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VO1要VO2"句式作为一种框架式的结构,具有高度的普遍性和广泛的生成性.研究发现:为了某种目的,人们通常让该句式的宾语O2使用转喻,这种转喻有其形成的认知条件;同时,该句式形成的背后有着"句法象似性"和"框架大于内容"两条认知原则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汉语VO结构与转喻认知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语VO结构中,V和O的逻辑语义关系有很多种,根据这些语义关系组合而成的词组,有些已超出了传统语法所能解释的范围,实际上体现了转喻机制的运作。转喻在汉语VO结构中有几种体现,对这些结构的形成和理解可从认知的经济性、突显性以及概念的合成等方面进行研究和阐述。  相似文献   

3.
转喻是一种认知机制,是用最突显、最容易记忆和理解的事物来代替与之相关或由该事物联想到的另一事物。省力是人类的基本需求。“经济性”是人类行为遵循的基本原则。而为了满足交际的“经济性”,人们通常选择简单的、易于理解的事物,来转指与之相关联的、抽象的、难于表达的事物。这正是转喻工作机制的核心思想。转喻与人类心理认知机制的紧密联系使其反映和实现人类思维的“经济性”需要。  相似文献   

4.
高茵 《科技信息》2009,(22):I0143-I0143,I0145
转喻从传统修辞学的一部分到当代认知语言学的热点研究领域,现已形成了一个较完善的理论体系。本文采用转喻的定义和分类的一种理论框架对欧阳修的著名词作《采桑子》中的转喻现象进行分析,提供了一种更有理据性的分析方法,以期挖掘出在其抽象文字下的具体含义。  相似文献   

5.
转喻普遍地存在于人们的语言交际之中,转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更有其认知动因。其中理想化的认知模型及其格式塔结构是指称转喻运作的基本框架和前提条件,在特定的语境中,理想化认知模型中各个概念之间的显著度及可及性的差异使得人们倾向于以显著度较高的转体来激活显著度较低的转喻目标,语境对于指称转喻的使用具有很大的限制性。  相似文献   

6.
摘要:传统修辞学把转喻关系看成是真实世界的“邻近”关系,而Lakoff等认知语言学家则把它看成是ICM概念层面上的邻近关系。本文从认知转喻的“邻近”关系出发,分析了各种类型的转喻,从“邻近”与“突显”的角度对认知转喻进行了解读。  相似文献   

7.
隐喻和转喻作为两种不同的认知机制,不仅有明显的差异,同时相互影响,两者之间存在复杂的相互作用。以Deignan提出的“从转喻到隐喻的五个渐变”的观点为基础,以汉英习语为例,分析习语形成和理解的认知理据。揭示了转喻和隐喻的相互作用是一个渐变性的过程,也为习语的认知研究提供一种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8.
工具主语的出现,在认知层面是由于转喻机制在起作用,其中行为者对工具的控制关系是转喻形成的基础,而行为者对不同性质工具控制的直接性决定了转喻认知性的强度,具体表现为:头脑工具<人体工具<一般工具;而对于相同性质的工具主语,转喻认知性的强度也是不同的,表现在语言层面:行为者出现<行为者不出现,行为者确定<行为者不确定。越靠近右端,转喻的认知性越强;除此之外,工具主语使用频率的高低也是影响其认知性的一个重要因素,使用频率越高,其认知性越低,反之越高。  相似文献   

9.
《西藏大学学报》2014,(4):203-204
西藏手语时间隐喻和转喻的认知研究 隐喻和转喻是西藏手语时间概念化的两种基本认知方式。分析表明,西藏手语时空隐喻以“过去在上,未来在下”最多,“未来在左,过去在右”次之,缺少利用“前-后”空间图式隐喻时间的显性表达,这与藏族对纵向方位体验更为细致有关。三类转喻则是分别利用时间特征、人类活动以及计时仪器来指代时间。就认知理据性来看,西藏手语与汉语或藏语时空隐喻和转喻的共性大于差异,共性源于聋人和听者均借助身体与周围环境发生互动,因此具有体验的普遍性,差异性则来自西藏文化对隐喻和转喻使用的影响。鉴于目前我国少数民族手语研究刚刚起步,全面考察和分析西藏手语时间隐喻和转喻的类型和特点,对于探寻西藏聋人的时间认知规律,以及开展少数民族手语保护工作,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10.
董艳媛 《科技信息》2011,(9):I0252-I0252
在认知语言学的框架下,转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手段,更是一种思维方式和认知过程,普遍存在于人们认知和生活的各个阶段。转喻的本质和认知基础决定了认知语境的制约作用,而认知语境的操作以"知识草案"和"心理图式"为基本单位,对认知语境中某些文化因素构成的转喻的理解,实质上就是对已经固化在人的意识中的"知识草案"和"心理图式"的激活。因此,转喻的认知构建离不开认知语境。  相似文献   

11.
中国古典诗词中具有大量超常搭配现象。该研究运用认知的语义框架理论、概念隐喻理论和概念转喻理论,对古典诗词语言超常搭配形成的认知理据和其意义建构过程进行试探性分析,发现上述理论对于古典诗词语言超常搭配现象具有很强的解释力,拓宽了中国古典诗词语言超常搭配研究的领域。  相似文献   

12.
熊田甜 《科技信息》2009,(17):194-194
人体部位指人的转喻是十分常见的语言现象,不同的部位如face,body,head等都可以指人,据语料显示此类转喻在具体的句子中是不可以随便替换。本文在认知语言学的框架下从突显、语境、转喻三者之间的关系切入,分析了影响人体部位指人转喻能被认知的条件,指出转喻不是随意的语言现象,并认为影响转喻认知的条件不仅仅是突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语境对转喻的构成起制约作用。  相似文献   

13.
隐喻与转喻     
王雪 《科技信息》2012,(28):159-159
隐喻和转喻是一种认知方式,并深入到生活的各个方面。隐喻转喻的形成机制也是认知语言学中的重要研究之一。其认知的运行方式和本质决定其不同的结构和功能。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考察了计数鱼类的汉语量词和日语助数词。汉语中计数鱼类的量词主要有“条”和“尾”等。“条”是人们运用了隐喻的认知语义扩展方式,而“尾”则是转喻。日语中计数鱼类的量词有‘本’‘匹’‘头’‘枚’‘尾’和‘杯’等。其中,‘颈’‘尾’是转喻的认知语义扩展,‘匹’‘本’‘枚’‘杯’是则隐喻的认知方式。  相似文献   

15.
工具名词的动词化是英语中普遍存在的语法现象,但以往研究却很少关注这一动词化现象,更未深入探讨其认知理据和动因。在认知语法框架内对这一现象的转喻模式进行分析后发现,传统语法和语义解释过于简单;工具名词的动词化是转喻认知操作的体现,其凝练的表义符合语言经济原则和会话合作原则。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通过大量研究调查,回顾了认知语言学的形成发展过程;并以具体实例着重阐明了意象图示在认知语言学中的重要意义,以及隐喻、转喻在解释一词多义现象和词义发展中的创作性作用。  相似文献   

17.
基于概念转喻理论,探讨转喻在整个翻译过程中的作用,并分析转喻翻译的原则,提出转喻翻译的具体策略。认为翻译是具有转喻性的认知活动,翻译过程中文本的理解和表达皆体现了"部分代整体"的转喻思维;同时指出概念转喻也是一种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18.
运用认知语言学中的原型理论、隐喻和转喻等理论分析了英汉基本颜色词“黑”、“白”的认知语义,探讨了这两种颜色词在英汉两种文化中的认知语义异同和文化差异。  相似文献   

19.
一直以来,转喻被广泛认为是一种修饰手法。修饰学家认为,转喻是语言的一种熟练运用,其目的在于取得表达功能和美感,因此只是一种语言手段。但是从很多转喻的例子来看,对转喻传统意义上的解释已经不够了。鉴于此点,本文从认知的角度分析转喻形成的机制,并介绍了转喻的一些基本特征,如转喻是建立在人们的生活经验基础上的,以及转喻的整体性等。本文还重点介绍了几个理论,如理想化认知模式,指称点理论,激活扩散理论,突显。  相似文献   

20.
借助认知语言学的隐喻和转喻理论,研究了一个社会语言学关注的语言现象——汉语的认知称谓词。其中的结构隐喻以相似性为经验基础,对人认知的概念化过程遵循了存在之链中从低到高的顺序。空间隐喻则遵循了意象图式隐喻的内在逻辑,以经验共现为基础。此外,相当数量的包含转喻思维的认知称谓词证明了概念转喻对抽象思维所发挥的不可忽视的作用,主要涉及理想认知模型整体与部分和部分与部分的转喻关系,事物之间的相邻性是转喻的基础。借人指人的汉语认知称谓词证明人名可以代表角色,这是Fauconnie否认人名代表角色的可能性的一个反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