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逃离与抗争是“五四”婚恋小说主要涉及的主题。对真爱的背弃与逃离,对封建婚姻制度的屈服,与追求真爱的抗争:不自由勿宁死;忏悔的第三者;同性的爱恋,共同谱写了“五四”婚恋小说的乐章。  相似文献   

2.
《论语》是一部记述孔子及其部分弟子的言行的书,它记载了孔子关于政治、哲学、伦理、教育等方面的言论,其中有许多言行是“三”的运用,当然其表现形式又是多样的,如:取“中”而体现着的“三”;求“正”而意味着的“三”;确定实在的“三”的运用;代表多数的“三”;以一引出的“三”,“三”的倍数;三种类;三方面;三要点。所有这些运用都对我们有所影响和启发。  相似文献   

3.
坚毅 《菏泽师专学报》2004,26(1):10-13,9
《孟子》是一部记述孟子言行的书,由孟子与弟子万章等人共同编纂。该书记述了孟子关于政治、哲学、道德修养和文艺批评方法等方面的言论,其中有许多言行是“三”的运用,当然其表现形式又是多样的:取“中”而体现着的“三”;求“正”而意味着的“三”;确定实在的“三”;“三”的倍数;三层次;三要点;等。所有这些运用都对我们有所影响和启发。  相似文献   

4.
“新时期文学”这个概念几乎是包罗万象的。它可以指涉“拨乱反正”、“思想解放运动”、“改革开放”、“市场经济”等政治家口号下的文学写作;它也可以指涉“创作自由”、“人道主义”、“新启蒙”、“个性解放”、“表现自我”等知识分子与文学家们的倡导。它可以用来概括“伤痕文学”、“反思文学”、“改革文学”;也可以用来概括“朦胧诗”、“寻根文学”、“先锋文学”等。在一定程度上我们仍处在“新时期”。组成我们现如今的广泛的“共识”,广泛“认同”的观点,都是由“新时期”来提供的。90年代以后,往往是对80年代某些观念的强调、延续或者以此为基础的推断。“新时期文学”的最基本态度还可以用这几个概念来描述:“人道主义”、“个性主义”、“文学独立”。人道主义精神是“新时期文学”的最强音,也代表了1970年代末以来文学的最感人最健康的声音。将马克思主义人道主义化,以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为文学资源,“新时期文学”展开了对文化大革命传统社会主义“极左”政治的全面否定和批判。“新时期文学”的人道主义旗帜上有“自由”、“博爱”,却鲜有“平等”。人道主义者更倾向于把当下的问题看成是“社会转型”中的问题,这种态度一致延续到1990年代。但是没有对平等价值的奋力追求,又何来人道主义呢?而人道主义者的现实和历史位置究竟又在哪里呢?“新时期文学”10年盛会那段时间内,一个非常重要的话题是关于“忏悔”。忏悔在当时的表述下,是对今日之我的肯定,是自我与历史的“切割”。让文学与时代、社会“切割”,让文学回到文学本身,考察“人本身的灵魂”,在这一点上,“新时期文学”与“五四”新文学有着本质的差异。后者也有所谓“忏悔意识?  相似文献   

5.
带有作家浓厚自传色彩的聂赫留道夫形象是十九世纪俄罗斯文学中忏悔贵族的典型。聂赫留道夫的忏悔过程寄托了“托尔斯泰主义”的精神实质 ,其形象是“托尔斯泰主义”的艺术写照 ,也是作家世界观矛盾的集中体现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对《长生殿》的创作意图、戏剧情节的关系、主要人物唐明皇由昏庸到忏悔的过程,以及杨贵妃性格特征等的分析,论证了该作的基本主题,认为它既不是“爱情悲剧”,也不是“爱国主题”,更不是“主题矛盾”,而是写昏君的忏悔,并借以“垂戒来世”。  相似文献   

7.
带有作家浓厚自传色彩的聂赫留道夫形象是十九世纪俄罗斯文学中忏悔贵族的典型。聂赫留道夫的忏梅过程寄托了“托尔斯泰主义”的精神实质,其形象是“托尔斯泰主义”的艺术写照,也是作家世界观矛盾的集中体现。  相似文献   

8.
中国孝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伦理道德的支柱。集中反映孝文化的《孝经》,强调以孝治国、以孝为“德之本”。历代统治者视“孝”为巩固其统治的重要思想武器。中国孝文化是在不断变化中日趋合理的,有一些不合理的行孝方式方法受到淘汰,如割股疗疾已销声匿迹;靠父母之命以定终身已为自由恋爱所取代;三年之丧早已无人遵守。中国孝文化内涵丰富,其核心意义有四:一为孝是人人应尽的义务;二为执政者应以身示范,并为百姓行孝提供条件;三为孝是立身行道的守则;四为孝是成圣成贤的要道。“孝”的精神实质是“仁”,“孝”是“仁”的演绎与实践,“仁之实,事亲是也”;“孝”具有深厚的思想基础与生命活力,以之治国则国治,以之齐家则家齐,以之修身则身修。  相似文献   

9.
针对制约我国农业发展的三个因素,我国21世纪发展的基本取向“三个农业”。其一是发展持续农业,其二是发展市场农业;其三是发展科技农业。“三个农业”各有其侧重点,同时又是相互依存,彼此协调,共同促进的。  相似文献   

10.
隋炀帝为巩固大隋王朝的统一,相继三次派船队去台湾“抚慰”、“慰谕”。其原因有三:一是台湾自古为中国领土,二是隋朝大统一和拓疆固土的需要,三是隋炀帝把台湾作为中国领土的一部分。杨隋船队三到台湾的意义:第一,是中原统一王朝第一次把台湾纳入中国领土的具体体现,拓宽了隋朝海疆,使台湾在大统一的杨隋王朝的改革开放中得到发展;第二,炀帝“抚慰”、“慰谕”的思想政策,不仅是炎黄脊梁、国姓杨氏“混一戎夏”民族政策的体现,而且对今天中国和平统一台湾也具有现实的借鉴价值;第三,为后来历朝皇帝能有效管辖台湾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1.
对《论语译注》中的三个句子“斯害也已”、“末之也已”、“其终也已”的解释与杨伯峻先生有不同的看法。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论述。一是对《论语》和《左传》中所有“也已”句分析后认为在《论语》时代,“也已”已经结合为一个语气词,它们不应拆开解释;其二,“已”的演变过程告诉我们,“也”与“已”的结合处在动词“已”逐渐虚化的过程中;第三,“也”置于主语后表提顿只限于特定的句子,而论语中这三句都不符合这一条件。  相似文献   

12.
1994年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的“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教科书”第一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课,有”其中似乎确凿是有一些野草.”一句,课本和《教师教学用书》均把“确凿”的“凿”注音为“zao”,解释为“确定”.这两处的注音都是错误的.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辨析其正确读音.首先,直《现代汉语词典》“凿”有两种读音:1、凿zao①凿于。②打孔;挖掘~井一一个窟窿。2凿zuo<书>明确;真实:确~.从字典的注音释义米看,第一种读作“zao”的“凿”有两种解释,一是名词,凿子,乃是一种工具;二是动词“打孔”、“…  相似文献   

13.
试析新闻标题中的悬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新闻标题开始大胆地运用“悬念”。而这一技巧的表达,主要有7种方式一是利用“互相矛盾”的现象,制造标题的悬念;二是运用违反常理的手法,采用逆向思维,制造悬念;三是“映衬”,制造悬念;四是利用比喻、比拟修辞手法,制造悬念;五是巧用标点符号,制造悬念;六是凭借设问,制造悬念;七是采取其他方式,制造悬念。  相似文献   

14.
中国文学发生论,主要有四说:一是“有德者必有言”的道德论;二是“物感说”的感应论;三是“不平则呜”的心理论;四是“文以气为主”的才气论。  相似文献   

15.
三、借鉴国外经验,根据我国的国情、国力探讨我国的科学技术政策。我国科技发展战略分为三个层次。绍一个层次是科技发展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国家制订了一系列计划。有攻克综合性、全局性、关键性的重大技术项目为主的“科技攻关计划”;有依靠科技进步促进农村商品经济发展的“星火计划”、“燎原计划”、“丰收计划”;有推进科技成果商品化的“科技成果推广计划”;有对传统工业“技术改造计划”,还有“新产品研究开发计划”、“技术引进计划”等等。我国科技发展的第二层次,是发展高技术及其产业。国家主要组织实施一I发展高技术的…  相似文献   

16.
科技论文表格的合理设计表格设计应遵循的原则:一是要精选;二是形式要合理;三是设计要科学,符合规定.科技论文中应当采用三线表.其构成要素有:表序和表题;项目栏;栏目;表格的主体──表身;表注等.1表序和表题:表序即表格的序号,如“表1”、“表2”…等,...  相似文献   

17.
周波 《科技资讯》2006,(34):110-110
面对新的形势,新情况,抓好师德师风的建设,必须坚持“创新”的理念,其主要方面有三;一是要从“科教兴国”和“以德治国”的战略高度使学校和每个教师都充分认识到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的极端重要性,增强师德师风建设的使命感和紧迫感。二是要从实际出发。用心确定师德师风建设的新目标、新内容,积极探索师德师风建设的新途径和新方法;三是要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从机制上创新,增强师德师风建设实效性和保障性。  相似文献   

18.
转折副词“反倒”完整的语义层次有五层;本文对其完整形式和缺省形式进行了描写、解释。当“反倒”位于小聚句首时,小句焦点在其后;“反倒”位于小句句中时,焦点可在句首、句中、句尾三个位置,此时需要更大的语篇环境才能确定焦点位置。“反倒”凸显焦点的位置恰恰是“反倒”和“反而”的区别所在。  相似文献   

19.
散文中的“散”更多的是指散文的形式,它具有四层含义:一是指语言的自由;二是指取材广泛;三是指表达方式的多样;四是指结构的灵活。散文的“聚”更多的是指散文的思想感情。散文的特征有“小”、“活”、“真”。  相似文献   

20.
封丹 《科技智囊》2009,(8):72-74
天、地、人,合称“三才”,它是中国古人认识宇宙、社会、人生及一切事物的基本思想理论架构;也是中国古代统治阶层治国安邦、建设社会的思想纲领,其历史地位如同我们今天谈到“科学发展”、“和谐社会”一样。其实,天、地、人三才之用、三才之和,即是科学发展、和谐社会之所指;或者说,科学发展、和谐社会是新的时、空环境与条件下,三才理论的传承、创新与转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