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本文基于银行负债表构建了反映银行间借贷关系的复杂网络,用模型模拟了银行系统在面对储户提款冲击下,由银行间资金挤兑和投资资产打折出售而引发的流动性短缺危机在银行体系中的传播过程.研究发现银行间借贷网络结构和银行资产变卖时的损失程度在流动性短缺危机传染中起着关键作用.其中,银行间借贷网络的连通性一方面有抑制风险传播的作用,同时也蕴藏了风险在银行体系中扩散和传播的可能.  相似文献   

2.
从多层网络与媒体情绪的交叉视角构建内生性多层银行间流动性网络,进而构建银行间流动性风险传染救助策略模型,并仿真分析媒体情绪与救助策略交互作用下银行间流动性风险传染的演化特征.研究得到的主要结论有:在考虑媒体情绪的多层银行间流动性网络中,择优关联方式更有利于银行间流动性风险发生传染,而随机关联方式则有助于抑制银行间流动性风险大规模传染.但是,在单层银行间流动性网络中与之相反.相对于多层银行间流动性网络,单层银行间流动性网络可能高估实际流动性风险水平而非低估.在多层银行间流动性网络中,不仅能够通过综合调节媒体情绪因素达成大幅降低银行间流动性风险传染的目的,而且能够通过综合调节媒体情绪与救助策略因素实现快速抑制银行间流动性风险大幅传染的效果,同时通过综合调节救助策略因素能够更为有效实现银行间流动性风险快速消亡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建立了一个基于避险行为的银行间网络模型,研究了异质性网络结构和异质性银行资产条件下流动性囤积避险行为、折价出售避险行为以及避险行为叠加对系统性风险传染的影响。结果表明,流动性囤积在初始阶段减缓了系统性风险传染,折价出售没有延缓系统性风险传染,而避险行为的叠加从整体上加剧了系统性风险传染。考虑避险行为时,异质性网络稳定性强于同质性网络,不考虑避险行为时,同质性的随机网络更加稳定。最后,银行资产异质性对系统性风险传染没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4.
银行系统性风险的破坏力巨大,严重威胁着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安全稳定,受到了学者、投资者和监管部门的高度关注。本文从系统科学的视角,介绍了银行系统性风险的内涵和特征,并对银行系统性风险相关文献进行系统梳理和回顾。银行系统性风险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是信息交互行为对银行挤兑的影响、银行系统结构对系统性风险的影响研究、银行系统性风险的实证研究。  相似文献   

5.
为了更加准确地度量金融系统性风险,预防灾难性金融风险事件发生,本文基于尾部损失的均值提出了一个新的度量系统性风险的方法——CoES模型,相对于传统的CoVaR模型来说,该方法更关注尾部损失的均值而不仅仅是单一分位点上的期望损失,能够更加准确地捕捉系统性风险,为金融系统监管提供更为有效的信息.最后,本文将该方法用于度量2007-2016年间共21个金融机构对我国金融市场系统性风险的贡献.研究结果发现:1)CoVaR模型可能低估了金融机构的系统性风险;2)当银行行业受到冲击时,其对整个金融系统造成的风险最大,其次是保险,房地产和多元金融行业;3)在银行行业中,对系统性风险贡献最大的当属工商银行和中国银行,应对其进行重点监管;4)相对于银行和房地产行业,保险行业和多元金融行业自身的VaR值较高,但对金融系统性风险的贡献较低,因此应注意对其自身风险的管理.  相似文献   

6.
流动性风险与市场风险的集成度量方法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传统市场风险度量方法没有考虑由于变现资产而产生的流动性风险.针对指令驱动市场提出一种流动性风险和市场风险的集成度量方法,该方法使用连接函数构建流动性风险和市场风险的联合分布,能够兼顾这两种风险的非正态特征和它们的相依性.在基于中国股市的实证研究中,度量了不同规模公司股票的集成风险.与集成风险度量方法相比,传统VaR方法将低估或者高估风险;而对于个股,只有选择最优变现期或最优变现策略才能最小化集成风险.  相似文献   

7.
为推动我国金融系统性风险预警研究,在分析金融系统性风险的传导路径、借鉴国际经验的基础上,综合考虑金融系统内外部因素,重构符合我国实际的金融系统性风险预警指标体系,并合成包含资产泡沫、货币危机、外汇市场和其他共四个金融压力指数的金融综合压力指数.选取2001年~2016年历史数据,采用马尔科夫区制转移模型与主成分分析法相结合,对我国金融系统性风险预警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该方法有效识别了该时期高风险时间点;预测结果有效验证了我国2017年处于较低的金融系统性风险状态.揭示了房市泡沫调控、银行信贷管理、实体经济管理体系不完善、消费投资需求疲软等问题是引发我国金融系统性危机的隐患.  相似文献   

8.
我国大额支付系统中的流动性风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提出支付系统流动性风险管理的新方法,并使用芬兰银行的BoF-PSS2模拟软件对我国大额支付数据进行实证分析,通过研究存款准备金率与支付系统流动性需求的关系,以及在支付系统中引入优化算法对流动性需求和系统效率的作用,论证新的风险管理方法的可行性.实证结果表明随着存款准备金率的不断上调,支付系统中的参与者面临越来越大的流动性需求压力.而引入优化算法可以降低参与者对流动性的需求并且提高系统的效率.因此中央银行可以在加强监管、要求参与者提供抵押并在当天末归还全部日间信贷等条件下向参与者提供流动性,并且引入优化算法,应用新的风险管理方法来有效管理支付系统中的流动性风险.  相似文献   

9.
在Acharya和Pedersen(2003)提出的三种流动性风险(收益对市场非流动性的敏感性COV(ri,LM)、非流动性对市场收益的敏感性COV(Li,rM)、流动性的共性COV(Li,LM)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关于市场收益、市场非流动性、组合收益以及组合非流动性的四元均值GARCH(1,1)模型,鉴于多元均值GARCH类模型参数估计的困难,我们分两阶段建模,对上海股票市场四类指数(工业、商业、公用以及地产)1997~2004年的风险溢价状况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存在系统风险溢价和流动性风险溢价,并且流动性风险溢价主要来源于收益对市场非流动性的敏感性和非流动性对市场收益的敏感性。  相似文献   

10.
从风险反馈视角,研究跨银行与企业部门的系统性风险贡献度与传染效应.基于债务排序方法构建了银企系统性风险测度模型,并基于2018年中国银企间借贷数据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银行节点在银行层的债务等级小于在企业层的债务等级,而企业节点在企业层的债务等级小于在银行层的债务等级;银企信贷系统中存在少数系统重要性银行和企业,其系统性风险贡献度高;随着银行或企业的信贷规模增大,所对应的总债务等级越高,而且总债务等级与信贷规模呈现非线性特征;随着信贷宽松程度变大,银行与企业的系统性风险贡献度呈现下降特征;在不同信贷宽松政策下,由企业所引发的总信贷损失始终大于银行,而且造成的银企信贷系统崩溃的阈值始终小于银行;信贷政策宽松程度对维持银企信贷系统的稳定性具有积极影响,特别对银行的作用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11.
基于信息溢出视角,采用溢出指数和复杂网络方法,从静态和动态角度测度我国金融市场风险溢出的强度和方向,识别危机中的风险中心及演化.研究表明,我国金融系统风险溢出具有波动性、不确定性及不对称性,整体联动能力较强;各市场滞后效应明显;市场受到冲击时接受风险的程度与其对外溢出风险的程度呈相反变动趋势;货币市场尤其是回购市场是金融系统的风险中心,对外风险溢出效应最强,但在危机发生时相对减弱,而金属、股票、房地产等市场在危机时的风险溢出作用显著增强;债券和外汇市场被动接受风险的能力最强.  相似文献   

12.
根据系统性风险定义,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出发,利用尾部依赖来对系统性风险进行度量. 实证分析结果表明,银行业、证券业以及保险业存在系统性风险,且银行业、证券业以及保险业系统性风险呈现出了共性:经济下行时期系统性风险大于经济上行时期系统性风险. 进一步,本文分别对银行业、证券业以及保险业系统性风险存在的原因展开分析,并从系统流动性、杠杆率和公允价值计量对经济下行系统性风险增强提供了解释,认为流动性风险传导是引发系统性风险的重要原因. 基于此,对金融业体系建立动态拨备制度提供了佐证.  相似文献   

13.
传统的VaR方法忽略了流动性风险,而现有的文献大都采用将流动性风险与传统的市场风险直接相加的方式来度量总的风险,忽略了市场风险与流动性风险带来的损失之间的相关性.本文采用经流动性风险调整过的收益率结合GARCH-VaR方法来度量包含了市场风险与流动性风险的总体风险,并运用沪深300股指期货市场的5分钟高频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传统的VaR会明显低估风险,而将流动性风险与市场风险相加的方式计算的VaR会高估风险.  相似文献   

14.
从系统性风险的界定出发,综合考虑系统性风险的两个视角,基于保险公司的股票数据探讨保险业的系统性风险.通过构造Kendall协同系数检验整体依赖性和尾部依赖性,以(非对称)尾部依赖性为切入点,构造SV-t模型和厚尾的SV-GED模型,利用AIC准则和Hit检验法对不同依赖结构的copula模型进行筛选.通过实证分析,检测出中国人寿、中国平安和太平洋保险公司的非对称尾部依赖结构,认为保险业可能成为系统性风险传导链条上的一环,并且完全可能自身隐含和集聚系统性风险.结论部分分析了系统性风险的原因,针对如何降低下尾风险依赖提出政策建议,为我国保险业宏观审慎监管提供一些支持材料.  相似文献   

15.
基于复杂网络的灾害链风险评估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灾害链风险评估的问题,本文提出一种基于复杂网络结构的灾害链风险评估模型的建模方法.首先,应用复杂网络结构对灾害链的演化特征进行了表征,并对灾害链的作用机理进行了数学描述.然后,在对供应链风险评估方法和模式分析的基础上,以复杂网络为载体,运用贝叶斯公式得到各节点灾害损失等级的联合概率分布,构建了灾害链的风险评估模型,提出用子节点风险损失的期望值来表征子节点在父节点作用下的风险度量模式.最后以珠海市台风灾害链为实例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所建立的模型与实际情况具有较高的吻合性.说明以灾害链为中心构建的灾害链风险评估模型考虑了空间和时间上的叠加,并对灾种间的作用关系进行了厘清,真实、定量、准确地刻画灾害链式演变过程所带来的风险,能为区域性灾害风险管理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基于风险的交通网络可靠性分析方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从风险角度提出了一种交通网络可靠性分析方法——基于风险的交通可靠性(Reliabilitybased on risk,RBR),并对其定义、形式与应用进行研究.首先提出RBR的概念,并对RBR与其他交通网络可靠性指标的异同进行了分析;通过高斯核估计,给出了基于历史数据的路段出行时间分布函数的估计与计算方法,从而得到该路段的RBR,并使用误差分析与返回检验对该方法的误差进行验证;随后使用天津某高速公路的历史观测数据对文中RBR及其计算方法进行验证;最后给出了RBR的其他形式——路径RBR、路网RBR的概念及相应的计算方法,从而将RBR推向更广泛的应用空间.  相似文献   

17.
本文归纳总结了常见的四大类系统性金融风险指标,从实体经济风险预测的视角,使用分位数回归模型和自助式(Bootstrap)分位数t检验方法,结合样本外分位数拟合优度,以"是否对未来实体经济风险具有放大效应"和"是否对实体经济风险具有预测能力"两个方面对上述指标进行了比较分析.研究结果发现:首先,反映机构个体风险,波动性和不稳定性,以及流动性和信贷情况的指标均对未来实体经济下行风险具有放大效应,即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升高会显著增加未来实体经济的下行风险;其次,在短期,反映机构个体风险和流动性的指标能够很好地预测未来实体经济风险,而代表金融市场波动率水平的指标则在中期和长期有着较好的预测效果.最后,结合中国具体国情,本文也对进一步完善我国宏观经济风险防范体系提出了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18.
从银行间货币流动的动力学角度出发,提出了一个由分数布朗运动驱动的并且有中央银行参与的银行货币存储网络模型.每家银行以特定的比率从其他银行拆借货币,并在一定的情况下可以向中央银行拆借资金,但由此会产生借贷成本.系统中银行的货币存储满足文中给出的随机微分方程,计算并给出了系统风险指标——总体破产概率,系统活动总量的数学表达式,通过线性二次型控制方法,求得银行向中央银行拆借资金的最优成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