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国总云量时空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分析中国总云量的时空分布特征、变化趋势及影响原因。方法利用全国360个地面站1951~2009年地面月总云量观测资料,采用线性倾向估计和相关分析方法。结果总云量最多区域位于西南和华南地区,最少位于北部干旱少雨地区。约35°N以北总云量从南到北随纬度增加带状分布减少,此纬度以南同纬度东部云量多于西部云量。20世纪90年代以及21世纪前10年总云量减少最明显。总云量减少最明显的区域位于东北、西藏西南部以及山东、安徽北部地区。大部分地区总云量与太阳黑子相对数、降水量、相对湿度、最大积雪深度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蒸发量与总云量存在显著负相关关系。结论我国总云量总体上呈减少趋势,气候因素对总云量变化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2.
3.
青藏高原地表0cm温度的时空变化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青藏高原86个气象观测站从建站到2001年历年各月地面0cm温度资料,在分析高原冬季,夏季和平均地表温度基本气候特征的基础上,通过主成分分析、主值函数和功率谱分析等方法,对高原地表温度异常变化的空间结构和时间演变趋势作了诊断研究。结果表明:高原地表温度总体表现为海拔高度与纬度的函数,海拔越高温度越低,纬度越高温度越低;高原地表温度第一载荷向量除南部小范围的负值外大部分地方为一致的正值,即第一空间尺度表现为整体的一致性,而第二载荷向量为南正(负)北负(正),即第二空间尺度表现为南北差异;第一主分量在近30年的变化中表现为明显的上升趋势,即主要反映了高原主体偏北和东北部地区地表温度有显著升高趋势;而第二主分量的缓慢下降说明高原中部和东南部地表温度呈减小趋势。代表站温度变化表现出7~9年的周期震荡。 相似文献
4.
利用ERBE—S4和ISCCP—C2月平均资料着重分析了青藏高原这一特殊气候区域地气系统云辐射强迫的气候学特征。分析结果表明:冬、夏季云对地气系统辐射强迫的场分布形势有明显的差异。对于地气系统长波辐射,冬季高原主体为云强迫高值区,夏季云强迫空间变化平缓,高原主体平均云的温室效应春季最大,秋季最小,云使地气系统射出长波辐射年平均减少45.6W/m2;对于地气系统长波辐射,冬季高原地区为云强迫相对高值区,夏季云强迫为西部小,东部大,高原主体平均云的反射率效应春季最大,冬季最小,云使地气系统短波吸收辐射年平均减少49.7W/m2;高原地区冬季云的温室效应大于云的反射率效应,云对地气系统起着辐射增温的作用,春、夏、秋三季的情况则与之相反,云对地气系统有辐射冷却的作用。就全年情况而言,云的辐射冷却作用占优势,年平均净辐射云强迫值-4.1W/m2。 相似文献
5.
很久以来青藏高原的民众便以转经的传统习俗建立既定模式下的社会关系和表达情感。转经习俗也藉由个体之间的群体性联合得到了极大的巩固。尽管从表象上看转经似乎侧重个体具有差异性的单独朝圣行为,但并不意味着转经群体是无序的集合,相反,借助宗教教义和人际纽带,转经大军在貌似纷乱之下井然有序。宗教与生俱来的整合功效不仅强化了群体中的个人行为模式,还重塑了转经人的某些心理状态。 相似文献
6.
对2001年至2010年遂宁机场云的特征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表明:遂宁机场年均总云量为5.9/8,年均低云量为3.8/8;对飞行影响最大的云是碎雨云,其次是积雨云;冬春季节云一般较高,夏秋季节一般较低。 相似文献
7.
基于2008-2017年青藏高原地区133个地面气象站的地表温度观测数据和五套地表温度模拟资料(ERA-5、ERA-Interim、GLDAS2.1-Noah、JRA-55、MERRA-2),分析了近10年以来青藏高原地区地表温度的时空变化特征以及多种地表温度模拟资料在青藏高原的适用性。结果表明:(1)青藏高原地区的地表温度呈现边缘地区高、中心地区低,由边缘地区向中心地区递减的变化趋势,地表温度的空间分布主要受海拔高度影响,同时服从纬度的地带性规律;(2)五套地表温度模拟资料均能够描述青藏高原地区地表温度的空间分布特征,但是均出现了低估现象,可以基于模拟资料所使用的高程数据与实际观测之间的高程差,对地表温度模拟结果进行修正;(3)近10年,青藏高原地区的地表温度呈现变暖趋势,且随着海拔高度的降低,地表温度增暖趋势越剧烈;(4)在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3个地面气象站,五套地表温度模拟资料与观测资料呈显著相关(相关系数>0.96),模拟误差具有季节性特征,在夏季和冬季偏差较大,在春季和秋季偏差较小。 相似文献
8.
本研究基于青藏高原75个气象站点1970-2009年的地面气象观测数据,根据Penman-Monteith模型估算了高原参考蒸散发(ETref),分析了高原ETref的年、季节及月变化趋势,发现高原年和季节ETref呈明显下降趋势,年下降趋势为-0.6909mm/a;具有最大减少值的季节是4-6月,平均-0.1978mm/年,随后依次为7-9月,1-3月和10-12月.去趋势分析表明,风速的下降和净辐射的减少是ETref减少的主要原因;敏感性分析表明ETref对净辐射的变化最敏感,其次是相对湿度、风速和气温. 相似文献
9.
王振涛 《科技导报(北京)》2017,35(6):51-58
青藏高原由于在全球所处的特殊地位,一直是各国科学家关注和竞争研究的热点地区,但仍有众多科学问题尚未达成一致。结合最新的研究进展,着重分析讨论青藏高原形成演化中的隆升过程及其地质学证据和动力学问题。青藏高原是一个独特的地质单元,有着条块相间的构造格局,地壳厚度巨大,其隆升已是不争的事实,在古生物学、沉积学、古地貌学、岩溶学和古地磁学等方面仍在积累大量证据,但对隆升过程的具体细节仍有不同认识。目前在探测地壳的精细结构方面取得了长足进展,对青藏高原下方俯冲的前沿位置、几何形态和运动方向等取得了相对统一的认识。 相似文献
10.
李国景;张建才;林若钟;曹长尧 《海峡科学》2024,(8):23-27
利用1961—2013年龙岩市7个地面气象观测站逐月总云量和低云量等资料,采用常规气候统计方法,统计分析了龙岩市总云量和低云量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961—2013年,龙岩市年平均总云量的气候倾向率为-0.011成/10 a,呈微弱减少的态势;年平均低云量的气候倾向率为0.098成/10 a,呈显著增加的态势;年平均总云量序列存在12 a和18 a左右的振荡周期,年平均低云量序列存在6 a、12 a和18 a左右的振荡周期;龙岩市年平均总云量与年降水量及年相对湿度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681和0.656,均存在显著正相关;年平均低云量与年降水量的相关系数为0.692,存在显著正相关,年平均低云量与年相对湿度的相关系数为0.460,存在低度正相关。 相似文献
11.
青藏高原作为中国乃至亚洲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区域,揭示其建设用地扩张新趋势是维护生态系统功能、规范青藏高原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的重要前提,对实现建设用地高质量利用和生态环境高质量保护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2000、2010和2020年三期土地利用数据,采用建设用地扩张过程测度指标、洛伦兹曲线等,定量刻画了2000-2020年青藏高原建设用地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青藏高原建设用地扩张显著,由2000年的233.28 km2扩展至2020年的759.95 km2。青藏高原建设用地规模集中化程度较高,2020年西宁、拉萨两地建设用地占比达到43.05%。空间上,建设用地呈“整体分散,局部组团”特征,青东河湟谷地、西藏“一江两河”中部流域、环青海湖盆地建设用地扩张较突出;(2)青藏高原建设用地在低山缓坡及较温暖湿润地带的分布指向特征明显,2000-2020年间呈现向高海拔、陡坡地以及较寒冷干旱地区扩张新趋势,自然环境限制作用有所减弱。(3)2000-2020年青藏高原建设用地来源以未利用地、耕地为主,未利用地为最大的建设用地转入源,转入占比达到62.63%。对此,未来青藏高原空间管制的政策取向包括:按“大集聚”与“大分散”并举方式优化青藏高原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以提升空间管制精度为抓手遏制建设用地快速扩张态势,按建设用地扩张新趋势构建“近零”扰动的人类生产生活活动监管体系、重塑高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新模式。 相似文献
12.
黄土高原地区自然灾害时空分异综合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根据作者建立的中国自然灾害数据库,在对黄土高原地区1949 ̄1990年自然灾害总体特征分析的基础上,着重对1949 ̄1965年与1978 ̄1990年2个时段的自然灾害进行了对比分析,研究表明,本区自然灾害不仅在空间上明显区域差异,而且在时间上有突出的动态变化,并显示出总体灾情加重的趋势;灾害组合变化也具有明显的区域性,反映了孕灾环境与承灾体对自然致灾因子及灾情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塬堡黄土剖面15万年以来磁化率气候记录及黄土磁化率时空特征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将塬堡剖面15万年以来的黄土磁化率气候记录与其它气候记录信息如孢粉、有机质含量、粒度、CaCO3含量进行了对比,其结果十分吻合.文章还运用吕厚远的黄土磁化率关于降水、温度的回归方程,推算塬堡地区的古温度、古降水,其结果也较为理想.但是,黄土磁化率随地区而异,还随埋藏深度发生变化,因而利用黄土磁化率定量地恢复古环境还需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4.
从行业污染程度的视角对农村工业进行分类,分析农村工业结构变动的时空分异特征,探讨农村工业结构变动对环境影响的机理,构建环境影响指数,定量评价农村工业结构演进的环境污染效应.主要结论如下:①1988-2010年间农村工业轻度污染行业所占比重呈现增加的趋势,而污染行业呈现下降的趋势.研究期内环境影响指数呈现增长-下降-增长的变化趋势,2002年以后又逐步呈现增加的趋势.②农村工业结构区域分异特征明显,在省级层面,江苏、山东、浙江、山西、河北、河南、广东、辽宁、上海等省市重污染行业和中度污染占全国重污染行业的比重较多,环境影响指数也都较大.在区域层面上,污染行业也主要集中在东部发达地区,东部地区环境影响指数远远大于中部和西部地区.在环境管理实践中不同的地区应实行差别化的管理政策. 相似文献
15.
广州地区臭氧浓度变化规律研究 总被引:27,自引:0,他引:27
通过对1999年广州市3个监测点(市监测中心站,麓湖公园和龙归)地面O3浓度的分析,研究广州地区地面O3浓度的时空分布及其变化特征,结果表明:①天气条件的变化对O3形成具有明显的作用,即:晴天O3平均浓度都大于多云天和阴雨天的值,阴雨天的值最小;②O3浓度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其大小次序排列为冬季、秋季、夏季和春季;③远郊区的龙归测点O3的值均大于市监测中心站,麓湖公园测点也大于市监测中心站,这表明二次污染物的高浓度中心与一次污染物的中心不相重合,二次污染物在一次污染物的下风方形成。同时利用高分辨化学模式模拟了市监测中心站测点O3浓度廓线随时间的变化,结果表明:对流层低层的O3浓度日变化幅度较大,尤其是白天变化非常明显;自由大气层内的O3浓度日变化较小。 相似文献
16.
在云南丽江(26°52′N,100°13′E)和勐腊(21°29′N,101°34′E)两地分别对以254nm和297nm为中心波长的太阳紫外辐射作了地面观测.观测时间为1999年7月~2000年5月.本文分析了两地紫外辐射的时空变化并初步讨论了与云量、臭氧总量的相关关系.研究结果表明:297nm波段的紫外辐射夏季强,冬季弱,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丽江地区的紫外辐射在同一云量条件下高于勐腊地区,这可能是由海拔高度的差异引起.云量对两地的紫外辐射变化有强烈的影响,而当剔除云量、季节和随机变化等影响因素后,紫外辐射和臭氧总量呈现出了负的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7.
对空间关联规则的有关概念和主要挖掘方法进行了介绍,在此基础上,结合日本地球静止气象卫星(GMS)记录的红外辐射亮温资料和国家卫星气象中心高分辨率有限区域分析预报系统产品中的数值格点预报资料(HLAFS)值,运用空间关联规则挖掘技术对青藏高原上MCS东移与其环境场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得到了一些有意义的结论. 相似文献
18.
为了准确把握湖南省冷空气活动的时空分布及变化特征,利用1961~2017年湖南省88个地面观测站日最低气温的均一化资料,通过线性回归、M-K突变检验、Morlet小波分析等方法分析湖南省冷空气活动特征,研究结果表明:湖南冷空气活动与地形因素有很大的相关性,弱冷空气在武陵山、雪峰山一带偏多,洞庭湖平原地区偏少,较强冷空气、强冷空气在南岭以及雪峰山、幕阜山、连云山一带偏多,寒潮在南岭、幕阜山、连云山一带偏多。弱冷空气趋势增多,年际变化倾向率为0.277 次?(10 a)-1,较强冷空气、强冷空气、寒潮趋势减少,年际变化倾向率分别为-0.07 次?(10 a)-1、-0.166 次?(10 a)-1、-0.11 次?(10 a)-1。极端冷事件趋势减少,年际变化倾向率为-3.36 d?(10 a)-1。弱冷空气在湘中、湘东等大部分地区趋势增多,较强冷空气在湘西、湘西南地区趋势减少,强冷空气在湘北、湘东北大部分地区趋势减少,寒潮在湘东北、湘西南、湘东南等大部分地区趋势减少。研究结果可为农业、林业、水利、生态以及气象预报预测预警工作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