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基础科学》2006,8(1):30-30
北京谱仪国际合作组宣布,他们在分析粲粒子J/ψ衰变到1个光子和3个介子的过程中发现了一个新共振态——x1835。该共振态的质量为1835MeV,寿命约为10^-23s。研究发现其质量、谱宽及寿命与常规介子的特性不一致。目前的数据还难于明确该粒子的特性。研究人员推测它可能是一个质子.反质子束缚态(6夸克粒子),也可能是科学家长期寻找的胶子球,也有科学家认为是一个常规介子。相关研究论文发表在2005年12月31日Physical Review Letters,95,262001上。  相似文献   

2.
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上的粲夸克偶素物理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北京谱仪合作组在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上采集了世界上最大的ψ(2 S)粒子数据样本,开展了粲夸克偶素物理的广泛研究.测量了粲阈下全部6个已知粲夸克偶素涉及质量、宽度和衰变分支比等的大批重要参数,其中21项为国际首次测量,相当一部分结果具有国际最高精度,51项数据被收入国际权威性文献<粒子物理评论>(2000年版).通过对ψ(2S)和J/ψ数据的比较研究,在若干种遍举强衰变的末态介子模式中,观察到了一系列反常现象,挑战常规理论图象,引发了深入探讨粲夸克偶素衰变机制的新的一轮理论努力.有关实验结果应用于粒子物理实验与理论研究的若干方面,揭示出多项重要物理性质.  相似文献   

3.
欧洲空间局(ESA)通过国际伽马射线天体物理实验室太空望远镜发现,在距我们4700万光年远的NGC4845星系中,一个此前一直都很安静的黑洞正从"沉睡"中醒来,"吞吃"误经它身边的低质量星体——褐矮星或巨行星。研究人员在用Integral研究不同的星系时,发现广域视场中爆发了一个明亮的X射线闪耀。ESA的XMM-牛顿、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雨燕"(Swift)X射线望远镜和日本的"马西"X-射线监视器都观察到了同样现象。"雨燕"和"马西"观察发现,在2011年1月时该星系发出  相似文献   

4.
晨风 《科学大观园》2012,(24):73-74
据物理学家组织报道,到目前为止天文学家已经在太阳系之外发现了超过1000颗行星,这些行星目前都只有一个枯燥的铭牌(一般的数字编号),如HD85512或者GJ436,而不是能够体现出这些行星特征的"名字"。而之前有一个小组使用欧洲南方天文台的HARPS光谱仪设备给出的我们银河系中可能存在行星数量的估算值是——银河系中大约有  相似文献   

5.
1974年秋,美籍物理学家丁肇中和他领导的实验小组发现了一种新的粒子,引起国际高能物理学界的轰动。为什么会轰动整个国际高能物理学界呢?原因是这个新粒子有非常奇特的性质。这些性质冲破了以往的经验规律,也冲破了已有的理论。这个新粒子通常用英文字母J来表示,也有人用希腊字母Ψ表示。J粒子的质量大得出奇,约为质子质量的  相似文献   

6.
科学家们借助于美国宇航局的星际边界探测器,发现了一个长久以来只能假设而从没有观测到的现象——太阳系长着一条类似彗星的"尾巴"。很久以前,科学家便预测太阳系拥有这样一条"尾巴",原因在于太阳系在宇宙中穿行时会形成一个粒子流,尾随在后面。如今,根据星际边界探测器的观测发现,太阳系的"尾巴"尾随在日光层后面。在此之前,科学家从未观测到这种现象。科学家将这条"尾巴"称之为"日尾"。通过对星际边界探测器最初3年的观测发现结合在一起,科学家发现日尾中既有快速移动的粒子,也有缓慢移动的粒子。宇航局指出  相似文献   

7.
《中国科技成果》2011,12(13):62-63
1工程背景介绍 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BEPCⅡ)及北京谱仪(BESⅢ)是我国大科学工程项目之一,其改造升级基本完成后,束流亮度在能量1.89GeV时可达到1×1033cm-2s-1,将为我国在τ-粲物理等前沿课题——如轻强子谱学、粲夸克偶素谱、粲介子衰变性质、QCD、τ物理等取得具有创新性成果提供极为有利的条件.飞行时间探测器TOF是BESⅢ重要的子探测器之一,主要功能是通过所测量的飞行时间信息,结合主漂移室(MDC)测得粒子的动量和径迹,从而辨别粒子的种类,同时它也参加第一级触发判选,而且可以利用不同探测器输出信号之间的时间关系来排除宇宙线本底.  相似文献   

8.
正《物理评论快报》近日发表以色列和美国科学家的论文,两个研究团队使用不同的理论方法同时预测了一种稳定的四夸克态粒子的存在,这种粒子由两个底夸克以及一个上反夸克和一个下反夸克组成。论文称,升级后的欧洲核子研究中心大型强子对撞机(LHCb)以及中国正在讨论建设的新对撞机,将很快会发现这类四夸克态新重子的存在。  相似文献   

9.
任天 《科学大观园》2014,(24):66-67
位于日内瓦欧洲核子研究中心(CERN)的科学家宣布,在利用大型强子对撞机进行质子撞击时,他们发现了两种新的亚原子颗粒.这两种新粒子分别名为“Xi b’-”和“Xi b*-”,在之前的研究中尽管已经被预测存在,但一直没有被观察到.而这次发现的两种新粒子是通过在大型强子对撞机长达27千米的管道(主要为大型强子对撞机底夸克实验,为LHC上的6个探测器之一)中发射质子而产生的.是模拟宇宙大爆炸时的条件,以99.9999%的光速相互撞击.  相似文献   

10.
新华 《科学大观园》2014,(21):36-37
<正>漂浮在地表上空400千米处的离子探测器对410亿个宇宙射线粒子进行了分析,使我们能够进一步探究暗物质——占宇宙组成27%的神秘不可见的物质。2014年,国际空间站的阿尔法磁谱仪探测器已经收集到了暗物质存在的证据。而新的分析结果则是迄今为止对宇宙射线粒子进行的最为精确的测量。麻省理工学院物理学教授、阿尔法磁谱仪项目发言人丁肇中在欧洲核研究组织位于日内瓦的实验室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