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随着金融领域计算机信息网络技术的广泛开发和应用,利用计算机信息网络针对金融业实施的侵犯财产型犯罪也随之增多,社会危害日益严重。从分析金融领域计算机网络侵犯财产型犯罪的特点和成因出发,进而在管理、技术、机制、立法等措施方面着手,提出建立和完善预防、打击和惩罚金融计算机侵犯财产型犯罪的长效应对机制,以更好地打击犯罪,保护金融安全,维护金融秩序。  相似文献   

2.
金融犯罪是指一切侵害社会主义金融关系的犯罪,与其他犯罪相比,其特征表现在:一是金融犯罪侵犯的客体是金融管理关系和货币财产关系。金融管理关系与货币财产关系形成了社会主义金融秩序,这种秩序是社会主义经济秩序的重要内容,是国民经济顺利发展的保障。破坏、侵害了这两种关系都属于金融犯罪。二是在客观上金融犯罪性质是违反金融管理法规。非法从事牟取金融机构货币财产活动,扰乱  相似文献   

3.
经济犯罪是指在经济领域以及与经济生活密切相关的领域中发生的财产性犯罪,其外延等于侵犯财产罪加上破坏经济秩序罪.从犯罪心理学角度看,经济犯罪可归属于物欲型动机犯罪,即"利欲型"或"贪利型",是指由于不良物质欲望引起的犯罪动机所导致的犯罪,具体指为了满足衣、食、住、行等方面的不良物质需要,提高个人消费水平,聚敛财富而引起的犯罪动机所导致的犯罪.  相似文献   

4.
金辉 《奇闻怪事》2009,(7):111-112
经济犯罪是指在经济领域以及与经济生活密切相关的领域中发生的财产性犯罪,其外延等于侵犯财产罪加上破坏经济秩序罪.从犯罪心理学角度看,经济犯罪可归属于物欲型动机犯罪,即"利欲型"或"贪利型",是指由于不良物质欲望引起的犯罪动机所导致的犯罪,具体指为了满足衣、食、住、行等方面的不良物质需要,提高个人消费水平,聚敛财富而引起的犯罪动机所导致的犯罪.  相似文献   

5.
马萌萌 《科技信息》2012,(36):86-86
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的侵犯财产型犯罪,按照犯罪的方式分为四种具体类型:第一,公然强取型犯罪;第二,侵占型犯罪;第三,秘密窃取型犯罪;第四,骗取型犯罪。由于侵占型犯罪有多种行为方式,包括了窃取,因此,其与秘密窃取型犯罪界线比较模糊。例如,恶意秘密转移股权的行为,在定性上就存在分歧。  相似文献   

6.
盗窃罪与侵占罪是侵犯财产罪中的两个独立的罪名,由于两种罪名的犯罪形态存在一定的相似度,在目前的司法实践中,有时会很难将此两种罪名划分清楚、定义准确。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增长,无论是人、财、物的流动量和流动率都在不断提升,在此背景之下,侵犯他人财产的案件也越来越多,其中,侵占罪与盗窃罪在日常财产犯罪中所占比例较大,但两罪在处罚量刑、社会危害性等方面上均存在较大差别。因此,如何正确的认清两罪,在保护公民私人财产及公共财产的法律实践中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7.
农凯雯 《科技信息》2010,(26):I0072-I0072,I0074
近年来,未成年人犯罪总数逐年上升;未成年犯罪嫌疑人人数比例在全国检察机关批准逮捕总人数中所占的比例在增大;在未成年人犯罪中,侵犯公民人身、民主权利,侵犯财产和妨害社会管理秩序三类犯罪约占未成年人犯罪案件总数的90%以上。最高人民检察院有关负责人认为,特别需要关注的是,未成年人犯罪的组织化、成人化、暴力化倾向日趋明显,有的犯罪手段特别残忍,已成为影响社会稳定和谐的一个突出问题。因此,研究青少年犯罪问题始终是要常抓不懈的一项艰巨任务。本文从笔者实际工作中接触到的未成年人犯罪问题展开一系列的论述,包括未成年人犯罪的现状、特点、原因分析,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应关注的问题和应采取的对策等方面作了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8.
左振东 《长春大学学报》2004,14(5):60-62,67
从构成要件理论,即主体、客体、行为人的主观方面以及行为的损害结果四个方面的宏观角度和具体侵权行为,即侵犯财产行为、侵犯人身行为以及侵犯知识产权行为与犯罪行为的微观角度,阐述了侵权行为与犯罪的界限,以便在司法实践中正确界定侵权行为和犯罪行为,避免两者混同,破坏法律秩序,损害法律权威。。  相似文献   

9.
《世界博览》2010,(6):13-13
中国社会科学院25日发布《法治蓝皮书》指出,2010年社会治安形势仍然会比较严峻,由于社会还没有完全走出金融危机阴影,一些群体就业困难,贫富差距加大,加上各种社会矛盾引发的各种群体性事件多发,2010年维稳压力不会减轻。蓝皮书指出,从犯罪类型来看,暴力犯罪、侵犯财产犯罪、经济犯罪可能会持续增加。  相似文献   

10.
直辖以来,重庆市犯罪形势表现为公诉案件总量阶段性递减或递增、自诉案件总量持续性递减、“新生犯罪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侵犯公民人身和财产性犯罪的犯罪率在徘徊中有所下降、国家工作人员职务犯罪徘徊中呈上升之势、共同犯罪趋势日益明显、未成年犯罪保持高位态势。未来几年,重庆市有团伙组织性犯罪将有所减少、未成年犯罪将保持增长势头、国家工作人员职务犯罪态势将进一步走高、刑事犯罪总量会有所下降、整体犯罪形势将趋于良好之趋势,相关部门应就刑事政策做出相应调整和部署。  相似文献   

11.
从文化冲突的视角解读农民工犯罪问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我国的农民工犯罪问题已经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其经络又纠缠着“三农问题”、现代化、城市化、贫富分化等各方面问题。文化冲突论恰好提供了一个整合的视角,为犯罪寻求了一种个体化了的社会原因,在整体主义犯罪学与个体主义犯罪学之间找到一种中介,经由它使得犯罪在宏观层面和微观层面得到合理的解释。本文试图用文化冲突论的理论来解读农民工犯罪现象,以期能为这一让人深深忧虑的现象寻找一些解决之道。  相似文献   

12.
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自产生那天起,就引起了广泛的质疑和争议。它的出现主要是为了惩治腐败犯罪分子,促进反腐倡廉建设,保障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通过对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的分析,探讨其本身存在的不足,对其提出有意义的探索思考,将有利于司法操作和立法完善。  相似文献   

13.
王贤文  曾芬芬 《山西科技》2005,(6):79-80,86
有组织犯罪是当代世界各国最严重的犯罪形式,我国也不例外.有组织犯罪作为犯罪的一种特殊形态,与现代化有着密切的联系.有组织犯罪的手段随现代化的程度提高不仅组织严密,犯罪能量大,职业化、智能化、跨国、跨地区作案,成因复杂,涉罪广泛,而且有组织犯罪也随社会的现代化日趋多样化和复杂化.  相似文献   

14.
随着经济与科技的不断发展,现代社会迎来了经济、政治、生态、技术、化学等诸多风险,德国学者贝克将这种由科技文明带来的反映现代化的反身性认识的社会称为风险社会。在风险社会影响下,食品安全问题也凸显出不同以往的新特点,即发展变化性、经济性、社会性。在此背景下,应当对我国食品安全刑法规范进行反思,在风险社会理念下对我国食品安全的刑法保护进行合理性完善,如适当增加过失型、不作为型食品安全犯罪类型。  相似文献   

15.
进入21世纪,面对着科学技术与物质文明水平的飞速发展,人们越发意识到所赖以生存的社会存在着许多无法预知的风险,日益加速的现代化和全球化进程已经将传统社会推向风险社会的风口浪尖,因此在风险社会理论的大背景下迫切需要刑法理念的转变与更新。在刑事立法方面日趋呈现出了"刑罚积极主义"的倾向,犯罪处罚的早期化、犯罪圈扩大化、法益概念的抽象化等特征也日益凸显,这一转变追根究底是刑罚目的观的转化。风险社会更呼吁刑法构建一个以积极的一般预防为目的刑罚体系,并以此为核心衍生风险刑法的其他理论。但积极的一般预防仍要以人权的保障和罪责原则为界限,时刻保持刑法的谦抑性。  相似文献   

16.
盗窃罪的既遂与未遂,关系到盗窃行为社会危害性大小的认定,关系到追诉时效的认定,关系到共同犯罪是否成立等等,因此有必要对之进行探讨.对于盗窃罪的既遂未遂,不能一概以控制说作为认定标准,应当根据我国刑法规定盗窃罪的犯罪构成,区分不同情况,依据不同标准来确定.  相似文献   

17.
通说认为犯罪是违反刑法、严重危害社会的和应当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并认为严重的社会危害性是犯罪的本质特征.但这个犯罪概念将犯罪的形式概念和实质概念统一在一起是虚幻的.从形式理性和实质理性的角度得出的形式的犯罪概念和实质的犯罪概念,由于其理论基础存在争议,都不可能揭示犯罪的本质.二元的犯罪概念在方法论上存在弊端;在实践论上会导致犯罪概念的四分五裂、支离破碎.对犯罪概念的理解,要顾及实然的犯罪与应然的犯罪,过去的犯罪与现在的犯罪以及将来的犯罪,从经验和直觉的角度,犯罪是应当受刑罚惩罚的行为.  相似文献   

18.
嫖宿幼女罪的存废学界一直存在争议。"废除论"指出,嫖宿幼女罪是对奸淫幼女的强奸罪的竞合,其违反刑法原则与刑法理论,在司法事务上也造成许多困难等等。"存续论"认为,嫖宿幼女罪就是奸淫幼女的强奸罪,属于特别法与一般法的关系,其保护法益独特、设置合理,且散见于各国刑事立法之中。其实"折中论"更为合理,应重新定义"卖淫儿童",把握同意年龄线,并以性犯罪体系构建为视角考察嫖宿幼女罪。  相似文献   

19.
浅析转化犯     
转化犯的概念,应包括罪与罪之间的转化,非罪与罪之间的转化以及罪(非罪)与拟制罪之间的转化.转化犯构成必须具有前行为、后行为以及实施该行为过程中行为人主观上的故意要求,且行为应符合法定的转化条件.在转化犯的分类上,不应将拟制的转化犯脱离转化犯范畴,否则会造成司法实践和转化犯理论上的混乱.判断转化犯的标准应以转化犯的构成要件为主要依据.  相似文献   

20.
单位犯罪或称法人犯罪,是一种为单位利益或者以单位名义而实施的犯罪,属于一种特殊的犯罪形态,具有不同于个人犯罪的特征。立足于我国刑法理论及关于单位犯罪的有关规定,对“为单位谋取利益”在单位犯罪中的地位进行专门探讨很有必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