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在大气环境的战略环境评价工作中,战略分析和战略环境影响识别的核心问题是大气环境的累积效应。作者认为评价工作中大气累积效应主要表现为污染物超容量、新增项目的增加排放、沉降的再排放和不利气象条件四个方面。针对大气环境的累积效应问题,制定了大气战略环境评价中累积效应的评价指标体系并提出了SWOT、压力法和数值模拟的评价方法。  相似文献   

2.
高新技术创业企业发展环境评价方法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该文首先分析高新技术创业企业与高新技术成果商品化、产业化的关系,随后以迈克尔·波特的钻石体系分析创业企业的环境,最后给出了相应的评价指标及其使用方法.  相似文献   

3.
环境健康风险评价方法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华 《科技资讯》2009,(34):113-114
环境健康风险评价分析对象为污染物-环境质量-人群健康。本文分析了环境影响评价与健康风险评价的相关关系,介绍了环境健康指标的选取、环境健康风险评价研究方法和相关评价步骤。  相似文献   

4.
环境雌激素( environment estrogens,EEs)作为环境污染物的一种,对人及动物有严重的毒性作用。近几年来研究发现,EEs会引人及动物的多种病症,如精子量减少、尿道下裂、性腺发育不良、睾丸萎缩、乳腺癌等。根据国内外EEs的相关研究结果,对环境雌激素的分类、毒性作用及其作用机制等做一综述,并且对目前研究提出问题并展望。  相似文献   

5.
过去几个世纪,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口的迅速增长引发了许多的环境问题,如今环境的破坏已经影响到我们的生活,威胁到我们的健康。这本书可以帮助读者学会分析环境问题,具有环境学知识的读者应该不难理解本书的案例。  相似文献   

6.
小城镇人居环境质量评价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数理统计原理,讨论了人居环境质量评价模型与指标计算方法,包括质量指数法、模糊综合评价法和层次分析法.通过比较分析其特点与适用性,得出结论:层次分析法因其科学、严谨而应当作为首选的评价方法.由于无量纲化处理和指标权值是评价过程的重要内容,因此提出了数据无量纲化处理和确定指标权重的简便方法.研究目的在于为评价小城镇人居环境质量提供简便、合理、可行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乙型肝炎病毒(乙肝病毒)作为一种嗜肝DNA病毒,是引起乙型病毒性肝炎(乙肝)的病原体.人体感染乙肝病毒后机体会产生持续的免疫应答,很大程度上会造成慢性乙肝,进而发展成肝硬化甚至肝癌,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健康.天然产物是药物发现的宝库.从天然产物中分离得到的多酚类化合物因含有大量羟基,使其具有抗氧化、抗病毒、抗肿瘤、抗衰老等功能,目前已成为研究热点之一.多酚类化合物及其衍生物(如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迷迭香酸、没食子酸等)可通过不同的作用机制发挥抗乙肝病毒活性,如抑制病毒吸附、靶向病毒cccDNA,抑制病毒复制转录过程,调控病毒诱导的细胞自噬、细胞凋亡、细胞相关信号通路及氧化应激反应等.对多酚类化合物及其衍生物抗乙肝病毒活性及作用机制研究进行综述,以期为今后抗乙肝病毒新药研发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8.
曹标  郑建国 《科学技术与工程》2006,6(13):1869-18711878
全面综述了LCA评价方法的定义、评价目的、评价对象、评价过程及结果分析,并将其在环境材料中的应用作了概述.  相似文献   

9.
环境雌激素联合作用的分析与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环境雌激素的联合作用和混合物环境风险评价方法.通过对鲫鱼血浆卵黄蛋白原含量的相对变化和暴露浓度的非线性回归分析得出17α-乙炔基雌二醇(EE2)、17β-雌二醇(E2)、双酚A(BPA)、辛基苯酚(OP)及其等毒性固定浓度比例混合物产生雌激素效应的剂量-反应关系;应用相加作用数学模型根据单个化合物的数据预测混合物效应.各化合物非线性回归分析结果均以Weibull函数拟合效果最好(R2≥0.92);通过浓度相加模型计算的混合物效应与实验结果有很好的一致性,表明了4种化合物呈现相加作用方式,在低于单个化合物的有效作用浓度下也会产生显著的混合物效应.说明了现行只对单个化合物进行的环境风险评价可能低估了混合物的环境风险,有待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10.
从公路设计方案评选的角度出发,概括出了对环境有较大影响的9个指标,并对其进行量化,使得环境保护与公路建设同步进行。同时,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建立了方案优选的排序模型,使评价更加科学。  相似文献   

11.
发光细菌法测定水质综合毒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发光细菌毒性试验能够快速、直观、全面地反映水体中污染物对水生生态系统的综合毒害效应是预测和控制水体污染的有效辅助手段.与其他生物毒性试验相比,由于其具有试验费用低、毒性效应明显、试验周期短等优点,从而被广泛应用于水质综合毒性检测中.本文综述了发光细菌法在水质综合毒性检测方面的基本试验原理、国内外研究应用现状及存在的优缺点.  相似文献   

12.
运用正交设计及联合毒性的相关设计和检验方法,研究了盐度和碱度对大银鱼存活的影响。结果;盐度对大银鱼24h,48h的半致死浓度LC50分别为16.0‰和13.9‰,碱度对大银鱼24h,48h的LC50分别为46.0mBN,31.3mN;盐度和碱度的交互作用,经方差检验差异显著,表现的协同作用;Marking相加指数AI为0.75,也表现为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13.
酚类化合物对发光菌的联合毒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发光菌为受试生物,测定苯酚和19种取代酚类化合物在pH=7.0时的单一毒性,以及等毒性单位配比下二元混合物的联合毒性.采用毒性单位、相加指数、混合毒性指数和相似性参数4种方法对联合毒性进行评价,并探讨联合毒性效应的作用机理.结果表明,苯酚与其他酚类化合物组成的二元混合物对发光菌的联合作用类型大部分表现为协同作用,小部分表现为拮抗或部分相加作用.对于同一联合作用,采用不同的评价方法,其评价结果会稍有差异.  相似文献   

14.
水质评价研究进展及水质评价方法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了水质评价的国内外研究进展,阐述了水质评价的意义,同时系统性地总结了水质评价的方法。分析得出,为确保合理利用水源、保护水源,有必要对水质评价进行系统的研究,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可以将不确定的因子定量化,是具有广阔应用前景的水质评价方法,主成分分析法可以较为客观的对评价因子进行赋权。上述分析为水库水质评价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酚类对大型蚤的急性毒性及QSAR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在不同 p H值下 ,测定 11种苯酚类化合物对大型蚤 (Daphnia Magna) 2 4 h的半数活动抑制浓度 IC50 .应用 3种理化参数 log P,TSA和 p Ka,对毒性数据进行定量构效相关 (QSAR)研究 .在此基础上 ,初步探讨苯酚类化合物的毒性机制 .  相似文献   

16.
目前土壤污染和退化已非常严重,进行土壤质量评价是进行土壤质量修复的有效途径。研究了不同尺度的土壤质量评价方法以及评价体系,对现有的有关研究进行了综合比较,对于不同尺度的土壤质量评价指标和评价方法提出了建设性意见。  相似文献   

17.
本文主要分析了三种常见重金属(Zn2+、Cu2+、Hg2+)对基因重组发光菌(E. coli HB101 pUCD607)的单一毒性和不同浓度比下的联合毒性作用,并采用毒性单位法(Toxic Unit)、Marking相加指数法(Additional Index)和混合毒性指数法(Mixture Toxicity Index)来评价混合体系的联合毒性作用类型。Zn2+、Cu2+和Hg2+三种的重金属对发光细菌的15分钟半数效应浓度(EC50)分别为:4.16、6.00和0.98mg/L。多元重金属混合体系主要呈现不同程度的拮抗作用,不同的评价方法对3种重金属的联合效应评价结果具有较好的一致性。上述重金属联合毒性作用可为重金属复合污染控制和生物毒性测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环境振动舒适度评价指标及方法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环境振动舒适度国内外研究成果的总结,阐述了振动舒适度研究的发展历程;介绍了环境振动舒适度的研究现状,并从振动舒适度评价指标和评价标准进行了总结,最后对环境振动舒适度评价的未来趋势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9.
CO2利用与封存是CCUS的两个重要环节,其中CO2-EGR技术对于实现绿色碳减排与天然气增产的双重目标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本文梳理了CO2提高天然气采收率及封存机理、CO2提高天然气采收率及封存的潜力与评价方法。结果表明:CO2提高天然气采收率机理主要为:物性差异、竞争吸附及筛滤置换作用、连续对流排驱作用、恢复气藏压力与抑制水侵作用以及储层溶蚀改造作用;CO2气藏封存机理包括构造封存、残余气封存、溶解封存以及矿化封存;CO2提高天然气采收率评价方法有数值模拟评价、理论评价、物理实验评价;气藏CO2封存评价方法为包括有效容积法、物质平衡法、数值模拟评价、理论评价等;尽管CO2提高天然气藏采收率及封存评价方法已初步建立,但适用范围仍较小,需要结合我国天然气藏地质特征进一步完善,提高封存评价准确性。  相似文献   

20.
白苏毒性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进行白苏挥发油提取及该提取物对大白鼠的中毒试验,研究白苏的毒性机理。结果表明:白苏的主要药理成分—挥发油,在一定的浓度下可以致毒,主要是使动物神经系统致毒,严重中毒者可致死亡。同时初步讨论了白苏的致毒机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