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针对Wi-Fi多通道车载Mesh网络中移动客户端在不同的Mesh路由器间切换延时过高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快速MAC层切换管理方案。首先,将信道按优先级分为高优先级组、一般优先级组和低优先级组,优先级的数值表示信道可用的概率;然后,移动节点按组扫描所有信道,向一组中所有的信道发送完探测请求信息后,则回到原始信道收集回复信息;最后,当一个接入路由器的信号质量满足需求时,移动节点将终止扫描过程并进行认证、关联。实验结果表明,相比全扫描、选择性扫描和FHAP方案,所提方案减少了检测可用接入路由器的等待时间,并且大大地降低了切换过程中的数据包损耗比,实现了MAC层的平滑切换。  相似文献   

2.
测量能力和加工能力对误判率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分析机械加工系统的加工误差和测量误差对零件加工尺寸分布影响的基础上,建立了误判率与加工误差、测量误差之间的数学模型,揭示了误判率与加工能力和测量能力之间的关系,给出了模型的计算实例。此研究对降低废品率、实现零废品制造提供了可靠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布隆过滤器算法误判率的分析和推理,得到最小误判率和最优散列函数个数,并且总结了误判率与输入元素大小n、位数组长度m和散列函数个数k的关系.分析了置信度为90%、95%、99%时误判率的置信区间,同时设置置信度为95%时,计算输入元素的规模大小分别为1e10(十亿级)、1e11(百亿级)、1e12(千亿级)时的位数...  相似文献   

4.
基于多无线模块的快速AP间切换实验研究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多无线模块的切换方法有望实现快速的AP间切换,但是缺乏具体的实验论证,特别是切换过程中该方法对网络吞吐量的影响.为此,建立快速AP间切换实验床,并对该方法的切换延迟和切换过程中的网络吞吐量进行了详细的实验研究与分析.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在执行AP间切换时的网络延迟不超过10 ms,并且对端到端吞吐量几乎没有任何影响,从实验上论证了该方法可以实现快速的AP间切换.  相似文献   

5.
基于多无线模块的切换方法有望实现快速的AP间切换,但是缺乏具体的实验论证,特别是切换过程中该方法对网络吞吐量的影响。为此,本文建立了快速AP间切换实验床,并对该方法的切换延迟和切换过程中的网络吞吐量进行了详细的实验研究与分析。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在执行AP间切换时的网络延迟不超过10毫秒,并且对端到端吞吐量几乎没有任何影响,从实验上论证了该方法可以实现快速的AP间切换。  相似文献   

6.
IEEE802.11规范包括MAC子层和物理层(PHY)两个协议层,支持结点的移动通信。很多切换机制的改进算法都以减少切换时间为目的,而随着无线传输的QoS要求和网络通信的速率不断提高,负载对AP切换的影响也日益显著。详细讨论了现有的基于负载的AP切换机制,并对各自的性能进行了分析比较,认为在高负载环境下,采用中心结构的切换机制会比基础结构的切换机制更具优势。  相似文献   

7.
分析了使用Autoform和Dynaform分析汽车覆盖件模具时出现的问题.通过规范CAE分析流程,设计正交实验,运用遗传算法优化参数,修定标准,从而降低了CAE分析的误判率.生产实践检验表明,显著提高了设计质量,节约了生产成本.  相似文献   

8.
为提高驾驶安全性与智能化,本文基于LED设计了车载照灯及其相应的控制系统,有效地解决了行车时外界光线不断变化使司机的视线受到一定影响的问题,在节能、安全、智能等多角度有效提高驾驶的安全性和智能化。  相似文献   

9.
移动通信中由于用户分布不均造成无线接入点(AP)间的负载分布不均衡。现有的切换机制大都根据无线终端(MH)接收信号信噪比(SNR)的大小来触发切换及选择AP,忽略了负载的影响。本算法结合SNR和负载两个指标,利用强制切换策略来平衡AP间的负载,提高了系统的吞吐量。实验表明,强制切换机制使整个系统的吞吐量提高了50%左右。  相似文献   

10.
为了获得更高的切换准确性,提高系统性能提出了一种TD-SCDMA系统内部的信号强度和质量相结合的越区切换算法,该算法综合信号电平和信号质量时行切换判决.通过仿真得出该算法中涉及到的各个参数与系统性能指标之间的关系,从而给出优化的切换方案,为TD-SCDMA标准的完善和系统的开发提供依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   

11.
李明 《科学技术与工程》2012,12(26):6622-6627
为了保证服务质量,IEEE 802.11工作组指出因特网语音服务的切换时延不应该超过50 ms。本文提出了一种自适应切换策略:信令分组的传输发生在控制信道上,从而缩短了信令分组的接入时延;数据信道上的因特网语音分组具有高于数据分组的接入优先权,保证了因特网语音业务的实时性;而且,切换时移动台在选择目标接入点时结合了信号强度和当前负荷来完成,避免了接入点负荷过大,造成网络性能下降。仿真结果显示,该策略在保证切换时延不超过规定门限值的同时,资源利用率比现有的快速扫描算法提高了9%左右,业务成功接入率提高了10%。  相似文献   

12.
基于车载数据的城市道路交叉口自适应控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总结现有交叉口交通控制弊端的基础上,通过对控制目标和任务的分析,基于车路协同系统的全时空车载数据,以单车道的车队和多车道的车队簇为控制对象,利用车头时距和间距研究车队和车队簇的形成和动态变化规律,建立了基于车载数据的交叉口自适应控制模型,同时在相位切换逻辑中考虑了两难区.最后基于二次开发的仿真平台,对研究成果进行了测试和验证,相关的案例分析表明,模型应用对于交叉口平峰和低峰情况下的运行效率和安全性有显著改善.  相似文献   

13.
文章介绍了Mobile IP及其移动检测策略,分析了Mobile IP切换过程,然后对重叠情况下移动IP切换进行建模并从理论上分析引发数据包丢失和数据包乱序的各种情况,根据所建立的模型计算出重叠情况下移动IP切换时延,得出重叠区域大小对切换性能的影响,这些理论研究将为移动IP实施QoS保证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对无线局域网(WLAN)中节点(Station)切换过程进行了研究,提出了一种适合流媒体应用的端系统快速切换解决方案.该方案在3个方面进行了改进:通过设置动态切换阈值避免节点的频繁切换;使用平滑因子降低无线信号强度的时变不确定性;利用探询时延选择合适的接入点(AP).该方案无需对现有AP进行修改,具有较强的可扩展性能.在实际WLAN环境下进行了实现和测试分析,表明该方案能有效地减小切换时延,改善了流媒体在WLAN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5.
当前大多数基于无线通信的列车控制系统(CBTC)都是基于FAT无线接入点架构的.该系统架构中所有无线接入点(AP)都要承担与通信相关的全部任务,且各无线接入点间相互独立,因此其信道不能得到充分利用.本研究通过引入FIT无线接入点与无线交换技术相结合的思想优化CBTC通信系统架构,降低了无线接入点的通信负载,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列车车载通信终端在无线接入点之间的快速切换方法和安全认证策略,可有效减少无线接入点切换时延,缩短列车经过的盲区距离,从而提高行车安全.仿真实验结果表明,所提出的方法是可行且有效的.  相似文献   

16.
针对流控制传输协议(SCTP)在主路径性能明显低于备用路径性能的情况下,不能自动进行切换而导致数据传输效率降低这一问题,在分析使用时延进行主路径自动切换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使用时延、带宽和丢包率3项指标进行路径性能综合评价的方法,并在此基础上实现了主路径自动切换.在NS2仿真实验的环境中进行了验证,实验结果表明:使用该方...  相似文献   

17.
针对高密度大流量的无线局域网,提出了一种快速可靠的平衡负载的AP切换机制,采用中心结构,即当某无线接入点(AP)的负载超过阈值时,由该AP强制触发切换.综合利用其邻接AP的负载信息和无线终端(MH)接收的邻接AP的信噪比(SNR),计算ISL函数,以选择需要切换的MH及其目标AP.实验表明:与IEEE 802.11协议相比,整个系统的吞吐量提高了50%左右,部分MH的吞吐量提高了2倍多,而且媒体接入的延迟也大大减小.  相似文献   

18.
为了缩短终端的VoWLAN业务在AP间的切换时间,采用了多重SSID使得系统优先处理语音等时延敏感应用、超级AP与P2P寻呼区避免数据瓶颈、终端优化和AP优化缩短寻找新AP的时间、先连后断改善语音切换效果等多种方法.这些措施使AP间切换小于100ms,从而使VoWLAN在切换过程中的语音损失处于用户不察觉的范围之内.在遵守802.11系列标准的前提下,经过适当的改良,WLAN网络完全能够支持VoIP业务.  相似文献   

19.
研究了一类时滞模糊系统的H∞控制问题,基于模糊Lyapunov-Krasovskii函数,应用并行分布补偿算法,给出了系统满足H∞性能的充分条件以及切换律的设计方案,并提出了一个判别系统渐稳的充分条件.  相似文献   

20.
车载DVD机芯振动性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研究车载DVD机芯的振动性能并进行优化设计,建立了一个6自由度的车载DVD机芯振动系统模型。从机械系统动力学理论出发,参照振动系统的“质量弹簧阻尼”模型,分析推导了系统动力学平衡方程,得到了质量矩阵、弹性矩阵及阻尼矩阵的具体表达式。利用M ATLAB及其S im u link工具箱,建立了一个多输入多输出动力学系统模型,对多个复杂耦合的参数变量进行了仿真研究。结果表明:稳态低频特性和瞬态特性决定着机芯振动性能,它们与弹性系数和阻尼系数的大小相关;振动转角对机芯边缘振动位移量贡献较大,它与弹簧和阻尼器的分布状态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