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论贝克特对品特创作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品特的戏剧创作受贝克特的影响在早期作品中特别明显,尤其在《送菜升降机》中最为突出。《送菜升降机》从主要人物、剧本主题和人物对话上看,与贝克特的《等待戈多》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这两个剧本的主要人物都为了等待而从头至尾做着没有意义的无聊动作,都有一个从未出场的类似于上帝一样的神秘的人物。剧中人的命运都由一个神秘的人或一种神秘的力量控制,他们对自己的命运一无所知,也无能为力,只是生活在等待中。此外,两个剧本的语言都使用了多次重复、停顿和沉默的手法。  相似文献   

2.
《弗兰肯斯坦》不仅是一部构思精巧的科幻小说,更是一部包含着深刻哲学意义的作品。围绕宗教信仰和科学理性的关系这个哲学主题,作者玛丽·雪莱抒发了自己对上帝和科学的困惑情感,表现了科学理性对以上帝为中心的价值体系的冲击。从哲学的意义上审视该作品有助于我们重新理解人物个性以及该作品在科幻文学领域产生的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3.
在小说空间中,人物形象占据着最为突出的地位、如果一篇(或一部)小说中没有人物的行动、语言和情态存在,那么作品也就没有任何魅力.小说人物群体空间中最令人关注的是“圆形人物”和“扁平人物”,他们是小说的核心,是最具有吸引力和美学价值的形象.  相似文献   

4.
作为兼具小说家和哲学家双重身份的作家,艾丽丝·默多克并没有使自己的小说成为表达哲学理念的独白场域,相反,她的小说具有一种鲜明的对话性,在人物自身、人物之间、作者与人物之间都存在着对话关系。这种对话性特质并不仅仅是叙事策略的结果,而是从根本上体现着默多克对自我与他者关系的理解。  相似文献   

5.
一种创业人物正在台湾崛起,他们的名片一定有这么两面,一面是“Entrepreneur”(企业家),另一面是“Engineer”(工程师),他们的公司,都有创造股市高额盈余的本事;调出他们的档案,他们也都有在硅晶片上研发惊人“作品”的才情。 全世界没有另外一种职业,能够比他们更犀利地定位“知识经济”力大无穷的变现力量。全世界也没有一个地区,像今天的台湾,同时有如此大量的“工程创业家”,瞄准着进入二次成长曲线的半导体产业,白手打造起巨  相似文献   

6.
欧洲中世纪,上帝被神学家们固化为一种全知全能全在的实体;启蒙时代的哲学家们纷纷对上帝提出了质疑和批评,同时从各自的学说提出了上帝观,但是都没有切中要害。康德对自然科学进行了认真的探讨,探讨的过程实质上是对上帝存在的肢解。他认为大自然围绕着一个中心而展开,太阳和行星的形成过程不需要上帝的安排,世界的生成和毁灭也是自然的过程;同时提出"只要给我物质,我就要给你们造出一个世界来"的振聋发聩的口号,显示出对上帝批判的巨大的勇气。  相似文献   

7.
翟媛媛 《创新科技》2007,(12):24-26
无论是上古时代的女娲,还是西方传说中的上帝,他们都拥有一个共同的能力:用尘土创造了人类。人类不仅和神有相同的样貌,最重要的是能够使用工具和进行思维活动。在我们的身边,生活着这样一群人,他们致力于人工智能的研究开发,将机器赋予生命。人们形象地称他们拥有"上帝之手"。  相似文献   

8.
徐青 《世界知识》2012,(6):54-55
在马英九政治性格的形成过程中,中国传统文化、西方民主与法制与家庭因素占据着较为重要的地位。一个政治人物能在政治舞台上扮演什么角色,在社会政治生活中起到什么作用,得到民众怎样的评价,除受到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的影响与制约外,他们各自的独特个性心理素质起着重要作用。一个人性格的养成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必有一种或几种方向的心理属性是占主导地位的,它决定了这个人个性的主要倾向和本质属性,并进而决  相似文献   

9.
任何人物的文本展现都一定有着叙事学中的存在意义,这种意义在情节的放大下,往往可以达到影响全局的效果。《金瓶梅》中婴儿的出现及其遭遇绝不是一种可有可无的文本附属物,他们牵制着李瓶儿、潘金莲等人的命运,在情节发展特别是情节转折上作用显著,同时又为人物个性的塑造服务,表现出作者高超的讽刺艺术。  相似文献   

10.
当基督教将异教诸神一统化并进而人格化后,在西方人面前,耸立起一尊全知全能、至高无尚的神。为了使上帝能起惩戒、安抚作用,庞大的教会组织,众多的神职人员应运而生,在他们不遗余力地鼓吹和灌输下,基督教提倡的行为准则和价值观念渐渐融进西方民族的精神之中,于是文学作品中出现了引人注目的人物类型:神职人员。这些人担负起超人的责任,处在连接上帝和人的特殊位置上,从某种意义上说,上帝正是在他们的言行中由抽象变异为具体,神职人员也就理所当然地成了上帝在世俗生活中的代理人。但是神职人员的角色职能从诞生起便与人自我的欲望和需求相矛盾:一方面,作为上帝福音的传播者,宗教教义要求他们有忘我的献身精神,甚至奉献自已的整个生命。他们所宣扬的“灵魂净化”过程,实质是抛弃自我的过程。另一方面,他们是社会生活中具体的人,“人尽有情,谁能无欲?”他们  相似文献   

11.
《围城》是钱钟书先生“对特定的社会人生和历史文化反思的艺术结晶”、“在这部书中.作为一个著名的学者和作家,他成功地超越了中西方文化的制约,站在历史文化的制高点上,以其渊博的学识.设计精巧的比喻、杰出的讽刺才能,笔酣墨畅地挪输和嘲弄了“现代中国某一部分社会,某一类人物。”但由正如作者所说:“写这类人物,我没有忘记他们是人类.只是人类.具有无毛两足的动物的基本根性。角色当然是虚构的(符号为笔者注),但是有考据烧的人也当然不肯错过索德的机会,放弃附会的权利的。”显然、书中建造的“围城”是作者“虚构”的…  相似文献   

12.
儿童作为一个弱势群体,他们的权益并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或者说没有引起城市设计者的足够重视。相比国外而言,我国对户外儿童活动空间的研究基础理论研究缺乏。直到20世纪80年代初,儿童公园和游乐园才在大型城市陆续出现[2],北京市最先将儿童游戏场的建设纳入居民的建设范畴。  相似文献   

13.
现代编辑工作渗透到策划、组稿、设计、营销的各个方面,千头万绪,重点在哪里呢?编辑面对着两个群体,或者说主要围绕着两个群体在转,一个是作者群体,一个是读者群体,这两个群体构成了编辑工作的两个轴心,这两个轴心也就是编辑工作的重点所在。作者是出版社原料的提供者,是出版社的活水源头。优质、稳定的作者群是出版社的隐形资本,而编辑是出版社与作者之间的桥梁。西方出版界有一种说法:作者是编辑的资本,而编辑是出版社与作者之间的桥梁。西方出版界有一种说法:作者是编辑的资本,失去了作者,编辑就成了失业者。以作者为轴心…  相似文献   

14.
徐怀中同志的近作《西线轶事》,始读感觉平平。但,不久你就会被作者描绘的生活图景及人物所吸引,心弦不断被震撼、被扣响。作品好象有一股魔力,牵动着读者的情思,促人思考,使你重新开卷。你会象咀嚼甘榄那样,在反复阅读的过程中不断回味,视野为之开扩,思想得到启迪,对现实生活有所发现,同时在艺术上也得到一定程度的美的享受。《西线轶事》并没有展现惊险曲折的情节,也没有描绘所谓“高大完美”的人物,它只不  相似文献   

15.
弥尔顿心中的上帝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英国17世纪伟大的的诗人弥尔顿的一生是战斗的一生,但他同时又是上帝的一个忠实信徒,《圣经》是他生活的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他生命的支柱,创作的源泉;但他又是一个学为己用的人,经他创作加工过的《圣经》故事和人物都被赋予了新的意义,用来为他所终身为之奋斗的革命事业服务,在他的作品中,“上帝”时而是一个最高道德的创导者,时而是一个令人憎恶的暴君,时而是一个心胸狭窄,贪婪的主,时而又是一个严厉的父亲……。诗人的神学思想和革命思想的矛盾使他在不同的作品中把“上帝”这个被基督教徒顶礼膜拜的神圣的偶像塑造成了各种不同的矛盾人物。  相似文献   

16.
一、研究目的人生活在现实社会中,同社会上的人进行着各种交往,构成一定的人际关系。人际关系是社会关系的一种,是人们进行社会交往的基础,对于日趋成熟的初中生来说,班集体成员间的关系是他们社会关系中重要的一个方面。“只有在集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马克思、恩格斯  相似文献   

17.
《诗经》产生于中国文化由巫到史的演变过程中,“上帝”是其中一个十分重要的文化意象,而在《诗经》的接受史上,这一文化意象千百年来却一直受到曲解。在《诗经》和《圣经》的参照阅读中,我们发现《诗经》中的上帝确曾有过与《旧约》中耶和华相似的位格,上帝与人之间那种既亲密又紧张的父子般的关系,也为中西方经典所共同关注。上帝的身上,寄托了先民的道德精神、社会关怀及其希冀和理想。但在《诗经》中,上帝没有被理解为人类精神的航标,灵魂最终的归宿,而是被理解为可以满足人的欲望的神灵,上帝对人来讲始终是外在的,人对上帝有敬畏之心,有怨愤之情,而从来没有想到要回归上帝。人,最终疏离了上帝。  相似文献   

18.
撒旦是西方文学中的一个经典人物形象,他来源于《圣经》,是”恶”的化身。但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从这一人物身上发掘出了更多的内涵。布尔加科夫的长篇小说《大师和玛格丽特》对此做出了很大贡献,在《大师和玛格丽特》一书中,撒旦虽不是上帝,但行使的正是上帝的职能,而不是给人间带来灾难。  相似文献   

19.
《复活》不仅是列夫·托尔斯泰的代表作品,而且还是十九世纪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经典著作,在这篇短文中不打算对它作全面的评述,仅谈几点自己的肤浅体会。一在古今中外的一些文学名著里,作者往往把它的思想内容和自己的创作意图凝结在作品的名字上。托尔斯泰把这部花费了他十年心血而写成的长篇小说命名为“复活”,这决不是偶然的。小说命名为“复活”,这就是说:《复活》中的两个主人公聂赫留朵夫和玛丝洛娃都各自得到了复活。他们的复活,照作者的解释,是他们两人各自从罪恶的泥坑里爬了出来;他们的道德和人性都得到了复活。聂赫留朵夫对他曾经迫害过的人赎了罪,进行了道德上的自我完善,并在上帝那儿找到生活的意义,他复活了。玛丝洛娃由恨到爱,饶恕了迫害自己的人,革除了过去习染的坏习气,她也复活了。这就是作者在小说中企图表达的一个中心思想。很显然,托尔  相似文献   

20.
在巴金的艺术世界里,跃动着一个性格特异的人物群。他们嫉恶如仇,雄心勃勃,好似暗夜里的闪电,以狂放的姿态、雄强的气度、巨大的能量,冲击着、震撼着暗无天日的黑暗社会。这就是巴金以极富浪漫激情的笔触描绘出来的复仇者形象群。这个形象群具有怎样的美学特征?巴金出于一种什么样的审美感受塑造他们的?他们在巴金的创作道路上占有怎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