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叶适作为南宋时期“永嘉学派”的代表人物,集永嘉事功学派之大成,倡导“经制事功”之学,其经济思想以功利主义为基础,反对贵义贱利。以他为代表的“永嘉之学”俱以讲实事、究实理、求实效、谋实功为特色,在当时具有明显的反传统意义。拟站在经济学角度,对其以功利观、理财观、反抑商思想为代表的反传统思想内涵予以具体分析,并就该思想的现实意义提出拙见。  相似文献   

2.
从宋代义利之辩谈起,叙述叶适对朱熹“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的批评。兼及南宋温州商业社会产生了以叶适为代表的永嘉学派的功利学说和重商思想,永嘉学派的功利学说及其重商思想对温州社会的发展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倪建周  李阳 《科技潮》2000,(4):55-57
中国传统的道德价值论首先体现在有关“义利”之辩上,“义”乃思想行为符合一定的道德标准,“利”乃利益、功利。“何必日利”反映了中国社会崇尚“义”贬抑“利”的倾向。“义”是人格修养的“正路”。在儒学的教化下,中国  相似文献   

4.
一南宋时期以叶适为代表的永嘉事功学派,曾被朱熹等道学家“目之为功利之学”(《宋元学案》卷五二《艮斋学案》黄百家按语)。在道学家的心目中,“功利之学”是个贬义词,是不值得也不应该研究的学问。但是他们所指出叶适及永嘉事功学派的思想实质,倒是相当精确的。因此,当朱熹将义理与功利对立起来,并吹捧汉代董仲舒的  相似文献   

5.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出自孔子《论语·为政篇》,是古人关于“义”和“利”价值观的典型概括。从历史上看,义利观念是人们关于如何对待伦理道德和金钱物质两者关系的思想和看法。“义”表示某一社会的伦理规范;“利”主要指人们的物质利益和功利。君子之人崇尚“义”,而贬斥“利”;只有小人才谈“利”求“利”。  相似文献   

6.
“和圣”柳下惠,是“春秋”社会变革时代出现的一位偏于保守的历史人物,“安君利国”是其思想核心。孔子、孟子分别从“礼”学、“仁”学出发,对他作了肯定性道德评估,却缺乏具体历史分析。孔、孟后学为抬高自身地位、争夺话语权,在神化孔、孟的同时,也神化孔、孟曾肯定过的“和圣”。小生产的“民不自治”、依赖保护.是“恋圣”情结的社会文化土壤。应该努力避免对“圣人”迷信和轻蔑的两个极端,给古圣先贤以恰当的历史尊重,完成由“圣化”到“会民化”的历史转换。  相似文献   

7.
颜元是我国清初杰出的实学教育家,他认为人才是国家富强的关键。他提出的“斡旋乾坤,利济苍生”以“为”与“用”为标准的价值评价观,可谓“王道无小大,用之者小大之耳”。这对今天的人才选拔都有重大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为己之学”与“为人之学”主要是从教育目的这个方面进行深入探讨,发觉古人在学习的内容、心态、方式方法、及其最终目标上与现代人差异甚大。古人那种超越功利而又直指内心,为着完善自我人格的纯正的“学”,与我们现代人讲效益,求快捷,重物质的“学”可谓是大相径庭。  相似文献   

9.
超拔人的境界以建立理想人格是冯友兰新理学的核心与归宿,并以之主张;真学问必须“从人下手”,为人提供凡中作圣的理性工具;必须摆脱传统唯物唯心的纠缠,在观念上达到“一片空灵”,以抓住人之本、根;必须能让人“以心观真际”,对人生得到最高的觉解,从而“引人入圣”;必须通过转识成智之法以点化众生而成圣成贤。在评析冯友兰人学思想的基础上,当代中国人学体系的建构,应着眼于从实践活动或现实生活入手,着眼于对中国传统人学理论的继承和应用,着眼于在马克思科学实践观基础上,实现实践人本学、传统人学观与西方当代人学观的三家互动,会通与对接。  相似文献   

10.
“义”,与“利”的关系如何,是我国哲学史上一个长期争论不休的问题。“义者宜也”,一般指人们的思想行为符合一定的标准。“利”指利益、功利。早在先秦,我国哲人们从深究宇宙之理转向探讨人生奥秘时,义与利就作为一对重要的哲学范畴受到人们广泛的重视。而孟子对义利关系的看法,则一直被视为尚义反利、主张义利的绝对对立。冯友兰先生写道。“儒家认为‘义’与‘利’是对立的,孟子特别强调这种对立。”任继愈先生认为:“他(指孟子)把义和利绝对对立起来……。”《辞海·哲学分册》载有:“至孟子讲仁义,则根本反对谈利,宣扬义和利的对立。”笔者以为,如果说孟子尚义还比较合于事实的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