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登陆台风中的中尺度对流系统的数值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应用Penn State/NCAR高分辨率中尺度模式MM5,成功模拟出1996-08-03 到 05 Herb(1996)台风登陆后,发生在河北及周边地区台风低压暴雨中的两个连续发展的中α尺度对流系统的演变和结构,它们与降水量实况有很好地对应。由此根据模式输出结果分析了这两个中尺度对流系统(MCS)的中尺度结构和特点,最后给出了登陆台风低压暴雨的MCS结构模型;在MCS成熟期,低层大尺度的低空急流(LLJ)中出现中尺度扰动,即中尺度低空急流(mLLJ), mLLJ的左前方产生强辐合和上升运动,在上升气流的高空出流区域产生中尺度高空急流(mULJ),这种mULJ在常规观测资料中被验证。mULJ的右后方有强辐散发生。  相似文献   

2.
利用云南省 125 个国家级自动气象站及 3 042 个区域站降水数据、FY-2E/G 云图数据以及探空观测数据,统计 2015—2019 年由切变线系统影响的云南短时强降水过程,对短时强降水时空分布、中尺度对流系统(Mesoscale Convective System, MCS)系统特征、MCS 系统发生发展的环境特征以及对流云系演变特征进行分析. 结果表明,云南切变线类短时强降水频次有 4 个大值中心,分别是云南南部边缘地区、曲靖南部至文山北部、华坪、德宏西部,傍晚至凌晨是强降水发生的主要时段;云南切变线类短时强降水对流云系分成新生对流云团、MαCS 和 MβCS 和带状 MCS 共 4 类,75% 的切变线类短时强降水是由 MαCS 和 MβCS 系统造成,MαCS 和 MβCS 系统中低于–32 ℃ 冷云区呈椭圆形,平均面积分别为 1.8 万 km~2、10.4 万 km~2,存在 1 个或 2 个中心,中心云顶亮温低于–52 ℃. M...  相似文献   

3.
利用雷电定位资料、多普勒雷达资料和FY-2E卫星红外资料对发生在滇西南的一次MCS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西移的"凡亚比"热带低压和低空东风急流为MCS的发展提供了较好的暖湿条件;整个MCS过程负地闪占主导地位,发展阶段负地闪频数波动增加.成熟阶段以负地闪占绝对优势,负地闪频数>150次/10 min,正地闪开始出现并缓慢增加,消亡阶段,负地闪明显减弱,正地闪频数剧增;MCS的3次飑线过程较好地对应着负地闪频数的3个峰期,负地闪密集出现在MCS成熟阶段云顶亮温≤-60℃的区域和前部云顶亮温梯度大值区,正地闪出现在密集负地闪后部和云团中部;在多普勒天气雷达上,MCS表现为由多个不同尺度对流单体组成、具有不均匀结构的中尺度带状回波,上升气流的倾斜特征使负地闪密集出现在强回波区左后侧强度≥40 dBz、回波顶高≥10 km的区域,与最大回波区位置并不重合,回波顶高与地闪发生位置有较好的正相关;负地闪频数达到最大峰值后正地闪开始出现;飑线减弱阶段正地闪频数增加且分散在强回波后部边缘或后部弱对流回波和层状云回波上;>12 m/s的大风区不利于产生强地闪活动.  相似文献   

4.
98.7特大暴雨的动力学及能量诊断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非静力中尺度模式MM5的客观分析资料对引起这次特大暴雨的可能机制进行了讨论。指出,在“98.7”暴雨发生发展期间,梅雨锋系的冷(暖)锋后(前)部分别有与冷(暖)锋平行的θse密集(稀疏)带,这表明θse能很好地反映气团与梅雨锋扰动在地面附近的热力结构特征。对该过程的三维空间动力学锋生函数进行的诊断结果发现,925hPa的锋生带与武汉及其周边地区的暴雨带相当接近,揭示了暴雨带与锋生强迫有一定的动力学关系。而850hPa的锋生分布为实际未来48h的暴积降水量分布提供了可能预报依据。从能量的观点来看,在暖锋区为高温、高湿和高能区,并且,不稳定的大气层结是产生此次强暴雨过程的主要物理条件之一。  相似文献   

5.
广西旅游业的发展面临着机遇和挑战.该文通过用SWOT模型对广西旅游业的优势(STRENGTH)、劣势(WEAKNESS)、机会(OPPORTUNITY)和威胁(THREAT)几个方面的分析,得出广西旅游业的发展具有广阔的前景和发展空间,但要把握内外部环境的动态关系,发挥优势,引势利导,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及时调整发展战略,做大做强广西旅游业。  相似文献   

6.
一次黄海海雾的三维数值模拟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利用1个考虑了地形效应,植被影响,长波辐射,地表能量收支,液态水的重力沉降等影响雾的形成和发展主要因子的三维海雾模式,模拟了1995-06-01发生在黄海的1次实际海雾过程,分析了海雾生长、发展和消亡过程中液态水含量和其它物理量的三维时空分布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该模式较能好地模拟出黄海海域实际的海雾生消过程,对海雾的三维结构有一定的模拟能力。  相似文献   

7.
微孔交联淀粉的制备及其对Zn(Ⅱ)的吸附FIRT和XRD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可溶性淀粉做原料,用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交联,过硫酸铵引发聚合得到微孔交联淀粉(MCS),并研究了其对Zn~(2+)的静态吸附行为;用红外光谱仪和X射线衍射仪对MCS及其吸附产物进行了对照分析。结果表明:MCS对Zn~(2+)的吸附符合Freundlich等温方程,吸附量达到2.36 mmol/g;MCS在1536 cm~(-1)处出现酰胺Ⅱ带N-H弯曲振动吸收峰,表明了淀粉与MBAA成功交联;MCS在3445cm~(-1)附近的N—H、O—H伸缩振动偶合而增宽的多重峰在吸附产物中变宽,且向低波数位移,而1536cm~(-1)处的酰胺Ⅱ带N—H弯曲振动吸收峰则移至1543cm~(-1)处,说明在吸附过程中,MCS的酰胺基团上的N、O原子可能与Zn~(2+)发生了配位反应;XRD显示,可溶性淀粉经交联后结晶度降低至6.4%左右,MCS上的酰胺基和—OH与Zn~(2+)形成配位键使MCS的晶形结构被进一步破坏,结晶度约为0.5%左右,已基本处于无序的非晶态。  相似文献   

8.
用常规观测资料、NCEP分析资料与GOES-9卫星云图资料对2003年6月21日-7月22日淮河流域持续暴雨的降水概况、云系特征及大尺度环境条件与水汽来源进行了分析。从降水特征来看,持续暴雨可以划分为3个阶段,降水主要集中在第一阶段(6月21日-7月2日)。从云系特征来看,淮河流域为稳定维持的大尺度梅雨锋云系,在梅雨锋云系上有多个中尺度对流系统活动,红外亮温频率统计表明亮温低于-52℃的强对流是导致淮河流域强降水的重要天气系统。对6月21日-7月22日时段的卫星云图进行普查发现影响淮河流域的中尺度对流系统(MCS)共有34个,其中10个α中尺度对流系统(MαCS)和24个β中尺度对流系统(MβCS);大多数MCS在淮河流域及其邻近地区产生与消亡,并未发现直接来自青藏高原地区的MCS。从水汽来源来看,淮河流域对流层低层有3股水汽输送带,第1股气流为越赤道气流,水汽的输送作用最强;第2股气流来自南海地区,水汽的输送作用最弱;第3股气流来自菲律宾以东的热带太平洋地区。  相似文献   

9.
用常规观测资料、NCEP分析资料与GOES-9卫星云图资料对2003年6月21日—7月22日淮河流域持续暴雨的降水概况、云系特征及大尺度环境条件与水汽来源进行了分析。从降水特征来看,持续暴雨可以划分为3个阶段,降水主要集中在第一阶段(6月21日—7月2日)。从云系特征来看,淮河流域为稳定维持的大尺度梅雨锋云系,在梅雨锋云系上有多个中尺度对流系统活动,红外亮温频率统计表明亮温低于-52℃的强对流是导致淮河流域强降水的重要天气系统。对6月21日—7月22日时段的卫星云图进行普查发现影响淮河流域的中尺度对流系统(MCS)共有34个,其中10个α中尺度对流系统(M-αCS)和24个β中尺度对流系统(M-βCS);大多数MCS在淮河流域及其邻近地区产生与消亡,并未发现直接来自青藏高原地区的MCS。从水汽来源来看,淮河流域对流层低层有3股水汽输送带,第1股气流为越赤道气流,水汽的输送作用最强;第2股气流来自南海地区,水汽的输送作用最弱;第3股气流来自菲律宾以东的热带太平洋地区。  相似文献   

10.
鉴定日本脑炎病毒(JEV)受体功能缺陷细胞3A10-3F与亲代细胞BHK-21膜分子表达的差异,以发现JEV受体候选分子。3A10-3F与BHK-21细胞膜蛋白用氯仿去脂法分别提取,通过二维电泳(2-DE)分离。经ImageMaster2D软件分析比较后,选取差异点做液质联用质谱分析(LC—MS/MS)。发现有23个蛋白点在两组2-DE凝胶中有显著差异表达,LC-MS/MS鉴定了14个蛋白质,其中有4个膜蛋白,即钙结合蛋白annexin1,annexin2;电压依赖的离子通道(VDACs)蛋白VDAC1,VDAC2。上述结果为深入鉴定JEV受体分子特性与功能,阐明JEV致病机理提供了线索。  相似文献   

11.
The climatological distribution of mesoscale convective systems (MCSs) over China and its vicinity during summer is statistically analyzed, based on the 10-year (1996-2006, 2004 excluded) June-August infrared TBB (Temperature of black body) dataset. Comparing the results obtained in this paper with the distribution of thunderstorms from surface meteorological stations over China and the distribution of lightning from low-orbit satellites over China and its vicinity in the previous studies, we find that the statistic characteristics of TBB less than -52℃ can better represent the spatiotemporal distribution of MCSs over China and its vicinity during summer. The spreading pattern of the MCSs over this region shows three transmeridional bands of active MCSs, with obvious fluctuation of active MCSs in the band near 30^oN. It can be explained by the atmospheric circulation that the three bands of active MCSs are associated with each other by the summer monsoon over East Asia. We focus on the diurnal variations of MCSs over different underlying surfaces, and the result shows that there are two types of MCSs over China and its vicinity during summer. One type of MCSs has only one active period all day long (single-peak MCSs), and the other has multiple active periods (multi-peak MCSs). Single-peak MCSs occur more often over plateaus or mountains, and multi-peak MCSs are more common over plains or basins. Depending on lifetimes and active periods, single-peak MCSs can be classified as Tibetan Plateau MCSs, general mountain MCSs, Ryukyu MCSs, and so on. The diurnal variation of multi-peak MCSs is very similar to that of MCCs (mesoscale convective complexes), and it reveals that multi-peak MCSs has longer life cycle and larger horizontal scale, becomes weaker after sunset, and develops again after midnight. Tibetan Plateau MCSs and general mountain MCSs both usually develop in the afternoon, but Tibetan Plateau MCSs have longer life cycle and more active MαCSs. Ryukyu MCSs generally develop after  相似文献   

12.
影响MCSs移动的环境物理量场提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已有研究表明,暴雨的形成常常与中尺度对流系统(MCSs)的移动息息相关,而引起中尺度对流系统移动的成因十分复杂.该文利用日本地球静止气象卫星(GMS)记录的红外辐射亮温资料对1998年6-8月青藏高原上的MCSs进行了自动追踪。在此基础上,运用空间数据挖掘中的决策树方法建立了移出高原的MCSs与其环境物理量场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利用该法来预测MCSs未来的移动路径是切实可行的。  相似文献   

13.
利用国家气象中心高分辨率有限区域分析预报系统产品(HLAFS)中的数值格点预报资料,运用空间数据挖掘中的聚类方法 (K 均值法和CLARANS法),对影响1998年夏季青藏高原上中尺度对流系统(MCSs)东移的热力场的空间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得到了有利于MCSs移动和传播的热力学条件.结果表明,MCSs周边热力场中的温度场、湿度场以及水汽通量散度场空间分布特征的变化可以为MCSs发展和演变的预测提供重要线索,从而为探讨高原上MCSs的移动规律,揭示其发生和发展的机理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14.
对空间关联规则的有关概念和主要挖掘方法进行了介绍,在此基础上,结合日本地球静止气象卫星(GMS)记录的红外辐射亮温资料和国家卫星气象中心高分辨率有限区域分析预报系统产品中的数值格点预报资料(HLAFS)值,运用空间关联规则挖掘技术对青藏高原上MCS东移与其环境场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得到了一些有意义的结论.  相似文献   

15.
Adaptive modulation and coding( AMC) which depends on channel state information( CSI) can make the modulation and coding scheme( MCS) for the sender changed, and make the spectrum efficiency enhanced. The traditional method of AMC establishes a lookup table of MCSs at first,and then the sender chooses the proper MCS according to the CSI from feedback channel. However,this method is not suitable for frequency selective and fast fading channel. Thus, a method based on fuzzy logic cognitive engine is proposed in this paper. The type of channel is recognized by the fuzzy logic cognitive engine,then the MCSs are modified to suit for the channel type. The simulation results show that the proposed method is more suitable for frequency selective and fast fading channel. And it is more reliability under the condition of meeting the bit error rate( BER).  相似文献   

16.
使用雷达、地面加密观测、探空数据和ERA5再分析数据研究2009年7月22日0400—2400 UTC的21小时内东北冷涡后部在京津地区连续发生的4次中尺度对流系统的组织形态演变和中尺度环境特征。研究结果表明, 在东北冷涡后部稳定的西北气流背景下, 由于东北冷涡后部对流层中层西北气流中的浅槽、其在对流层低层发展的低槽和低涡以及对流层低层高压脊西北部的西南暖湿气流与冷池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 导致4次过程中强对流的组织形态各异。第一次过程受冷涡西侧一个浅槽锋生影响, 在河北北部形成西南?东北走向弱对流线, 对流线位于北京北部的对流发展较强, 移动迅速, 发展为超级单体和弓形回波, 其冷池出流和西南暖湿气流辐合形成西北?东南走向的后部增生型组织形态, 横贯京津地区。第二次过程是第一次过程位于北京南部的冷池出流触发, 形成超级单体, 之后受第一次过程冷池向西出流的影响, 产生西南?东北走向的后部增生型对流线。第三次过程发生在第一个浅槽造成对流层低层低涡发展的环境下, 低涡西侧的偏北风与低层高压脊北部的偏南风在冷池上面辐合, 造成多条平行的西北?东南走向的后部增生型对流线, 产生列车效应, 造成天津的强降水。第四次过程由冷涡西南部的又一个浅槽锋生和冷涡在天津北部调整出的切变线共同触发, 两个初始的西南?东北走向对流线合并形成一条西南?东北走向的线状对流, 最后南侧的对流发展为弓形回波。4次过程中出现的弓型回波部分还具有弓箭回波结构特征。  相似文献   

17.
一次特大暴雨中尺度系统结构特征和机理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研究“04.6”湖南特大暴雨过程的发生发展机理,在天气分析的基础上,利用非静力中尺度模式MM 5-V 3.6对本次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结果表明:高分辨中尺度模式MM 5可以较好地模拟中尺度低涡切变线的发生和发展。模拟结果显示,中尺度低涡发展过程中,不断有扰动在低涡前部发展,并激发出强烈的中尺度对流系统M CS(m esoscale convective system)。暴雨区上空具有同向双圈垂直环流结构特征,使中尺度对流系统更加组织化。根据湿位涡守恒和倾斜位涡发展理论分析了暴雨和M CS形成和发展的原因。对流不稳定和条件对称不稳定的建立以及对流有效位能的集中释放是此次特大暴雨产生和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18.
An ice core record at Mt. Qomolangma (Everest) since 1954 reveals a sharp decline in net-accumulation in the 1960s, and the annual net-accumulation during the 1970s to the beginning of the 1990s is only half of that at the end of the 1950s. The decreased net-accumulation is coincident with glacier retreat, which is associated with recent temperature increase in the region that intensified the ablation.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global warming, such glacier variation trends will aggravat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