mg/kg链脲佐菌素,给予高脂饮食和5%蔗糖水喂养68 d后进行糖耐量实验,采血检测空腹血糖、血脂、胰岛素、抗氧化水平。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模型大鼠空腹血糖、糖耐量试验2 h后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血清胰岛素和胰岛素抵抗指数显著升高(P<0.05),胰岛素敏感指数显著降低(P<0.05),TG、TC和FFA含量明显升高(P<0.05),SOD活力明显降低(P<0.05),MDA含量显著增加(P<0.05);二甲双胍组胆固醇、游离脂肪酸、空腹血糖、糖耐量异常、糖化血红蛋白、血清胰岛素和胰岛素抵抗指数、MDA显著降低(P<0.05),胰岛素敏感指数和SOD活力显著提高(P<0.05)。结论5%蔗糖饮水能改善大鼠的厌食症状,加上链脲佐菌素的小剂量注射和高脂饮食,可成功复制2型糖尿病大鼠模型,伴随高脂血症和抗氧化损伤。二甲双胍具有降糖、降脂、抗氧化、改善胰岛素抵抗作用,可作为2型糖尿病伴随高脂血症大鼠模型研究的阳性治疗药物。  相似文献   

3.
探讨DPP-4抑制剂对新诊断Ⅱ型糖尿病患者的有效性及安全性.120例新诊断Ⅱ型糖尿病患者被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二甲双胍常规治疗,观察组给予二甲双胍+二肽基肽酶-4(DPP-4)抑制剂,随访12周,观察两组空腹血糖(FPG)、餐后两小时血糖(2h PG)、Hb A1c、BMI及低血糖发生情况.12周治疗后观察组2h PG和Hb A1c相较于对照组显著下降(P0.05),观察组Hb A1c达标率为82%,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7%(P0.05),两组治疗后BMI及低血糖发生率无显著差异(P0.05).DPP-4抑制剂与二甲双胍联合应用治疗新诊断Ⅱ型糖尿病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联合运用马吲哚、二甲双胍治疗腹型肥胖的临床价值。方法:对120例腹型肥胖患者,随机分成二甲双胍治疗组、马吲哚治疗组和二甲双胍、马吲哚联合治疗组,分别测定各组治疗前后的体重指数(BMI)腰围/臀围、血TG、CHOL、HDLF、INS,比较各组对腹型肥胖治疗效果的差异。结果:①马吲哚、二甲双胍及联合治疗三组间治疗后的体重、BMI、腰围/臀围较治疗前均有明显下降(P<0.05);其中联合用药组较单独有药各组下降更为明显(P<0.05)。②治疗后各组的TG、CHOL及FINS均有下降,HDL有缓慢上升(P<0.05),而联合用药组与其它两组相比改善更显著(P<0.05)。结论:二甲双胍、马吲哚联合治疗可以改善胰岛素抵抗,对腹型肥胖疗效确切,具有较好的临床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为了探究二甲双胍与白花丹参浸出液联用对2型糖尿病的治疗作用,本文采用MTT法检测联合用药对INS-1细胞凋亡的抑制作用,并采用糖尿病大鼠模型研究联合用药对血糖和胰岛素释放的影响.结果表明,二甲双胍与白花丹参联用具有抗INS-1细胞凋亡的作用.在糖尿病大鼠治疗过程中,检测血糖和胰岛素含量可知二甲双胍与白花丹参联用能有效控制血糖,效果比单独使用二甲双胍明显.HE染色也显示联合用药能抑制胰岛细胞凋亡,且比二甲双胍或白花丹参单独使用的效果好.免疫组化染色中,与糖尿病对照组和二甲双胍组相比,联合用药组的Bcl-2蛋白量增加,Bax蛋白量减少.二甲双胍与白花丹参联用具有抑制胰岛B细胞凋亡,增加胰岛素释放的作用,同时促进血糖摄取和利用,能起到很好的降血糖作用.白花丹参作为治疗糖尿病的辅助药物能有效提高二甲双胍的治疗效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糖尿病是一种内分泌-代谢综合症,治疗药物包括降糖药和抗糖尿病药,作用机制各异,二甲双胍是一种历史悠久的降糖药物,降糖药独树一帜,文探讨其优势及前瞻性。对二甲双胍的应用提供临床依据结果二甲双胍能减少IGT患者糖尿病的发生率,明显降低T2DM的血糖,可降低糖和血红蛋白,降低血脂,减少诱发心肌梗塞的风险,可作为肥胖和超重的2型糖尿病者的一线用药。并因不良反应少,而使患者有良好的依从性。结论早期应用二甲双胍治疗是必要和可行的措施。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早、晚皮下注射预混胰岛素联合口服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尿病的临床效果.方法:对60例早、晚注射预混胰岛素治疗效果欠佳的2型糖尿病患者加用口服降糖药,分别测定治疗3个月前后的空腹血糖(FPG)、餐后2小时血糖(2hPG)、糖化血红蛋白(HbAlc)、空腹C肽、餐后2小时C肽、血脂、体重、血压.结果:加用口服药治疗后患者的空腹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糖化血红蛋白、体重指数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1),餐后2小时C肽较治疗前明显升高,其差异有显著性(P〈0.01),而对血压、血脂影响不大.结论:对单用胰岛素治疗效果欠佳的2型糖尿病联合应用二甲双胍治疗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8.
系统评价黄连素和二甲双胍二联用药治疗二型糖尿病的疗效.计算机检索Pub Med、Cochrane图书馆、EMbase、CNKI、CBMdisc、万方数据库,用Rev Man 5.1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共纳入12篇随机对照实验,合计包括共864例患者,其中治疗组387例,对照组477例.在降低FBG、PBG、LDL-C、Hb Alc、TC、TG方面和升高HDL-C方面,黄连素和二甲双胍二联用药作用优于单用二甲双胍,黄连素和二甲双胍二联用药治疗二型糖尿病及其并发症有好的疗效.但本结论尚需更多大样本、多中心,并设计严格的高质量RCT加以验证.  相似文献   

9.
吡格列酮和二甲双胍治疗新发2型糖尿病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胰岛素增敏剂治疗初发2型糖尿病(T2DM)的临床疗效.方法:108例新诊断T2DM患者被随机分为3组,A组给予吡格列酮15mg,日1次;B组给予二甲双胍0.5g,日3次;C组给予吡格列酮15mg,日1次,二甲双胍0.5g,日2次.治疗1年以上,观察治疗前后FPG、2hPG、HbA1c、FINS、HOMA-IR和ISI等各项指标的变化.结果:吡格列酮组和联合治疗组FPG、2hPG、HbA1c、HOMA-IR的水平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1),3组ISI水平较治疗前明显增高(P<0.01).结论:吡格列酮能有效降低新发T2DM患者的血糖水平,吡格列酮和二甲双胍联合治疗可获得良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0.
丹参酮对滋养细胞胰岛素抵抗下IRS-1和p-ERK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不同药物干预组的绒毛膜滋养层细胞中胰岛素受体底物-1(IRS-1)和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蛋白的表达及其与妊娠期高血压的关系.采用以下方法:①体外原代培养人绒毛膜滋养细胞,用沃漫青霉素作用于滋养细胞诱发胰岛素抵抗的细胞模型;②用蛋白印迹法检测lRS-1和磷酸化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P-ERK)在正常组、溶剂组、胰岛素抵抗组、丹参酮组和二甲双胍组中的变化.结果显示:①显微镜下可见细胞呈多边形.细胞平铺生长,有细胞融合后形成的合体滋养层细胞;②当细胞胰岛素抵抗时,IRS-1的GSR为0.685 7.较正常对照组GSR(0.541 7)升高了26.58%,加入药物改善胰岛素抵抗后,丹参酮组的GSR(0.589 0)降低了16.42%.二甲双胍组的GSR(0.642 9)降低了6.66%;③在沃漫青霉素诱发胰岛素抵抗时.P-ERK的GSR为1.7,较正常对照组GSR(1.083 3)升高了56.93%;加入药物改善胰岛素抵抗后丹参酮组的GSR(1.342 5)较抵抗组降低了26.63%,二甲双胍组的GSR(1.542 9)较抵抗组降低了10.18%.由此得出结论:①丹参酮2对IRS-1的胰岛素抵抗改善水平优于二甲双胍;②丹参酮2和二甲双胍对P-ERK均有降调作用;③丹参酮2通过对IRS-1、p-ERK的调节,改善了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胰岛素抵抗状态.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胰岛素增敏剂罗格列酮用于老年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的患者时,降低血浆胰岛素水平以及改善胰岛素敏感性后对血压的影响。方法:23例老年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口服罗格列酮(文迪雅)4mg~8mg,1次/日。治疗前后测定BMI、血压、HbA_(1C)、FBG、PBG、FINS、PINS,并按HOMA模型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胰岛素分泌指数和药物的不良反应。结果:(1)罗格列酮治疗12周后,BMI治疗前后比较无显著性差异;血压治疗后明显下降,降压幅度达(6.75±0.03)/(7.25±0.53)mmHg,与治疗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2)治疗后HbA_(1C)、FBG、PBG、FINS、PINS均明显下降,治疗前后比较有显著性差异。(3)治疗后HOMA-IR下降,IAI升高,与治疗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FINS/FBG无显著性差异。(4)我国老年患者使用罗格列酮的安全性及耐受性较好。结论:罗格列酮治疗中国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能降低血浆胰岛素水平,改善IR,显著降低收缩压和舒张压;且其安全性、耐受性均较好。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Ⅱ型糖尿病患者血清3-硝基酪氨酸(3-NT)、糖化血红蛋白(HbA1c)等生化指标的含量及临床意义.方法按病例对照研究方法,招募确诊的Ⅱ型糖尿病患者64例,正常人对照病例20例.对入选人群进行人体测量、血生化检测和血清3-NT水平的测定,并分析其临床意义.结果糖尿病组血清中3-NT、体质量指数(BMI)、HbA1c、空腹血糖(FPG)、甘油三酯(TG)、肌酐(Cre)、收缩压、舒张压等指标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单纯糖尿病组、糖尿病并发症组与正常对照组之间进行比较,各指标如3-NT,BMI,HbA1c,FPG,TG,Cre,收缩压,舒张压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糖尿病患者血清3-NT与各变量之间的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糖尿病患者血清3-NT的含量受BMI和CHO影响.结论监测糖尿病患者3-NT,HbA1c,BMI及血脂等生化指标十分重要;联合检测3-NT,HbA1c,FPG在糖尿病及并发症的临床诊断及治疗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太极柔力球锻炼对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血脂与体质指标的影响。方法:选择病程0.5-3年在驻马店市中心医院就诊的、适宜本实验运动强度的2型糖尿病患52例,随机分成人数相等的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每天按时服用医院统一开具的降血糖药物,实验组成员每天进行不少于60 min的太极柔力球锻炼,共12周。结果:太极柔力球运动可使2型糖尿病患者BMI、腰臀比和静态心率较锻炼前显著降低(P<0.01),收缩压和舒张压降至正常水平(P<0.05),肺体指数有良性改善(P<0.05),握力和坐位体前屈均显著增加(P均<0.01);患者的甘油三脂(TG)、总胆固醇(CHOL)、低密度脂蛋白(LDL)和糖化血红蛋白(GHB)有明显降低(P<0.05),空腹血糖(FPG)和负荷试验2h后血糖(OGTT2h)均较实验前显著降低(P<0.01)。结论:长期坚持太极柔力球运动与音乐相结合锻炼可显著增强2型糖尿病患者体质,改善血糖和血脂指标,对2型糖尿病的治疗有显著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内蒙古地区2型糖尿病患者危险因素与脂联素基因rs266729多态性交互作用。 方法:病例组来源于内蒙古医科大学附院以及内蒙古中蒙医院糖尿病患者共111例,对照组来源于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体检中心共106例。运用PCR-RFLP技术检测脂联素(ADIPOQ) 基因rs266729位点多态性。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方法分析脂联素基因rs266729多态性与T2DM的相关性,并且与环境因素进行交互作用分析。结果: ADIPOQ 基因rs266729多态性等位基因频率分布符合 Hardy-Weinberg 定律; T2DM基因型频率分布依次为 CC: 85.61% CG : 5.42%GG : 9.02%。校正 BMI之后,CG基因型人群是 CC基因型人群患T2DM的0.260倍,且有显著性意义( p=0.009),而 GG基因型人群是 CC基因型人群患 T2DM的1.146倍, 无显著性意义( P=0.790)。 交互作用分析结果表明: rs266729位点与空腹血糖存在正交互作用;与收缩压、空腹 C肽、空腹胰岛素、生活环境存在负交互作用。结论:脂联素基因 rs266729多态性可以增加个体2型糖尿病罹患风险,且rs266729基因多态性与与空腹血糖、吸烟、酗酒、日常运动、日常情绪、生活紧张度、腰臀比、超重、糖尿病家族史这几项存在正交互作用,与收缩压、空腹 C肽、空腹胰岛素、生活环境存在负交互作用。  相似文献   

15.
16.
目的:研究绞股蓝多糖对实验性2型糖尿病大鼠血糖、血脂的影响及其可能的机制。方法:采用Wistar大鼠高脂高糖饲料结合小剂量链脲佐菌素建立2型糖尿病大鼠模型,通过测定空腹血糖(FBG)和葡萄糖耐量,观察灌胃给予绞股蓝多糖对糖尿病大鼠的治疗作用,同时测定大鼠的血清胰岛素(Ins)、总胆固醇(TC)、甘油三脂(TG)、高密度脂蛋白(HDL)、低密度脂蛋白(LDL)及部分抗氧化系统相关指标。结果:给予绞股蓝多糖后FBG明显降低,葡萄糖耐量曲线明显降低。此外,绞股蓝多糖可明显降低2型糖尿病大鼠的血清TC、TG、LDL和丙二醛水平,提高模型鼠的血清Ins、HDL、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结论:绞股蓝多糖对实验性糖尿病大鼠有明显的降血糖、降血脂作用,其作用可能与增加Ins水平,增强抗氧化能力有关。  相似文献   

17.
Lee HC  Kim SJ  Kim KS  Shin HC  Yoon JW 《Nature》2000,408(6811):483-488
A cure for diabetes has long been sought using several different approaches, including islet transplantation, regeneration of beta cells and insulin gene therapy. However, permanent remission of type 1 diabetes has not yet been satisfactorily achieved. The development of type 1 diabetes results from the almost total destruction of insulin-producing pancreatic beta cells by autoimmune responses specific to beta cells. Standard insulin therapy may not maintain blood glucose concentrations within the relatively narrow range that occurs in the presence of normal pancreatic beta cells. We used a recombinant adeno-associated virus (rAAV) that expresses a single-chain insulin analogue (SIA), which possesses biologically active insulin activity without enzymatic conversion, under the control of hepatocyte-specific L-type pyruvate kinase (LPK) promoter, which regulates SIA expression in response to blood glucose levels. Here we show that SIA produced from the gene construct rAAV-LPK-SIA caused remission of diabetes in streptozotocin-induced diabetic rats and autoimmune diabetic mice for a prolonged time without any apparent side effects. This new SIA gene therapy may have potential therapeutic value for the cure of autoimmune diabetes in human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