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频率捷变是主要的抗干扰措施,并能改善雷达性能。本文介绍了数控非相参频率捷变雷达体制。这种体制由数字控制旋转调谐磁控管的发射脉冲时刻,从而灵活地控制了发射频率。文中着重分析了这种体制抗有源干扰的性能。它对抑制海杂波干扰也有明显的效果。  相似文献   

2.
常规扫描相关积累(SIC)算法在探测快速运动目标时易失效,提出了一种与海杂波抑制技术相结合的新型SIC算法.新算法由两分支组成:一个分支通过扫描加权对杂波进行衰减;另一分支确保快速目标的探测。应用海杂波抑制技术可以进一步提高信杂比,降低雷达检测门限,增大小目标的检测概率.仿真结果表明,本方法显著提高了舰载雷达探测小型快速运动目标的能力.  相似文献   

3.
为了得到天波超视距雷达一阶海杂波后向散射系数变化范围及总体变化规律,以及雷达频率、海面风速、风波角、海浪有向波高谱关于海面风向的扩展程度等各参数对一阶海杂波后向散射的影响规律,针对天波超视距雷达探测的特点,引入Barrick等给出的高频雷达一阶海杂波后向散射系数模型,运用仿真分析的方法得知,无向幅度谱达到饱和时,一阶海杂波后向散射系数大概在-39 dB--14 dB,无向幅度谱未达到饱和时,一阶海杂波后向散射系数范围在-460 dB--18 dB,且频率与风速的相对大小决定了探测环境处于饱和区或非饱和区,又进一步仿真分析雷达频率、海面风速、风波角、海浪有向波高谱关于海面风向的扩展程度等参数对一阶海杂波后向散射的影响,得出各参数对一阶海杂波后向散射影响的规律,这对天波雷达目标探测策略及高频海杂波建模和滤除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基于高频海杂波的空间相关特性,从自适应滤波的角度提出了一种基于加权最小二乘(WLS)的天波超视距雷达(OTHR)短时自适应海杂波抑制方法.在自适应权值求解过程中,采用基于QR分解的直接数据域处理方法,避免传统基于相关矩阵求逆方法的数值稳定性较差的缺陷.结果表明:与现有的基于空间相关性的海杂波抑制方法相比,所提方法具有更优的杂波抑制性能,同时兼备对参考距离单元数要求更低、计算量更小、自适应能力更强的优点,工程适用性较强.实测数据处理分析验证了所提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5.
针对海杂波区小目标回波能量较弱,多普勒域与海杂波接近甚至重叠的特点,采用特征联合检测算法提高目标检测性能。首先,对雷达回波进行中位数自适应杂波抑制预处理;然后,对待检测单元提取多普勒峰值、峭度和熵值特征,形成特征向量,对残余杂波训练单元采用凸包算法获得判别区域;最后,以判别区域是否包括待检测特征向量对应点初步判断目标有无,再根据凸包混合积分布设定恒虚警门限滤除虚警。实测微波多普勒雷达数据处理结果表明,目标检测结果和实际情况一致。采用蒙特卡洛仿真对算法性能进行分析,表明该算法的检测性能优于对比算法,为雷达海杂波区目标检测提供了新方案。  相似文献   

6.
非均匀杂波环境下线性预测类空时自适应处理性能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机载预警雷达回波数据特性出发,非均匀杂波环境下线性预测类空时自适应处理器具有优良非均匀自适应处理性能.对这一现象进行了合理解释,并对利用脉冲维数据进行空时自适应处理的相关问题进行了研究.仿真结果也验证了在非均匀环境下,利用脉冲维数据比利用距离维数据进行空时自适应处理更有效.  相似文献   

7.
一种极化和频率捷变主动雷达信号处理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提高现代制导雷达的电子战性能,该文提出了一种频率和极化捷变的雷达系统,探讨了相应的信号处理技术。阐述了极化捷变单脉冲雷达系统的原理和结构,介绍了2种极化和频率捷变雷达发射信号波形,根据雷达目标的极化散射理论,建立了相应的全极化回波信号模型。在回波信号处理过程中,对回波信号进行正交解调和采样,经过目标和干扰信号的极化参数估值、极化匹配计算,实现了对目标的有效检测,最后利用可靠的目标信号数据进行单脉冲测角和跟踪。该文还探讨了极化捷变体制和频率捷变体制之间的兼容性问题。理论分析和仿真实验表明,当目标和干扰在极化域可分辨时,极化捷变技术可提高传统频率捷变雷达的抗干扰能力。  相似文献   

8.
为有效检测海杂波背景下的弱目标,研究一种基于小波领袖多重分形(WL-MF)分析的目标检测方法.该方法采用小波领袖法分析海杂波的多重分形特性,利用海杂波与目标的多重分形参数差异实现目标检测.采用IPIX雷达实测海杂波数据对该方法进行验证,结果表明:尺度函数与多重分形谱在不同海情下对海杂波和目标均具有良好的区分能力,且与传统的多重分形去势波动分析法相比,WL-MF计算量小,更便于检测.  相似文献   

9.
为了解决相位编码雷达信号旁瓣高的问题,提出在各个脉冲重复周期发射随机捷变的相位调制码形. 在对各脉冲的回波做匹配滤波后,按距离单元做离散傅里叶变换(DFT),将DFT的输出投影在雷达视线上;同时建立了码形随机捷变的使用准则. 理论分析和外场实验表明,码形捷变方法适用于各种二相编码和多相编码信号,具有良好的旁瓣抑制性能,可提高对小目标的检测能力,并且在回波存在严重遮挡时也能保持较好的旁瓣抑制效果.  相似文献   

10.
提出一种海杂波背景下雷达回波数据处理的设计方案:即不改变原始数据动态特性基础上对其进行预处理,再检验数据的混沌性,最后利用径向基函数(RBF)神经网络作为预测器,对目标有无进行判断。通过实验表明,该方案可以提高海杂波背景下雷达的探测能力。  相似文献   

11.
针对紧凑型地波超视距雷达海杂波周边及区域内目标难以检测问题,通过相关影响因素的理论及实测数据统计分析,对系统信号积累时间选取、目标航行状态与海杂波区的关联以及实测数据的联合域展开研究,分析结果为雷达相干积累时间的选取制定了取值范围。研究表明海杂波区内远距离非机动目标潜在驻留时间超过雷达积累时间,且导致的回波多普勒变化量有限,但海杂波和目标在时空及极化域具有相对较大的差异,可作为海杂波区目标检测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2.
针对紧凑型地波超视距雷达海杂波周边及区域内目标难以检测问题,通过相关影响因素的理论及实测数据统计分析,对系统信号积累时间选取、目标航行状态与海杂波区的关联以及实测数据的联合域展开研究,分析结果为雷达相干积累时间的选取制定了取值范围。研究表明海杂波区内远距离非机动目标潜在驻留时间超过雷达积累时间,且导致的回波多普勒变化量有限,但海杂波和目标在时空及极化域具有相对较大的差异,可作为海杂波区目标检测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3.
宽带雷达在抗干扰、目标识别与跟踪等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基于粗糙面电磁散射模型对宽带雷达海杂波特性进行了分析。首先利用PM谱函数建立二维海洋粗糙面,引入锥形入射波来克服粗糙面的边缘衍射;然后利用物理光学电磁散射模型,并结合子带合成法,得到宽带条件下散射单元的杂波幅度;最后对宽带雷达杂波回波信号进行建模与仿真,得到海面环境杂波的频谱特性和一维距离像,进而分析了雷达工作带宽、入射擦地角和海面风速对海杂波特性的影响。仿真结果表明:雷达工作带宽增加,入射擦地角减小,海杂波回波幅值均有明显下降,而海面风速对海杂波幅值影响不太明显。  相似文献   

14.
针对杂波环境下目标检测与成像问题,给出了频率步进信号参数设计的约束条件与优化准则,分析了帧间脉冲多普勒处理的测速性能,深入研究了在频域上进行杂波抑制、回波补偿及合成高分辨的处理方法. 基于实际的雷达系统参数进行了计算机仿真,结果表明该算法可有效提取杂波环境下的微弱运动目标信息,并合成了正确的一维高距离分辨像,且抗噪声性能好,运算量小,工程易实现.   相似文献   

15.
机载雷达在对临近陆地的海面目标进行探测时会受到很强的陆地杂波干扰,海面附近的强陆地杂波会导致探测范围内虚警概率升高,严重影响雷达的对海探测性能. 针对该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地图信息的机载雷达对海探测目标检测算法,所提算法通过载机惯导系统提供的载机姿态及天线指向等信息计算天线波束照射区域的经纬度,并将其与地图数据匹配实现海陆分割,进而剔除陆地虚警,输出海面目标. 基于X波段雷达探测实验数据的实验结果表明,本文所提算法能够快速准确判断目标的海陆位置,通过海陆目标的筛选与剔除,提高机载雷达在陆地杂波较强的情况下对海探测性能.   相似文献   

16.
海杂波的存在严重影响了雷达检测海上目标的性能,海杂波的建模与抑制方法是其研究的重要方面。首先介绍了高频雷达海杂波的产生机理,然后建立海杂波的信号模型。在信号模型的基础上,研究抑制海杂波以及提取目标信号的方法,主要研究对比了SVD和MUSIC方法。利用海杂波信号模型产生满足条件的模拟杂波以及目标信号,仿真出抑制海杂波以及提取目标信号的过程,仿真结果可以验证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7.
为了解决杂波仿真中长期存在的精度和实时性之间的矛盾,提出了一种新的杂波仿真模型,即将杂波计算公式中的参数分类,把计算量较大的面积单元事先存储,实时构造最大飞行速度下的杂波功率谱,然后采用数据抽取技术,得到当前速度下的杂波功率谱,用这种方法实现了高精度下的实时性(不考虑反射系数带来的误差),此方法适合于主动雷达导引头及全弹的闭环实时仿真实验,也可推广到多距离门的机载脉冲多普勒雷达仿真。  相似文献   

18.
海杂波仿真对测试雷达在杂波环境下的检测性能是极其重要的.K分布可以很好地描述高分辨低入射余角雷达的杂波特性.使用球不变随机过程法模拟产生相干相关K分布的海杂波,该方法允许对杂波的协方差阵和分布函数分别独立进行控制,从而克服了传统零记忆非线性方法产生相干相关K分布杂波的困难.仿真结果证明了该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