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 毫秒
1.
利用透平机械欧拉方程和经典的变分原理,推导出了内燃机冷却风扇沿径向气流参数优化设计的数学模型,建立了风扇叶片扭曲规律优化设计的数学方法。应用该方法对6102汽油机冷却风扇进行了优化设计,并将计算结果与等反击系数流型和自由涡流型的计算结果做了比较。 相似文献
2.
轴流风扇转子叶片优化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一通用型轴流风扇的转子叶片,以三维粘性流场的数值计算程序为平台,利用人工神经网络BP算法和遗传算法,通过叶片弯掠技术对叶片的周向弯曲角度进行寻优,以使风扇的性能进一步提高.通过对比优化前、后的叶轮发现,优化之后的叶片形成明显的沿周向顺叶轮旋转方向弯曲.试验结果表明,其全压效率提高了1.27%,全压升提高了3.56%,上、下端部的流动损失进一步降低. 相似文献
3.
工程中常用磨短叶片的方法来确保足够的叶顶间隙,由此对风扇气动性能的影响尚无研究报道。该文通过实验发现,叶片磨短后最大流量和风扇效率均急剧下降。对风扇内湍流场进行了三维数值模拟,结果与实验吻合良好。基于数值计算结果的流场分析表明,叶片磨短后叶顶间隙涡进一步发展,阻塞叶顶流道,使流量锐减,同时降低了叶片顶部区域做功能力。研究指出,叶片磨短相比机壳增大更易造成风扇性能恶化,尤其是流量的下降会使风扇无法正常使用,必须重视。 相似文献
4.
基于Kriging代理模型构建了针对大涵道比涡扇发动机风扇叶片的气动优化设计方法,集成了参数化建模、TurboGrid网格划分和计算流体力学(CFD)组合优化技术.以风扇叶片的各叶高截面叶型为优化对象,进行基于叶片安装角扭转和最大厚度位置移动的叶型重构.选取失速点流量作为目标函数,对风扇叶片稳定运行范围进行评估并优化.与原叶片相比,优化叶片的稳定运行范围拓宽10.1%,且在稳定运行范围中表现出更高的性能.效率和压力系数的最大增幅分别为2.63%和9.27%,表明优化过程有效地拓宽了风扇叶片的稳定工作范围,并大幅提高了效率和总压升等性能指标. 相似文献
5.
通过推导微型轴流风扇叶片出口轴向速度沿叶高的分布方程,提出了一种考虑轴向速度非均匀性的扭叶片设计方法.通过计算流体动力学(CFD)技术,对利用该方法所设计的各种形式扭叶片的气动性能及其变工况时的气动特点进行了数值研究,并比较了工作于自模区与非自模区风扇的气动性能差异.研究结果表明,与自模区的风扇相比,非自模区的风扇压力曲线没有最高压力点,随流量减少压力几乎呈线性增加,且无失速点;效率曲线则显得更为平坦;按刚性涡设计的扭叶片虽效率低,但风压高;提高叶轮的轮毂比有助于提升风扇压力与效率. 相似文献
6.
串列叶栅的轴流式冷却风扇流场计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为满足装甲车辆对风扇的风压和流量的要求,提出一种新的风扇型式,以使冷却风扇在限定的尺寸下,不但风量大,而且风压高。方法 利用欧拉方程对串列叶栅式冷却风扇的流场做了计算。为了得到比较精确的边界值,计算中构筑了贴体计算网格。结果 串列叶栅的风扇叶背流动分离较小,叶片的弯曲度较大,且由于叶栅马赫数曲线分布较饱满,使懈扇静压的较大提高。结论 理论研究为后续的实验研究提供了技术基础。 相似文献
7.
8.
文章介绍了汽车发动机冷却风扇气动性能的CFD仿真方法,利用流体分析软件Fluent对冷却风扇进行了流场仿真分析和气动噪声计算,仿真结果与试验结果吻合较好,验证了仿真模型的可靠性。对影响冷却风扇气动性能的几何参数因素进行了分析研究,依据研究结果,针对原型风扇提出了2种改进方案,结果表明,在保证风扇冷却性能的前提下,风扇的噪声值得到了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9.
风扇转子叶片在运行过程中由于冲蚀磨损等作用会发生前缘侵蚀现象,以某型大涵道比涡扇发动机钛合金风扇转子叶片为研究对象,开展前缘侵蚀气动特性影响及再造型设计研究,重点分析工作特性曲线及叶尖区域流动特点,叶片前缘采用钝头处理来近似模拟侵蚀对前缘形貌的作用效果,采用NUMECA软件中的FINE/Design 3D模块进行侵蚀前缘再造型优化设计研究。数值计算结果表明,前缘侵蚀会造成风扇转子叶片流量-压比、流量-等熵效率工作特性线整体分别下移0.86%和0.53%,稳定工作裕度下降,叶尖激波结构前移等。经前缘再造型后,风扇转子叶片的气动性能恢复至原始叶片水平。 相似文献
10.
11.
特高压力下天然气压缩因子模型应用评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已有的压缩因子模型是否适用于特高压力区 (p >6 0MPa)内压缩因子的预测尚未明确 ,给特高压力油气藏储量的准确计算和开发方案的制定造成了一定的困难。用文献中纯组分和混合物及自测天然气压缩因子的实验数据对文献中的压缩因子模型进行了对比计算 ,重点为压力高于 6 0MPa的区域。结果表明 ,Dranchuk和Hall模型对 10个天然气样品压缩因子计算的总平均误差分别为 1.6 2 %和 1.6 8% ,而对特高压力区天然气压缩因子计算的总平均误差均为 1.7% ,可以满足工程计算的要求 相似文献
12.
特高压力下天然气压缩因子模型应用评价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已有的压缩因子模型是否适用于特高压力区(p>60MPa)内压缩因子的预测尚未明确,给特高压力油气藏储量的准确计算和开发方案的制定造成了一定的困难。用文献中纯组分和混合物及自测天然气压缩因子的实验数据对文献中的压缩因子模型进行了对比计算,重点为压力高于60MPa的区域。结果表明,Dranchuk和Hall模型对10个天然气样品压缩因子计算的总平均误差分别为1.62%和1.68%,而对特高压力区天然气压缩因子计算的总平均误差均为1.7%,可以满足工程计算的要求。 相似文献
13.
本文对槽式真空滚筒传动机理进行了简要分析,提出了槽式真空滚筒所能传递牵引力及所需最小负压值△P_min地计算方法。通过理论计算与结果分析,得出了槽式真空滚筒的传动理论特点及设计原则。 相似文献
14.
定义了旋流管的溢流欧拉数Euo和底流欧拉数Euu。由欧拉数与分流比之间的关系可知,溢流孔径的改变对旋流管溢流压力有较大的影响。当溢流孔径一定时,旋流管存在Euo=Euu的工况。该工况所对应的分流比随溢流孔径的增大而减小。 相似文献
15.
定义了旋流管的溢流欧拉数Euo 和底流欧拉数Euu。由欧拉数与分流比之间的关系可知 ,溢流孔径的改变对旋流管溢流压力有较大的影响。当溢流孔径一定时 ,旋流管存在Euo=Euu 的工况 ,该工况所对应的分流比随溢流孔径的增大而减小。 相似文献
16.
范振江 《西安理工大学学报》1986,(1)
本文阐述了出水管差压测流法的原理、装置形式、仪表选择和计算方法;论证了本测流法的优缺点及其适用条件。本测流法主要用于中、低扬程的离心泵站和混流泵站在运行中监测单机流量。 相似文献
17.
郭云尧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1,(2)
岩心气体渗透率的测定结果表明,岩心的气体渗透率是围压的函数。随围压的增加,气体渗透率逐渐变小。围压对低渗透率岩心的影响比高渗透率岩心大得多。同时还表明,岩心的气体渗透率是不可逆的,从最高围压下逐次降压,渗透率逐渐变大,到一定大时且出现滞后现象。 相似文献
18.
论述在非接触眼压测量中压阻传感器的应用,以及校准原理和方法。分析了误差来源,得出了传感器的综合精度,为眼压测量的准确性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9.
20.
本文用解析方法导出了在(001)、(101)、(111)、(112)圆膜,(001)方膜和长方膜中心的横向压阻力敏器件的灵敏度表示式,并以实验验证了理论结果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