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油酸、甘油、硬脂酸、聚酰胺树脂等产品属基础化工原料,国内年需求总量达30万吨,随着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需求量还将不断增加。为此,国内先后引进了几套万吨生产装置。但这些装置只能以进口棕榈油或高档油脂为原料,国内现有的生产装置也大多如此。另一方面,国内食品、皮革、油脂类屠宰行业每年近200万吨副产骨油、牛羊油、工业猪油、皮油及各类植物油脚却没有得到较好利用。一些企业用皂化酸解、酸性水解等老工艺生产单一的油酸产品,一部分原料用于生产肥皂等,生产成本高,二次污染严重,原料利用率低,产品档次有待提高。因此有必要研制适合中国国情的新的油脂化工工艺与设备,使之既能有效利用这些低档油脂资源,缓解国内油化产品短缺的局面,为国家创造财富,又能减少对国外油化产品及油脂原料的依赖。  相似文献   

2.
油脂作为食品三大主要成分之一,在食品的口感、色泽、营养等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食品行业的不断发展,油脂受到广泛关注.油脂研究的热点领域从油脂的提取工艺、初加工转为油脂的精深加工及营养的附加性.由于含有大量的不饱和双键,油脂在储藏或者加工过程中易因氧化而导致酸败,致使营养流失、食品变质,从而带来食品安全问题.研究发...  相似文献   

3.
油炸中油脂极性成分的产生对食品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分析了油炸过程中在油脂中产生的极性物质及其对油炸食品品质的影响.实验表明,油脂在油炸过程中产生了一些极性物质.随着油炸时间的增加,油脂中的极性成分种类、含量有所增加;食品的水分含量无明显变化;食品的外表皮厚度和吸油量稍有增加,但用废油炸的食品的吸油量减少.感官评价得到的食品的油性和硬度与油脂的品质变化之间没有明显的关系,而脆度和凝聚性随着油脂的不断降解有逐渐减小的趋势.  相似文献   

4.
脂肪酸加氢工艺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前,国内有不少企业生产硬脂酸所采用的工艺是先将油脂氢化,再水解生产硬脂酸.但此工艺有一定的局限性:不能利用低档油脂、不能联产价格较高的油酸、回收甘油难度较大等等.本公司对加氢工艺的几个环节作了一些探讨研究,成功研制出脂肪酸直接加氢工艺.  相似文献   

5.
本刊讯据&;lt;中国食品报&;gt;报道,我国焙烤专用油脂工业发展迅速.   据了解,食品工业油脂从过去的猪油,液体油发展到酥油、人造奶油、食用氢化油,继而发展到食品专用油脂.……  相似文献   

6.
食用油及含有油脂的食品若在不适宜的条件下长期储存,油脂会产生一系列化学变化.致使油脂分解出醛、酮、低级脂肪酸、各种氧化物和过氧化物等,这种改变称为油脂的“酸败”。为防止这种变质,人们常在含有油脂食品及食用油中加入抗氧化剂叔丁基羟基菌香醚(BHA)、2,6-二叔丁基对甲酚(BHT)。BHA、BHT常用分析方法有:气相色谱法、薄层色谱法、比色法液相色谱等。各方法前处理的共同之处为:采用大量有机溶剂从样品中将组分提取分离出来,手续冗长、  相似文献   

7.
微生物多糖在食品、医药、化妆品、纺织印染和石油开采等工业上有广泛用途[1,2]。为了开发利用酵母菌胞外多糖,我们筛选了一株多糖产量较高的斯达油脂酵母菌 2.1390。该菌株能合成由半乳糖、甘露糖和葡萄糖醛酸组成的胞外多糖。多糖无色素、易吸水膨胀、粘度高,具有潜在应用前景。下文报告该菌胞外多糖发酵条件的研究结果。  相似文献   

8.
我国天然动植物油脂资源丰富,利用这一资源开发新型表面活性剂,实现天然油脂和石油并用,能减少对石油资源的依赖性。笔者以从天然油脂中提取的硬脂酸为原料,通过甲酯化、酰胺化、酯化和磺化等工序合成硬脂酸单乙醇酰胺琥珀酸单酯磺酸钠盐。本产品是一种无毒、  相似文献   

9.
从富含油脂的土样中分离获得47株产油脂菌株,筛选获得7株油脂含量高的菌株,其中菌株华2-1的油脂含量达到48.60%,菌株鉴定表明该菌株为深黄伞形霉(Umbelopsis isabellina),其油脂的脂肪酸组成与植物油相似,主要为亚油酸、棕榈酸、油酸、亚麻酸和硬脂酸,含量分别:39.25%,19.67%,2.67%,18.81%和6.67%,不饱和脂肪酸含量达87.07%,为微生物油脂生产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0.
油脂是一种重要的工业原料,可用于制造多达2000种以上的化工产品。下面介绍菜油脚、棉油脚和制革工业下脚油脂利用的技术开发。 1.制革厂下脚油脂制备混合脂肪酸 下脚油脂可先制备混合脂肪酸,然后再开发其它精细化工新产品。 制备混合脂肪酸的过程为先皂化再酸化: 工艺要点: 1.根据下脚油脂的皂化值确定皂化过程所需用碱  相似文献   

11.
羧甲基赖氨酸(CML)对人体健康具有潜在危害性,为此,文中建立了赖氨酸+葡萄糖+油脂食品模拟体系,采用高效液相色谱-质谱对目标产物进行检测,并利用Fenton试剂证明羟基自由基(OH.)对模拟体系中生成CML的3条路径的促进作用.结果表明:OH.对模拟体系中生成CML的3条路径均具有促进作用;5种植物油脂能够诱发食品模拟体系产生更多的OH.,这些OH.促进了模拟体系中果糖基赖氨酸和乙二醛向CML的转化,其对模拟体系中CML的促进作用从大到小依次为大豆油>玉米油>橄榄油>棕榈油>菜籽油.以上结果证实,油脂在食品体系中引发了更多的OH.,进而促进了模拟体系中CML的生成.  相似文献   

12.
环保型二聚酸稀土PVC热稳定剂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复分解法制备了二聚酸镧,并通过红外光谱检测证明了其结构;采用刚果红试纸法研究了二聚酸镧的热稳定作用及变色情况;并与其他热稳定剂二聚酸钙、二聚酸锌、硬脂酸镧、硬脂酸钙、硬脂酸锌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二聚酸镧属于长期型热稳定剂,具有良好的热稳定作用,且无毒环保.二聚酸镧与其他热稳定剂具有广泛的协同作用,二聚酸镧与硬脂酸锌并用可有效改善其抑制PVC初期着色的效能.  相似文献   

13.
从土壤中分离到一株产油脂的酵母菌株,通过形态特征和生理生化特性对分离出的酵母菌株进行鉴定,初步鉴定该菌株为红酵母(Rhodotorula glutinis).对其进行产油脂实验表明,分离所得到的红酵母菌株可以产生占菌体干重20.5%的油脂,且其主要组成为油酸(71.67%),棕榈酸(19.03%),硬脂酸(2.80%),可作为生物柴油的重要原料.  相似文献   

14.
GC-MS法测定芜菁子中油脂组成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分析测定芜菁子中油脂的组成。方法:采用索氏提取法提取芜菁子中的油脂,甲酯化后,气相色谱-质谱法分析其油脂中脂肪酸的成分。结果:芜菁子中含有油酸,亚油酸,亚麻酸,硬脂酸,软脂酸,芥酸6种脂肪酸,其含量分别为12.5%、19.6%、8.9%、7.4%、5.8%、18.2%。结论:该法操作简便,灵敏度高,准确可靠,可用于芜菁子油中脂肪酸的组成及含量测定。  相似文献   

15.
研究胡芦巴油脂的提取工艺及脂肪酸的组成成分.以胡芦巴子叶为原料,采用超临界CO2萃取法提取,经皂化、甲酯化后,用GC-MS进行分析测定.结果表明,当粉碎度为60~80目,提取时间为3h,提取釜压力为30 MPa,CO2的体积流量为20L/h时,胡芦巴子叶中油脂的提取率为10.30%.面积归一法计算表明,脂肪酸组成以亚麻酸、亚油酸、硬脂酸及棕榈酸为主,占油脂总量的92.56%,其中亚麻酸等不饱和脂肪酸占总量的55.43%,香味成分γ-十一内酯及γ-十二内酯的质量分数为3.89%.对于胡芦巴油脂的综合利用开发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  相似文献   

16.
现代文明生活中,人们日渐看重食品的营养价值和安全性,而油脂食品中产生的反式脂肪酸,对人类健康的危害是一个敏感的话题。本文从反式脂肪酸的来源、对人类健康的危害和控制等几方面,"零距离"接触反式脂肪酸。  相似文献   

17.
随着国民经济的逐步发展,我国植物油脂的年产量也在不断增加,有相关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全国范围内已有五千多家不同规模的植物油脂加工厂,油脂的年产量也已经超过了四千万吨,其中精制油脂的比例占到五分之一,就按每一吨的油脂产量,排放的污水也为一吨计算,每年由于生产植物油脂而排放的废水数目也是非常的惊人。  相似文献   

18.
利用从油脂污水处理场的污泥和填料中筛选出高效除臭菌,测定各种环境因素对菌种生长和除臭的影响,利用微生物菌剂对某油脂工业的油脂废水进行除臭处理,通过研究反应时间、pH值、培养温度、微生物接种量等环境因素对高嗅阈值的油脂废水除臭效果的影响,确定出最佳运行条件。  相似文献   

19.
为了促进延安经济发展、合理开发利用野生植物资源和加强生态建设。通过对延安地区的野生油脂植物资源进行野外调查,初步统计出该地区现有野生油脂植物52科114属151种,分析了它们的贮油部位、含油量及其主要用途。结果表明,延安地区含6种以上的科有榆科、桦木科、十字花科、蔷薇科、蝶形花科、卫矛科、唇形科、菊科等8个科,为该地区油脂植物的优势类群,约占总数的42.4%;油脂含量在20%以上的有47种,占总数的31.13%;其中含油量最高的是野核桃,达68.6%;最低的是龙葵,为2%。开发潜力极大,并对延安地区野生油脂植物的保护和开发利用现状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20.
甘油二酯微胶囊是一种新型功能性食品配料,为准确测定其所包埋油脂的含油量、过氧化值、甘油二酯含量等理化指标,需建立其油脂组分的最适提取方法。本研究使用酸水解、碱水解、超声处理和菠萝蛋白酶水解4种方法对亚麻籽二酯油微胶囊进行破壁预处理,对比了不同预处理方法对微胶囊中油脂提取效果的影响,即考察了油脂提取率和油脂的过氧化值,通过高效液相色谱法分析了所提取油脂的甘油酯组成。结果显示:菠萝蛋白酶水解法预处理后提取得到的油脂过氧化值最低,其中的甘油二酯损失最少;酸水解法和超声处理法得到的油脂提取率较高,但酸水解法处理后油脂中的甘油二酯含量损失最多,超声处理后得到油脂的过氧化值最高;碱水解法处理后的油脂提取率最低。在酶水解法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进行正交试验,探究酶添加量、酶解温度和酶解时间对油脂提取率的影响,并优选了酶解处理后的萃取溶剂。结果表明:当菠萝蛋白酶的加酶量为12 000 U/g、酶解温度为55℃、酶解时间为5 min时,甘油二酯微胶囊的油脂提取率可达(98.60±0.78)%,油脂过氧化值为(0.037±0.001) g/100 g。酶解后最佳萃取体系为乙醇-乙醚-石油醚(体积比为2∶5∶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