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1989年3月22日至26日,动物学名词审定委员会第三次名词审定工作会议在北京怀柔召开。出席会议的有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副主任黄昭厚,动物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主任宋大样、顾问钱燕文、审定委员等共25人。宋大祥教授主持会议。黄昭厚同志传达了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1989年第一次主任、副主任会议精神,介绍了1988年名词审定工作情况及1989年度的工作安排,此外,还介绍了有关学科名词审定的工作经验和存在的主要问题。与会者对《动物学名词》广泛征求意见后的第二稿进行了认真的讨论,会议达到了预期目的。(1)调整了《名词》的框架,更改了部分名称。《动物学名同》讨论稿包含七大部类名词:(1)动物学,(2)无脊椎动物学,(3)脊椎动物学,(4)动物分类学,(5)动物生态学,(6)动物组织学,(7)发育生物学。在科学概念体系的层级关系上,列于首位的“动物学”属于上位概念,包含了位于其后的6个分支学科。它所收列的名词,多是分支学科共用的基本词,一些委员提出是否把“动物学”称作“总论”,经过会议讨论,决定改名为“普通动物学”。“动物分类学”改称“动物分类区系学”,原因是这一部分已收入动物区系与动物地理学的一些术语。无脊椎动物学和脊椎动物学系按类群划分,二者涉及分类区系和生态学名词,因此把这两部分移到后面,而把“动物分类区系学”和“动物生态学”移前。鉴于“发育生物学”涉及生理、生化等学科的名词术语较多,为减少交叉重复,审定的名词限于胚胎学方面,因此改名“动物胚胎学”。修改后的《动物学名词》框架为:普通动物学、动物分类区系学、动物生态学、动物胚胎学、动物组织学、无脊椎动物学和脊椎动物学。(2)对分支学科的名词作了适当的调整。原先收入动物生态学的名词,如“个体生态学”、“水生生物学”、“淡水生物学”、“适应”、“种群”等二十多个术语,原来收入动物分类学的“同功”、“同源”、“个体发育”、“系统发育”、“生物发生律”等十多个基本名词,均已归并到普通动物学名词内。最初列入脊椎动物学名词的“导航”、“早成熟”、“晚成熟”、“候鸟”等名词决定移到动物生态学名词中。其他分支学科的名词也作了适当的调整。(3)各分支学科适当增补一些遗漏的基本名词及新近出现的较为成熟的术语。经委员们讨论,动物生态学将增加一些主要的动物行为学术语。在普通动物学名词中增加一些名词,使结构更加完整,如在“体腔”这一部分名词中增补“假体腔”、“前体腔”、“后体腔”和“肠体腔”等名词。在动物分类学名词中增补一些常见的汉拉对照术语,相应地在其他分支学科的名词中也增补一些基本名词,预计第一批《动物学名词》近七千条。(4)对审定名词的规范化进行认真的讨论。与会专家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以严谨的科学态度,对有关名词的确切涵义进行认真的审定。如生育、培育、繁育、生殖、繁殖等汉语同义词或近义词,容易混淆,不易掌握,与其相对应的英文名词有procreation,propagation,breeding和reproduction,讨论后统一为生育(procreation),繁育或育种(breeding),生殖或繁殖(reproduction,propagation)。猛禽有主动吐出未被消化的兽毛、鸟毛及骨骼的行为,其英文名为regurgitation,如何订出确切的汉文名?《名词》的初稿订其名为“吐轴”,系北京方言,意思是呕吐物成团状,形态略似穿在轮子中间呈圆柱形的“轴”。但是,轴者系指一种物件而非指食物,经再三推敲,定名为“吐弃物”。这样可与因肠胃不适或其他原因造成被动吐出的“呕吐物”相区别。无脊椎动物学名词中的“上皮”(epidermis)在其他分支学科中称作“表皮”,为了避免混乱,经斟酌后将“上皮”改为“表皮”,达到统一。又如甲壳动物中步足的第1节称“底节”(coxa),第2节称“基节”(basis),而在昆虫和蛛形动物中,coxa均译为“基节”,于是决定把甲壳动物的步足第1节改名为“基节”,第2节改名为“底节”大家一致认为,尽管有些名词各自沿用了数十年,还是统一为好,可以排除名词和含义的不统一,解决科研和教学上的困难,为学科发展增砖添瓦,铺平道路。(5)进一步确定需要注释的名词。会议强调了对一些似乎能够望词生义,但又极易误解的名词必须作出简明定义性注释。例如生态学名词中的“城市化”(urbaniza-tion),会误认为系某个乡村或某城市郊区的城市化;又如无脊椎动物某些类群构造中有“墙孔”这类名词,易被误认为建筑学方面的名词;再如腔肠动物中的“羽干”一词也会误解为鸟类羽毛的结构等,以上这些动物学名词均应作出定义性注释。(6)注意与有关学科名词的协调统一。脊椎动物有关肌肉和骨骼系统的一些名词与解剖学的有关名词会有交叉重复,需与解剖学名词协调。无脊椎动物学的一些名词需与昆虫学名词协调,以达到词义统一,减少重复。会议认为应通过多种渠道,收集港台及海外华语地区的有关科技论著,对他们使用的词义准确、合乎规范的名词术语,应予参照采纳,以利科技信息的沟通和学术交流。专家们表示应抓紧时间,加倍努力,尽早审定第一批动物学名词,使之早日公布、出版,为我国动物学名词术语的统一与规范化,贡献自己的力量。  相似文献   

2.
生态学是一门发展迅速并与自然和社会科学进行着广泛交叉而相互渗透着的自然科学,其影响所及已远远超出了生态学本身的学科范畴。伴随着生态学的迅猛发展,除了其原有的术语外,又产生了大量的新术语。其原有的术语,也因为学科本身的发展而赋予了某些新的科学内涵。为了满足国内外日益频繁的学术交流,使用科学内涵明确、简明易懂、用词规范并统一的生态学名词,实属一项紧迫的基础工作。生态学名词审定委员会自成立以来,一方面得到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的指导,并在业务及经费方面给予了大力支持,同时也得到了全体审定委员和有关专家的鼎力支持,使我国第一部经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批准的《生态学名词》(含释义)得以顺利完成。这对我国生态学名词的统一和规范化,对生态学学科的发展和普及,以及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一、生态学名词编纂与审定工作的回顾我国生态学名词的编纂与审定工作起步较晚,在上世纪50年代曾由中国科学院编译局委托北京大学生物系林昌善教授编写《动物生态学名词》(不含释义),并邀请沈嘉瑞、林昌善、武兆发、马世骏、曹骥、费鸿年、蔡邦华、刘崇乐等8位专家组成动物生态学名词审查小组,花了一年多时间完成审查工作并于1955年由中国科学院正式出版。进入上世纪80年代,王梅峒编纂了《汉英生态学词典》并由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上世纪90年代,安树青、林金安等20余名生态学专家编纂了《生态学词典》,并由东北林业大学出版社于1994年出版。此后,科学出版社于2001年出版了王孟本编纂的《英汉—汉英生态学词汇》,2004年又出版了王孟本等编纂的《英汉生态学词典》。由于新的生态学词书大量涌现,对生态学名词进行审定和统一,就成为一项紧迫而繁重的任务。1999年,中国生态学会受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以下简称全国科技名词委)的委托,于当年11月组成生态学名词审定委员会。该委员会由来自全国9所高等院校和10所科研院所的41位生态学各分支学科著名专家组成(其中有中科院和工程院院士4人),45岁以下的年轻专家14人名,约占专家总数的三分之一。所以,生态学名词审定委员会是名副其实的老中青三结合的班子。根据生态学学科发展的具体情况,分成17个分支学科组,即生态学总论,生理生态学,行为生态学,进化生态学,种群生态学,群落生态学,生态系统生态学,景观生态学,全球生态学,数学生态学,化学生态学,分子生态学,保护生态学,污染生态学,农业生态学(包括农、林、牧、草原),水域生态学(包括淡水、海洋、湿地),生态工程、生态产业及城市生态学等。生态学名词审定工作共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2000~2002年)为确定生态学选词原则和范围,并在此基础上开展选词工作。我们参考了国内外生态学词书、专著、教科书和杂志,从中选用的生态学名词共计14008条,于2002年编印了《生态学名词》(讨论稿)。第二阶段(2002~2003年)为对已选入的名词进行精选。筛选出拟进行释义的词条共计5800条,确定释义的注意事项和格式。第三阶段(2003~2004年)为专家初审阶段,每一分支学科领域,组织4~5位相关领域的专家,对各分支学科完成的释义词条进行初步审定并提出修改意见,由各分支学科组主要负责专家按初审专家的意见进行修订;然后再召开生态学名词定稿会,由17位分支学科组主要负责专家对初审后提交的4082条名词进行集体审定。第四阶段(2004~2005年)为终审阶段,由全国科技名词委组织专家,对《生态学名词》(释义稿)进行终审,并将专家意见提交生态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复审,最终由生态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主任会议终审定稿,经全国科技名词委审核批准后,予以出版公布。二、审定工作的几点体会(一)充分发挥全体专家的积极性生态学是一门迅速发展,并与自然和社会科学进行着广泛的交叉而又相互渗透着的一门自然科学。其特点是分支学科或交叉学科众多,在自然科学领域中,可能是绝无仅有。一些老的分支学科如种群生态学、群落生态学可能已有近百年的历史,而一些新的交叉科学如免疫生态学等还是近十年才发展起来。面对如此庞杂而又充满了勃勃生机的生态学,个人的知识就显得十分贫乏,而必须依赖生态学名词审定工作委员会各分支学科专家们集体的智慧和积极性,才能完成名词审定的任务。(二)通过《生态学名词审定委员会简讯》交流信息生态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及直接参与审定的专家约有35位,他们分散在十所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由于经费所限,不可能经常召开全体审定专家会议。为了及时沟通信息,开展交流,我们创办了《生态学名词审定委员会简讯》,共发行12期,及时报道了全国科技名词委对审定工作的具体要求,各分支学科名词审定工作进展等信息。为了介绍各分支学科专家对名词释义的不同理解和讨论,我们还开辟了“争鸣”专栏,刊登有关审定专家对一些有疑义名词的正确汉文译法和正确释义的文章。如:(1)metapopulation一词在国内对应的汉语译法就多达七种:麦塔种群(音译)、meta种群(英-汉组合)、异质种群(意译)、联种群(意译)、聚合种群(意译)、复合种群(意译)、集合种群(意译)等。经过大家深入讨论,确定统一采用:集合种群。(2)在我国,关于allelopathy意译的汉语译名就多达五种:相生相克、他感作用、生化他感作用、植物互感作用、互感作用等。上述译法都比较接近allelopathy的原义,但由于种种原因,均未能给出简明准确的科学释义。在最近出版的《昆虫学名词》(2000年,科学出版社)中将allelopathy译为“异种化感”并释义:“一种生物分泌到体外的化学物质对他种生物产生的影响。”化学生态分支学科专家对此提出疑义,认为这里强调“异种”和“他种”是不全面的。因为allelopathy的作用对象既包括与产生化学物质者不同种(异种)的生物,也包括同种的生物。植物产生的化学物质对同种其他个体和群体的生长发育产生不利影响(自毒作用)是相当普遍的。许多作物“重茬”就长不好,早已成为人们的常识。因此,化学生态学分支学科专家组初审时,大家同意将allelopathy译为“他感作用”,其释义为:“植物、微生物释放的化学物质对其他生物生长发育产生的影响。”上述释义中的“其他”,既包括“异种”,也包括“同种”;该释义中的“生物”,既包括植物、微生物,也包括昆虫等动物。这样的译名与释义可能更符合原义、更符合实际、更能表达allelopathy一词的科学内涵。(3)长期以来,在我国出版的学术著作、教科书和文献中,关于acclimation和acclimatization这两个术语有多种翻译,并且多数没有将这两个术语区别开,其对应的汉语译名五花八门,如“顺应”、“习服”、“适应”、“服习”、“风土驯化”、“服水土”、“驯化”等等。专家们为了搞清这两个术语的科学内涵及其区别,查阅了大量文献,根据其科学内涵,将acclimation译为“驯化、实验驯化或室内驯化”,将acclimatization译为“气候驯化、野外驯化、自然驯化或季节驯化”等,既符合术语所表达的科学含义,又将二者区分开来。他们的上述见解,得到了初审和终审专家的认可。此外,审定专家们还在《简讯》上,对“生态环境”一词进行了评论;对“gene flow”一词的正确译法展开了讨论;此外对适应(adaptation)一词科学内涵的正确理解和释义等发表了新见解,引起大家的关注。限于篇幅,在此就不一一列举。上述事实表明,《简讯》在生态学名词审定过程中,对交流信息并开展学术探讨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三)坚持全国科技名词委提出的“三审”定稿的规定在各分支学科完成名词释义后,要坚持组织专家进行初审,一般要求组织4~5名本领域的专家对释义初稿进行逐条审定,并提出修改意见,各分支学科组组长应按照初审专家的意见进行修改,如有不同意见,可保留至复审(即二审)时提出讨论,并申述保留的理由;复审又称二审,由17名各分支学科组组长和特邀的专家组成,对各分支学科经专家初审通过的初稿,进行集体定稿;集体定稿后的稿件呈交全国科技名词委,再由全国科技名词委聘请有关专家进行终审,全国科技名词委再将终审专家提出的意见反馈给生态学名词审定委员会相关的专家进行修改。这个程序虽然有点繁杂,但实践证明,“三审”定稿的规定,确实可以起到层层把关的作用,对保障名词审定的质量是必不可少。三、对生态学名词审定工作的展望(一)通过生态学名词审定工作的实践,使我深深体会到科学名词的统一、规范化的重要性,尤其是作为一门正处在发展阶段的学科,与其他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不断交叉,相互渗透的时期还在继续,新的术语将会继续涌现,而一些被实践证明已难以表述客观生态规律的术语将被淘汰,这一进程还将继续存在下去。所以,本次完成的生态学名词审定工作是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从现在开始,就要组织一批专家对生态学名词的演变进行追踪观察,并定期进行增补和删除。在此,我建议可否初步确定生态学名词审定的修订工作(包括增补、删除和修改)每3~5年进行一次。(二)要加快海峡两岸生态学名词的汉语译名统一的工作,在目前可参照《海峡两岸昆虫学名词》的做法,先暂不要求进行统一,可以相互对照,以推进两岸生态学的交流与合作。  相似文献   

3.
生态学名词     
分子生态学molecular ecology用分子生物学的原理与方法在分子水平上研究生态学问题的一门分支学科。  相似文献   

4.
生态学名词     
分子生态学 molecular ecology 用分子生物学的原理与方法在分子水平上研究生态学问题的一门分支学科。[第一段]  相似文献   

5.
正生态学作为一门年轻的科学,在其学科发展中还存在着一系列有待解决的基础问题,包括研究主题和概念的模糊性、模型、规律和理论的精确预见性等问题,它们构成了近几十年来生态学家和哲学家们关注和研究的最重要的哲学问题,并由此导致了一门重要的科学哲学的分支学科即生态学哲学(Philosophy of Ecology)的诞生。为推动生  相似文献   

6.
《自然辩证法研究》2019,(10):102-106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是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新兴流派之一,也是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诸多流派中影响力最大的分支之一。该学派竭力探索造成生态危机的原因并提出应对之策。本文重点关注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经济策略:即实行"生态命令",有计划地缩减生产,避免浪费性生产;实行稳态经济;实行分散化和非官僚化等。虽然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经济构想具有乌托邦色彩,缺乏现实可行的操作方案,但其中关于高消费的反思,浪费性生产的批判以及控制经济增长速度和规模等设想对于中国在新时代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建设美丽中国具有显著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本文介绍了英国等欧盟国家的动物性食品安全研究现状;探讨了我国目前在动物性食品安全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从残留代谢组学、营养基因组学、动物性食品功能基因组学、动物性食品病原微生物、疯牛病检测技术及动物源食品安全相关的环境生态学研究等方面,提出了我国动物性食品安全的优先研究领域。  相似文献   

8.
(一) 引言生态学,最早是作为生物学的一个分支而发韧于19世纪末([德]E.海克尔,1866年)。自从它诞生以后,便不断地拓展着自己的研究领域及势力范围:出现了“人类生态学”([美]H.巴洛斯,1922年)、“生态系统”([英]A.G.坦斯勒,1935年)、“智慧圈”([苏]B.N.维尔纳斯基,1944年)、“系统生态学”([美]E.P.奥德姆,1952年)、“知识生  相似文献   

9.
工业生态学的研究视角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工业生态学是门新的边缘学科,其概念和原理来源于生物生态学。该学科为工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全新的环境管理观念2。研究工业生态学有以下五个视角:地球的长期可居住性、全球区域、自然系统的控制和脆弱性、质量流动分析和节约能源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10.
“生态学”一词何时以何种方式进入中文?目前主流观点是:1930年前后,由张珽从日文引入。然而,基于更广泛的文献调查,可以证明至少在1903年,“生态学”已进入中文。此外,在19、20世纪之交的中国和日本,曾出现过十余种术语指称生态学研究。不同术语不仅在用词上存在差别,在内涵上也有重要分歧。“生态”一词,源于对词根“bios”(生命)的翻译,就词意而言,不是对以“oikos”(家或居所)为词根的“ecology”的最佳翻译。“生态学”一词最初被宽泛地理解为关于生物“生活状态”之学,直到1930年之后,其含义才逐渐获得澄清,并以研究“生物与周围环境相互关系”之学被确定下来。  相似文献   

11.
《语言学名词》"音韵学"分支创新性地构建了"总论、音类分析和等韵学、用韵分析和今音学、语音通转和古音学、音类演变和对音"的音韵学术语知识体系,融学界共识与理论创新于一体。这为音韵学术语的规范和辞书音韵学术语的编排提供了参考原则:构建层次清晰的音韵学术语体系;实现音韵学术语的科学分类。  相似文献   

12.
现代术语学的创始人欧根.维斯特(EugenW櫣ster)的《普通术语学和术语词典编纂学导论》的德文版第三版(1991年在波恩出版)①中,讨论了术语学的特点。笔者根据该书“普通语言的科学性”这一部分内容,写成了这篇读书心得。维斯特在他的专著中开门见山地指出:语言学某一个分支领域研究的对象只是普通语言的一个片段。所以,在研究术语学这个分支领域之前,首先谈谈关于语言的一些基础性的知识是很有必要的。维斯特说:如果年轻的语言学家们投身到术语学的研究工作中来,探讨专业语言的规律,他们总是会观察到一些异样的结果,以至于使这些年轻人认识…  相似文献   

13.
现代性宪政设置了普遍的自然、大写的科学和无物的政治,已有政治生态学在此框架内不可能开辟新的出路。拉图尔以盖娅、小写的科学和宇宙政治等核心概念作为替代,来重置现代性宪政并构建其政治生态学。但他以争论或外交为核心的思想却显示了人类学方法在实践和哲学层面上的不足。  相似文献   

14.
四“ecological restoration”及相关术语的译解专栏在讨论“生态建设”提法时,不少学者提到“ecological restoration”(生态恢复),并建议以此取代“生态建设”。笔者认为,需要对此进一步讨论。首要的是对“ecological restoration”的理解。“ecological restoration”无论在现代生态领域还是环境领域,均是广泛使用的、非常重要的概念。它之于现代生态学,不只是一种新的技术途径,新的学科分支和前沿,而且引发了新的生态伦理观乃至政治层面讨论[10]。正是由于“ecological restoration”在现代生态学中的重要地位及其应用的广泛性,其内涵相…  相似文献   

15.
简讯     
全国科技名词委汇编了已公布的动物学、植物学、微生物学、遗传学、生物化学、生物物理学、细胞生物学、生理学、人体解剖学、组织学、胚胎学、古生物学等相关分支学科的规范名词,并于2002年5月出版《英汉、汉英生物学名词》(约30000条)。 (邬江)  相似文献   

16.
简讯     
生态学名词审定委员会自2002年开展工作以来,依靠全体委员的共同努力,审定工作取得积极进展。至2004年4月底,17个分支学科专题组均已提交名词释义初稿。从各分支学科提交的初稿来看,有以下两方面特点,一是选词比较严格,注重选用能较好地反映各分支学科专有及常用、并有科学内涵的名词,和反映了本学科当前发展的一些新名词;二是释义比较规范,能遵循单一性、科学性、系统性和简明性的有关要求。分委员会按照全国委员会的要求,将对初稿的格式和排序进行适当的调整,对过于冗长的释义提出删节建议,并及时将整理好的初稿交付专题组,经专题组进一步…  相似文献   

17.
《自然辩证法研究》2016,(4):112-116
本属于自然科学的生态学,以自身为基础发展为哲学理念,对现代性的科学、现代观念以及市场经济进行批判,这就是生态学的批判。首先,生态学批判现代性的科学,批判它的无情、片面的语言等;其次,生态学批判现代的观念,批判其中的实体概念、还原论等;最后,生态学对市场经济中存在的绝对自由和精英创造等问题进行批判。  相似文献   

18.
“十五”国家科技攻关计划“水利工程对血吸虫病传播影响及干预措施的研究”课题(2004BA718804),采用了血吸虫病流行病学、生态学、水文学和地理信息学等方法,对我国南水北调东线工程、鄱阳湖堤防工程和山区水库灌溉工程修建后所引起的生态环境变化对钉螺分布或扩散以及血吸虫病流行态势的影响进行了系统的综合研究。  相似文献   

19.
站在2012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的领奖台上,面对台下雷鸣般的掌声,郑哲敏院士和平日一样平静、谦逊地接过了奖章。而台下的观众可能很难想象,外表如此和蔼慈祥的郑院士已经和“爆炸”这个令人心惊胆战的名词打了一辈子的交道。“爆炸力学”这一力学分支便是在郑老先生的努力下创建和发展起来的。  相似文献   

20.
考察过去一个半世纪生态学演进的历史,1976年之前以求真取向为基调,致力于揭示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对生态学现象进行描述和解释。1976至1990年代初是生态学学科建构阶段,前沿领域以求真为主。1990年代初至2015年,生态学前沿出现了显著的求善取向,致力于保护多样性、应对栖息地破碎化以及气候变化等问题。2000年至2015年,生态学前沿领域呈现出求真与求善融合交织、相互促进的发展态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