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正> 一个小麦新品种从杂交到育成一般需7—10年。如何缩短育种年限是国内外科研单位、育种工作者普遍重视的问题。目前我国不少科研单位先后到云南异地加代,效果亦不甚理想。而冬小麦就地夏播,属非正常播期,加代材料长相较异常,还可收到异地选择效果,同时,对其同一组合的早代选择也可起参考作用。为此,我们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连续十年开展了冬小麦就地夏繁加代工作,现将夏繁加代的制约因素及对策报道于后,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正> 周口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经多年的研究表明,在我省平原自然条件下,冬小麦就地夏繁加代是完全可行的,它能够代替在云南省夏繁加代。试验证明:就地夏繁加代的成功率达87%左右,采取就地夏繁加代技术还能使在云南省不能加代的冬  相似文献   

3.
<正> 豫棉三号(原商丘64)系商丘地区农科所和郑州市农科所协作,共同育成的适合春播和麦棉套种的棉花新品种。该品种育成后,经过河南省棉花品种区试,和河南省棉花生产示范及大面积示范,均表现早熟、优质,是当前理想的棉花新品种。1988年4月由河南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命名为豫棉三号,现省内外推广面积100余万亩,深受各地棉农的欢迎。一、选育经过豫棉三号是用商邱17作母本,珂310为父本进行杂交,后经三次海南加代和两次单株选择育成。1982年冬到海南加代的编号为823-2,表现开花吐絮较其它品系早且集中,结铃性强吐絮畅,纤维洁白  相似文献   

4.
石鸿文  许国 《河南科技》1994,(10):14-14
棉铃虫的综合防治技术信阳地区植保植检站石鸿文信阳地区农科所许国棉铃虫在我省一年发生4-5代。以蛹越冬。第一代主要在小麦上繁殖为多,第二代为害棉花,以第二、三代为害最甚。成虫昼伏夜出,对黑光灯有较强的趋性,新、枯萎的杨、柳枝也有诱集力。一头雌成虫一般产...  相似文献   

5.
<正> 小麦锈病有条锈、叶锈和秆锈三种,是我国小麦上发生最广、危害最大的一类病害。病原菌属于真菌中的担子菌。据推测,小麦锈菌的存在时间与小麦栽培历史相同,公元前1200年我省就可能有锈病发生。小麦三种锈病目前在我省均有发生,以条锈病最为普遍严重。五、六十年代条锈病多次大流行,导致四次小麦品种的更换。1990年锈病在全省发生达4488.32万亩,损失小麦10-15亿公斤,是1964年以来的又一大发生年。小麦叶锈病在我省南部和丘陵地区发生较重,1972、1973和1976年的严重流行使信阳地区小麦减产2-3成。秆锈病在我省的发生因  相似文献   

6.
<正> 开封市四十七万亩粮、棉、油作物高产高效益综合技术开发示范研究(简称“双高”开发),自1990年起,历经三年,取得丰硕成果。三年累计新增小麦7386.25万公斤,玉米3632.3万公斤,红薯100万公斤,水稻226万公斤,棉花526.6万公斤,花生1376.8万公斤。其中,小麦“双高”开发三年跃上三个台阶,今年比1989年亩均增产43.6%,比1990  相似文献   

7.
科技信息     
<正> 扶沟县农牧场青年农民技术员杜法中、王贵廷,在县、场农技人员指导下,利用14.5亩地套种小麦、黄心菜、棉花,进行三熟制种植,连续两年实现麦棉双高产又加一吨莱,亩均收入1400多元。他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抓好小麦高产攻关:1、重施底肥。亩施粗肥3方,饼肥50公斤,尿素15公斤,磷酸二铵15公斤,硫酸钾10公斤,机耕8寸,精细整地打畦。2、麦棉间作套种采用三一式配置,即94厘米一  相似文献   

8.
<正> 为了迅速改变我县小麦的低产状况,实现小麦大面积均衡增产,一九七七年以来我县狠抓“三大”地区(大坡地、大大队,困难大队),三年来大见成效、小麦年年增产。1979年单产509斤,总产38200万斤,全年给国家贡献粮食一亿一千多万斤,其中夏粮八千多万斤。1980年的小麦长势好于去年。予计全县小麦亩产可达550斤,总产超过四亿。但是,夏收以来,连降大雨,小麦打不及发生了霉烂,生芽生蛾,千粒重下降,估计全县损失小麦3500万斤。但县委与各公社党委同志认为,1980年虽然遭受一定的损失,但实产还可稍高于去年,  相似文献   

9.
<正> 一、来源及产量表现: 郑州7297系河南省农林科学院小麦所用(毛阿夫×郑州6号等四父)的杂种第二代与丰产3号×(碧_1×阿玛)品种杂交育成。原系谱号为7297-3-3-2。于七八年首次参加鉴定测产,产量居首位,比对照种丰产3号增产17.2%。八○至八二年在郑州省院连续三年区域试验,平均比对照种7023增产25.6%。该品系适应性较好,在三年全省中肥联合区域试验(亩产500—700斤水平)下,五十三次试验,五十二次增产,平均比对照种7023增产16.5%,  相似文献   

10.
<正> 小麦是我省粮食生产的一大优势,小麦产量高低直接决定着我省粮食生产局势,甚至影响到国民经济全局。省委、省政府提出,1990年我省小麦总产要达到200亿公斤,这是摆在全省人民面前一个十分艰巨的任务。但是,近三年来,我省小麦生产发展比较缓慢,全省人民对比极为关注。为了促使我省小麦生产尽快登上一个新台阶,有必要对近几年我省小麦生产发展缓慢的原因进行全面分析和综合研究。一、近年来我省小麦生产发展缓慢的原因分析近年来我省小麦生产发展缓慢的原因主  相似文献   

11.
<正> 棉花新品种82—10于1980年以中棉所十号为母本,黑山棉×棉乡一号为父本杂交,又经海南两年加代选育而成。试验示范证明该品种是一个纤维品质较好,早熟、丰产,综合性状好,适宜棉麦(油)一年两熟种植的棉花新品种。一、产量表现。1983年新乡县关堤乡刘庄村进行产量鉴定试验,在亩产小麦600多斤的基础上于六月三日播种棉花,亩产籽棉319.2斤,皮棉127.7斤,比中棉所十号亩产籽棉267.4斤,皮棉95.5斤分别增产19.4%及33.7%。1984年棉花品比试验,在晚熟条件下,由于该品种早熟性好,表现更为优异,籽、皮棉产量依次亩产405.8斤、184.6斤,经新复极差测验较中棉所十号增产达到极显著标准,分别增产37.9%及84.6%。同年在新  相似文献   

12.
<正> 苎麻赤蛱蝶(Pyrameis indica Herbst)俗名卷叶虫。属鳞翅目,蛱蝶科,是我区苎麻上的主要害虫。每年都危害较重。为使麻农掌握此虫的防治方法,确保苎麻的产量和品质,1984~1989年作者对赤蛱蝶的发生规律及其防治方法进行了观察研究。 1.生活史:苎麻赤蛱蝶在我区一年发生三代。越冬成虫于翌年4月中旬开始产卵,第一代幼虫于5月下旬至7月中旬为害头麻;第三代幼虫7月下旬至9月中旬为害二麻;第三代幼虫9月上旬至11月中旬为害  相似文献   

13.
兰考三号小麦新品系是河南省豫东农作物品种展览中心利用小黑麦与普通小麦杂交选育而成的易位系小麦新类型。为探讨该品系的特征特性,1997年我们在本所试验地进行了3亩高产试验。尽管在小麦生长发育期间出现了多种不利的气候环境,全省小麦普遍减产,但兰考三号小麦...  相似文献   

14.
<正> 小麦是我省重要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和总产量在全国均占第一位,搞好小麦生产,争取常年高产稳产,对于加速社会主义建设,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实现农业现代化都具有重大意义。从一九七七年以来,在各地普查鉴定的基础上,省农业厅已连续四年组织讨论、修改全省小麦种子规划,这对于提高小麦种子质量,加快推广步伐,克服品种“多、乱、杂”现象,扩大县统一供种,促进小麦增产等方面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当前,全省小麦良种已经普及、其中原种及原种一代面积为两千九百万亩,品种布局基本明确、繁育体制正在健全,三  相似文献   

15.
<正> 一、前言小麦粒重是构成小麦产量的三个因素之一。多年的生产实践表明,提高小麦千粒重或使小麦千粒重稳定在本品种的应有水平很不容易。气候条件的千变万化,栽培措施得当与否,使千粒重忽高忽低,极不稳定,严重地影响小麦高产、稳产。 1979年豫北地区小麦千粒重普遍降低4—5克,大家认为是干热风的危害,但1976年小麦成熟期干热风并不明显,而千粒重降低幅度却更大,尤其是高产田块比较突出,以郑引一号小麦为例,只有34—35克,比正常的粒重要低3—4克,显然是由于肥水措  相似文献   

16.
<正> 近年来,由于农田水利建设的发展,灌溉面积不断扩大,特别是在三年持续大旱的条件下,对保证我省小麦增产稳产,发挥了十分重要作用。但是,在科学用水方面,还存在不少问题。诸如农田灌水工程不配套、大水漫灌,浪费水源,不能按照小麦的需要及时供水,单纯追求灌水次数,不注意灌水效益等。为了正确认识小麦的需水量和需水规律,掌握合理的灌溉技术,对夺取小麦高产是十分重要的。一、小麦的需水量与需水规律  相似文献   

17.
利用1B、4D蓝单体小麦和73(36)9-1单体系统,经7年7代连续培育,获得冬性自交结实和具有不同遗传背景1B、4D缺体小麦9个,73(36)9-1缺本小麦16个,并利用选育的缺体小麦,应用“缺体回交法”选育出了抗逆性哟的4D(4R)、4D(4E)和7A(7F)三类普通小麦异代换系和7个具有一定利用值的冬小麦异代换系新品种。  相似文献   

18.
太谷核不育小麦自1972年被发现以来,人们在对它的理论研究和实际应用等各方面都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本文通过核不育小麦与“中国春”ph突变体杂交的方法,选育带ph突变基因的太谷核不育小麦,并以蓝粒小麦为供体,利用电离辐射方法对核不育小麦籽粒附加标记性状进行了初步探索,统计了携带Tal基因的4D染色体和控制篮胚乳性状的4E染色体在双单体情况下通过雌配子的传递频率。同时对蓝粒小麦、太谷核不育小麦、“中国春”ph突变体及杂交各代进行了细胞学观察,并在此基础上对太谷核不育小麦雄性不育性的原因以及在诱发染色体易位进行基因转移的过程中,利用ph突变体和电离辐射两种方法的特点及应用进行了研究和讨论。  相似文献   

19.
以1BS染色体上带有T.Spelta小麦R f3恢复基因的普通小麦1031与SV型细胞质雄性不育系杂交,通过杂交F1代的育性观察,结果表明普通小麦1031能保持SV型细胞质雄性不育系小麦的不育性,同时染色体C—分带显示普通小麦1031是属于非1B/1R型保持系.这是一个新发现,扩大了SV型细胞质雄性不育系小麦保持系极少的资源,为SV型细胞质雄性不育系小麦在北方春麦区利用,提供基础材料.  相似文献   

20.
<正> 许昌县农业区划办公室将微机专家系统应用于农业生产已有三年历史、经济、社会效益十分显著,为科技兴农开辟了新途径。许昌县有八十年代中期以来,由于农民重氮轻磷施肥不科学,不合理,造成氮磷钾养分比例不协调,导致烟叶优质不高产,高产不优质;小麦症青、倒伏、产量徘徊不前。方此,区划办以小麦、烟叶配方施肥为突破口,开发了微机专家系统应用于农业的试验示范。自1990年以来连续两年对50个农户的麦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