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结合物理课程的改革和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以适应新世纪的需要,提出技术教育和技术课程.从物理学与技术的关系、技术课程的意义及美国2061计划中技术课程的简介等几个方面论述了技术课程与物理课程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从高等工科职业教育技术实践课程的含义出发,较系统地论述了技术实践课程的功能、类型、课程设置及技术实践课程的体系.  相似文献   

3.
虚拟演播技术在教学中的推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正宏  李小平 《科技信息》2007,(16):39-39,17
虚拟演播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从根本上改善了传统演播室录制课程的局限性。解决了传统演播室造价昂贵、录制的课程缺乏真实感、教学模式枯燥乏味等问题。文章深入探讨了虚拟技术的基本组成,虚拟技术渲染核心的技术特点,虚拟演播技术在课程录制上的原理,虚拟技术在制作课程中的应用流程等。  相似文献   

4.
该文阐述了通过建设在线课程来提高网络安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意义,提出了建设网络安全技术在线课程的目标,为实现目标而采用的具体实施方案:首先,面向网络安全工程师岗位设计了网络安全技术课程的教学项目和教学任务;其次,采用了可行的技术方法开发了网络安全技术在线课程资源;最后,对在线课程进行应用与评估,不断持续改进在线课程。  相似文献   

5.
张辉  徐江敏 《科技咨询导报》2012,(14):184-184,221
逆向工程技术是先进制造技术的重要内容,已广泛应用于船舶、汽车、家电和模具等领域。为了适应人才的需求,我校开设了《逆向工程技术》课程。作者在讲授《逆向工程技术》课程的基础上,结合所属学院课程建设的自身特点,谈谈自己在课程教学改革中的若干体会,对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做了诸多探讨。  相似文献   

6.
康国胜 《科技信息》2010,(10):393-393
《多媒体技术》是一门新兴的,跨学科课程。笔者结合在高职院校的《多媒体技术》课程特点以及教学目标,结合教学实际,分析了《多媒体技术》课程的现状,提出了作者对《多媒体技术》课程教学的几点思考和想法建议。  相似文献   

7.
朱明放  潘瑜 《实验科学与技术》2011,9(6):149-150,156
课程建设是专业建设的基础,课程团队建设是课程建设的保障。针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特点以及江苏技术师范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师资状况,将专业课程划分了7个课程群组,每个课程组由3~5名年龄、学历、职称结构合理的教师组成,形成了适应专业教学发展需要的课程团队,理顺了系级教学工作和课程团队的建设的关系,明确了课程团队建设的目标。课程团队建设保证了专业教学秩序的连续性,并为推进课程更深层次改革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8.
王晓蕾 《科技信息》2011,(30):237-238
技术的日益发展和进步,对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如何围绕培养具有技术素养的高职人才的目标构建高职教育课程,使我国高职教育办出特色,成为我们所面临的重大课题。文章从职业性、实践性和综合性三个方面阐述了技术素养具备的特征,学科型的课程模式,忽视了学生技术素养的培养、课程结构不够科学合理,未能体现技术素养培养目标、忽视了选修课程和隐性课程作用三个方面分析了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对技术素养养成教育视角下高职教育课程体系设置创新思路进行了探究,提出了以实践为导向设置高职课程、突出培养高职学生的技术能力、增强高职课程的适应性、提高课程设置的开放性和重视隐性课程和选修课的作用等五个方面的建议。  相似文献   

9.
文章讨论了计算机维护技术课程的实验现状和课程实验的特点,为加强课程的实践环节,将虚拟机技术引入实验教学,构建了实验教学环境,节省了实验资源,具有一定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刘道标 《科技信息》2007,(15):68-68,43
本文探讨了网络技术在CAD/CAM技术课程的应用,分析了基于Web的CAD/CAM技术课程在线学习系统的功能,阐述了基于WEB的CAD/CAM技术课程在线学习系统的关键技术及实现方法,该系统在教学中得到很好的应用。  相似文献   

11.
《门隅水羊清册》是迄今记载西藏门隅人口、土地、税制等最为详尽的《清册》,也是极具参考价值的第一手原始资料.文章根据《门隅水羊清册》及其相关文献资料的记载,对门隅地区的社会村社组织层级,即措(定)及以下村社组织层级进行了梳理和评述.研究发现,门隅各措(定)都设佐根、定本(首领、首要责任人)1名,配有阔米(听差)和佐列或者公差各1名.佐根和定本由各措、定酝酿,从有威望的中年以上村民中,定期轮流推举上报后,照例尼玛三措的佐根由达旺“六联”审查批准;其他措(定)的佐根和定本,由达旺“四联”和“六联”委派的税收员或者各小宗宗堆(宗本)批准任命.各措下辖的噶尔琼(定)和参等村社组织的首领,大都称阔米,由各措(定)自行选派、委任或指定.  相似文献   

12.
"苽"一名"蒋",也写作"菰",为禾本科菰属多年生宿根水生草本植物,是一种粮、菜兼用的作物。汉代以前,尤其唐代,苽米是主要的食用部分;唐以后,其米多用来救荒。"苽"在古文献中也称"雕苽"、"雕胡"。作为菜食用,始见于《尔雅》。宋之前,一般称为"菰菜";至宋,始见"茭白"一名。"茭"得名于其根"交结","白"得名于其肉质茎色白。此名一直沿用至今。"菰首"也作"菰手",是指茭白顶端白嫩、柔软似小孩手的部分。  相似文献   

13.
文章从广义的文化修辞学角度,探讨了现代汉语名词对"有界"事物的表达。针对汉语的个体名词有一部分的所指是"同质"事物的事实,认为汉语的个体名词所指事物的"有界"与"无界"性质不适合用"同质"与"异质"标准来区分,但可以靠个体量词对事物空间外形的"定型"特征来区分,并认为对现代汉语名词所指事物的"有界"与"无界"性质判断,更适合采取事物的外形是否"定型"的"定形"标准。这种"定形"标准能充分反映出汉语名词特有的形式标签"量词"所具有的表形特征与汉语名词特有的个体量词这一形式特征,——这些特征决定了汉语的名词是属于所指事物在汉语社会的认知中"外形突显"的事物类型;同时,这种"定形"标准与有可数与不可数名词之分的语言所适合采取的"同质/异质"这样的"定性"标准,具有语言类型学意义上的互补性。文章认为,汉语名词所表现出的在事物空间"有界"、"无界"方面偏向外形的认知特征,反映的其实是汉语社会对事物的概念思维判断上的"具象性"文化特征;这种来自语义范畴这个语言最底层也是最终决定性方面的反映,较之语言的其他层面诸如文字、词汇、句法结构等,更具有深层隐秘性与真实可靠性。  相似文献   

14.
探究“经”和“典”字源义上共同据有“崇高”“权威”和历时义的表征文化视界下经典自身的迁移演变。从“经”与“典”美学张力的缘构到“经典”的词源义、历时义的延展自显中,认定指向性、权威性、实践性、边沿性是经典的质性因子。  相似文献   

15.
探析道家“自然而然”的生态伦理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与"和"既是道家哲学思想的精髓,也蕴涵着丰富的生态智慧。以"道"与"和"为基石的道家思想感悟,形成了与今天的非人类中心主义生态伦理密切相关的思想。"道"与"和"在新时期的辩证统一是一种内在与外在的自然与人的自然而然的和谐,是人与自然的关系趋向于"自然而然"的"中道"之路。这条"自然而然"的"中道"之路是新时代的自然和谐之路,是人类走向进一步成熟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6.
从词源学看,“传统”核心意义是“由昔而今世代传承”且具有范型意义的“伟大传统”,它使代际之间、历史之间保持了某种连续性和同一性,构成了一个社会创造与再创造自己的文化密码,并且给人类生存带来了秩序和意义.几大基本“传统”范式中,言、形与物是“时间距离遥远”的传统,与“文”相对,恰好是“great”和“little”相对应而被人忽视的不隐含价值判断的中性意义所在,和人类文明史整体视野对大小传统反转改造的立论基础.出土珥蛇、珥殃与文献、口传神话信仰遥想呼应,见证了大小传统互补互证.传统本质上是“过去”延传至今的述与见,是令人探寻历史奥秘的一种视角.  相似文献   

17.
中西方文化的不同造成了中西思维模式的不同。"心"与"脑"在英汉两种语言中有着不同的用语差别。文化表现为一定的语言模式,从文化的角度来研究心理学,文中的psychology翻译成"心理学"是最恰当的"转述"和"再现"。汉语的"心"与英语的heart和mind都不相同,但它们之间是一种相互交融的关系。在文化交际中,"心"与"脑"的结合是文化心理学内涵最高层次的应用。  相似文献   

18.
唐代史臣吴兢在《贞观政要》中提出的"论忠义"管理观念对会计文化建设的贡献在于七个方面:"忠烈之士,仁者有勇"就是一往无前;"追怀棠棣,明之大义"就是缅怀先烈;"智力俱尽,足可嘉尚"就是尽心尽力;"清贞慎守,始终不渝"就是善始善终;"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就是相互信任;"追怀往事,以申劝奖"就是追奖功臣;"清贞雅操,实继先风"就是保持光荣。  相似文献   

19.
中医是灿烂中华文化的一部分,数千年来为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做出重大贡献,但仍沿用古老和不精确的理论。本文应用现代方法对其进行描述,试图推动中医理论的现代化。吉布斯自由能判据可预测生化反应能否自动发生,证实自由能可推动生化反应。"气"被定义为体内的自由能,可用物理方法来描述。"血"是体内有益的液体和固体物质。引入熵产生率函数来描述人体内不可逆过程的熵产生,论述它与健康状况之关系。"阴和阳"对应于身体的新陈代谢。新陈代谢是体内物理和化学过程的总称,其中合成过程把食物变成组织内的生命物质,即中医所说"阴成形";分解过程把大分子物质分解为更小、更简单的物质,同时释放出人体所需的自由能,即中医所说"阳化气"。人体"气血"状况和治病的效果可通过米氏方程来定量描述。  相似文献   

20.
助词“着”与谓词性成分结合,在普通话中主要用于表示“进行/持续”。西南官话荔浦方言的“着”既可以用来表示“完成”,也可以表示“经历”等“体”意义。在西南、江淮官话,吴语,湘语,闽语等汉语南方方言及一些少数民族语言中,用“着”表示“完成”的比较多见,而同一方言点中“着”既表“完成”又表“经历”的则比较少见。“着”的特殊表“体”功能总体看来,其地域分布较为广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