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郭淑清 《科技资讯》2014,(13):188-188,190
文章从分析高校德育与生命关怀的疏离导致德育实效性缺失这一角度出发,探索高校德育的实践模式。基于高校德育与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契合,高校德育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以促进人的发展为出发点和最终目的,把生命教育的价值取向和内容融入到德育的实践中去,建构倡导对话和交往的生命化课堂,打造以生命关怀为价值取向的校园文化,开展体验生命的社会实践活动,以提高德育实效。  相似文献   

2.
以人为本:高校德育的生命精神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高校德育坚持以人为本原则,是德育对生命的本质关注。它不仅体现德育使命对主体当下生活世界的人文关怀精神,而且在哲学视角,也关注人的精神世界,从而在价值世界的确立中实现生命的超越。  相似文献   

3.
确立以人为本的新德育观是高校德育回应时代挑战的需要,它体现了高等教育的使命和大学精神,符合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体现了德育工作的规律性,反映了高校在认识和把握德育规律方面取得的新进展、新突破、体现了现代教育的基本思想,反映了现代教育理论与实践的迫切性问题,确立以人为本的新德育观是高校德育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学生根本利益的要求。  相似文献   

4.
德育是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和品德教育的集合,现在也把心理健康教育归为德育的范畴.因此,德育必须改变过去单一的内容和培养途径,树立以人为本的德育思想,构建德育新体系,音乐教学更要“以人为本“,以适应社会德育本身发展的要求.  相似文献   

5.
汤海丽 《科技信息》2010,(34):I0042-I0043
思想政治教育,作为高校德育的重要内容,一直受到党和国家、教育部门的重视,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和胡锦涛同志在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中,中共中央紧紧把握科学发展观的核心,高扬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新理念,明确地把以人为本提升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中心内容。在党的十七大报告里,胡锦涛进一步指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1]笔者认为,新时期强调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融入人文关怀,体现人文关怀是社会和人全面发展的要求,是增强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实效性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6.
网络语境是个虚拟和开放的环境,势必会给高校德育工作带来新的挑战,高校德育工作必须加强人文关怀。前提是更新观念、以人为本,基础是培养高校网络德育工作者,核心是塑造大学生的独立人格,同时注重有效的德育方法,培育良好的人文环境,从而增强高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7.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也是高校德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坚持以人为本是对高校德育提出的的本质要求与现实要求。高校德育实现以人为本,就是要一切从学生出发,更新观念、创新方法,构建和谐的校园环境,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以推进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  相似文献   

8.
人文关怀的实质是以人为本,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是要以大学生为本,关注他们自然生命、社会生命和精神生命的发展和完善.从情感角度分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丈关怀的实现,可以发现:生命情感是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基础、道德情感是关键、幸福感是归宿.  相似文献   

9.
陈小平 《广东科技》2009,(16):126-127
当前,我国改革与发展正处于关键时期,教育面临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亟须应对和解决.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和本质,坚持以人为本,反映在学校德育过程中就是要坚持以学生为本,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主体人格,促进德育的理论创新,注重德育的人本关怀,不断提高德育实效.面对2l世纪的挑战,学校德育如何做到以人为本,使学生成为道德价值判断与道德践行的能动主体,是我国学校德育面临的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相似文献   

10.
方晓珍 《科技信息》2012,(22):488-489
德育是素质教育的灵魂和核心。实现德育与专业教育的融通,是新世纪高校发展和德育创新的内在要求。高校德育工作应重视发展变化的现实,树立以人为本理念和素质教育思想,促进"传统"与"现代"的对话,加强"科技"与"人文"的互动,强化全球视野与本土文化的结合,实现德育与专业教育的融通。  相似文献   

11.
我国传统的道德教育是以道德知识灌输为主的规范德育.当代学校德育从远离生命的规范德育向生命本体回归.其基本理念是:关注学生个体的生命,引导个体生命获得意义,回归学生的真实生活世界,增进师生生命之间自由平等的对话.  相似文献   

12.
以德治国作为我国的治国方略之一,它与依法治国既有相辅相成的关系,又有其不可替代的作用。高校贯彻“以德治国”方略,必须坚持“以德育人”。要从培养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的高度,进一步加强高校德育工作,着力构建高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德育大环境;以德育教材建设为基础,以校园文化建设为主线,以师德建设为重点,以大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导师制为机制,创建高校德育环境工程;强化道德建设重在实践的德育理念,在德育实践中不断优化德育实践过程。  相似文献   

13.
实践性在大学思想道德教育中具有重要作用。根据实践性的基本要求和实践性的内涵,只有通过"尊重、真诚、沟通"三个方面的努力,才能使我们的思想道德教育真正起到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全面提高学生思想素质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心理教育和道德教育均须以人为本,提升人的生命质量。心理教育和道德教育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离开心理教育,道德教育就缺少坚实的基础,难以取得实效;离开道德教育,心理教育就没有了方向,难以求其完美。心理教育与道德教育的有机结合,可以使心理教育更伦理化,同时实现道德教育的方法论创新。  相似文献   

15.
和谐视野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构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构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不仅是大学生和大学的问题.而且是构建和谐家庭、和谐社会的战略问题.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构建面对的困难,有大学生自身的问题,也有家庭、学校、社会以及他们相互之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合力失效的问题.构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大系统,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使家庭、学校、社会各尽其职又互相配合,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合力.并有的放矢地进行制度创新和法规建设.  相似文献   

16.
美育在培育人的美好心灵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美育和德育有着共同的使命。美育能够改进德育工作方法,增强德育实效,为德育提供丰富生动的内容。加强大学生审美教育,以美育促进德育,是高校德育工作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7.
论高校主体性德育课程模式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校传统的德育课程模式存在着诸多问题,其中最为突出的则是学生主体性的缺失。构建新的高校德育课程模式即主体性德育课程模式,是新时代人的发展要求,是学生主体的强烈愿望,也是素质教育的迫切需要。而要建立高校主体性德育课程模式,必须按照高校德育课程的人文特点以及高校学生的主体性特征和成才需要,合理确定高校德育课程目标、内容和方法。  相似文献   

18.
传承和弘扬太极文化,是当代大学体育工作者的责任和使命。本文简述了太极文化的基本内涵;阐释了太极文化的当代价值;揭示了太极文化在高校体育中的“提振民族精神、形成和谐理念、陶冶道德情操、学会果敢处世、矫正失衡心理、增加竞争魅力”等育人功能。强调应在润物细无声的情境中,让大学生潜移默化地领受太极文化的浸润和熏陶,进而培养和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道德品质。  相似文献   

19.
互联网给高校德育工作带来了严峻的挑战,高校德育工作必须从观念、方法、内容等方面进行创新,以应对互联网时代的挑战.  相似文献   

20.
教育叙事具有多元化的功能与价值,是师范生在见习与实习期认识自我、培养职前教学教育意识和提高实习效果的一种有效途径。师范实习生在见习实习过程中把自己的教育实践生活作为叙事对象,通过教育叙事,对自己的教育实践不断反思,接受指导教师引导,检验书本知识与实践知识的差异,修正教育观念及行为,以期完成职前教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