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通过广州大学城市政组团五标水泥搅拌桩处理软基的施工实践,总结水泥搅拌桩应用于软基处理的施工工艺,质量控制手段,质量检测方法,通过和其它软基处理方案对比,水泥搅拌桩处理后的软基,克服了涵洞基础沉降,桥头跳车,路基沉降现象,并且快速、经济.  相似文献   

2.
陈一统 《科技资讯》2007,(32):38-39
CFG桩作为软基加固形式之一,常用于公路工程结构物基础和桥梁涵洞的台背,具有沉降小、工期快等优点,本文针对不同材料构成的褥垫层及同一种材料不同垫层厚度情况进行了土压力盒试验,确定了不同情况下桩土分担荷载关系及对桩土承载力进行检验.  相似文献   

3.
CFG桩技术在公路工程软地基处理中的应用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某公路桥涵台背和涵洞基底对承载力要求高,而对抗剪能力要求不是很高。项目软基处理结束后,对工后沉降进行了观测,结果满足施工验收及规范要求,说明采用CFG桩进行该项目的软基处理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相似文献   

4.
微型桩施工技术较为简单,施工方便,施工机具小、适于狭窄施工作业区,承载力高,沉降量小,近年来迅速发展,在地基加固、基础纠偏等方面广泛应用,均取得一定的成功。该文介绍了微型桩技术在颜春岭隧道明洞段及复合衬砌段玄武岩全风化层基底加固中的应用,阐述了微型桩施工工艺,探讨了施工过程中出现坍孔、缩孔、埋钻和卡钻、钢筋笼上浮、混凝土灌注堵管等问题的处理,以控制施工质量,期望为微型桩技术的研究与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高填路堤下涵洞病害机理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针对某高填路堤涵洞实体工程的病害,采用压力盒、水准仪及沉降观测仪器对其进行了全程监控,依据所测压力、沉降以及裂缝形态阐述了涵洞裂缝的产生机理,井从地基、基础、填土等方面分析了涵洞病害产生的因素,推定了涵洞基础扭转破坏的运动过程。指出在涵洞设计中应综合考虑地形因素,避免产生“扁担效应”,同时在现场施工过程中应采取合理的施工速度。  相似文献   

6.
闭耀庭 《科技信息》2010,(23):J0327-J0327,J0317
本文首先结合相关文献资料的研究,对CFG桩形成的复合软土路基结构体系其承载力大且可调性强、沉降变形小、稳定快、无有效桩长的限制等特点做了了解,在路堤填筑施工期间,在工后其累计沉降量均小于其它传统的软基处理方法。本文主要结合我地区某公路道路的软土路基处理施工案例,对CFG桩处理软土路基的主要施工技术工艺和质量控制措施做了探讨和阐述。  相似文献   

7.
为真实反映超厚湿陷性黄土区超高层型钢混凝土(Super High Rise-Steel Reinforced Concrete,简称SHR-SRC)结构在施工过程中沉降特征随上部载荷的变化规律,并指导安全施工,在试验场区建立了一套完整的沉降监测体系,动态追踪测试了超高层结构在整个施工周期2年6个月内的沉降变形等原始数据.利用实际监测结果,结合ABAQUS有限元分析,对SRC结构沉降特性进行了系统分析.结果表明:施工过程中,SHR-SRC结构整体沉降较为均匀,最大沉降速率为0.28 mm/d;距离核心筒附近的地下试桩点位正、负应变值小,远处则相反;土体在施工强度平缓状况下,局部会出现短暂的"回弹"现象;模拟显示筏板底中心桩顶位移最大,边桩次之,角桩最小,同一桩产生沉降差说明桩本身存在轴向压缩;但由于黄土地基及结构受力的复杂性,相关规律需进一步分析与探讨.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工程实践,介绍了高压旋喷桩在高速公路桥梁、通道及涵洞两端台背的软基处理中的应用,控制路基的沉降和变形,取得了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9.
在高等级公路中,遇到不少涵洞、通道、挡土结构等结构物置于软弱地基上或软厚的杂填土之上,施工期短暂时,成为不少建设单位和设计单位的棘手问题。针对这个问题,采用生石灰喷粉深层搅拌桩(简称石灰搅拌桩)进行软土地基处理,具有技术简单可行.且经济合理的特点,能有效地加固软弱地基,减少软土层沉降和整体工程工后沉降,提高软土层的承载力。  相似文献   

10.
CFG桩复合地基是在碎石桩加固地基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地基处理技术,高速铁路路基要求零沉降,因此路基基底处理尤其重要,由于哈齐客专处于严寒地区,对CFG桩施工要求更高,本文主要介绍了CFG桩的冬季施工技术。  相似文献   

11.
规模与质量:新建本科院校发展策略的关键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建本科院校成为中国高等教育的生力军已是不争的客观事实.新建本科院校的办学规模,与其质量具有十分密切的关联.此类高校是快速扩展还是适度超前抑或是控制增长,成为发展策略的关键抉择.基于提高质量的前提和资源的视角分析新建本科院校规模和质量,无不昭示新建本科院校应当实事求是地理智控制办学规模,确实落实科学发展观:在做大和做强之间坚持选择做强,在策略实施上注意办学规模及把握增长速度;在具体运作上,稳定新建本科院校规模和速度具有内部控制和外部控制等策略.  相似文献   

12.
光纤激光焊接镀锌板的工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提高车身常用镀锌板的焊接质量和焊接效率,采用4000W光纤激光对厚度为0.8mm常用的镀锌板进行了焊接试验,分析了焊接速度,焊接气体和搭接间隙对焊接质量和焊接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焊接速度随着功率的增大而加快,,焊接间隙应该控制在0.07-0.1mm之间.  相似文献   

13.
革兰氏染色结果的影响因素及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菌龄、涂片厚度、媒染时间、乙醇脱色程度等对革兰氏染色结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进行革兰氏染色时,大肠杆菌在营养琼脂培养基上的培养时间不宜超过25小时,涂片时应为均匀薄片,媒染时间以30~60s为宜。乙醇脱色程度是革兰氏染色的关键,脱色时间应严格控制在20—30s。而枯草芽孢杆菌的培养时间不宜超过16小时,媒染时间以30~90s为宜,脱色时间应严格控制在30s以内。  相似文献   

14.
文中根据长沙市某大商场的调查对客流量、新风量的取值进行探讨。提出在空调冷热负荷计算时 ,冬夏客流量的取值应分别计算 ,以CO2 浓度控制新风量 ,并采用变风量新风系统的看法  相似文献   

15.
依据200余场次洪水观测资料,应用统计分析、实体模型试验和数学模型计算等方法,对洪水按漫滩程度、水流含沙量高低、流量过程线形态特征和洪峰与沙峰相位差进行了分类;分析了塑造主槽的洪水关键因子;研究了黄河下游洪水过程调控关键技术指标。研究表明,黄河下游河槽高效输沙和塑造主槽作用较大的平滩流量约为4000m3/s,流量为4000m3/s条件下的洪水输送的临界含沙量为50kg/m3;对于不漫滩洪水,首选方案应按当时主槽的平滩流量控制,且平滩流量下的洪水流量过程以接近矩形波过程较好,峰前水量占洪水总水量的25%以上,洪水历时不小于7d;对于漫滩洪水,应控制洪峰流量大于平滩流量的1.5倍且大于洪水平均流量的1.2倍,同时应尽量控制洪水涨水期水量与洪水总水量之比不小于0.5,并保持洪峰与沙峰同步运行,洪水历时不小于7d;洪水调控分组含沙量大小主要取决于悬沙及床沙的级配;洪水来沙系数的调控指标视洪水类型而异,不漫滩洪水为0.012kg·s/m6,漫滩洪水为0.015kg·s/m6,同时还应控制分组泥沙的来沙系数。  相似文献   

16.
级配碎石的主要缺陷是易产生较大的塑性变形。在分析现行级配组成设计方法的基础上,根据连续密级配碎石的加州承载比(CBR)试验和利用研制的柔性材料剪切性能测试仪进行的剪切性能试验结果,对基于抗变形能力的级配碎石组成设计方法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以CBR值和剪切强度为组成设计的性能控制参数,CBR值应不小于180%,剪切强度应大于0.52 MPa;以最大粒径、泰波(Taibol)级配指数n值和基于双指标控制的关键筛孔及其通过率合理变化范围作为级配控制参数,最大粒径宜为31.5 mm,要求不高时可以放宽到37.5 mm;n值控制在0.45~0.50之间,以0.50为宜;4.75、2.36、0.60、0.075 mm筛孔应作为关键筛孔予以控制;通过率应在基于双指标控制的合理变化范围内。由此提出了基于抗变形能力的级配碎石组成设计方法,通过试验路应用表明,该设计方法可以有效控制级配碎石的塑性变形。  相似文献   

17.
实践心育的基础是清晰的心育理路:以素质为基础养育品质,重视素质向品质的转化;以自我统驭人心,做到智能、人格、精神和谐;言语与情感是自我的内在心义,言语是自我的脸孔,情感是自我中极其重要的生命事件;理解与体验是自我确立、发展的两条心路;习惯与意志构筑自我的运作轨道。有人性的自我心理学是心育的基本理念。  相似文献   

18.
浅谈通风空调安装质量控制要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霞霞 《山西科技》2010,25(4):138-139,143
通风空调安装工程是建筑工程中关系到使用功能的重要的分部工程,在安装过程中,一定要按设计和规范施工,严把"五关",坚持"三检制度",做好"五要素"的管理,同时要控制好各关键技术点。  相似文献   

19.
实践德育基础是清晰的德育理路,育人之德应以知识为背景、以思想为对象,重视知识向思想的转换;关注心理、突显思想,以思想统摄心理;以活动为栽体,为德性素质构建态度与能力两大因素;观念与精神对育人具有本体性意义;意识形态特别是政治对育人有先导作用。德性的生成离不开理论与实践的融通。  相似文献   

20.
通过分析太钢4350m3高炉(5#高炉)炉缸以上冷却系统的设计特点,研究其在高煤比、高产量情况下炉内煤气流分布对炉体热负荷的影响.结果表明:太钢5#高炉的边缘气流指数W值控制在0.55左右;中心气流指数Z值应控制在8.8左右;5#高炉下部炉腰炉腹的热负荷较为稳定,而炉身的中上部稳定性较差;5#高炉的热负荷还有降低的潜力,热负荷控制在10~120GJ.h-1范围4350m3高炉仍可稳定操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