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卧室是供人们睡眠的场所,应充分满足睡眠的功能要求,使人们在温馨、闲适、愉悦的氛围中得到充分的休憩。围绕睡眠,人们还要在卧室中进行更衣、梳妆,以及睡眠前后的随意休息,设计中应顾及上述这些辅助功能。卧室的色彩,一般来说应以静谧、舒适、温馨的情调为主,色彩不宜繁琐、强烈。卧室是家居中最具私密性的房间,一般不供外人观赏。卧室的设计完全可以从个人的爱好出发。以床为中心的家具陈设应尽可能简洁实用。卧室面积不大时,床一般靠地角布置;面积较大时,床可以安排在房间的中间。床位不宜放在临窗部位,因为靠窗冬天较冷,夏…  相似文献   

2.
本文应用价值工程(VE)对CT6140车床主轴支承进行了分析。在满足用户要求的前提下,取消多余功能,剔除过剩功能,创造出发热量较少的主轴新结构。  相似文献   

3.
差热分析法研究催化剂对煤燃烧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差热分析的方法研究煤在加入不同的催化剂后,燃烧特性发生的变化.催化剂的加入使煤的放热温度降低,发热量增加,煤的DTA曲线发生了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4.
高速飞行器发动机舱内元组件热环境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满足高速飞行器发动机舱内元组件热防护及热管理的需要,就热环境问题提出了严格准确的定义;然后基于此定义与准则关系式建立了一套估算高速飞行器发动机舱内元组件热环境的传热模型。利用建立的稳态热平衡方程,通过迭代求解得到某高速飞行器发动机舱内元组件在典型飞行工况下的一维热环境。对典型飞行工况下不同参数进行了系列研究。结果表明:舱内元组件的热环境随着冷却气流流量的减少而恶化,当冷却气流质量流量从1.0 kg/s减少至0.5 kg/s时,冷却气流出口温度增加了0.185 4无量纲温度。舱内元组件自身发热量对冷却气流的温升有较大影响;且冷却气流流量越小,温升越大。当冷却气流质量流量为1.0 kg/s时,元组件自身发热量导致了0.139无量纲温升,而当冷却气流质量流量为0.5 kg/s时,元组件自身发热量导致了0.294 9无量纲温升。  相似文献   

5.
户外智能设备运行环境温度调控系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区域集中式温度调控系统由智能控制柜组根据各智能柜温度及智能柜本体参数判断通风量并控制温度调控设备工作,通过送风管道将户外新风送入智能柜并打开智能柜中的通风设备及温度调控设备;预制舱温度调控系统根据密闭的要求采用柜内温度调控器和柜外温度调控器混合方式进行温度调控。最后根据实际使用智能柜的数量、发热量及户外气温进行了排风量计算并设计了实际使用数量,结果证明温度调控系统能满足最高气温,最大发热量状态下的运行要求。  相似文献   

6.
1 发热量的概念 燃料的发热量是指:单位数量的燃料完全燃烧所产生的热量或热值。固体或液体燃料发热量的单位是MJ/kg。煤的发热量是煤质分析的重要指标之一,作为燃料,煤的发热量越高,转换的热能动力就越大,经济价值就越大。煤的发热量是设计锅炉时是一个重要的数据。  相似文献   

7.
以C616车床为例,介绍了经济型数控车床的改造思路、设计方法,重点叙述了数控系统的选择和改造部位.  相似文献   

8.
混合封装电力电子集成模块内的传热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采用混合封装电力电子集成模块的热模型对模块内功率电路向驱动保护电路印刷电路板(PCB)的传热进行了研究,确定了功率器件在不同的发热量下器件和驱动保护电路PCB上的最高温度.实体模块的测试结果与热模型的计算结果良好的一致性表明:功率器件到模块内铜基板底面间的热阻为0.45℃/w;驱动保护电路PCB受功率电路的传热影响显著;在自然对流散热的情况下,功率器件的温度达到85℃左右时,PCB上的最高温度已接近70℃,此时功率器件的发热量为45W.  相似文献   

9.
以航天器内安装有仪器及仪器盒的安装板为对象,建立热分析数学模型,计算安装板内温度分布并提供了不同的仪器安装位置及仪器发热量条件下安装板的温度状况。由此,可确定加剧温度不均匀分布的源处,得到仪器工作的热环境状况,可作为航天器热控制设计的重要依据,并可为进一步热分析计算时合理划分节点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选取了 5种金属氧化物或盐 ,利用热重分析的方法 ,分析了它们对煤的发热量、着火温度等燃烧特性的影响 ,并据此制备了一种燃煤添加剂 .研究结果表明 ,该燃煤添加剂可有效降低煤的着火温度 ,增加煤燃烧的发热量 ,当添加剂加入量为0 .2 %时 ,可使发热量增加 1 3.0 % ,着火温度下降约 3~ 5℃ .  相似文献   

11.
为提高太阳能吸附集热床的集热和散热性能,本文设计了一种新型真空集热管—水冷型太阳能吸附集热床。以活性炭纤维—甲醇为工质对,建立了吸附床非动态平衡吸附传热传质数学模型。以南京夏季典型一天的太阳辐射强度和温度为条件,模拟了吸附床内各点温度、压力、吸附率等随时间的变化规律。实验研究表明,在吸附阶段通水冷却可以迅速降低吸附床的温度,并验证了所建立数学模型的合理性,为系统的进一步优化设计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2.
目前市场上的大多数电热毯的加热方式都是全波加热,虽然可以通过档位控制加热温度,但在加热中需要手动换挡,使用较长时间后,会出现温度过高,影响睡眠质量的缺点.为了克服这一缺点,设计了基于555定时器的半波加热电热毯开关,这一开关的核心元件是以555定时器构成的多谐振荡器和半波镇流器.测试结果表明,这款开关不但有助于减少人们因温度不适需要调节而带来的麻烦,更有利于节约能源.  相似文献   

13.
刘佳 《科学技术与工程》2013,13(6):1462-1468
对填充床蓄热装置在压缩空气储能(CAES)系统中的应用进行了实验研究与分析。开展了不同压力下填充床蓄热周期实验,测量了填充床内温度分布和进、出口空气温度随时间的变化。分析了不同压力下填充床的蓄热特性和蓄热效率。在实验条件下验证了CAES系统多级填充床蓄热的可行性,并提出了进一步性能改进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多孔颗粒床阴燃着火实验研究与数值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发生在多孔颗粒床的阴燃着火过程进行了实验研究,针对最常见的加热方式热接触,设计了平板加热的实验模型,实验表明,长时间的缓慢升温后突然出现温度的跃升是阴燃着火的基本特征,采用有限区域临界着火理论进行了数值模拟计算,得出了发生阴燃着火的临界现象的规律,主要包括:(1)燃料床尺寸不变时,如果临界热流密度增加,则临界环境温度降低,临界点燃温度增高;(2)环境温度不变时,如果临界热流密度增加,则燃料床的临界尺寸减小,临界点燃温度增高;(3)热流密度不变时,如果环境温度较高,则点燃的临界尺寸较小,同时临界点燃温度较高,以上结论与实验结果一致。  相似文献   

15.
固定床生物质气化机组主要技术性能试验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采用气相色谱议等仪器,测试并检验了固定床生物质气化机组的炉膛温度分布、燃气组分、低位发热量及杂质含量等主要性能指标,同时分析了物料种类、气化强度、炉膛温度、二次风系数等因素对气化效果的影响,初步探索了生物质气化机组设计的一般规律.研究结果表明:气化强度在200kg/m3.h左右时,生物质燃气的低位发热量和杂质含量可取得最佳值;二次风系数控制在20-25%之间,炉膛内还原区温度在700℃左右,可以保证较好的燃气质量.  相似文献   

16.
为了实现对温度的精确测量、显示,利用单片机技术设计了智能化多功能温度控制器.给出了系统的硬件结构和软件设计思路.系统中采用EEPROM实现随机修改用户设置的基本参数,确保掉电后可靠地保持用户设置参数及历史数据.设计符合工厂应用要求,可以满足不同用户的需要.控制器采用参数密码保护和自检系统,有效防止由于错误控制而引起的不可预知的甚至危险的后果.  相似文献   

17.
王士钊  付洪瑞  陈红艳  谭胜 《应用科技》2003,30(6):51-53,56
采用离子交换动力学的实验方法,研究了斜发沸石上K^ —Na^ 离子交换控制机理;采用浅床技术测定了不同离子浓度、温度、溶液流速情况下斜发沸石上K^ —Na^ 离子交换的动力学曲线,并计算得到离子交换的总传质系数。结果表明:总传质系数随反应温度和溶液流速的升高而增大,溶液浓度的变化对总传质系数的影响不明显。  相似文献   

18.
为了研究糠醛渣流化床燃烧过程中床料粘结机理,在小型鼓泡流化床实验装置上,以石英砂作为床料,对糠醛渣在不同温度(750、800、850、900℃)下燃烧过程中床料的粘结现象进行了实验研究并对其机理进行了探讨。实验结果表明:在实验时间范围内(6h),只有900℃工况出现了床料粘结失流现象。通过对实验后的床料和结团分别进行X射线衍射(XRD)和扫描式电子显微镜/射线能谱仪(SEM/EDS)分析表明,不同温度下床料粘结失流特性不同的根本原因在于糠醛渣灰中主要碱金属钾盐存在的形式不同,750℃为KCl,800℃为KCl和K2SO4混合物,800℃以上则为含碱金属钾的复杂硅铝和硅钙化合物,而复杂化合物的熔点在900℃左右。因此,说明含碱金属钾的复杂硅铝和硅钙化合物熔融对糠醛渣流态化燃烧床料粘结失流具有重要作用。实验结果对糠醛渣流化床锅炉燃烧温度的选取具有较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9.
根据相关标准及理论,设计了一种新型的冷凝吸附耦合的板式吸附床,并采用实验的方法,对油气回收过程中板式吸附床冷凝吸附过程的传热现象进行了研究。分别采用平均颗粒直径为2.36~3.35 mm和0.59~0.85mm的活性炭颗粒作为吸附剂,实验过程对不同吸附时间、不同颗粒直径等实验条件下床层内温度及压力分布情况进行了测量。结果表明:冷凝吸附过程受时间及孔隙率的影响较大,适当提高床层孔隙率有利于提高吸附床的传热效果,与传统的工业用吸附床相比,冷凝吸附耦合的结构可以有效降低吸附过程中床层的温度,将吸附温度控制在15℃以下,床层温升≤25℃。  相似文献   

20.
人体着装部位间皮肤冷感受之差异性规律是隔热防寒服等服务服装设计的基础,利用一种着装温度舒适性感觉计测的新方法,实时监控测试研究了着装人体不同身体部位在受到同样程序的冷刺激时皮肤温度随时序的变化过程,并运用Smirnov检测分析了主要身体部位对冷刺激导致的皮肤温度动态渐变规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