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2.
李达来泰山给冯玉祥讲学的时间是1932年6月20日———7月15日,共计25天。讲授内容为辩证法和唯物论。讲课过程中李达注意理论联系实际,注重考察和研究中国的具体问题,使冯玉祥的世界观发生很大变化,他开始用唯物论和辩证法去思考和解决问题,同时和李达结下深厚友谊。  相似文献   

3.
以泰山为首的五岳山川神祀系统,自汉初确立一直由国家主导,当政者通过管理岳庙来保证祀事并维系正统。金元之际,有道士进驻东岳庙参与庙事活动,负责看护、洒扫及管理香火等日常庶务。资料显示,元代,由官方选高道主管祀事并住持岳庙。明至清,泰山岱庙成为府州道纪司的署地,道纪既是岱庙住持,又管理着泰山上下宫观祠庙。道纪们大多克勤克俭,不辞辛劳。远见者以所积香资购买赡田,借助岱庙的国家祠祀地位,上下营构,拓展守庙道众的生存空间,尽力延续宗脉。泰山(岱庙)现存碑刻中保留有部分明清道纪活动的史实,通过对碑刻的梳理分析,根据道人法名对照道教宗派谱系,可以基本确定泰山岱庙住持道人归属于全真龙门华山派,且传承有序。道士管理岳庙是政府权力的有限让渡,道众仅充当“守庙者”的角色,其影响力有限,丝毫不改变岳庙的国家祠庙性质。  相似文献   

4.
爱国将军冯玉祥1932年3月、1935年10月两度“隐居”泰山,这是他一生中的重大转折时期。了解冯玉祥何以到泰山“隐居”,对于正确认识曾长期羁螈于军阀营垒的冯玉祥,如何下决心跟着共产党走,“屹然成为抗战的中流砥柱”,“最后走向新民主主义的中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1 “隐居”是冯玉祥避开矛盾焦点,总结经验教训,保存和发展革命力量,探讨革命真理,锤炼革命意志,为实现“救国救民”宗旨继续奋斗而进行休整的一种方式,也是冯玉祥“隐居”泰山的基本原因。 纵观中国历史,“隐居”是作为“消极”的代名词出现的,通常是文人雅士之举,武人“隐居”尚属少见。冯玉祥的“隐居”同文人雅土的“隐居”是根本不同的。革命斗争在一般情况下进攻是积极的,而在特殊情况下退却又是积极的。冯玉祥的“隐居”则属于积极的退却,他“一向是以主张实现与否为进退标准的”,“隐居”是在奋斗目标暂时不能达到、革命力量又面临危机的情况下,避开敌人进攻的锐锋,争取一段时间,总结经验教训,重整内部力量,静待政治、军事形势有利时,再主动出击。这是一种积极的斗争策略。  相似文献   

5.
冯玉祥一生几经重大转折,“从一个典型的旧军人转变为坚定的民主主义斗士”,最根本的转折是在什么时间实现的?本文从世界观的转变、“救国救民”道路及其主义(理论)和革命组织方式的转变入手,论述了冯玉祥在泰山“隐居”期间,通过读书学习总结经验教训,实现了他一生中的根本转变,走上了新民主主义道路.  相似文献   

6.
冯玉祥是一位有传奇色彩的爱国进步将领,亦是一位书法家.他在长期的军旅生活中涉猎群帖、博采众长,尤以隶书见长.单就泰山普照寺中立的他与著名国画家赵望云先生合作的48块诗碑,就足以看出他坚实的隶书功力,其特点是:枯老古拙、如龟如鳖;蚕不并头、雁不双设;藏头护尾、斩钉截铁;横展坚缩、实出波磔;点如木楔、干净利落;外方内圆、折笔焊接、避就排叠、密切配合;因字立形、长短适中;尚存篆法、间架自搭等.  相似文献   

7.
档案是人类各种固化记录物中最原始、最可靠、最具权威性的原始记录,它的史料价值一可体现在其原始性、记录性与权威性的特性之中;再可体现在史档之相承相依的密切关系上。本文仅就此略陈一二。  相似文献   

8.
泰山石刻的旅游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泰山石刻记录了古往今来旅游者的游踪和心迹,是一部展开的泰山游览史,成为泰山景观的精华。泰山石刻对旅游者的吸引是综合的,其旅游价值是多元的。  相似文献   

9.
冯玉祥的泰山诗与其大多数诗歌作品一样,深受近代“新派诗”风的影响.它强烈地体现出近代资产阶级改良主义式的政治启蒙、道德启蒙、教育启蒙和科学文明启蒙精神,同时在诗歌形式上具有近代“新派诗”的通俗性特征.  相似文献   

10.
分四组(摩崖刻经、碑柱经幢、龛窟单尊造像记、寺庙记述)对泰山佛教石刻的内容和价值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11.
本文据实恢复了"辛亥北方革命"的本来面目,重新评价了冯玉祥在辛亥北方革命中的历史贡献。  相似文献   

12.
在泰岳阴司文化背景下,运用文献与田野方法,探寻盛行于泰山东麓民间的总司大帝信仰的历史轨迹。  相似文献   

13.
泰山地区是中国最早刊刻大型文字石刻的地区之一,在中国古代石刻发展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泰山石刻既是当时人们社会生活的重要的信息载体,又是认识中国石刻的形体演变和文字形体演变的实物资料。  相似文献   

14.
焦山碑刻研究四则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对焦山四块刻石的考释,对前人屡误为唐刻的《金刚经》辨正为隋前书,对洪亮吉、张问陶、康有为与镇江文人的交游及其影响,作了考述和评析。  相似文献   

15.
雷锋精神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我军性质宗旨的生动体现,对培育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从探索雷锋精神与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的内在契合入手,对雷锋精神培育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的能动作用及现实途径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6.
中国古代咏史诗可以归纳为感史诗、述史诗和议史诗这三种主要类型,各自有其不同的历史阐释方式。感史诗更多依赖直观感悟的方式去理解历史、咏叹历史,侧重对历史的整体渲染和直觉判断;述史诗主要以一种克制隐忍的目光来捕捉历史、剪辑历史,委婉地传达诗人的复杂历史情绪;议史诗主要以理性思辨的方式来剖析历史、解读历史,惯于对具体的历史细节进行深入的挖掘和反思。这三种咏史诗的历史阐释方式彼此相互纠结缠绕,体现出中国传统文人对于历史的复杂情绪和在历史观念上的矛盾与思想冲突,即在历史认知观上的"历史可知观"和"历史不可知观"的矛盾、在历史范畴观上的"历史有限观"和"历史无穷观"的争议、在历史本质观上的"史理本质观"和"史情本质观"的分歧。  相似文献   

17.
顾颉刚的疑古史观是我国史学由传统史学向现代史学转变的桥梁。它反对封建意识,运用近代科学研究方法,为中国现代史学的建设提供了思想和方法论基础;它以历史进化论为指导,将历史辩证法运用于史学研究。疑古史观还体现了对史学主体意识和主客体关系的重视,为史学理论的建设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18.
一个时代的教材反映一个时代的学术观念与认知。周一良、吴于廑主编的《世界通史·近代部分)、吴于廑、齐世荣主编的《世界史·近代史编》、刘新成、刘北成教授主编的新版《世界史·近代卷)三种标志性教材体现了时代需要和认知的变化。新版《世界史·近代卷》可以视为中国史学界为全球化时代“需要”而努力的最新成果。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90年代出现的作为网络上历史资源科学汇集的历史研究虚拟图书馆,以经济、便捷、高效的形式解决了高中历史教师教学资料匮乏的难题,在历史教学方面发挥越来越多的作用。分析了历史研究虚拟图书馆运用于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可行性,介绍了历史研究虚拟图书馆的应用及有关网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