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贝氏体的精细结构和界面结构的TEM和HREM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使用TEM研究了钢中贝氏体的精细结构、碳化物形貌及分布和Cu-Zn-Al合金中贝氏体的面貌,采用HREM研究了Cu-Zn-Al合金的界面结构台阶界面晶格象,加入微量元素使贝氏体铁素体组织明显细化。贝氏体铁素体由亚单元或亚块组成,碳化物形貌不一,分布在条间,片内和亚块边界。贝氏体铁素体内有极为丰富的精细组织,Cu-Zn-Al合金初生贝氏体有阶存在,界面结构台阶高度在3 ̄40nm范围,相当15 ̄200  相似文献   

2.
拉伸变形应变硬化指数的力学涵义及其规范测量   总被引:11,自引:4,他引:7  
鉴于建立超塑性与塑性变形定量力学解析理论的重要性,人塑性拉伸变形状态方程出发,导出Hollomon方程,并明确了方程中的材料常数和应变硬化指数的力化指数的测量公式,对应每个公式又在变硬化指数的传统测量方法,、计算机模拟测量方法和精确测量法,并针对典型材料Zn5%A1(质量分数)在常态(18℃)和超塑状态(340℃下给陋3种典型变形路径下应变硬化指数的实测结果,由于三者之间存在大的偏差,于是从实验上  相似文献   

3.
利用透射电子显微镜(TEM)观察了Fe-Ni-Mn和Cu-Zn-Al合金贝氏体形貌和亚结构。证实贝氏体相变单元的存在。贝氏体通过相变单元的应力应变诱发形核伸长,通过沿缺陷面方向的扩展实现增厚。贝氏体相变单元的横向尺寸差和贝氏体沿缺陷面的滑移,错动形成了贝氏体/奥氏体相界面台阶,台阶阶面与缺陷面对应,难以进行侧向迁移。  相似文献   

4.
拉伸变形应变硬化指数的实验测量及其精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应变硬化指数n的定义出发,从理论上导出了在不同的典型变形路径(恒应变速率ε ,恒十字头速度v和恒载荷p)下用实验参数p(变形载荷),v(十字头速度)和l(试样标距长度)表达的一组n值测量公式,并根据这组公式建立了在恒ε,恒v,和恒p条件下均能测量 n-ε(恒?的应变硬化指数),n-v(恒v的应变硬化指数)和n-p(恒p的应变硬化指数)的统一测量方法,同时从分析传统测量方法必然存在理论误差和随机误差出发,提出了精确测量方法. 还根据典型超塑性合金的实验给出在同一组恒ε,恒v或恒p变形路的曲线上对n-ε,n-vn-p的测量结果,由此判明超塑性与塑性变形的结构敏感性.此外在不同组恒?,恒v或恒p曲线上用相同的测量公式所测得的同一个n-ε,n-vn-p也不相同,由此加深了对n-ε,n-vn-p的数学表达与实测结果之间关系的认识,从而实现了对参数n实验精细分析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超塑性拉伸似粘性流变方程中本构参数的力学解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回顾超塑性拉伸似粘性流变方程中本构参数m和k研究历史的基础上,建立了m和k均为变数的微分关系.通过用已知函数模拟应变速率敏感性指数m与应变速率(?)的关系曲线,从理论上求得m(?),k(?)以及k和m关系的解析表达式,论证了m和k均为材料的应变速率敏感性参数,明确了m为应变速率敏感性指数,k为应变速率敏感性系数,建立了m和k的力学解析理论,理论曲线与3种超塑性合金的实测曲线拟合得很好,为了定量计算,还给出精确模拟的3种合金的m(?)曲线和k(?)曲线的多项式.  相似文献   

6.
AgCu合金的内氧化的微观结构与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Cu含量(原子分数)分别为0.8%,3.3%,6.3%和9.5%的AgCu合金在750℃以及在850℃的内氧化。发现CuO颗粒能在含有0.8%,3.3%和6.3%Cu的合金表面较均匀形核析出,而Ag-9.5%Cu合金表面有CuO颗粒簇集中析出的现象;并且,内氧化的形核与长大情况随Cu含量或氧化温度的变化而明显不同,氧化温度及Cu含量低时,CuO的析出与长大规律符合Bohm-Kahlweit经  相似文献   

7.
采用-FS多体势形式,拟合了B2型有序金属间化合物高温合金NiAl的势参数。并利用Rose等提出的经验P-V关系,对势函数进行了进一步修正。作为对势函数的验证和应用,运用分子动力学方法,计算了NiAl合金中点缺陷的性质。  相似文献   

8.
拉伸变形应变硬化指数的力学解析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实验上已判明应变硬化指数具有很强的结构敏感性,而且精确实验测量结果表明:nυ(恒速度应变硬化指数)、nε(恒应变速率应变硬化指数)和np(恒载荷应变硬化指数)随ε应变)的变化规律是完全不相同的. 从拉伸变形的状态方程出发,并考虑超塑性与塑性变形的结构敏感性(即应变硬化指数不仅与应变有关而且与应变速率有关),从理论上导出了nυ,nεnp的解析表达式,揭示了nυ,nεnpε变化的力学本质,并解释了典型材料Zn-5%Al(质量分数)的实验结果,证明了理论的可信性.  相似文献   

9.
揭示出1种钢和2种铸造合金的(Cr,Fe)7C3面缺陷特征,将电子衍射-矩阵分析同面缺陷迹线分析相结合,并利用基体胞和2个旋转胞所构成的复合倒空间,全面地确定了(Cr,Fe)7C3中(011)和(013)面缺陷,建立了(Cr,Fe)7C3的晶体学模型。  相似文献   

10.
从应变硬化指数n的定义出发,从理论上导出了在不同的典型变形路径(恒应变速率,恒十字头速度v和恒载荷p)下用实验参数p(变形载荷),v(十字头速度)和l(试样标距长度)表达的一组n值测量公式,并根据这组公式建立了在恒,恒v,和恒p条件下均能测量n(恒的应变硬化指数),nv(恒v的应变硬化指数)和np(恒p的应变硬化指数)的统一测量方法,同时从分析传统测量方法必然存在理论误差和随机误差出发,提出了精确测量方法.还根据典型超塑性合金的实验给出在同一组恒,恒v或恒p变形路的曲线上对n,nv和np的测量结果,由此判明超塑性与塑性变形的结构敏感性.此外在不同组恒,恒v或恒p曲线上用相同的测量公式所测得的同一个n,nv或np也不相同,由此加深了对n,nv和np的数学表达与实测结果之间关系的认识,从而实现了对参数n实验精细分析的目的.  相似文献   

11.
采用高温拉伸实验并结合金相分析的方法,研究了微量V元素对5083铝合金超塑性影响.结果表明,微量V可以使5083合金中变形后的纤维组织更加细小均匀,抑制合金再结晶过程晶粒的长大,进而提高5083铝合金的超塑性.传统5083铝合金与加入微量V,5083铝合金轧制板材经500°C一定时间的热处理后,再结晶晶粒尺寸分别为10和20m,5083合金板材505°C~515°C下的延伸率由208%提高到254%.  相似文献   

12.
Ag—Cu系相图和热力学性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CC理论中反映组元间不同相互作用规律的Gibbs自由能函数都 能以相同的精度来绘制Ag-Cu系相图,由这些函数求得组元的偏摩尔性质值相同,这暴露出传统合金热力学的不足之处,由Ag-Cu系的能量、体积、原子排布和电子结构相关性研究选择的G-函数,求得了合金及其组元的各种平均热力学性质、CC理论是建立合金设计用的晶体结构参数、电子结构参数和多种性质数据库的知识系统。  相似文献   

13.
Fe—Al系金属间化合物的环境脆性机理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首先确定氢原子在Fe3Al和FeAl中占据间隙位置,然后根据计算的溶氢Fe3Al和FeAl的价电子结构和键能,研究Fe-Al系金属间化合物的环境脆性,分析得出,Fe-Al系金属间化合物中溶氢后原子状态发生变化,更多的晶格电子为了与氢原子成键转化为共价电子。使晶体内局域金属性下降,同时,由于氢原子参与成键,晶体内形成具有明显各向异性的键络,更易于解理,正是这些原因导致了Fe3Al和FeAl的环境脆性  相似文献   

14.
分析时间对土的效应,在对现有理论和试验数据总结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瞬时正常压缩线的概念;基于蠕变规律,建立老化时间与超固结度的关系;采用UH模型(以统一硬化(United Hardening)参数作为硬化参量建立的三维超固结土弹塑性本构模型)的再加载公式计算瞬时变形,提出超固结土一维弹黏塑性应力应变关系;分析一维弹黏塑性应力应变关系的演化规律,定义特征速率并给出其与超固结参数的关系;在UH模型屈服面方程中引入折算时间,建立三维弹黏塑性本构模型.该模型在UH模型的基础上考虑时间效应,不仅能够描述土的剪切蠕变、松弛、速率效应等黏性规律,而且能够反映土的剪胀、软化等超固结性质;与修正剑桥模型相比,仅增加一个次固结系数来反映土的蠕变规律;该模型在瞬时加载条件下退化为UH模型,从而使弹塑性与弹黏塑性框架得到统一.  相似文献   

15.
从应力为应变、应变速率和温度的函数的状态方程出发, 导出包含应变硬化指数、应变速率敏感性指数和本文引入的温度敏感性指数、温度起伏指数, 建立了分析超塑性拉伸载荷稳定变形的微分本构方程和几何稳定变形的变分本构方程, 并根据塑性基本理论的普适条件, 进行了温度连续上升条件下和沿试样轴线存在温度不均匀条件下的载荷稳定变形和几何稳定变形的理论分析. 结果表明温度连续上升的快慢和温度的不均匀的大小对稳定变形有影响, 温度上升越快, 温度越不均匀, 载荷稳定和几何稳定所对应的均匀应变越小; 应变硬化效应是超塑性拉伸变形稳定性的必要条件, 在载荷失稳时并不同时产生几何失稳, 而是能持续一段均匀变形才出现; 在超塑性温度区, 恒温不是呈现超塑性的必要条件, 但是在变形过程中温度上升的越慢, 温度越均匀, 变形的稳定性越好.  相似文献   

16.
Fe—Mn—C合金中的C—Mn偏聚及其对相变和形变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采用价电子结构理论计算,微观成分的实验测定和TEM原位动态拉伸变形试验,研究了Fe-Mn-C合金中的C-Mn偏聚及其对相变和形变的影响。结果表明,Fe-8Mn-1.2C合金奥氏体中含C-Mn晶胞的nA值是不含C晶胞的3.98倍,是含C晶胞的1.40倍;含C-Mn晶胞的n^DC值是含C晶胞的2.21倍,在Fe-Mn-C合金奥氏体中存在C-Mn原子的微观偏聚,并形成由-C-Mn-C-Mn-强键络相联结  相似文献   

17.
循环群上理想同态密钥共享体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于m阶循环群G和给定的存取结构A,利用与A相应的拟阵在环Zn上的表示,给出了A为G-理想同诚的充要条件,进而,利用上述结果,给出图存取结构为G-理想同态的充要条件。  相似文献   

18.
球磨诱导6H-SiC→3C-SiC的多型转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X射线衍射与高分辨电子显微术证实了在球磨条件下可发生α-SiC向β-SiC的转变。高分辨电子显微术证实α-SiC中的6H-SiC向β(3C)-SiC的转变是通过磨球和粉末碰撞时在相邻密排面上引入不全位错实现的。其基本过程是不全位错的运动使6H的一个(3,3)堆垛向(4,2),(5,1)至(6,0)堆垛序过渡,形成6层3C-SiC的{111}堆垛,相继进行这一过程即可完成6H-SiC向3C-SiC的  相似文献   

19.
金属Al的电子结构和物理性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依据OA理论,确定了自然态fcc-Al的电子结构为:「Ne」(3sc)^1.87903pc)^0.4982(3sf+3pf)^0.6228,计算了它的势能曲线,晶格常数,结合能,弹性,热膨胀系数随温度的变化。  相似文献   

20.
fcc(γ)→hcp(ε)马氏体相变   总被引:16,自引:3,他引:16  
列出热弹性马氏体相变的判据。据此,将Fe-Mn-Si基合金中的fcc(γ)→hcp(ε)马氏体相变归属半热弹性相变,和铁基合金中fccγ→bct(bcc)α‘,βCu基合金中的热弹性马氏体相变以及含ZrO2的陶瓷中t→m不同,在Fe-Mn-Si的γ→ε中,母相的强化和晶粒大小不显著影响Ms,以及马氏体相变的内耗峰并不对应母相弹性模量的急剧下降,显示其可能层错直接形核而不强烈需求软模。比较了热诱发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