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干旱、荒漠地区的生态环境取决于植被生长状况的优劣,而干旱区内陆河流域荒漠河岸林群落的形成、分布及生长又取决于流域内水文过程。在学习、吸收国内外研究成果的同时,结合我国西部干旱区荒漠河岸林的实际情况,全面系统研究开展水分、盐分作用下对荒漠河岸林植被的影响研究,对于荒漠生态地区植被的保护与恢复,维护荒漠河岸绿洲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都具有重要的科学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2.
荒漠和荒漠植物的特点荒漠一般是指那些降水稀少,但蒸发强盛的极端干旱的大陆性气候区。这些地区的土壤富含可溶性盐分,上面生长的植被极其稀疏,甚至不生长植物。荒漠的本质是缺水,这种缺水或为物理性的,或为生理性的,因  相似文献   

3.
 藻类在地球上的分布极为广泛,即使在降水量少、温差大、辐射强的荒漠地区也存在。在荒漠地区,植被的生长受到限制,藻类则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形成了一套对极端环境的适应机制,被认为是荒漠表层土中的主要生产者。在干旱的荒漠地区,藻类能够利用土壤表层暂时可用的水分快速生长,与真菌等异养微生物、土壤粒子相互作用,在土壤表层形成几毫米厚土壤有机复合体即土壤生物结皮。土壤结皮能够在植被稀疏分布地区的土壤表层形成一个连续的光合层,在一些干旱区域这些光合层的分布甚至能够达到70%。藻类的存在促进了生物结皮的形成及演替,并且通过生物结皮自身的生理和代谢方式改变周围的微环境,增加荒漠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4.
石羊河下游干旱荒漠区是中国西北乃至全球干旱荒漠区的典型地区,该区域分布的天然植被群落面积多达23.4×104hm2,且70%以上均为原生态状态,是极佳的天然荒漠植被物种基因库和良好的科学研究场所,同时也是当下国内社会关注度最高的地区之一。本文在对该区域荒漠植被群落全面调查和数据统计的基础上,重点对该区域主要荒漠植被群落的分布面积、地理分布区域、群落现状进行分析研究,以便为今后开展科学研究和重点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本文提出了石羊河下游干旱荒漠地区造林树种选择的原则,对近几年造林过程中树种的选择和解决适地适树途径的方法进行了总结,并据此提出了石羊河下游干旱荒漠区适宜的造林树种。  相似文献   

6.
宁夏贺兰山东麓洪积扇地区,土地辽阔,土壤质地差,属干旱半荒漠地。历年来,由于自然条件所限,一直不能开发利用。据有关部门调查,勘探,在这干旱荒漠地上种草、种树、种灌木,很有发展前途。它不但可以改善我区的气候条件、而且对加速发展我区林牧业生产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7.
<正>中国的荒漠分布在哪?又是如何形成及演化的?在全球变暖的大趋势下,我国的荒漠又发生了哪些变化?荒漠是指气候干旱、植被稀疏矮小、荒凉贫瘠且地域广袤的自然地带。荒漠生态系统与森林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及冻原生态系统同为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荒漠跨越的自然环境及其间分布的植被差异很大,故又可细分为半荒漠、典型荒漠(普通荒漠)和极旱荒漠。本文中的荒漠即为以上三者的统称。中国荒漠的分布以沙漠和戈壁为主体的中国荒  相似文献   

8.
四翅滨藜形态表现及其发展潜力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引种到克拉玛依地区的四翅滨藜的生态适应性及其饲料价值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四翅滨藜不仅具有耐干旱、耐寒冷和耐盐碱等多种优良特性,而且是适合在新疆乃至西北荒漠、半荒漠地区栽培的营养价值高、适口性好的一种饲料灌木,将在改善生态环境和发展畜牧业等方面具有很好的发展潜力.  相似文献   

9.
荒漠广布于我国西北地区,从新疆经甘肃西北部至陕西北部和内蒙古连成一片,其总面积接近国土面积的20%。我国的荒漠是中亚荒漠的一部分,有沙质荒漠和砾石荒漠两种类型。荒漠是干旱气候条件的产物,其主要环境特征是干旱少雨,个别地区终年无雨;蒸发量大,是降水量30—70倍;风沙大而频繁;冬季严寒,夏季炎热且昼夜温差大;植被低矮而稀疏,以多年生的旱生和超旱生类型为主。荒漠是地球上最恶劣的自然环境之一,一些地区被称为“死亡之海”,但自然选择的法则还是造就了适应这一环境生存的各类生物,其中跳鼠就是完美的例子。  相似文献   

10.
李宏伟  王惠萍 《甘肃科技》2008,24(3):131-134
通过对干旱荒漠区深栽造林地内浅层地下水资源动态变化规律的观测研究,总结出在适宜深栽造林地段深栽造林后,不会改变林地内浅层地下水的动态平衡,对于开发利用我国西北广大干旱、半干旱荒漠地区的土地资源、水资源,从而发展林业生产,改善生态环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为了合理评估干旱对荒漠草原流域的影响程度,准确判断气象干旱与水文干旱之间的传播特征,以艾不盖河流域作为典型研究区,基于1965—2021年共57年的月降水和径流资料,计算三种不同时间尺度的SPI和SRI,分析了气象干旱和水文干旱的演变过程、趋势特征及相关性。研究结果表明:应用标准化降水指数SPI和标准化径流指数SRI能够很好地反映气象干旱和水文干旱变化状况;SPI值和SRI值对降水量和径流量的敏感性随着时间尺度的增加而降低,时间尺度越大,发生高等级气象干旱事件和水文干旱事件的频数越高;发生气象干旱事件和水文干旱事件的趋势增强,且发生水文干旱的程度和可能性较气象干旱更重;时间尺度越大,水文干旱与气象干旱相关性越好,同时水文干旱要滞后于气象干旱,滞时为0—1月。研究结果为荒漠草原流域抗旱减灾提供了有效的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2.
结合GIMMS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TRENDYv2模型模拟净初级生产力、GRACE陆地水储量变化(ΔSTW)及网格气候数据集,借助线性回归和偏相关分析,研究了1982—2015年丝绸之路经济带(the Silk Road Economic Belt,SREB)区域不同类型荒漠植被各季节生长动态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规律.结果表明:1)升温导致SREB在1993—2015年的土壤含水量显著减少,2003—2015年陆地水储量下降,且ΔSTW下降趋势增大,干旱加剧.2)不同类型荒漠植被生长存在差异,沙漠、半沙漠及荒漠灌丛区植被在1982—1992年呈增加趋势,1992年后降低;荒漠与苔原区植被仅在1992年前的生长季增加;沙漠与半沙漠区和荒漠草原区植被变化不显著.3)温度升高及降水减少引起的干旱胁迫是导致植被减少的主要因素,生长季前期降水有助于荒漠植被生长,促进作用从春季持续到夏季,秋季减弱.   相似文献   

13.
 干旱、半干旱地区的生态环境条件脆弱,光能自养生物在荒漠地区地表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中起着重要作用。藻类和苔藓是荒漠地区地表普遍存在的固碳生物,不仅能够改善土壤的物理性质,起到保护土壤的作用,同时能够通过特定蓝藻的固氮作用增加土壤的氮含量,最重要的是这些固碳生物能够通过光合作用固定空气中的CO2,是荒漠地区土壤表层固碳的主要贡献者。荒漠地区生态系统固碳量的研究也是研究全球气候变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固碳量的大小不仅受自然条件的约束,也与土壤表层固碳生物(主要是藻类和苔藓)的组成密切相关。当土壤中仅有丝状蓝藻存在时固碳速率较低,随着绿藻等高等藻类和苔藓的出现,固碳速率快速增加。本文综述了荒漠地区土壤表层固碳生物组成和影响地表固碳的因素,回顾和展望了地表固碳的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14.
认识荒漠     
<正>荒漠是指气候干旱、植被稀疏矮小、荒凉贫瘠且地域广袤的自然地带。自然地理学视角的荒漠生物气候带是陆地植被随气候干湿变化而发生自然分异的现象,是植被与自然环境适应状况的真实反映。在自然界中,相邻两个生物气候带间的过渡是渐变的。荒漠草原就是草原带与荒漠带间的过渡类型,这里的自然景观和植被类型兼具荒漠带和草原带的特征,又被称为半荒漠。在我国,通常将200毫米等雨线作为荒漠带与草原带的分界线。其中,年均降水量100~200毫米为半荒漠,50~100毫米为典型荒漠,小于50毫米为极旱荒漠。依据地表物质的组成不同,可  相似文献   

15.
本文综述了甘肃干旱荒漠区植物资源的地理分布特征、种类构成、资源类型及其开发利用现状,分析了存在的问题,展望了荒漠植物资源开发利用前景。认为甘肃干旱荒漠区蕴藏着较为丰富的荒漠植物资源,从科、属、种总体来看分别占我国干旱荒漠植物的67.07%、47.11%和31.87%。这些荒漠植物资源在食用、药用、工业原料、防护和改造环境方面具有很高的生态、经济和开发利用价值,对发展甘肃地方经济和维系荒漠化区域生态安全及环境保持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岷江上游干旱河谷区,山高坡陡、河谷幽深,相对高差3000多米、平均坡度30度以上。长期以米,由于受各种自然因素影响,加上人为活动造成森林的乱砍滥伐、过度放牧和垦荒,森林覆盖率由解放初期的30%下降到八十年代中期的18.5%左右。该区岩体破碎,土层瘠薄,气候干燥,年降水量不足500mm且分布不均,蒸发量为降水量的三倍以上,植被稀疏低矮,部分地区已形成荒漠、半荒漠现象,使十分脆弱的干旱河谷生态环境更为恶化。为恢复和重建该区生态,干旱河谷造林走节水抗旱之路,显得尤为必要和重要。  相似文献   

17.
内蒙古西部地区九种旱生植物叶的解剖观察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本文报道了唐古特白刺(Nitraria tangutorum),花棒(Hedysarum scoparium),沙鞭(Psammochloa villosa),沙冬青(Ammopiptanthus mongolicus),苦豆子(Sophora alopecuroides),沙米(Agriophyllum squarrosum),油蒿(Artemesia ordosica),沙枣(Elaeagnus angustifolia)和柠条(Caragana korshinshii)等九种内蒙古西部干旱、半干旱荒漠及荒漠草原地区旱生植物叶的主要解剖特征。  相似文献   

18.
陕北地区土地沙化、水土流失的主控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提供陕北地区退耕还林的自然科学依据。方法 在分析现状的基础上,运用粒度方法分析陕北地区的自然因素对退耕还林工程的影响。结果 陕北地区土地沙漠化及水土流失受全球气候变化、青藏高原抬升、西风环流变化、东亚季风演化的控制;第四纪早期,中国北方旱化加剧,陕北地区处于西北部干旱荒漠与东南部森林草原之间的过渡带,极易受到气候波动影响。结论 退耕还林政策使区域人类生产活动更加符合自然规律,使人类活动更加与自然协调,达到了自然环境的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19.
西鄂尔多斯珍稀濒危药用植物资源调查与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文献调查法、访谈调查法与实地调查法,对1986~2012年期间西鄂尔多斯地区珍稀濒危药用植物资源及其多样性的时空变化特征进行比较研究,旨在为西鄂尔多斯濒危药用植物资源的有效保护和永续持续利用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1986年到2012年,该地区的8个主要药用植物群落在Simpson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和群落盖度上有明显差异.生物多样性在荒漠草原群落呈现下降趋势,在草原化荒漠群落中变化不大,同时,群落盖度在草原化荒漠却有所增加.由此可见,荒漠草原和草原化荒漠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已经取得一定成效,但仍需高度重视和加强.  相似文献   

20.
通过调查石羊河下游干旱荒漠区荒漠植被主要林业有害发生情况,正确掌握影响石羊河流域下游干旱荒漠区荒漠植被生长的主要害虫、害鼠种类及其发生危害情况,分析其发生危害特点和原因,并结合多年来的防治经验,对照分析、总结归纳出了主要虫、鼠害综合防治技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